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主的對話 – 答 一個東方來的學生
By 西遊
指教談不上,算是點個人體會吧,難得還有人關心這些問題,謝謝!
1。作者所說的“民主”是什麽?
我體會作者所談的“民主”指的是西方模式的民主製度。“民主”一詞人們津津樂道,且常以人人當家做主論之,卻很少區分民主製度和民主理念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民主製度是政治範疇,是利益製衡的產物;民主理念是道德範疇,是與“平等”相連的心理體驗。民主理念在多大程度上能成為現實民主製度保證的民主權利,從古希臘的民主起源與進程到當今各國的民主運作與實踐,無不取決於政治利益的博弈,而不是道德的求證。即使在古希臘民主起源時,民主的理念也是公民(不包括奴隸)之間在管理國家問題上的利益妥協方式,隻不過是全體公民利益按個體多數的直接體現而已.民主製度是管理國家的政治製度,這種妥協當然可以認為是政治利益博弈的結果,盡管這種原始政治利益是以個體為特征的、樸素的.不過它的不現實性很快就因被集團利益所取代而顯示出來。理念和製度的分離也就成為必然。隻從民主的道德理念角度談民主,認為“有了民主就能保證社會公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導致不切實際的“民主”幻想,是對民主製度及其運作的誤解。因為沒有有效的運作保證,那也隻能是個美好的願望。
民主簡述請參看近期的這一帖:( By 路邊社)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ychina&MsgID=173379
2。 為什麽它在西方那麽受推崇?
西方的民主思想起源於古希臘,而近代的三權分立思想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隨後出現了以立法、司法和行政獨立為特征的現代代議製民主製度,敲響了歐洲封建專製製度的喪鍾。民主製度在西方倍受推崇,我想既有曆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從這曆史上看,比如:( 1 )傳統西方文明是在多神教和山地島國的地域環境下產生的。( 2 )傳統西方的曆史是以分裂為特征的曆史,每次統一都是暫時的。( 3 )中世紀末的文藝複興,又挑戰了一統的宗教,完成了政教分離,實現了個性解放。這些都造就了西方人個體和獨立性的特性。從近代實踐上看,比如:( 1 )近代西方的工業和商業文明是以創造 ( 或掠奪 ) 財富為基礎的文明,對時間和資源的競爭,即促進了科學發展也造就了對外擴張,而商業民主的利益製衡實踐成為集聚實力和瓜分掠奪成果的保證。( 2 )美國獨立戰爭後,華盛頓本人並沒有具備獨裁的威望和地位,又受歐洲民主潮流的影響,這為美國民主製度的建立創造了條件。而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崛起,也為美國的政治製度增添了光彩。
3。 又為什麽它不合適東方的國情?
我認為,民主製度的監督功能與專製製度的“包公”依賴相比,具有更可靠的保障意義。實行和不斷完善民主憲政是當代社會文明發展的大趨勢。所以,不是“適不適合”,而是“如何適合”的問題。( 1 )傳統東方文明基本上是以靠天吃飯為基礎的農業文明,資源和時間都是天定的,人們最多也隻是順天應人而已。與西方人外向的、開放的和激進的特色相比,東方人更具有內向的、保守的和中庸的特點。( 2 )傳統東方的曆史(以中華圈為例,中亞的伊斯蘭文明有其自己的發展軌跡,這裏不論)是以統一為特征的曆史,每一次分裂都在準備下一次的統一。這造就了東方人集體的、大一統的觀念。( 3 )傳統中華文化圈內,雖未出現明顯的政教合一,卻也有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儒家思想的精神束縛,特別是自唐以後,程朱理學的重“禮”輕“商”,抑製了古代中國工商業的發展。因而未能出現新的利益主體所爭取的“文藝複興”和個性解放,也未能產生多元利益製衡的土壤。所以,在這種文化差異極大的環境下,不做好長期充分的鋪墊而直接套用西方民主製度的模式和運作方式,會造成無謂的體製震蕩,將使國家和民族利益在國際政治經濟博弈中受損,因而是不明智的。何況西方現行民主製度的運作中,集團利益至上和操作選民兩大弊端也未得到圓滿解決。
4。 如果要結合中國及其他東方國家的國情的話,前題條件是什麽?
