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主的對話(三)
轉賈平凸我與民主的對話(續) By 西遊
專製製度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必將被更先進的民主製度所取代是毫無疑問的。不否認新中國建國之初的國家政治製度是按全民民主的形式設計的。一黨製下的民主製度是不是專製,取決於是否有透明、有效的權力製衡和監督機製。中國現在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還沒有找到這一有效的製衡和監督機製,所以仍不被國際承認。但中國的“專製”與國際上通稱的“專製獨裁”有很大區別。老毛時代有獨裁但沒有謀私產。當代中國的領導人基本上沒有了能獨裁的威望和基礎,已經是集體領導的格局,謀私者不敢說沒有,但與國際公認的獨裁者的概念遠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為什麽中國的“專製”能站立不倒的重要原因–“專製”但不“謀私”而“為民”(至少在理念上是這麽設計的)。但在實踐上是否真的能實現,是否真的保障了人民的自由民主權利,是否能有效地抑製腐敗,就要看如何實現對權力的有效製衡與監督的了!
--------------------------------------------------------
我與民主的對話(二)
文章來源: 賈平凸 於 2006-06-24 22:29:04
我與民主的對話(二)
上一篇講到了民主的幾種形式,民主存在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這一篇,談談人類曆史上關於民主理論發展。
“?”是我,因為提出問題是我一個凡人最大的功能。我把自己的言語以藍色表示。
“∑”是民主他老人家,他了解一切。我把他老人家的言語以紫色表示。
下麵就是民主與我之間發生的這一段關於民主的問答。
?:從前麵對講解看來,民主是一種社會實踐。那麽人們一直以來是怎樣從理論上認識民主的呢?
∑:從 歐洲古典民主時代起,到現代民主製度的衍生形式,人類對於民主理論成果,大部分來自西方的哲學和政治學。當然,這裏麵包括了古典主義、近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民主的理論部分。盡管有如此的劃分,民主仍然是民主,它與社會意識形態的關聯是人為所致。民主是各種意識形態下的人們的共同追求的事實,也決定民 主並非某種意識形態所獨有的優點或缺點。民主僅僅作為一種政體,而區別於君主獨裁和精英政治。
?:這一點上一篇也提到過。現在這麽一說,我就更明白了。能不能從古典時期開始,講講理論認識的發展。
∑:希臘的古典民主理論認為民主核心是一部維眾而不維寡的憲法。公元前5世紀,雅典政治家伯利克裏說:“雅典的精神中[重要的一點]是它的憲法傾向多數而非少數人。……雅典的法律,為所有人提供了平等公正;社會地位的提高,取決於能力,階級不能取代才智……雅典人在政治上享有的自由,延伸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那麽,憲法保障下的平等、公正和自由,就是伯利克裏時代民主的概念吧。
∑:是這樣的。對於當時的雅典人來講,古典民主是一種神聖的精神。他讓所有人在雅典平等自由的生活,內部的矛盾可以在體製內找到公平的解決。這一時期,內政的和平穩定也造就了雅典外交和軍事上的強盛。伯利克裏執政的後期(公元前430年之後),雅典與斯巴達之間展開近30年的戰爭,導致雅典的衰落。戰爭中的雅典曾短暫性的落入寡頭政治,然後民主又被重建並經曆了近百年。公元321年的時候,馬其頓人統治了雅典,選舉權被冠以財產門檻,雅典的古典民主就終結了。
在雅典民主的重建時期(410BC-321BC),古希臘出現了一位哲人,給民主理論帶來重大貢獻。這就是亞曆士多德。他在物理學、化學、邏輯學等多學科都有重大貢獻。作為馬其頓人,亞曆士多德17歲起就學於雅典的柏拉圖學院。亞曆士多德的理論,把國家的政體按照統治者的人數分為三類。三類政體分別為君主政治(國王個人統治)、精英政治(少數人統治)和公共政治(多數人合作)。作為三類理想政體形式,這三種情況下的統治者均以國民公共利益為行使權力的出發點。亞曆士多德認為,還有三種反動形式與以上三類理想形式相對應,就是獨裁、寡頭和民主。 這三種反動形式之所以反動,是因為統治者是從私利角度出發來行使權力的。亞曆士多德把民主列在多數人政體的反動地位,是基於公民隻會以自己喜好的傾向投票這一假設。他認為個人利益大多數狀況下與公共利益是對立的。亞曆士多德的這種民主理論,與當時的希臘人格格不入。倒是他的三分法的理論,至今在政治學裏還 被引用。
亞 曆士多的推崇開明的精英政治,認為國家行政權力應該集中在少數有能力思考國家政治問題的人手裏。作為開明的要素,精英們要以國家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為出發點。這就要求精英們具有高度的道德修養,能夠充分的區分個人和公共利益的界限。他對精英政治這種設想,可以說是後來現代的代表民主製的一個理論源泉。現代 民主製度下的人民代表(議員或是總統),其責任是站在國家公共利益的立場上,代表選民行使國家主權。對於人民代表的道德要求,正與亞曆士多德對精英的要求一致。對於精英道德的保證,亞曆士多德沒有提出體製上的解決方案。然而這一點,在現代民主中是必不可少的。
?:看來,亞曆士多德是民主理論發展中連接古典和近代的關鍵了。總結一下:古典理論認識到民主以憲法保障社會平等、自由和公正的優點,同時也認識到固含在民主內部的缺點,即權利人的自私特性與民主的目標的不調和。
∑:說的很正確。
?:那麽近代民主理論又是怎麽認識的呢?
