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小就被灌輸了比較,沒被灌輸過反思。從政府到家庭的教育,中國人不被鼓勵問為什麽要做,應該做什麽已經有人幫我們想好了,我們要做的就是比“誰做的最快最好”。我們要比誰早入少先隊,入共青團,入黨。要比一道杠,兩道杠,三道杠,是不是班裏的各種委員。每次大考要總排名,上個學校要比誰的學校好,有了事業後要比誰有錢誰權力大,養個孩子也要比比學了什麽,拿什麽獎。絕大多數中國人不為尋到真理而快樂,不會在平等的關係中找到快樂,而隻會在比較中體會快感。
既然不能避免比較,就要保證自己能在比較中快樂起來,所以中國人不和八杆子打不著的人或者自己覺得差很多的比,隻和周圍小圈子裏自己差不多的人,還有覺得不如自己的比。如果某方麵比不上怎麽辦?豈不是要痛苦了?有辦法,我們比別的。你忙著工作賺錢,家庭關係就好不了;你總曬天才娃,自己的事業就好不了。都比不了,怎麽辦?還有辦法,從此不理你,把你踢出我的小圈子。這樣的好處是,省時省力地保持住了自己在比較中的快感,避免了反思的苦痛。
應該來源於生存資源的缺乏,長期封建社會等級關係,長期農業經濟的形態影響。
應該在逐步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