現代代議製民主製度的實現是集團間政治角逐和利益製衡的結果,人民民主權利的保障有賴於這種製衡的效率。要建立有效的民主製度,必須有成熟的利益製衡機製為基礎,沒有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相互製衡,民主製度的監督功能也隻是紙上談兵。一黨製下自我監督的難以奏效就是反證。在當今世界,沒有相當普及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基礎,這種足以相互製衡的多元利益群體是難以形成的。所以,“隻有發展了,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發達國家的民主製度實例,正是社會發展和成熟民主運作的證明。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要不要”和“該不該”實行民主製度的問題,而是“怎麽”在中國土地上能成功建立和有效實行現代民主製度的問題。
5。 而中國及其他東方國家又需要做什麽樣的改變(改進)來讓民主得以生根發芽,長個好苗苗?
民主製度的建立和完善有經濟發展、法製建設、社會文明和民主教育等很多問題,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解決的。
( 1 )經濟發展是催生多元利益主體的前題。要培養強大的中產階層,以強化民主運作的獨立性,盡可能避免金錢的左右;也要為全民參與創造有效的物質條件,衣食足而知榮辱;等等。。。
( 2 )法製建設是民主製度建立和運作的保證。比如,要有一部三權分立(或其他適合東方的形式,有待於不斷探索和研究)的新憲法以建立新的國家政治製度;要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以保障個人的財產和利益;要有一部政黨法以規範政黨在民主製度中的運作規則;要完善選舉法,以保證選舉程序和運作的有序和透明;要有一部完善的新聞法,以保證輿論監督渠道的暢通和理性發展;要有新的行政法律,以對執政黨的權力進行有效的限製;要完善公務員製度,以保證國家管理不因政黨或黨派的更替而受衝擊。要有相應的軍事立法實現軍隊的職業化,以保證軍隊效忠國家而不是哪一個集團;等等。。。
( 3 )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是實行民主製度的土壤。應樹立反對黨或反對派是對手而不是敵人的意識;應使民眾逐步實現理性化而非情緒化地處理問題,避免以極端和衝動的方式對待選舉結果,無論是滿意還是不滿意,都應有平常心態的心理承受能力;應不斷增強對國家負責、參政議政的公民意識,避免相互拆台對國家利益造成損害;等等。。。
( 4 )民主教育的完善是滋育民主文化的水分。民主文化的建立有賴於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和民主意識的培養。要實現以對製度的信任取代對“包公”的依賴,需要漫長的基礎民主教育和民主實踐的訓練,應從中小學起逐步進行選舉和競選實踐,使公民 有機會學習和體驗民主製度的運作過程,以利於催生一批運作民主製度的職業政客;等等。。。
最後必不可少的一點:要實現和平過渡,所有這一切都隻能在當前執政黨的認可、參與和合作下逐步完成。建設性的批評、建議和促進是必要和有益的,但對現執政黨和現政府的作用和功績視而不見或有意歪曲卻是大忌,也不是認真求實的態度。事以水到渠成為宜,急功近利隻會適得其反。據本人的觀察,中國社科院和中央黨校對民主製度的研究和試點,比那些偏執、片麵、隻會泄私憤或成天空喊民主口號不幹實事的人要深入的多。
一管之見,如認為不妥,一笑置之。
[民主與發展話題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7466]
-------------------------------------
附原文:
一個東方來的學生 評論於: 2006-06-22 10:19:01
[ 浦江的文章 « 重新評價“六四” » 讀後 ]
讀了這麽多,還是沒有弄懂一些根本的東西:
1。作者所說的"民主"是什麽?
2。 為什麽它在西方那麽受推崇?
3。 又為什麽它不合適東方的國情?
4。 如果要結合中國及其他東方國家的國情的話,要做什麽樣的改變(改進)?
5 a 。 而中國及其他東方國家又需要做什麽樣的改變(改進)來讓民主得以生根發芽,長個好苗苗?
5 b 。 或者說,中國及其他東方國家根本不需要西方式的民主,所以也不需要往這個方向努力?
請指教!
