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互聯網的早期用戶(指1999年以前),可能都聽說過這個矽穀天才MARC ANDREESSEN,那個Mosaic瀏覽器的共同開發者,第一批吃到互聯網紅利的工程師,企業家和投資人。今年一月,MARC大力推薦中國的DEEPSEEK,並且強調美國AI企業的泡沫化,讓他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
馬克·安德森被譽為互聯網行業的開創者之一,他不僅是成功的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還是軟件工程領域的重要人物。1994年,他與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共同創辦了網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推出的Netscape瀏覽器一度成為互聯網行業的領軍產品。2009年,安德森與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合夥成立了風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簡稱a16z),並通過該公司大力投資技術創新。
安德森以其前瞻性視角和敏銳洞察力,成為科技投資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的名言“軟件正在吞噬世界”在業內廣為流傳,強調了技術對社會各個層麵的變革。這一次在裏根經濟論壇的發言也展示了他一貫的思維方式,下麵我們將對此發言內容進行詳細整理,以供深入了解。
最近他的一個訪談,有關美國再工業化的藍圖,在美國得到不小的反響。下麵就是訪談的總結文章的翻譯。
馬克·安德森探討了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崛起為標誌的科技發展關鍵時刻,強調美國需要擁抱未來的製造業崗位。他將其與曆史上的經濟政策進行比較,並強調政策選擇在塑造未來經濟方麵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與中國競爭的背景下。
在最近舉行的首屆羅納德·裏根總統圖書館經濟論壇上,網景公司聯合創始人、著名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分享了他對人工智能 (AI) 和機器人技術變革潛力的深刻見解。他強調,我們正處於科技發展的關鍵時刻,人工智能的崛起為美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崛起
安德森強調,人工智能目前主要在兩個全球強國——美國和中國——發展。他指出,盡管中國一直在效仿美國的工業化路線,但美國必須決定是否要繼續保持其工業超級大國的地位。這一決定至關重要,因為我們正從服務型經濟轉型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驅動的經濟。
從製造業到人工智能的轉變
從曆史上看,美國經濟已從工業基礎轉向服務型模式,尤其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安德森指出,這種轉變引發了有關貿易、移民和監管的重大政策問題。他對機器人技術(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推動生產力增長和創造新就業崗位的潛力表示樂觀。
曆史背景:曆史經驗
在論壇上,安德森將當前的經濟挑戰與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和威廉·麥金萊等曆史人物進行了類比。他闡述了漢密爾頓的“美國體係”如何為美國成為工業強國奠定了基礎,強調了強大的產業生態係統而非依賴單一技術或公司的重要性。
“美國體係”與保護主義
包括保護主義政策在內的“美國體係”在促進19世紀的工業增長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安德森認為,如今或許有必要采取類似的戰略來振興美國製造業,並確保美國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他指出,德國、日本和中國等國家已經成功地運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來構建其工業基礎。
未來工作:擁抱新的製造業崗位
安德森認為,美國不應試圖重振舊的製造業崗位,而應專注於在設計和製造先進技術方麵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他設想未來數十億個形狀和尺寸各異的機器人將融入日常生活,執行能夠提高生產力和效率的任務。
人工智能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討論還涉及人工智能推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安德森認為,如果人工智能得到有效利用,它可以顯著提高生產力,不僅惠及城市中心,也惠及農村社區。他強調,美國需要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麵保持領先地位,尤其是在歐洲實施可能扼殺創新的嚴格監管的情況下。
應對城市挑戰
安德森承認,許多美國城市存在功能失調的問題,不斷上漲的成本和社會問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他指出,當前的城市格局往往將中產階級排除在外,導致富裕居民和公共住房居民之間出現分化。他認為,這種分化是危險的,需要通過深思熟慮的政策選擇來解決。
政策選擇的重要性
