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361)人形機器的人形真的有必要嗎

(2025-10-30 14:55:10) 下一個

我個人先上個人觀點,再給出正反兩方麵的分析

人形機器人在現階段,還是隻適合作為科研和特殊應用場景

對於大多數的應用場景,非人形的機器人(比如四足,或者輪式等等)是更加適合的方向,也更加適合大規模落地,節約成本和便於維護,讓產品真正的商業化(而不是演示品)

 

引言

從第一本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誕生以來,人類就沉迷於創造另一個人形生物。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智能 AI 和人形機器人開始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大幅登場。從《複仇者》中的終結者 T-800,到《我,機器人》中的桑尼,再到《鋼鐵俠》中的各式各樣的鋼鐵盔甲,人形機器人伴隨著每一代人成長。

近年來,人形(humanoid)機器人再次成為學界、產業界與大眾討論的焦點。從學術研究到資本投入,類人形平台既被視為推動“物理人工智能(Physical AI)”的試驗台,也被批評為“昂貴的展示品”。本文試圖以功能優先的工程原則為尺度,係統梳理支持與反對人形化的證據,引用行業報告、研發機構與企業案例,旨在對“人形是否必要”給出基於現有數據與專家觀點的評估。

一、支持人形化的論據(正方)

環境兼容性(形態—環境匹配)

支持者認為,人類世界(建築、門把手、工具、作業台等)是為雙足雙手的人類設計的;若機器人形態與人類相近,可在最小改造下接入現有環境,完成“上手”操作,減少改造成本與時間。許多研發團隊以此為出發點,開發類人雙臂、雙足與手指精操能力,以期達到“無需改造環境”的通用作業能力。

機器人必須是「人形」嗎? - OFweek人工智能網

社會接受度與人機交互自然性

在服務、接待、護理與教育等需要大量人與機器人直接交互的場景裏,類人外觀與肢體語言可以降低用戶認知成本與心理阻力(例如表情、手勢、麵向),有利於信任建立與情感連接,從而提升使用率與體驗。商業化嚐試如 SoftBank 的 Pepper 在早期引發大量關注,說明擬人化在社會感知上有其價值(但在商業可持續性方麵另有爭議)。

技術孵化與基礎研究價值

人形機器人因其高自由度、複雜動力學與多模態感知需求,成為推進伺服驅動、實時控製、力覺感知、電池與能效、全身協調控製等基礎技術突破的重要平台。研究機構與公司常以人形機器人作為“試驗床”,其技術溢出可惠及其他機器人形態與自動化係統。

二、反對人形化的論據(反方)

功能導向:實現功能不必高度仿生

工程史反複表明,“模仿自然形態”並非獲得最優工程解的必要路徑(如飛機並未按鳥類拍翼飛行,而船舶最後也沒有用魚類的擺尾設計)。在製造、倉儲、配送、清潔等場景,輪式或履帶式移動平台配合機械臂、視覺與導航係統,已被證明在成本、可靠性和部署速度上優於全麵擬人的方案。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近年工業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裝機量持續增長,而這些主要為非人形設計,說明產業落地優先選擇任務導向的形態。[見下文數據節]。

高成本、低經濟回報與商業化困難

人形機器人涉及大量關節、高級控製、續航與安全設計,導致單機成本高、維護複雜。曆史與現實案例表明,若以短期商業回報為目標,人形化路徑難獲持續投資回報。典型案例包括 Honda 在 2018 年終止 ASIMO 的開發(由明星展示轉向基礎研究),以及 SoftBank 停止 Pepper 量產並縮減機器人業務的決策,這些均提示人形化商業化的現實壓力。

社會/倫理與監管障礙

人形外觀帶來額外倫理與法律問題(責任歸屬、隱私、心理依賴與“擬人化偏差”等),使監管與公眾接受門檻更高,從而延長落地時間與增加合規成本。學界(包括 MIT 等頂尖機構)已有聲音建議轉向更適合任務、可能更安全的生物啟發或軟體機器人設計。

三、關鍵數據與行業證據(要點摘要)

