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麵孔

青春無敵,健康向上,養護眼睛,放鬆精神,漂亮美眉,與你同存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什麽要等羊亡了,才補牢?(奶站老板行業潛規則)

(2008-09-17 15:10:21) 下一個
[轉貼]為什麽要等羊亡了,才補牢??(奶站老板行業潛規則)

發布時間:2007-1-13 下午 11:23:30 作者:葛清/文

  “很多乳品企業的原料奶都在摻假。摻假的牛奶走俏,不摻假的鮮奶反而沒人要。”在過去一個月裏,奶站老板蔣衛鎖4次走進陝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稽查局的大門,爆出了奶業當前最大的黑幕———
  與潛規則決裂
  39歲的蔣衛鎖曾是陝西楊淩示範區大寨鄉蔣家寨村的農民,後來創辦了當地最大的私人奶站。蔣衛鎖自2002年底開始長期穩定地向一家全國知名的乳製品企業供應鮮奶,但到了2005年5月,他發現自己的牛奶賣不出去了。
  該企業西安分公司突然一夜之間變臉,由過去扶持奶站發展轉而提出“限量撤點”策略,蔣衛鎖被要求日交奶量從30多噸限量到11噸左右。企業要大批限量,奶農要每天交奶,夾在中間的蔣衛鎖陷入兩難境地。
  令蔣感到吃驚的是,就在公司“限量撤點”的時候,他的身邊悄然崛起了一批摻假、製造假奶的同行。這些摻假的牛奶不僅走俏市場,而且公司給出的收購價還比他不摻假的高。蔣衛鎖不明白這是為什麽,從2005年10月開始,他先後6次帶著證明“原料奶摻假”的證據來到該公司集團總部,在數位高管麵前指證其產品質量存在重大問題,並期望集團製止西安分公司在陝西幾近瘋狂的造假行為。但蔣的指證如石沉大海,無任何反響。
  一位奶農的發現
  早在蔣衛鎖之前,當地奶農李林就曾經兩次向該企業西安分公司舉報過一家奶站的摻假行為。那家奶站名叫三陵奶站總站,距李林家有一裏地遠。李林像其他村民一樣,將自己的幾頭奶牛寄養在養殖小區集中飼養、管道擠奶。每天,他都需要到三陵奶站,在奶站工人擠奶的時候記下奶量,以每公斤1.8元的價格賣給奶站。
  但往往不等他離開,這家奶站的摻假行動就開始了。奶站老板指揮工人將自來水、一袋袋標識為蛋白粉、脂肪粉、維生素C、抗生素、雙氧水、硝酸鹽等的物質放入洗衣機內攪拌,然後再將這些攪拌物裝入已經盛有鮮奶的奶罐中。幾個小時以後,上述那家企業西安分公司的收奶車就會開到三陵奶站,將奶罐拉走。
  養了20多年奶牛的李林至今也說不清楚蛋白粉、脂肪粉、雙氧水等物質到底有什麽用途,對人體會有多大的毒害作用。但是當李看著自己售出的鮮奶一次又一次被摻假後,他還是憤怒了。李林的兩次舉報似乎起到了某種效果,公司對三陵奶站在2006年2月份的某次嚴重摻假行為處以1萬元的罰款,同時對公司內部員工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處罰。但此後,李林發現摻假仍在繼續。
  摻假成風的背後
  一個月前,李林將這些情況告訴了他的同鄉蔣衛鎖。讓蔣衛鎖覺得奇怪的是,從2005年起,該企業給這家三陵奶站開的收購價每噸比給蔣衛鎖的多出100元。為什麽摻假的牛奶走俏,不摻假的鮮奶反而沒人要?
  該企業西安分公司原奶源部寶雞片區奶站質量監管員王磊提供了答案———分公司內部員工勾結下屬奶站老板,合夥向牛奶中摻假,才使得摻假風行。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初,那些曾經拒收摻假奶,不願意同流合汙的公司員工都被公司通過各種手段清除出去,或者幹脆開除。
  王磊說,奶站每製造一公斤假奶,成本是0.4元,賣給公司的價格卻是每公斤1.8到1.9元。造假摻假具有誘人的利潤空間,掙了錢以後,奶站和公司員工分成,使得奶站摻假比不摻假更有“錢”途。
  據該企業原員工介紹,在2005年12月公司寶雞片區奶站開會時,一些奶站老板們就坐在會場肆無忌憚地互相探討如何摻假以及如何提高摻假的量。有人說他一天可以摻假超過1噸,而有人說他們收6噸鮮奶,通過摻假可以達到8噸以上。
  造假比打假容易
  去年12月,蔣衛鎖已不再抱任何改變現實的希望了,他從奶站老板變成了打假專業戶,他一次又一次地往返於西安、楊淩、寶雞等地,不斷尋找企業摻假的證據,一次又一次通過電話和登門拜訪和方式向省質監局稽查局和媒體舉報。
  2006年12月22日,蔣衛鎖在另一家全國知名乳品企業寶雞工廠的門口遇到兩位運貨的司機,他們當天往該工廠總計拉來了15噸奶粉。其中一個是從呼和浩特拉來10噸奶粉,另外一個從當地的雪兒奶粉廠拉過來5噸奶粉。目前在陝的乳品企業大多沒有建設屬於自己的奶源基地,蔣衛鎖深信一些企業長期在使用奶粉生產還原奶。數周之前,蔣還在上述那家企業寶雞工廠倉庫裏看到大量奶粉囤積。
  12月18日和28日,蔣衛鎖兩次來到省質監局稽查局,舉報乳品企業大量使用奶粉的事實。稽查局對蔣衛鎖的舉報並不感到吃驚,他們對當地奶源質量問題早有覺察,但通過取樣檢測來確定原料奶中到底加入了哪些物質,這個難度還是非常大。
  “造假比打假容易得多。”廣東省奶業協會秘書長林樹斌說,“如果奶農或奶站要造假的話,會有許多辦法。國外乳品廠對奶源的檢查密度沒我們這麽大,靠的也是奶農的自覺。”(文中李林為化名)
  (據1月4日《南方周末》葛清/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