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363) 轉:全球萬億美元財富背後的失衡與風險

(2025-11-03 20:45:22) 下一個

2025年10月,全球頂尖谘詢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了一份引人深思的報告——《失衡增長:財富和債務的下一步是什麽》。這份報告揭示了一個看似矛盾的現實:人類社會前所未有地富有,但這份財富卻建立在極度失衡的基礎之上。

截至2025年初,全球總財富(淨資產)已達到驚人的600萬億美元——這是人類曆史上最富有的時刻。然而,在這片繁榮景象下,潛藏著可能引發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刻失衡。

麥肯錫重磅報告:全球600萬億美元財富背後的失衡與風險

核心診斷:富有與失衡

麥肯錫的報告用兩個詞概括了當今世界經濟:富有失衡

什麽是600萬億美元?

全球淨資產600萬億美元,這個數字代表了把全世界所有家庭、企業和政府的資產減去所有債務後的淨值。換句話說,如果把地球當作一家超級公司,這就是它的淨資產

更直觀地理解:這個數字是全球一年GDP總量的5.4倍。曆史上,這個比例通常在3-4倍左右。這意味著我們的財富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實際經濟產出的增長速度。

財富從哪裏來?拆解400萬億美元的增長

從2000年到2024年,全球家庭財富增加了400萬億美元。這些錢是怎麽來的?

  • 160萬億美元(40%):來自真實的投資——新建的工廠、住房、基礎設施等實體資產
  • 156萬億美元(39%):來自普通通貨膨脹——錢變多了,所以資產價格上漲了
  • 146萬億美元(36%):來自額外的資產價格上漲——既不是新投資,也超過了通脹水平,這部分被稱為"紙麵財富"或泡沫

換句話說:每投資1塊錢,全球財富就膨脹3.5塊錢。這種巨大的杠杆效應就像在脆弱的地基上蓋高樓——樓越高,風險越大。

三大失衡:埋藏的定時炸彈

失衡一:紙麵財富 vs. 實體經濟

最根本的失衡是:我們的財富增長和實際創造價值的能力脫節了。

從本世紀初開始,全世界每新增1塊錢的真實投資,就會產生2塊錢的新債務。這意味著我們的財富增長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債務驅動的資產膨脹,而非真實的生產力提升。

曆史警示:這種模式在曆史上多次出現,最著名的是1929年大蕭條前夕和2008年金融危機前夕。每次都以資產價格暴跌、經濟深度衰退告終。

失衡二:貧富差距的鴻溝

這場由資產價格上漲驅動的財富盛宴並非人人受益:

  • 全球最富有的1%:持有至少20%的全球淨財富
  • 美國的極端案例:最富1%持有35%財富;最底層50%的人口(1.6億人)人均財富僅900美元
  • 中美對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底層50%人口的人均財富甚至低於中國底層50%

這種巨大的財富鴻溝不僅是社會問題,還會反過來影響經濟健康——壓抑消費需求加劇社會撕裂引發政治動蕩

失衡三:國際收支的橡皮筋

在全球化體係中,一些國家是消費者,另一些是生產者:

  • 美國:世界最大淨債務國,國際淨投資頭寸達GDP的-90%(欠全世界的債)
  • 德國、日本:長期貿易順差,成為美國的債主
  • 中國:製造業大國,貿易順差占GDP達10%,創2008年以來新高

這種國際收支的巨大不平衡就像一根繃得越來越緊的橡皮筋,隨時可能斷裂。

四種未來:我們將走向哪裏?

麥肯錫為全球經濟設計了四種可能的未來場景,每一種都將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場景一:生產率加速(最理想)

核心邏輯AI、綠色能源等新技術革命驅動生產效率根本性提升,GDP強勁增長,資產價格得到業績支撐,泡沫風險降低。

曆史參照:1990年代美國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經濟繁榮期。

對你的財富影響(以美國為例):

  • 到2035年,人均財富增加6.5萬美元
  • GDP年均增長率達3.2%

場景二:持續通脹(痛苦的調整)?