工業機器人裝機規模(代表性數據):IFR 報告指出,2022 年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裝機超過 550,000 台,近年總體呈穩健增長,且亞洲占比最大的部署區域(約 70% 以上)。這批增長主要來自工業/專業用途機器人的大規模部署,而非以通用人形為主的係統。

人形機器人市場預測(行業機構差異):Grand View Research 估計 2024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約 15.5 億美元,預測到 2030 年增至約 40.4 億美元(CAGR ~17.5%);而 MarketsandMarkets 在另一份預測中則更為激進,預測 2025–2030 年 CAGR 達約 39%,2030 年市值可達 152.6 億美元。兩者差異反映出行業對人形化商業化路徑的巨大不確定性。

具身智能時代,為什麽「輪子」比「雙腿」更受資本青睞? - 知乎

代表性人形項目的商業軌跡:

Honda 的 ASIMO 在長期研發後於 2018 年停止對外展示與進一步商業推進,SoftBank 的 Pepper 在 2020 年前後也已停止生產並被裁減業務規模;這些事實說明擬人化示範往往難以直接轉化為可持續規模化收入。

(注:上述數字與結論均以公開行業報告與媒體報道為依據;由於市場研究機構模型與口徑不同,預測值差異很大,應以“區間與不確定性”視角解讀。)

四、專家觀點摘錄(代表性語句)

進擊的機器狗:醞釀、起勢、掙紮-yeeyi

(Boston Dynamics)

—— 強調通過類人或類動物平台推進基礎動力學與控製研究,但公司商業化重點更偏向於有明確任務的移動平台與四足機器人。

Daniela Rus(MIT CSAIL)

—— 倡導拓寬對“機器人”的想象,強調軟體與生物啟發機器人在很多實際任務中可能更具效率與魯棒性,建議不要對“人形”形成迷信性追逐。

「機器人之母」Daniela Rus 台北新書發表會【短篇】#TVBS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20250928

結論與建議

結論:

基於現有產業部署、商業案例與市場數據,人形機器人目前更像是“技術示範與形象工程”—— 在推動基礎研究、吸引媒體與資本方麵價值顯著,但在短中期內並非解決大多數現實自動化需求(製造、物流、清潔、配送、簡單服務等)的必要條件。將大量社會資源押注於人形路徑,風險較高;從功能實現與經濟效率角度看,任務導向的非人形形態更為務實。

建議:

對企業與研究資助方,應區分“基礎技術攻關(可用人形平台做試驗床)”與“商業化部署(優先任務導向形態)”兩類目標;對政策製定者與采購方,應以總體擁有成本(TCO)、可靠性與安全合規為首要評估標準,而非僅被擬人外觀所吸引。

 

 

腳注與參考文獻

(在線來源,按文中引用順序列出)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 World Robotics — Industrial Robots 2023 (Executive Summary). https://ifr.org/img/worldrobotics/Executive_Summary_WR_Industrial_Robots_2023.pdf

IF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Grand View Research, Humanoid Robot Market Size & Share | Industry Report, 2024–2030. 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industry-analysis/humanoid-robot-market-report

Grand View Research

MarketsandMarkets, Humanoid Robot Market — Global Forecast to 2030 (press release). https://www.marketsandmarkets.com/Market-Reports/humanoid-robot-market-99567653.html

MarketsandMarkets

Lex Fridman Podcast (transcript) / Marc Raibert interview; Boston Dynamics background. https://lexfridman.com/marc-raibert-transcript/

Lex Fridman

Reuters reporting on SoftBank stopping Pepper production (2021).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exclusive-softbank-shrinks-robotics-business-stops-pepper-production-sources-2021-06-28/

Reuters

The Robot Report, Honda ASIMO robot development comes to an end (2018). https://www.therobotreport.com/honda-asimo-robot-discontinued/

The Robot Report

IFR, World Robotics — Service Robots (Executive Summary). https://ifr.org/wr-service-robots/

IF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MIT News, coverage of Daniela Rus and soft/biologically inspired robotics (Wall Street Journal feature link). https://news.mit.edu/clip/wall-street-journal-forget-humanoids-55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