∑:近代民主思想始於17世紀蘇格蘭哲學家洛克。洛克雖然沒有為民主描繪出一個可執行方案,他的的理論貢獻卻奠定了民主理論裏兩個公認的原則,即自主選擇原則和多數原則。洛克認為, 任何民主政府的存在,其必要條件是“所管轄人民的全體同意”。考慮到全體同意的現實性微弱,洛克引入了多數原則。在多數同意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全體同意達成了。“所管轄人民的全體同意”在洛克百年之後,曆史性的出現在美國憲法裏。用後來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的名言來說,就是“of the people”。
洛克之後,較他晚了半個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以“共和”來歸納民主和精英政治。對於孟德斯鳩,民主與精英政體的共同點就是其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特性;兩者之間所不同的,隻是執政權是由全體國民還是國民的一部分組成的問題。這種公共特性,就是林肯說的“for the people”。 洛克認為,沒有這種公共特性,民主隻能是形式,而政體的實質就可能淪落到派係紛爭下的假公濟私。這裏的私,可能是個人或者黨派的利益。與孟德斯鳩稍晚的蘇格蘭哲學家休姆,也注意到黨派對民主可能具有的破壞力。休姆認識到,如果黨派在民主政體裏不可避免,那麽這樣的黨派規模越大,它對民主可能帶來破壞力越 小。因為一個覆蓋廣泛的政治團體必須麵對內部利益的多樣化。
?:那麽“by the people”的部分呢?
∑:關於“ by the people” 認 識,在民主理論裏爭論最多,一方麵因為它涉及到民主實踐中很多方麵的問題,另外也因為完美的民主其實根本無法實現。比如,在公民民主權利可否被他人代表的問題上,法國哲學家盧梭認為民主是無法實現的。盧梭對民主的定義非常苛刻。他認為公民權利一經他人代表,就不再有自由存在,[民主因而被破壞了]。盧梭認為隻有古典的城邦時期,存在真正的民主。[在近代條件下],如果政權的規模足夠小到可以承擔真正的民主,這樣的政權也就不可避免的屈服在大規模的民族國家之下,民主因而就無法維持。盧梭後來意識到這樣嚴格的定義的不合理性,逐漸承認民主可以在大規模的政權形式裏存在,並補充說“聯邦”可能就是民主所能采取的形式。
英 國哲學家穆勒采用效用最大化理論來研究民主的最佳條件。穆勒強調,在不妨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個人行為和言論的自由不應有限製。在言論自由方麵,穆勒一語中的。他認為法律不應多言論的自由作出限製。正相反,正反方觀點的對撞,恰恰是社會追求真理所必要的。這一點與現代組織行為學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美國的 杜威講民主的概念拓寬到政體之外,他指出民主體製下的人們必備四種素質:1)批評與求知的思維習慣;2)與他人合作自然傾向;3)公共責任感;4)實現公益的願望。這四種素質,在當前物質機遇迅速膨脹的中國,是大多數人們所缺乏的。不過不要擔心。這一現象與英美民主的近代曆史不謀而合。隨著社會物質成就的不斷進步,這些素質會逐步在社會的精英層麵確立下來,並逐漸隨著財富向中下層人群中擴散。
?:如果公民在素質上具備了這些條件,而且政權又為個人行為的自由創造了足夠大的空間,這時候個體在效用最大化的基礎上進行其社會行為,這時候整個社會個體行為的集合,就自然向著民主所的理想目標發展了。這樣總結,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這個目標是什麽的?
