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UDreamers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日韓骨子裏都一樣:我生活中的小日本兒的故事,和中國人沒太多不同

(2025-09-30 23:07:55) 下一個



中國遊客去日本,都帶回來兩大印象:一是幹淨,二是禮貌。

而僑居日本一些年頭的中國人都說著同樣的話:日本人沒有人情味,很難交朋友;日本人永遠跟你保持距離,從不深交;日本人釘是釘鉚是鉚,做事很有原則,不會一點疏通。

更多的微信段子和短視頻把日本人捧成了儒家聖賢,什麽素質高、公德高、善良、正直、誠實、單純等等。

而我接觸了這麽多日本人,時間長了,覺得中、日、韓,骨子裏還都是一樣的,大同小異。旅日中國人因為社交和融入受挫,愛過於強調不同,卻忽略了兩個民族更多是相同的地方。

日本女士甲,中文已經流利得快成母語了,聊起天來,說成語、歇後語,如連珠炮彈。可別說中國人什麽劣根性,我看中國人的毛病,她全有,比如用惡毒的語言貶損挖苦他人,她很在行。當然,你跟她不熟的時候,她絕對一副日本良家婦女形象,溫良恭儉讓匯集她一身。

日本女士乙,空姐出身,是我遛狗時認識的。那一年我跟一朋友去拉斯維加斯三天,家裏鑰匙給一個中國朋友,拖他每天來給寶寶喂食喂水遛彎兒散步。誰知這人竟然把鑰匙給了這個日本女的。結果這個日本女的帶了幾個人在我家裏開了一個大party,用了四個高腳酒杯,嶄新的烤箱裏全是麵包渣,浴缸裏還扔了一條毛巾。可把我氣壞了。

我們帶日本女士乙去參加一個慈善募捐晚會,有豐盛的免費晚餐,晚餐後有捐款環節。結果這姐們吃免費飯的時候來了,吃完就拍拍屁股走了——趁捐款環節開始之前。

不久前家裏民宿入住一20歲出頭的日本男生,持假日工作簽證來,在我家住了兩周,同時入學英文學校。他的英語在日本人中算是好的了。人倒是不髒,就是掉頭發。兩周內,我做了兩次飯,讓他也來吃。第一次是我創新的意大利麵,他和另一客人(美國紐約女)都連連叫好,那次試驗的確相當成功。第二次是米飯炒菜,敢情日本人還是跟中國人接近,遇到米飯炒菜,垂涎三尺、大飽口福,且深解思鄉之苦。這日本男生發來短信說,他吃得一幹二淨,沒有過癮,還想添飯。

我對客人的熱情無私,令這日本男生感動。他竟然兩次跟我說:“你就是我第二個父親!”

我聽了頓時不爽。

我心想,你這瞎說什麽呀?雖然按年齡我比你大一輩,但是沒有這麽說話的,因為這話提醒了我對年齡增長的意識,西方社會不喜歡。看看給我理發的黎巴嫩小哥,張口閉口稱呼我“Bro(哥們兒)”就蠻好,不像是中國人,亂叫大媽大爺老頭老太太什麽的。鄰居一西安老太太今年78歲。我認識她時候她才60多歲。初次見她之前,別人提及她就說是一個“老太太”。我一聽“老太太”就往80多歲上想,誰知她也就是60多。當然,她那時候很不高興別人叫她“老太太”。現在78了,叫她“老太太”她也認了。

退房時候,跟中國人愛要求加微信一樣,日本男生問我有沒有社交媒體。我說,啊,我知道日本人、韓國人、泰國人都愛用Line,我有Line,但更多用WhatsApp。他連連叫好,說他也有,趕緊掃了我的二維碼。

於是,即便退房了,他還一直保持聯係,向我匯報他的情況。

昨天他發來短信,興高采烈地告訴我他在一家咖啡館找到了工作。

我心想,日本人的幸福闕值真低,謀到一個咖啡館的工作就跟登天了一般;而印度年輕人則非要當工程師、程序員,非要去矽穀,才算光宗耀祖。

日本人的胸無大誌,是均貧富後現代社會普遍有的現象。我曾經接待過的一個28歲丹麥年輕人,最偉大的雄心壯誌竟然是成為糕點師,而他父親並非藍領,卻是一個著書頗豐的有名的漢學家。

什麽時候中國的大學畢業生為找到咖啡館工作、麵包房工作而舉家慶賀,中國社會就絕對消滅了戾氣、攀比、內卷、仇富,而步入和諧、安寧以及像日本一樣的佛係。

接觸多了、深了,日本人骨子裏還是跟中國人一樣的,真真是一個儒家文化的產物。當然,你在職業場合認識日本人,他們就選擇職業的方式交往,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在生活中邂逅的,基本上都想交到好朋友。人是社會的動物,日本人也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在和平時期,日本民眾無疑是世界上最謙恭的民族。
而在戰爭時期,日本士兵無疑是世界上最殘忍的士兵,比德國士兵殘忍多了。
為什麽會是兩個極端?
我猜:正如博主所說,日本人在骨子裏和中國人一樣,也會出現負麵情緒。而日本那個謙恭的社會,壓抑的個人心裏的負麵情緒,不能釋放。戰爭一開始,那些比別的民族積蓄更多的負麵情緒爆發出來,就出現了和戰事無關、隻為達到心理滿足的極端暴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