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之隙的博客

學習,思考,分享;曆史,時事,人生
言雖簡但求一語中的,力未逮仍望民智終開
正文

道家的“無為”與“不爭”:人生的手段還是目標

(2019-01-12 23:45:47) 下一個

道家在中國曆史上的影響不如儒家,最後非常可惜變成了養生修煉的道教,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老子》(也就是《道德經》)裏寫的內容沒有明確的定義(和四書五經比更加的玄幻),有太多解釋的可能就等價於沒有解釋,以至於後世這一方麵的研究很難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繼續。老子估計也意識到自己沒給出明確的定義,所以開始就先表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下子把後世人對此批評的路給堵了。但是從今天的科學研究方法來看,心裏明白才能講明白,講不明白的人心裏大都是不明白。

這並不是表明道家的思想沒意義,而是很不幸對後世的影響大多和《老子》書中可能想要表達的真正意義相去甚遠。道家的核心就是“無為”與“不爭”,“無為”說的是做事,“不爭”說的是對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無為”與“不爭”是手段還是目標?在道家思想裏這顯然應該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但很不幸,《老子》並沒有深入討論“無為”與“不爭”的定義是什麽,於是現實的情況是絕大多數讀道家的人把“無為”與“不爭”讀成了一種手段,比如說對“無為而無不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理解,人們常常認為這說明最終的目的還有有為,要爭,“無為”與“不爭”隻是以退為進的手段。這種思想在各種宮鬥劇中有廣泛體現,主角往往是以退為進地戰勝了咄咄逼人的其他對手。從這個角度看,道家非但不是教化道德,而是教人如何變得更有城府,更不動聲色的惡毒。

那如果把“無為”與“不爭”作為人生的目標,到底是什麽意思?這就涉及到“無為”與“不爭”的定義是什麽的問題。把這個搞清楚,才能真正了解道家的意義。什麽是“無為”?就是不做為了掩飾自我恐懼和軟弱的事情。什麽是“不爭”?就是不做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這包括自己認為是在反擊的行為,因為人最常給自己找的理由就是自己是在反擊。而能夠做到這兩點的前提就是學會正確麵對自己內心的恐懼和軟弱(見Fear和Love是一個硬幣的兩麵)。我並不知道這樣的定義是否老子的本意(是不是他的本意其實並不重要),但這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解釋。

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這說的是一個人如果能做到不掩飾自我恐懼和軟弱(就是無為),就會最終找到克服的方法,而追求任何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就是無不為)。現實中的人就是常常做了過多了掩飾自我內心恐懼的事情,結果越有為,離自己的真正想要的越遠。舉個例子,有人犯了一個小錯,害怕被發現而不斷掩飾,結果就是要用越來越多的謊言和更嚴重的錯誤去掩飾,最後鑄成了大錯。如果最初能淡然麵對和承認,也許一切很快就會過去,而且會收獲一個人生學習提高的機會。

如何理解“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說的是一個人如果能做到不故意的傷害他人(就是夫唯不爭),那表明他(她)追求的是自我內心的平靜安寧,外界其他人是無法剝奪他(她)的這種內心的追求,於是也就傷害不到他(她)(就是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有時候,其他人說不定還會因此而心生敬意,反改變了態度。要注意一點的是,“不爭”不等於老好人或者不會說不的人,那樣的人其實是不能麵對自己內心的害怕被別人不認可的恐懼。

為什麽要把這些作為人生的目標?因為做到這些是一個人自我成就感的實現。世人看到的常常是一個人的表象(比如說名和利這樣的結果),而看不到的是表象背後的這個人與自己恐懼鬥爭的過程。越是對這個過程的享受大於結果的人,往往的結果就越好。從這些角度說,道家的人生目標其實非常的積極入世,而且目標很高。好可惜這一學說在中國變成了高級黑鬥爭的手段,這就是定義不明確的不良後果。當然,我給出的定義從哲學邏輯的嚴謹性上還有很大漏洞,但至少對大眾讀者來說明確了很多。這就為未來提供了很多進一步討論的空間。比如說,如何看清自己最深層的恐懼?當內心的恐懼有矛盾衝突的時候,應該如何選擇?懲罰算不算不主動傷害他人?等等,這就有了思想討論和科學研究的空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