-------------------------------------
民主的概念 , 曆史 , 形式 , 呈現 (ZT from Wikipedia)
文章來源 : 路邊社 於 2006-06-19 00:03:22
民主政治是一種源於西方,與專製相對的政治體係,其理念簡單地說就是“人民作主”。更詳細一點說,就是:人民有權參與國家政治,國家權力的來源即全體人 民,人民並不是被國家統治的對象,而是統治國家的主人。基於這個政治體係而形成的政治製度被稱為民主政治。 美國總統林肯曾在一演講中提出民主政治的精髓是 “ 民有、民治、民享”(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換言之,國家是屬於人民的,為人民所擁有、治理,為人民而存在,這個定義至今仍然受到世界上許多人的肯定。
但是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不同類型的國家對“民主”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認為,民主是一個具有階級屬性的概念,所以不存在全民的民主;由於國家的政權掌握在統治階級的手中,所以民主隻不過是在這個國家中的統治階級內部成員在平等的原則下少數服從多數的一種政治管理方式;而大多數資本 主義國家則認為,民主應該是全民的民主,他是基本人權之一,根據天賦人權的理論,他是上帝,是造物主賦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而不能因為他們的意識形態或者政治信仰的不同而予以剝奪。
對民主主義的一個批評是,把民主的程序當成了最高原則,用多數表決的程序代替了全體個人的意誌,多數人的意誌甚至可以超越少數人的生命權利,可以成為屠殺少數人的借口,這被認為是民主暴政 ( 或稱多數暴政 ) 的根本原因。
為了防止民主暴政,現在一般認為,社會不僅需要民主,還需要自由與人權來保護少數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
表達自由
信仰自由
免於匱乏的自由
免於恐懼的自由
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重申了這四大自由的精神。
目錄
1 民主的曆史
1.1 古希臘
1.2 古中國
1.3 近代現代中國
1.4 歐洲啟蒙時代
2 民主的形式
2.1 直接民主
2.2 間接民主
3 民主的呈現
4 民主人物
5 其他
6 參考書目
[ 編輯 ]
民主的曆史
民主製度是一個擁有悠長曆史的製度。它的曆史可以追述到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
[ 編輯 ]
古希臘
最有代表性的古代民主製度是希臘的民主製度。這是一種直接民主製度。古代希臘的民主製度,和現代民主製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民主 (en: Democracy) 一詞源於古典希臘語“δημοκρατία” (demokratia ;δημος demos ;人民;κρατειν kratein 統治;加上後綴 -ία -ia) ,意為“統治歸於人民”。 其中雅典發展出了奴隸製度下高度發達的民主文化——每一位雅典公民都能夠充分的行使自己的權利,政府還在關鍵性通票中采用給與參與者一天口糧的方式鼓勵公民參與。諸如陶片放逐製均可算是這一民主文化的體現。不過,這種古代的民主是建立在本國公民之上的——換言之就是雅典的 奴隸和最底層的社會成員還享受不到或者難以享受到這種民主的好處(雅典公民僅包括定居於城內的成年男性)。據現代學者估計,大約隻有 16% 的古希臘公民擁有民主的權利。
[ 編輯 ]
古中國
西方民主的觀念是在 19 世紀末才傳入中國。早在這之前,古中國即有孟子等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概念,儒家則主張“為政以德”、“愛民如子”、“行仁政”等等之“民本”思想,但是這些政治理念基本上仍然是把人民作為被統治的對象,充其量不過是本來一切以君主本位作為出發點的政治理念,增加 了人民的需求此一思考麵向,但人民仍非統治權的主體,故在前述民主的定義下,中國先聖先賢們的政治主張並不被認可能與所謂的民主概念相提並論。但在 17 世紀的明朝末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發展,新的民間思想家,如顧炎武、王夫之等亦產生了原君原臣的民主思想。
[ 編輯 ]
近代現代中國
近代中國的民主思想開始於 19 世紀 60 年代以後,當時的部分學者如嚴複認為西方的民主製度是拯救中國的有效途徑,大量翻譯來自西方的著作,並廣泛的宣傳。 一般認為,中共執政後,中國大陸並沒有實行完全的民主製度。而且,現在中國大陸所謂的民主並不被世界認同。目前看來中共的民主進程仍然很緩慢,不時出現的一些事件使人覺得中國的民主似乎有倒退的征兆。