核心邏輯:通過持續的高通脹來稀釋債務負擔。經濟表麵增長,但購買力被不斷侵蝕。

曆史參照:1970年代石油危機後的西方滯脹困境——經濟停滯+高通脹並存。

對你的財富影響

  • 儲蓄和固定收入被持續侵蝕
  • 生活成本不斷上升
  • 退休人員和低收入群體受創最重

場景三:長期停滯(溫水煮青蛙)??

核心邏輯:經濟增長長期乏力,投資意願低迷,但儲蓄意願強烈。大量資金追逐少數安全資產,利率極低,資產泡沫再次膨脹。

曆史參照: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美歐十年(2010-2020);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早期階段。

對你的財富影響

  • 紙麵財富增長,但經濟毫無生機
  • 就業前景黯淡
  • 對外部衝擊缺乏抵抗力

場景四:資產負債表衰退(最慘烈)

核心邏輯:金融泡沫猛烈破裂,股市崩盤,房價暴跌。高杠杆的家庭和企業資不抵債,被迫停止消費和投資,全力償債。需求斷崖式下跌,經濟深度衰退。

曆史參照

  • 1929-1933年大蕭條:美國股市暴跌89%,GDP下降30%,失業率25%
  • 1990年代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 2008年金融危機:全球股市腰斬,數萬億美元財富蒸發

對你的財富影響(以美國為例):

  • 人均財富縮水9.5萬美元
  • 最好與最壞情景間財富差距:16萬美元/人

三大經濟體:各自的危機與出路

美國:鋼絲上的舞者

現狀診斷在風險和不確定性中維持高投資

兩大風險源

  • 股市極端高估總市值是GDP的2.2倍,遠超70年平均水平(1.1倍)
  • 政府債務失控:債務占GDP的120%,每年財政赤字7%,利息負擔越來越重

積極的一麵

  • 科技巨頭研發和資本支出2010-2024年增長19倍
  • 生產率加速勢頭強勁
  • 家庭部門財務健康:85%房貸是30年固定利率,加息不影響還款

關鍵風向標

  1. AI等新技術能否持續轉化為企業利潤增長
  2. 政府能否控製財政赤字
藥方:少借債,多儲蓄,降低財政赤字

歐洲:尋找失去的競爭力

現狀診斷:陷入長期停滯的惡性循環

三重困境

  • 家庭:房價下跌+房貸利率上升(多為浮動利率)→ 儲蓄率飆升(比2010年代高3個百分點)
  • 企業:2022年資本支出和研發投入比美國同行少7000億美元;投資回報率低25%
  • 生產率:疫情後幾乎原地踏步

惡性循環: 家庭儲蓄過多 → 消費需求不足 → 企業投資不振 → 經濟增長乏力 → 家庭更悲觀 → 儲蓄更多

藥方:在國防、綠色能源、AI等戰略領域大規模投資,打破停滯循環

中國:內需的當務之急

現狀診斷:經曆局部資產負債表衰退,房地產周期終結引發連鎖反應

嚴重的結構性失衡

  • 家庭:儲蓄占GDP比重暴增7個百分點;投資(購房等)占比跌6.5個百分點
  • 政府:赤字大幅增加,扮演"最後消費者"和"最後投資者"
  • 企業:產能擴張,但內需不足 → 虧損企業占比達23%(20多年最高)→ 貿易順差飆升至GDP的10%

扭曲的循環: 家庭拚命存錢 → 政府拚命借錢投資 → 企業拚命生產 → 低價出口 → 貿易摩擦加劇

未來分叉:

  • 如果長期停滯:未來10年人均財富僅增加500美元
  • 如果成功轉型:人均財富可增加2.5萬美元(是停滯情景的50倍!)
藥方:啟動國內需求,特別是家庭消費。需要私人消費占GDP比重係統性提高6個百分點。這需要:
- 完善社會保障體係
- 拓寬居民收入渠道
- 持續提振消費者信心

關鍵風向標:我們正走向哪裏?

