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18這天國內首映呼聲頗高的電影《731》,加拿大溫哥華也引進了,選片人員特意選擇了兩處華人人口最高的地區的大電影院:一個在列治文,一個在溫哥華南區。說明選片人心知肚明:這部片子走不了主流路線,隻能在華人群體裏放放。
進入偌大的影廳,就我和寶寶二人。後來陸陸續續來了一群中國學生,觀眾還是太少。
看完電影,鄰居一西安老太太來了個電話,說她不敢看《731》,怕看了難受。我回答道:“你放心看吧,我保證你看了不難受。” 筆者的言下之意是影片實在太差了。
歐美、蘇聯/俄羅斯都有經典的史詩戰爭巨片。唯獨中國,每次拍一部戰爭片出來都寄無限希望,但都差強人意。習慣性的失望,宛如遭受了中國男足又一次失敗。
據說,日本右翼勢力本來十分懼怕該片在國際上公映,但是一聽說影片放映後反饋很差,於是立刻停止了叫囂。因為這部影片如果拍得差,效果會適得其反,不僅沒有批判揭露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人滅絕人性的殺戮迫害,反而讓西方人覺得可能就是仇日的中國人搞的一場烏龍。
簡單說說《731》差在何處——
第一是沒有故事,沒有人物,完全是個四不像。甚至還不如《地道戰》、《地雷戰》,這二部被納入“軍事教育片”範疇,也成了經典。
第二,本應該寫實的電影,在照明、構圖、色彩上都偏向風格化;本應沉重、嚴肅、悲壯的題材,卻無厘頭地加入黑色幽默色彩。
第三,演員實在太差。薑武,說話、聲線和舉手投足簡直是薑文的翻版,總讓人出戲。日本女軍官用了一個完全沒有日本味兒的中國美女,自我意識很強。群眾演員更是一個個養尊處優的感覺。那些正在被做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的演員,一個個表情就像是在打新冠疫苗一樣。
在北京時候,曾有一位資深電影人跟我說:洋人天生比中國人有演戲的天賦。我還不置可否:都是人,怎麽表演天份還跟種族有關?
不過看了《731》,我開始相信她的判斷了。看了無數遍《辛德勒名單》,那裏邊的群演都是在波蘭克拉克夫當地百姓中挑的成百上千人,影片中奧斯維辛集中營內一幕幕,尤其是毒氣室,簡直是活紀錄片!令人歎為觀止。再看看《731》,幾乎每個群演都是敗筆,嚴重懷疑是不是都來領盒飯的。
當然,這和導演的水平不無關係——
首先,該片導演沒有切身體驗則罷,但至少也沒有做足夠調研。片中被關押的人還高聲斥責漢奸,高呼“打倒法西斯”雲雲。事實上是,一個人被關押少則三四天多則一星期,他早就慫了。如果是兒童,被關一天一宿就已經崩潰了,結果影片偏要再塑造一個“小蘿卜頭”出來。還有,現實中,日本人根本不可能給被關押人如此多的交頭接耳機會。片中,一群人看著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電影還聊起了大天,甚至談笑風生,這不是胡扯嗎?
第二,該片塑造日本人的慘無人道,不是從細節上來體現,而硬是要靠表演,所以片中總是從肢體語言、聲調和表情來刻意把人“演壞”。事實上是,日本人對你好和壞都一樣沒有表情。他下一分鍾要對你下毒手,這一分鍾依舊給你鞠躬,道聲:“麻煩你啦,要給你帶來麻煩啦,要讓你受罪啦。” 你越是展現日本人的民族性,就越深刻揭露出日本人的虛偽和殘暴。而且,他就是下一秒要釋放你了,也根本不會給你陪笑;他會一樣沒有表情。
第三,該片導演隻是羅列了些各種實驗的名稱,但因為故事和人物過於單薄,所以這些羅列幾乎讓該片成了為731紀念館拍攝的介紹片。這位導演應該知道,故事片的靈魂是故事;有故事就得有人物,有人物就要有人物動機和戲劇衝突。該片卻幾乎一無所有。
第四,二戰片通常以舒緩、平和、溫情的情景開場,對觀眾心理要做一個鋪墊,為的是襯托後來的戰爭的慘烈。比如《血戰鋼鋸嶺》以浪漫愛情和家庭生活開始;《珍珠港》以一場激情澎湃的三角戀開局;《辛德勒名單》開始則是一片歌舞升平、觥籌交錯;《鋼琴師》的開端是溫馨和睦的猶太人家和優美的鋼琴旋律。而這部《731》和《南京照相館》又走了老路子,一上來就直奔主題,缺少鋪陳和過度,也就缺失了對比。
總之,筆者認為這樣的電影要拍就拍成經典史詩大片;要麽就不要拍。如果是國家的項目,應該邀請李安這樣的國際級別導演重新規劃劇本。對於這樣重大題材的電影,以後不要隨隨便便就讓如此水平的人接手了。現在可好了,因為反饋差,日本右翼勢力反而不鬧事了。這不是弄巧成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