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從中國旅遊回來,一路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情,趁著還能記清楚細節,想要一個個的寫下來,分享給大家一些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真實個體和他們真實的生活。
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中年人,在國內混過多年的,大多數都或多或少的吃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很多人不一定是發了大財,但是基本上都還不錯,畢竟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讓早期可以入局的人,即便是買房也可以發點小財。但是老張的經曆有點曲折,今天分享一下。
前言:
老張是我以前的老友,但是我們有二十多年沒有見麵了,回去後他堅持邀請我去他那裏坐坐,然後就是和老張的長談,聽他講最近二十多年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最近幾年的巨大變化。
2025年的夏末,老張的會所裏靜得出奇。空調關了,燈也隻亮著幾盞昏黃的小燈。那套進口的音響已經很久沒開機,吧台上的酒瓶一排排立著,像是一支退役的隊伍。
“再撐半年吧。” 他說這話時,聲音低沉,像是在自言自語。
外麵是車水馬龍的市中心,可會所門口的停車場空空蕩蕩。曾經這裏一位難求,如今三天不開一桌,員工辭走大半,隻剩下他和一個老夥計守著這片沉寂的空間。
一、那些年,老張的光景
老張今年五十出頭,生在這座二線城市。年輕時大學畢業剛好趕上時代的浪潮,從銷售幹到市場,從技術支持轉到創業。人脈廣,口才好,做事利落,朋友們都叫他“張總”。
他幹過的行當,幾乎能寫一本小傳:賣過電腦,做過廣告,搞過茶葉、餐飲、娛樂,十幾年摸爬滾打。到2015年前後,他手裏攢下了兩桶金。那幾年,他接連買了三套房,一套自住(老房升級後的高端公寓,老張的第一套房子應該是2000年前後就買了),另外兩套就是簡單裝修後空著。別人問他為啥不出租,他擺擺手:“那是留給孩子的,將來結婚用。” 那時,生意順利、房子升值、朋友遍地,他覺得自己已經穩了。
他隻有一個兒子,聰明懂事。那時候他咬咬牙,把家裏大半的現金積蓄拿出來送孩子去國外留學。“錢是花出去了,但值。” 他說,“咱不能讓孩子一輩子都在本地打轉。”
幾年後,兒子回國,靠著他的人脈進了一家一線城市的私企上班,日子算是安穩。“孩子獨立了,這一輩子也就算對得起家了。” 老張這麽說。那時的他,覺得一切都在正軌上。
二、夢開始的地方
2018年,老張和一個老朋友拿下一塊舊城區的地皮,準備搞一個“高端會所”。“那片地未來要改造,我們先搶先一步。” 老張那時意氣風發。
他投入了五百多萬 —— 包括他所有積蓄外加貸款。
那會所不算很大,但非常講究。裝修用的是高檔材料,燈光請人專門設計,茶室、紅酒區、棋牌室、宴會廳一應俱全。開業那天,來了一百多位朋友,紅酒開了幾箱,花籃堆滿門口。聊到這裏,張哥的臉上微微泛著興奮的紅光。
最初的一年,是他最風光的時光。生意好得出奇,飯局、酒局、簽約、聚會,一天能轉三四場。公務員、企業老板、老同學、老同事,幾乎都是常客。
那時老張常說:“中國的生意,九成都在酒桌和茶室裏麵談出來的” 他自己也知道這話沒錯 —— 人情,就是他最值錢的資源。
三、疫情三年,苦中求生
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會所是聚集性場所,最早停業,也最晚複工。三年時間,租金照交,貸款照還,員工辭退了一半。朋友的資金鏈也斷了,沒人敢追加投資。
老張隻好和朋友一起扛著。他做茶葉直播、開外賣店、接包場婚宴,想盡辦法“吊命”。“那時候一天睜眼就是虧錢。”他歎氣,“每個月光貸款就十幾萬。”
直到2023年春天,防控解除,會所重新開業。奇跡般地,生意又火了。人們憋太久了,聚會、喝酒、請客,場場爆滿。那一整年,他幾乎沒睡過一個好覺,但心裏久違地有了希望。