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安德森強調,美國麵臨的挑戰並非僅僅是非個人經濟力量的結果,而是具體政策選擇的結果。他列舉了曆史上的例子,例如尼克鬆的“獨立計劃”,該計劃旨在推動美國向核能轉型,但最終因監管障礙而受阻。
需要新的經濟願景
隨著美國應對人工智能驅動型經濟的複雜性,安德森呼籲重新關注建設和創新。他相信,隻要製定正確的政策,美國就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潛力,為所有公民(而不僅僅是城市中心的居民)創造更加繁榮的未來。
移民與人才
討論還涉及移民政策,特別是高技能移民對科技產業發展的支持。安德森認為,雖然低技能移民有其存在的意義,但重點應該放在吸引能夠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才上。
結論:行動呼籲
總而言之,馬克·安德森在裏根經濟論壇上的見解強調了擁抱人工智能未來的重要性。
(文章來源:https://galaxy.ai/youtube-summarizer/marc-andreessens-vision-the-future-of-ai-and-robotics-in-america-pRoKi4VL_5s)
個人理解:
MARC的訪談提出的美國新工業化的藍圖(或者說再工業化的藍圖),其實都是圍繞著幾個重要的認知,也比較充分的體現了美國科技精英的那種技術決定論的思路,但是因為MARC個人的中西部生長背景,他也有對於美國中西部包括很多鐵鏽帶問題的深刻理解。
1. AI 和機器人帶來的巨大的工業革命,從某種角度來看,新的工業革命對於美國是新的機遇,基於大規模投資和科技的更加精細和更加個性化柔性的製造業,而不是基於廉價人工的純粹的大規模製造業競爭
2. 製造業需要的部分國家政策和產業政策的支持,產業政策是必須的,階段性的產業保護也是有益的,不要過分迷信全球化就是全部的開放和零關稅
3. 能源產業的重要性,能源驅動的AI和很多相關產業,不論是新能源還是老的能源方式,重點是能源總量提高。我個人看好核聚變的突破,盡管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
4. 創新和人才驅動的發展模式,美國的重要優勢之一就在於它的包容的文化和對於全世界人才的吸引力,比較好的平衡了福利和個人利益,以及個人自由的關係,而創新是基於人才的,這個無可否認。
5. 對於城市和鄉村脫節的關注,這個是個全世界的難題,但是我們必須麵對,美國的新工業革命可以采用分散模式,充分利用美國不同地區的不同資源優勢。
看了這個總結,如果還有興趣理解更多,可以看看深度挖掘,首先是介紹MARC,然後是整個訪談的全文(英文)
馬克·洛厄爾·安德裏森(英語:Marc Lowell Andreessen,/æn?dri?s?n/,1971年7月9日—),美國企業家、投資者、軟件工程師。他是著名的Mosaic瀏覽器共同開發者,第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瀏覽器;網景通訊公司的創始人[3];矽穀風險投資公司安德裏森·霍羅威茨創始人和普通合夥人。他創立了軟件公司Opsware,隨後出售給惠普。安德裏森也是Ning的聯合創始人,是一家為社交網站提供平台的公司。他是Facebook[4]、eBay[5]、惠普[6],以及其它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矽穀會議的一個常見主題主講人和特邀來賓,安德裏森也是1994年第一屆國際萬維網大會被宣布選入全球資訊網名人堂的六人之一
安德裏森出生於愛荷華州錫達福爾斯,在威斯康辛州新裏斯本長大[9],他的父母是帕特麗夏和洛厄爾·安德裏森,父親曾在一家種子銷售商工作[10]。1993年12月[9],他在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獲得了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身為一名大學生,他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IBM實習了一個暑假。他還曾在伊利諾大學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NCSA)工作,在那裏他熟知了蒂姆·伯納斯-李萬維網的開放標準。安德裏森和一位全職受薪同事埃裏克·比納致力於創建一個圖形化並易於使用的瀏覽器,能夠在各種電腦上工作。產生的代碼是Mosaic網頁瀏覽器。
(內容來自WIKI)
英文PODCAST原文鏈接
https://blog.joelonsdale.com/p/ep-118-marc-andreessen-on-ai-robotics
大家好!很高興能夠在這裏與各位共同探討未來的經濟走向!今天我們所探討的,不僅僅是裏根總統時代的經典經濟政策——如放鬆管製、減稅和削減政府開支,這些政策在當今依然具有深遠影響。但我想從更宏觀的曆史角度展開討論,如何應對當前美國麵臨的戰略拐點,人工智能(AI)以及再工業化將如何塑造我們未來的經濟格局。
近期,我一直在深入研究美國經濟史,特別是19世紀的“美國係統”,這個理念由當時的財政部長亞曆山大·漢密爾頓提出。19世紀初,美國剛剛從獨立戰爭的創傷中恢複過來,經濟仍以農業為主,而英國作為全球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掌握著強大的經濟、技術和軍事優勢。在此背景下,漢密爾頓與傑斐遜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傑斐遜希望美國保持農業化、貴族化的鄉村經濟,而漢密爾頓則主張美國應當致力於工業化、城市化以及金融化。最終,漢密爾頓的工業化理念得到了采納,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強國之路的基石。
