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之隙的博客

學習,思考,分享;曆史,時事,人生
言雖簡但求一語中的,力未逮仍望民智終開
正文

宗教存在的價值

(2019-01-12 11:19:40) 下一個

宗教和哲學思想都包括對人生,人類,宇宙,生命,存在,苦樂等終極問題的思考和解答,我們以前討論過“宗教裏那些對人類發展有益的內容,都是可以隨著人類的成長脫離宗教而存在的,而且會發展得更科學完備;但那些在宗教的旗幟下人類所做的愚昧行為,卻與宗教本身密不可分。”(見《宗教的兩難問題》),今天就這個評論我們更深入地思考一個問題:有什麽對人類發展有益的內容,是現在宗教可以提供,而哲學思想/科學而不可以很好提供的嗎?

答案是“有”。這個宗教能夠提供,而當前的哲學思想/科學不能很好提供的就是“被愛的感覺”。在《愛是什麽》文章裏,我們談過:愛的本質是“提高安全感的行為”。“愛別人”就是提高別人的安全感,“被愛”就是別人提高自己的安全感,“自愛”就是自己給自己提高安全感。總的來說,宗教提供了“被愛”的方法,哲學思想/科學提供了“自愛”的方法。

人首先要滿足的是“被愛”,或者說每個人心底都有“我為什麽不值得被愛?”這樣的呐喊和彷徨。當“被愛”沒有被滿足的時候,一個人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客觀的思考,科學的方法,廣泛的學習,而就是想要感受到這個世界有someone在給予他(她)想要的愛。神恰好最好能扮演就這個someone的角色。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好與不好,神都會不離不棄地愛自己,一下子內心中被愛的需求被滿足,因而無比的感動,這就是為什麽有些人在某個moment突然感到被神touch到內心而“決誌信主”。而教會的一些教徒也很願意擔當傳福音的使命,所以他們常常會願意花很多的時間在有決誌信主潛力的慕道友身上,讓慕道友“被愛”的需求被滿足,從而信教。“自己感受到被愛”這一事實,和“經書上說的全部正確”這兩件事其實沒有任何邏輯推理關係,但信教人的內心隱含地認為這兩件事就是因果關係,這就是人感性而不理性的一麵。

另一方麵,讓人感受“被愛”是目前哲學思想/科學不能很好做到的。哲學家/思想家的目的是思考人類的一些終極命題的答案,這個答案可能會宏觀上對人類的很多其他領域產生巨大影響,但不會是為了給某一個具體的人提供他(她)想要的“被愛”的感受。科學方麵,最近心理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的進展為人們如何理性的自我提高提供了科學的思考方法,這屬於教導人類如何學會“自愛”。心理學家們也不會如教徒般的圍著某一個人,給予他(她)愛,讓他(她)相信自己的理論。

要說明的是,宗教顯然不是“被愛”滿足的唯一方法,其實能夠在“自愛”中成長,就往往會同時收獲他人的respect/love/care,“被愛”的需求就會被滿足。但一些人往往就是因為人生經曆上有自我無法修複的愛的缺失,所以對“被愛”的需求非常強烈,嚐試用自愛的方法而無果。對於這樣的人,就目前人類發展的水平來說,宗教也許就是最好的方案。我相信希望未來哲學思想/科學的發展會不斷的完善人類如何正確的“自愛”,會灌輸在人類從小到大的教育中,這會很大程度上改善人類在成長過程中的愛的缺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