∑:總結的好。這個目標,就是人們引進民主的初衷:社會的公正和效率。其實上麵的總結是從效率的角度來說的。還有公正的問題。這就是下麵要提到的美國哲學家羅爾斯。
羅爾斯在他的《公正的理論》(1971)一書中提到三個基本原則:1)民主體製下每個個人都享有最大限度的均等的自由;2)每個人在財富、權力、地位及其他社會資源方麵的機會均等;3) 民主體製下在財富的分配領域受益最少者的分配結果,也必須高於他在其他體製下的水平。這樣的公正原則,實質是在承認結果可以不均等的條件下,強調社會成員間機會的均等。因為結果的均等,在實踐條件下,是破壞生產力的充分條件。這一點從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前的曆史,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例證。
?:效率與公正!這一點以前曾經提到過。其實人們發明一切政治體製的目的,都是希望達到這兩點目標。比如亞曆士多德提出的三種理想政體。
∑:是這樣的。不過有的政體由於天生的缺陷,實踐中容易被領導者膨脹的利益追求所歪曲。任何整體都是一樣。君主和精英政體自不必說。即使被廣泛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完美民主的希臘古典民主,也不例外。如前麵提到的伯利克裏,作為雅典的領袖,就曾在440-430BC期間實際上控製了雅典的政權,那時候雅典議會,基本上成了伯利克裏個人意誌的背書器。這種情況的出現,原因在於伯利克裏領導雅典在此之前的10年間取得經濟、外交和軍事的成功。連續成功把雅典人的頭腦衝昏了,以至於反方的聲音絕跡。
?: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民主的理論認識如何?
∑:建立在工人階級利益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運動,從馬克思開始,就直接移植了民主的成分。民主是工人階級內部的民主。由於,社會主義革命在理論上聲明了階級的消亡(革命成功之後),這種民主在理論上就是大多數人的民主。它有幾個特色:1)實行人民代表製度;2)實行一黨製;3)黨的規模覆蓋全民。在20世紀的很長一段的實踐中(1980年前),社會主義民主的實際結果總是左傾,這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體製的在這一階段裏的係統性誤差。誤差的來源,一是領導者(常常是少數位高權重的個人)權威(多數來自戰爭年代中)被誇大;二是在長期戰爭條件下養成的左傾慣性。1980年後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也同樣引起人們對社會主義民主的思考。思考的關鍵,就是在一黨製的條件下,如何擴大民主的成果。
?:前麵提到過,黨派的存在對民主的潛在危害隨著黨的規模的擴大會越來越小。
∑:正 確。社會主義民主的改革思想,一方麵就是擴大黨員的規模。不過更主要的是,加強黨內的民主建設。這個的好處就是允許黨內觀點出現多樣化,民主討論,集中意見。以黨內民主促國內民主,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這裏要注意的是,擴大黨員規模,必須有黨員素質的高標準作為保證。一方麵,要重點招收有民主素質的精英成 員,另一方麵要注意擴大黨員在社會弱勢群體裏的代表性。這個過程是個需要耐心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於以往左傾的慣性,全民的素質也需要逐步提高。杜威提出的四點素質是值得借鑒的。
?:蘇聯和東歐的休克法,是否可以算是一種有效的改革途徑?
∑:從俄羅斯近15年來的發展來看,休克法給國家帶來的,僅僅是形式上的西方民主。然而效率和公正的目標,卻遠遠沒有達到,甚至越走越遠了。這一點很糟糕。公正角度來說,休克 法,使得商業的寡頭能夠依照之內迅速攫取社會財富,並使其合理化。貧富分化不是逐漸累積,而是一夕完成的。社會的另一頭,大量工人失業,福利失去保障。這樣大規模的財富分配,使得社會公正降到低穀。人們由於不公而不滿,反抗情緒無法平衡,社會效率也就失去了保障。有人以為,2003-2005快速增長標誌著複蘇。其實不然,進入2001年以來,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和財政盈餘,絕大部分來自油價暴漲所帶來的大量現金。另外高油價的條件下,國外對俄的石油投資也增加。這暴露出俄羅斯經濟結構的致命弱點—石油依賴性。在生產水平沒有明顯提高的條件下,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通貨膨脹,2005年達到13.5%。
?:那 我們能不能作如下的總結,民主作為一種政體,使人們發明出來解決社會管理問題的一種手段,它的目的應該是社會的效率與公正。民主製度本身並非一種完美的機製。不過從人類曆史的實踐中,可以得出結論,民主是一種係統誤差最小的政治體製。對民主的采用,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以國家和社會的長遠利益出發,考慮具體的 實施方案。在民主的過程中,要注意從體製的角度,係統的預防民主固有缺陷。民主與社會意識形態不相關聯,西方民主理論和實踐已經發展出係統性的成果,所以借鑒這些成果,對本國的民主建設有利無害。還有我覺得曆史上的民主形態,有無黨派的,兩黨和多黨派,那麽一黨製民主應該本身沒有更多的錯誤。
∑:總結的很好!對於一黨製民主,尤其是一個覆蓋全國的大黨,理論上並不比兩黨或多黨製更差。不過現在世界上沒有很公認的成功範例,中國現在的實踐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