到了19世紀末,特別是在威廉·麥金萊總統的領導下(1897-1901年),美國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巔峰。從1870年到1930年,幾乎所有現代化社會的基礎設施都在這一時期得到確立:飛機、現代製造技術、汽車、空調、廣播、電視等。從那個時期的基礎設施到今天的日常生活用品,我們的許多現實環境都得益於那個時代的工業突破。麥金萊通過高關稅保護美國工業,使美國成為世界工業大國,這一優勢也為美國在世界大戰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
美國的“係統”核心之一就是保護主義。它的核心思想並非單純依靠某一技術或公司,而是通過建立完整的工業生態係統,像是三大汽車公司及其成千上萬的零部件供應商。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也采用了類似的保護主義策略,而後轉向自由貿易,推動了出口增長。麥金萊繼承了這一思路,在最初通過高關稅保護美國工業,隨著工業規模的擴大及出口需求的增加,他推動了“互惠貿易”,通過關稅迫使其他國家降低進口稅,從而打開了全球市場。
---
美國未來的抉擇
今天,麵對全球化、技術飛速發展的局麵,我們是否希望美國繼續保持工業超級大國的地位?19世紀的目標非常明確,而今天的態度卻有些模糊。當前的貿易政策、關稅和工業激勵等議題與麥金萊時代有著驚人的相似,但我們必須厘清,是否要通過保護主義政策或其他方式,重新奪回工業優勢。
讓我們來回顧美國經濟的曆史軌跡。從1870年到1920年,美國的工業化推動了經濟的飛速增長,其增速是現今的三倍。那是一個移民潮湧的時代,也是一個依賴高關稅保護的環境。到了1920年到1970年,美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隨著太空競賽、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產業的興起,增長仍舊保持了強勁的勢頭。可自1971年起,伴隨著去工業化的進程,美國經濟進入了低增長階段,這不僅體現在GDP上,甚至在生產率增長方麵也顯現出了滯後。
---
再工業化與AI的崛起
美國的去工業化,不僅是由全球化推動的,更是由政策選擇所導致的。我們主動放棄了很多傳統工業,將焦點轉向了服務業和金融化。矽穀和奧斯汀等科技中心的崛起,以及AI的迅速發展,盡管推動了某些地區的繁榮,但這種局麵並未惠及美國的廣大農村地區。與此同時,去工業化加劇了城鄉差距,形成了深刻的社會分裂。
然而,好消息是,現在我們迎來了一個重大的技術轉折點——人工智能(AI)的崛起。美國在這一領域仍然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雖然中國正在迎頭趕上,但在AI技術的應用與研發上,歐洲卻幾乎因過度監管而與美國拉開了差距。AI目前主要體現在軟件層麵,像ChatGPT這樣的應用程序帶來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但真正的變化將在AI的下一階段——具身化AI,特別是機器人技術的興起中體現出來。無人機的自主飛行,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甚至像埃隆·馬斯克的Optimus機器人項目,預示著機器人產業將成為未來世界的重要力量。
在這場即將來臨的科技革命中,我們不應試圖恢複傳統的製造業模式,而應該著眼於未來的製造業,尤其是以AI為驅動的硬件生產,如無人駕駛汽車、自動化工廠和各類機器人。通過建設“外星無畏艦工廠”——這些高度自動化的生產基地,將有助於推動美國的經濟複興,尤其是在鄉村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並確保美國在未來的機器人時代保持競爭力。如果美國錯失這個機會,後果將會是深遠的。
---
重建與挑戰
很多人擔心AI技術會摧毀大量的就業機會,但這種擔憂並不準確。過去50年,正是因為生產率增長的停滯,我們進入了一個低增長的時代。然而,若AI技術能夠順利發展,它將大大提升生產率,並推動整體經濟的增長。要解決美國目前麵臨的鄉村經濟問題,我們需要通過再工業化,尤其是通過AI驅動的硬件創新,來創造新的產業,重塑美國的製造業基礎。
與此同時,移民政策也成了一個複雜的議題。過去幾年,美國大規模吸納高技能移民,這對於科技行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大規模的低技能移民引發了一些負麵後果,尤其是在AI和機器人技術可能減少低技能勞動力需求的背景下。我們當前的大學招生政策和多樣性、公平與包容性(DEI)措施扭曲了人才流動的機製,影響了美國本土勞動力的潛力釋放。通過改革教育和就業政策,可以更好地釋放中南部地區未被充分利用的人才,減少對外部高技能移民的依賴。
---
結語:未來的選擇
麵對這些挑戰,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正確的政策選擇,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能源、關鍵礦產和監管將是實現這一願景的主要瓶頸。核能和清潔能源將是支持AI和再工業化的關鍵。而住房、醫療和教育等領域的監管改革將推動更高效的市場運作。未來是充滿希望的,隻要我們堅定信心,采取行動,美國可以引領AI和機器人革命,重建工業基礎,縮小城鄉差距,並創造一個更加繁榮、公平和團結的未來。
---
結束語
感謝大家的聆聽,今天的討論隻是開始。讓我們共同努力,迎接未來的挑戰!
我覺得有個普遍的誤解就是隻有高端製造業才是未來機器人和大規模自動化可以支持的,其實不是,有的非常低科技的產品隻要可以大規模自動化就可以重新改造,理論上,從打螺絲到飛機製造都可以改造,隻是時間長短,就好比互聯網對於各個產業的改造一樣,當然難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