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524) 從看電影F1聊聊看賽車

(2025-08-13 18:31:10) 下一個

上周,趕在F1電影下檔之前,我去看了F1這部現象級的電影,毫不誇張地說,F1這部電影可以比肩當年的阿凡達第一部,算是可以記入史冊的電影,並且可能以一己之力推動F1賽車在更加廣大的受眾中推廣。

F1 – The Movie – Review | David E. Gates

好吧,下麵就是有關F1電影的簡單介紹。

《F1》(2025年上映,暫定名)
類型:劇情片 / 賽車 / 運動
導演:約瑟夫·科辛斯基(Joseph Kosinski)——代表作包括《壯誌淩雲2:獨行俠》
主演: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飾演退役F1車手重返賽道
達姆森·伊德瑞斯(Damson Idris)飾演年輕車手

本片由七屆F1世界冠軍劉易斯·漢密爾頓(Lewis Hamilton)擔任聯合製片人和技術顧問

劇情簡介:
講述一位退役多年的F1老將(布拉德·皮特飾)重返賽道,指導並搭檔一位年輕的車手,在虛構的“APX GP”車隊中挑戰F1賽場上的激烈競爭。

影片既有情感線索,也大量展現真實賽道、F1文化和賽車技術。

亮點:

實景拍攝:電影使用IMAX攝影機,實地跟拍F1賽事(包括2023年英國大獎賽)
真實參與:與F1官方合作,所有賽車細節和賽道畫麵高度還原
漢密爾頓全程參與,確保專業性和真實性
想象一下,這個就好比有電影導演找到NBA球王喬丹來擔任聯合製片人和技術顧問,打造了一部有關NBA的電影,當然鑒於NBA的轉播技術已經非常到位,這種電影的技術難度遠遠比不上F1這部電影。

拍攝 F1 題材電影 之所以特別困難,主要是因為它在技術、物流、拍攝環境、版權和觀眾體驗上的門檻都極高,而且要做到真實震撼還得有不少技術突破。

我可以分成 四大難點 + 近年的技術突破 來說明:

一、拍攝難點
1. 速度與畫麵捕捉的衝突
F1 賽車最高時速可超過 360 km/h,過彎時也常有 200 km/h,鏡頭如果跟不上就會出現虛影、丟幀、對焦不準。
高速拍攝需要更高的快門速度,這會降低進光量 → 在賽道環境中尤其是夜賽(如新加坡站)拍攝難度飆升。

2. 跟拍設備與安全性
傳統跟拍車無法安全地與 F1 賽車同步高速行駛,還要穩定拍攝。
在賽道中布置攝影機需要嚴格遵守國際汽聯(FIA)的安全規定,攝像機位置受限,甚至賽道邊很多機位是禁止靠近的。

3. 真實與特效的平衡
觀眾,尤其是 F1 粉絲,對畫麵真實度極敏感,稍有假就會“出戲”。
純 CGI 很難重現 F1 的高速空氣擾流、輪胎變形、懸掛反應、陽光反射等細節。
純實拍又受製於安全、成本和場地限製。

4. 授權與場景複刻
使用 F1 官方品牌、車隊塗裝、車手姓名 需要高昂版權費用和許可。
如果不能獲得賽道和車隊支持,就必須複刻賽道(實景或虛擬),成本和技術難度都很高。

二、技術突破
近年來幾部作品(如 Netflix 的《Drive to Survive》,以及即將上映的布拉德·皮特主演 F1 電影)才讓拍攝門檻降低,主要靠以下技術進步:

1. 微型 6K/8K 高速攝影機
把超高分辨率高速攝影機小型化,直接裝在賽車或跟拍車上,不影響空氣動力學。
例如 Sony Venice 2、RED Komodo、Insta360 電影級定製版。
高幀率拍攝(240fps 以上)配合防抖,可以在慢動作中清晰捕捉輪胎形變、火花飛濺。

