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什麽:就是需求被滿足;痛苦是什麽,就是需求沒被滿足。人不可能沒有需求,所謂的“無欲無求”本身就是一種需求,而且是不可能被滿足的需求(邏輯上有悖論)。既然需求不可避免,如何才能更多的保持快樂?這就要討論到需求的分類。
1)第一類需求是結果需求,比如說考學,求職,結婚,買房,升職,加薪等等。這類需求的特點就是結果不全由自己控製,而且發生在某一點的時間。這類需求被不會經常被滿足,如果一個人的人生隻充滿了第一類需求,可以想象他(她)快樂的時間不多。明白了這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麽很多人覺得人生痛苦長久,而快樂短暫。
2)第二類需求是過程需求,就是指興趣愛好。做喜歡做的事情,快樂來源於過程,而不是結果。快樂的時間從一個個點變成了一條條線段,人生會快樂很多。如果您很幸運的工作和愛好合一的話,那第二類需求的滿足很可能會自然的使第一類需求也獲得滿足,因為您的工作會做得更出色。找到第二類需求,是生活變得有意思的基本條件。
但問題是人生不會所有的時間都在做自己喜歡的某件事,還有很多其它的責任:除非您單身一個人生活,否則會有很多家庭的責任需要付出;如果您的工作不幸並不是您的愛好,那工作本身就隻是一種責任。沉迷於興趣愛好帶來的快樂,可能會反過來加深做其他事情時的痛苦。所以這裏要強調一點,第一類需求在現實生活中不必可少,而且必須積極麵對。讓自己沉浸在第二類需求中,不願麵對第一類需求的人不過是在找借口逃避。
而這篇文章主要想談的是第三類需求:
3)第三類需求是求知需求,也就是好奇心(curiosity)。好奇心就是對事物的What,Why,How等問題的思考,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的尋找答案。好奇心會觸發第二類需求,會激發人的求知欲,並在尋找的過程中獲得滿足。越是有好奇心的人越會對各種事情問為什麽?包括對自我的審視。這會使得生活中的快樂的時間越來越長。回顧人類曆史,重大的科技上的發現發明,重要的哲學文學藝術探索幾乎都是由好奇心驅動。理想的快樂人生是用第三類需求(好奇心)驅動第二類需求,並運用在工作/生活中,並使得第一類需求作為副產品也被滿足。隻停留在第一類需求和第二類需求的人有時候會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這樣的問題,但最後也就是不了了之。進入第三類需求的人會有機會發現自己的意義,因為有好奇心就代表有質量的活著。
中國的學校/家庭教育大都以滿足第一類需求為目標,有中國過去過於貧窮的緣故,也有中國人愛攀比的因素,這造成了中國人努力而快樂程度不高。好在越來越多的新一代的中國孩子在更好的經濟條件下長大,有機會追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就是向第二類需求過度的一個好現象。
但中國人對於好奇心的教育明顯很不夠,中國人對好奇心有畏懼心理,怕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怕觸犯權威,怕被嘲笑,怕無利可圖。為什麽中國人現在驕傲的貢獻還是四大發明,儒家道家,唐詩宋詞,勾股定理這些老古董?因為我們很長時間在哲學,宗教,藝術,文學,音樂,體育,數學,科技,工程,經濟,商業,法律,製度等方方麵麵真的是可以說沒有什麽劃時代的貢獻。現代中國的創業公司也基本都是抄襲美國公司的ideas。而這一切和好奇心的缺乏有直接關係。好奇心這個第三類需求不隻是個體人生的快樂之源,也應該是整個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快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