“終於要回本了。” 聊到這裏,老張難得的笑容燦爛。
四、“禁酒令”之下的墜落
然而,2025年的春天,一切戛然而止。
一紙“禁酒令”,像寒冬的第一場雪,瞬間凍住了無數人的飯碗。文件沒有明說“禁請客”,但現實比紙麵還冷。
公務宴請、節日聚餐、甚至連普通部門聚會都被“嚴控”。官員們如履薄冰,生怕被人拍照、舉報,朋友圈裏麵的有關某某官員被天眼發現,停職審查的故事更加加大的大家的顧慮。
朋友圈裏流傳著一句話:“現在是官不聊生,喝酒都得在家關窗,打牌都不超過兩個人”
老張的會所,九成生意都靠這類客戶。政策一出,飯局一夜消失。“以前一周開二十幾桌,現在一天一桌都難,隻有周末有點生意。” 老張歎氣,“即便是老朋友打電話過來預約都小聲說話,生怕被人聽見。”
三個月虧損,員工被辭退了大半,門口的燈也一盞盞熄滅。那曾經熱鬧的大廳,如今連回聲都冷到刺骨。
可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他咬牙撐著的九月初,政府下發通知 —— 那塊地要重新規劃建設,會所必須在半年內清退。
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讓他一夜白頭,如果說生意差還能苦撐,但是拆遷就是宣告前期投入的幾百萬都會打了水漂。
“那天我在辦公室坐了兩個小時,一句話沒說。” 他說,“人啊,有時候真是被命運推著走。”
五、再回老路
會所撐不下去,老張隻好重拾舊行 —— 做茶葉貿易。
他在茶葉圈混過多年,熟悉渠道。如今重新做起線上線下的小生意,早上進貨、下午發貨、晚上拍短視頻。
“賺的不多,但好歹能過日子。” 他說這話時,眼裏沒光,也沒淚。
朋友見他憔悴,勸他賣掉空房周轉。可房市早已跌成穀底。掛牌兩個月,還是無人問津。“降價也沒人買。” 老張苦笑,“現在大家都在等房價再跌。”
茶葉生意勉強能養家,可貸款、員工賠償、場地租金仍是大山。他算過賬,哪怕賣掉兩套房,也還不清所有的債。
“要不就認栽。” 他歎氣,“這輩子可能到頭了。”
六、沉默的父親
兒子現在在私企上班,工資不高,但日子安穩。“孩子還年輕,不想讓他知道太多。” 老張說,“他在自己的世界裏努力,我就別添亂了。”
妻子性子溫和,這幾年也看慣了起落。她常勸他:“不行就關了,命要緊。” 老張點頭,但從沒真關過門,因為合夥人也和他一起苦撐著。
夜深時,他會坐在茶室裏,抿了一口茶,翻看著舊賬本。那上麵寫著每一筆投入、每一個客戶、每一次宴請。那些人,有的升了,有的退了,有的早已不敢再來了。
“人走茶涼這句話,我算真懂了。” 他說,“以前以為有關係就有路,現在發現,關係是風,風一停,就全沒了。”
七、2025的風聲
2025年的“禁酒令”,不隻是“禁酒”,而是一場社會氛圍的巨變。公款宴請被嚴格禁止,連私人聚餐都被小心避談。“現在誰還敢喝?官不聊生啊。”老張說。
老張告訴我,今年預計全城十幾家類似的會所都會倒閉,其它的高檔餐廳、酒莊、包廂式酒店,也會大麵積的關門。
城市的夜色比往年暗了許多。酒桌文化曾經滋養過無數生意,如今被徹底抽空。
“不是我一個人倒黴,是整個圈子沒了。” 老張說,“沒酒桌,就沒社交。沒社交,就沒生意。”
他沒抱怨政策,隻是歎了口氣:“風向變了”
八、尾聲:未完的人生
秋天的夜,風從窗縫鑽進來,吹動那盞老舊的茶燈。老張坐在鋪滿茶葉樣品的小桌前,泡了一壺滇紅。茶香溫潤,苦中帶甜,像他的這一生。
他不再提“回本”,也不再說“再創業”。隻希望能慢慢把債還清,保住自己住的房子,讓家裏人能平平安安的。
“我這輩子算是看明白了。” 他說,“賺錢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認輸。”
窗外街燈亮起,他起身關門。那招牌還在,字跡有些模糊。他停了一下,又抬頭看了看,輕聲說:“風停在2025年,路還得往前走。”
【結語】
老張不是個孤例。在這座城市,在這個年份,像他一樣的人比想象中多得多。
他們在時代的浪潮裏拚搏過,也在政策的轉彎處被迫停下。
有人說,這是一場“安靜的經濟重構”;也有人說,這是現實的無情清算。
而對老張來說,隻剩下那句淡淡的話 —— “日子得過,茶還得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