2. 定製高速跟拍車
像布拉德·皮特的 F1 電影製作組使用的是 改裝自 F2 級賽車的攝影車,由車手操控,速度接近真實 F1。
攝影車上安裝多機位穩定雲台,能在高速下保持畫麵穩定。

3. 虛擬製片(LED Volume + 實拍融合)
類似《曼達洛人》的拍攝技術,把真實賽道掃描成 3D 場景,用 LED 大屏實時渲染背景,結合實拍車體。
既能控製光線,又避免運輸劇組去世界各地賽道的成本。

4. 真實賽車 + 數字特效混合
實拍用較慢速度(例如 150~200km/h)拍攝,保證安全和可控性,再用 CGI 加速畫麵和調整環境效果。
結合物理模擬的 VFX 係統(如空氣擾流、尾流渦流)增強真實感。

5. 無人機高速跟拍
新一代 FPV 無人機可達 250km/h,配合電影鏡頭(GoPro 或小型 RED),能拍出貼近賽車、穿越彎道的獨特視角。
在某些區域甚至能模擬“子彈時間”效果。

How Apple Secretly Filmed a Hollywood Movie in Real F1 Races

好了,鑒於我本人不算是個賽車迷,看過F1電影後,我特別學習了一下有關賽車的知識。

我們把賽車運動氛圍 曆史 → 現狀 → 未來 三個部分來介紹

一、曆史

1. 起源(19 世紀末)
1894 年法國舉辦了第一場被廣泛認可的汽車比賽(巴黎到魯昂 Reliability Trial),更像是耐力與可靠性測試。
1900 年前後,歐洲各國開始興起城市到城市的長途比賽,但因為安全問題逐漸轉向封閉賽道。
1906 年法國舉辦首屆 Grand Prix(大獎賽),標誌著現代賽車的雛形。

Hoosier Author Uncovers Forgotten Moments Of Auto Racing History | WBOI -  NPR News & Diverse Music in Northeast Indiana

2. 黃金時期(1920–1970)
1920–30 年代:出現了專用賽車與國際化賽事,例如 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1923)。
1950 年國際汽聯(FIA)成立 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F1),正式統一規則。
1960–70 年代:安全標準逐步提高,讚助商和電視轉播帶來商業化浪潮。

3. 技術驅動的現代化(1980–2000)
空氣動力學、碳纖維車體、電子控製係統(如主動懸掛)等技術快速發展。
NASCAR、IndyCar 在美國形成獨特文化,拉力賽(WRC)風靡歐洲。
賽車運動開始與汽車工業技術研發密切結合(渦輪增壓、混合動力雛形)。

10 Pieces Of Porsche Technology That Transferred From The Race Track To The  Road | FLATSIXES

二、現狀

1. 頂級賽事版圖
F1:全球最頂級單座賽車賽事,科技含量與商業影響最大。
NASCAR:美國人氣最高的賽車類別,偏向量產車改裝。
WEC(世界耐力錦標賽):包括勒芒 24 小時,混合動力 Hypercar 崛起。
Formula E:全電動方程式,吸引越來越多廠商參與。
WRC(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極端路況測試駕駛與車輛耐力。

2. 商業與觀眾
頂級賽事年觀眾(電視+數字平台)可達數億人。
收入來源包括轉播權、讚助商、門票、衍生品。
Netflix《Drive to Survive》讓 F1 在北美觀眾數量大幅上升。

Formula 1 Speed Compared to Other Race Cars

3. 技術趨勢
電動化與混合動力在各大係列普及。
空氣動力學與能效管理不斷優化。
數據實時傳輸與人工智能輔助決策開始運用。

三、未來前景
1. 技術方向
全電動化:Formula E 作為先鋒,未來耐力賽和部分方程式可能轉向電動或氫燃料。
自動駕駛輔助:並不會完全取代車手,但將用於訓練和策略模擬。
虛擬與現實結合:AR/VR 直播、沉浸式觀賽體驗會成為新常態。