要判斷未來方向,需要密切關注這些關鍵指標:

美國

  • 財政紀律:能否控製7% GDP的年度赤字?
  • 企業盈利:AI等新技術能否持續轉化為利潤?
  • 股市估值:當前2.2倍GDP的市值是否可持續?

歐洲

  • 投資規模:能否彌補7000億美元的投資鴻溝?
  • 家庭信心:儲蓄率能否回落到正常水平?
  • 改革力度:結構性改革能否提升競爭力?

中國

  • 消費占比:能否提升6個百分點?
  • 房地產:能否平穩著陸而非硬著陸?
  • 企業盈利:虧損企業占比能否回落?
  • 貿易平衡:巨額順差能否緩解?

對投資者和企業的啟示

核心思維轉變

過去那個低通脹、低利率、資產價格持續上漲的"大緩和時代"可能一去不複返。未來將是一個充滿動蕩、分化和不確定性的新時代。

關鍵策略:情景規劃——為四種未來都做好準備

不同情景下的行動指南

情景 企業策略 個人策略
生產率加速 大膽投資新技術、新人才、商業模式創新 積極配置成長型資產,關注科技和創新
持續通脹 提升定價能力、供應鏈管理、成本控製 配置抗通脹資產(實物資產、股權)
長期停滯 精耕細作,尋找結構性機會 平衡配置,注重防禦和收益
資產負債表衰退 現金為王,保持財務穩健,等待並購機會 降低杠杆,持有流動性,危機中尋找機會

曆史的教訓:著名崩盤案例對比

1929年大蕭條

相似之處

  • 股市極度高估(1929年市盈率達32倍)
  • 債務杠杆過高(保證金交易盛行)
  • 財富高度集中(最富1%占40%財富)

今天的對比

  • 當前美股估值創造新高點
  • 全球債務占GDP達2.6倍(接近曆史最高)
  • 財富集中度相似(最富1%占20-35%)

2008年金融危機

相似之處

  • 房地產泡沫(次貸危機)
  • 金融杠杆過高
  • 資產價格與實體經濟脫節

今天的對比

  • 中國房地產麵臨類似調整
  • 全球金融化程度更高
  • 紙麵財富占比更大(36% vs 2008年前的25%)

1990年代日本

相似之處

  • 資產泡沫破裂後的長期停滯
  • 企業和家庭被迫去杠杆
  • 需求長期疲軟

今天的對比

  • 中國麵臨類似的"資產負債表衰退"風險
  • 歐洲陷入長期停滯
  • 內需不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結語: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

麥肯錫的這份報告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完整的全球經濟畫像:我們站在一個十字路口,麵前有四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確定的事實

  • 全球財富達到史無前例的600萬億美元
  • 但這份財富建立在嚴重的失衡之上
  • 紙麵財富占比過高(36%的增長來自"泡沫")
  • 債務水平接近曆史最高點

不確定的未來

  • 美國能否控製財政,避免債務危機?
  • 歐洲能否打破停滯循環,重拾競爭力?
  • 中國能否成功啟動內需,實現轉型?

我們的選擇

報告最後強調:我們不是未來的被動觀察者,而是主動塑造者。每一次技術突破、每一項政策改革、每一個投資決策,都在為未來投票。

"曆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是押著相同的韻腳。" —— 馬克·吐溫

1929、2008、1990年代的日本……曆史一次次警告我們:當紙麵財富遠超實體經濟,當債務杠杆不斷攀升,當財富分配嚴重失衡——危機就在不遠處。

問題是:這一次,我們能否打破曆史的循環,走向生產率加速的光明未來?

答案掌握在全球決策者、企業家和每一位投資者手中。


數據來源

 

總結:

全球財富麵臨極大危機,尤其是債務,人口,消費,投資等等危機的混合,而要打破這些危機,需要主要經濟體采用不同的策略,包括美國積極化債,中國加大消費,歐洲擴大投資,整體形成新的平衡,包括美國增加生產,減少消費,中國擴大內需,增加進口,歐洲提高投資,減少福利等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