[ 編輯 ]
歐洲啟蒙時代
歐洲的啟蒙時代是現代民主概念的發軔期,這個時期學者盧梭提出社會契約論,直到現在都還被認為是民主的基礎理論之一。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民主學者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對民主進行了詳盡的闡述,現在社會很多民主形式都是源自這一時期的經典理論。其中三權分立可算是西方民主製度的代表。
何者,並且透過法律確保政府執行人民已表達的意願。換言之,這個概念強調由“人民自己”來治理國家,而非靠某個特定政黨或是特定階級。
多數統治:民主既指全民共同統治,然而縱經商議仍常不能達成共識,因此在需要作出權威性決定時,須依據多數人民的意見。此概念是透過前述幾個概念演繹而來,即多數應占有較高的決策地位,但這概念僅適用於全民不能達成共識、爭議性較大之時,而非指多數即可享有優勢地位、任意而行。
[ 編輯 ]
民主的形式
參見:公民投票、議會、國會
[ 編輯 ]
直接民主
直接民主是由人民直接決定並且執行國家的政策,在古代寡民、公共事務簡單,較易實施直接民主,現今社會分工細密且公共事務的複雜性甚高,直接民主幾無可能實現。
然而,如能適量在采行間接民主的同時,就某些爭議性較高的、重大的公共政策決定,交由全體國民表決,訴諸直接民意,則可彌補代議製度的缺失,然而如此偶一為之的直接民主必須有相當的配套措施,透過相當的辯論與宣傳、說服,以使民眾充分得知決策所應考慮的事項,並且有賴公民的積極參與。以直接民主處理地方上 重大決策的國家有瑞士各邦及美國部分州。
[ 編輯 ]
間接民主
間接民主是現代民主國家實施民主的方式,即:人民不自己直接參與公共政策的製定,而是透過選舉,選出代議士及行政官員、甚至司法官為其處理公共政策。
間接民主又可依照代議士是否受選民意見之拘束而有委任代表及法定代表兩種,前者係指代議士所為表決或投票均應依照其選區選民之拘束,故代議士代表者為地區利益;後者係指代議士所為表決或投票均依其自己之意誌,行使憲法所賦之職權,故並非僅該選區所委托之人。
[ 編輯 ]
民主的呈現
平等參政權:是確保國民作為國家真正主人,而非僅僅為名義上主權者的機製,此乃因為借由嚴格的法律體係保障平等參政權,國民才能直接參與、影響並且決定國家的政策。保障平等參政權應包括:
選舉權的保障
普選權全體公民無論其種族 , 性別都擁有選舉的權利。
被選舉權的保障
杜絕絕對權利的保障
政黨製度的保障
表現自由的保障
司法獨立
立法獨立
行政獨立
三權製衡
言論和集會自由
。。。
應當承認,新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得到了人民支持的,也不無樸素的爭取“平等”“自主”的人民民主色彩。建國之初的國家政治製度也是按全民民主的形式設計的,並有延安時期基層民主試點的實踐。當時的政治協商會議也有各界支持和參與的背景。
後來走向“專製”,不乏特殊的曆史原因。首先就是國際政治舞台上兩大陣營間你死我活的爭鬥。一開始就來了個聯合國軍進朝鮮,讓人想到八國聯軍又來了,明裏暗裏的製裁滲透不斷,以及持續幾十年的冷戰。後來蘇聯又想實現沙俄時代的遠東夢,造成中蘇分裂。再加上滿清和老蔣留下的經濟發展的低水平格局,即使到了今天,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也還沒達到東歐激進民主改革前的人均總體水平,當時就更可想而知了。自身的薄弱和對手的強大,使當時的領導人產生了敏感的被顛覆的警惕,“階級鬥爭”的意識壓倒“民主憲政”的意識也就難免了。再有,以超常的意誌和團結在不長的時間內擊敗老蔣、並贏得朝鮮戰爭,使中共領導層和老毛的地位被神化,也從根本上抑製了其他社會力量和思想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這種缺少製衡的權力一旦走偏,象“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惡果也是不言而喻的。老毛晚年病態偏執和理念誤差,給中國社會帶來了難以挽回的損失是不可否認的。但如果說老毛就是個隻會玩弄權術的小人獨裁者,這恐怕不是事實,老毛的著述和經曆,特別是抗強權的實踐經曆,決不是僅僅靠一個小人的智慧所能做得出來的。
如果說老毛時代,有過“獨裁”不錯。但和國際公認的“獨裁統治”還不能相提並論,因為老毛的“專製”和“獨裁”並沒有以“謀私”為目的,而仍然基本上是以他認為正確的理念“為民”,所以我傾向於“病態偏執”或“理念誤差”的說法。目前的中共領導層已經沒有人有能“獨裁”的威望和地位,未來中共的集體領導也不得不經曆內部製衡的實踐,再加上外部經濟發展帶來的多元利益群體的出現,中國走上實質民主製度的文化和經濟條件才會逐步成熟,一個有著理性、透明、有效的權力製衡和監督機製的新型民主製度將會誕生,無論它是哪種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