2. 商業與文化
年輕觀眾通過短視頻、電競模擬賽車(Sim Racing)接觸賽車文化,推動跨界發展。
車企會利用賽車作為研發與品牌營銷的雙重平台。
新興市場(中東、東南亞、中國)會成為舉辦賽事的新熱點。

3. 挑戰
環保壓力:高碳排放賽事需要通過碳中和計劃維持社會接受度。
成本與公平:頂級賽車技術差距導致競爭失衡,需靠預算上限製度調節。
觀眾注意力分散:需要更多互動和娛樂化內容吸引年輕人。

最後我們來學習一下如何入坑賽車,看賽車比賽,如果隻是“看車跑圈”,很快就會覺得枯燥;但如果你知道看什麽、怎麽看,就會發現比賽裏有很多懸念和策略。

看賽車,我們分成 準備 → 比賽中關注點 → 賽後回味 三步走。

一、準備階段

選擇賽事類型

F1:科技含量最高,看的是圈速、策略和車手對極限的掌控。
WEC / 勒芒:耐力與團隊協作,晝夜交替、天氣變化會帶來驚喜。
NASCAR / IndyCar:更多貼身纏鬥和頻繁超車,適合喜歡直接對抗的人。
Formula E:純電動賽車,注重能量管理。
WRC:越野拉力,路線多變、環境極端。

提前了解賽道

賽道長度、彎道特點(高速彎、發夾彎、減速彎)。
超車點在哪裏(例如 F1 的 DRS 區域)。
賽道天氣曆史(某些賽道容易下雨,比如斯帕)。

Just some thoughts on the 2021 regulations in-terms of car  construction/robustness and raceability. I'd like to hear your thoughts on  the 2021 regulations overall! : r/F1Technical

認識車手和車隊
了解誰是爭冠熱門,誰可能爆冷。
注意隊友之間的競爭關係——有時同隊比對手更激烈。

二、比賽中關注點

發車

起步反應是關鍵,高位發車如果失誤,很可能瞬間掉好幾位。
第一個彎最容易出現事故。
策略與進站(Pit Stop)
輪胎選擇:軟胎快但磨損快,硬胎耐久但速度慢,中間胎折中。
進站時機:提前進站“undercut”壓對手,或延遲進站“overcut”利用賽道位置。
安全車(Safety Car):出現時進站往往能節省時間,改變局勢。

超車與防守
注意車手的走線變化、假動作、晚刹車超車等技巧。
高速彎道外線超車非常冒險,成敗瞬間決定名次。

團隊無線電

車隊會通過無線電告訴車手策略變化、輪胎狀態、競爭對手情況,有時也會出現爭議(比如要求隊友讓車)。

天氣變化

下雨、氣溫驟變會改變抓地力,迫使車隊調整策略。
尤其是半幹半濕的賽道,輪胎選擇成了賭博。

三、賽後回味

看數據回放
官方會提供圈速、進站時間、最高速度等數據,可以看出誰在什麽階段更快。

分析關鍵轉折
例如哪一次進站或安全車讓局勢逆轉。

看車手和車隊反應
賽後采訪會透露戰術意圖、技術問題或心理博弈。

小技巧

如果是第一次看,可以找 帶解說的版本,尤其是資深車評人,他們會解釋戰術和技術細節。

你也可以跟著某個車手看整場比賽,這樣容易建立情感投入。

了解一點技術規則(如 F1 的預算帽、Formula E 的能量管理限製)會讓比賽更有意思。

用計時和名次表輔助觀看,可以實時看到進站後的位置變化。

而毫不誇張的說,隨著F1電影對於F1賽場的真實還原,外加PITT的個人魅力,疊加APPLE對於未來技術的投入,我大概率會在新賽季開始看賽車,尤其是F1大賽,當然會從highlight開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博主預測今年誰會奪冠?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