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UDreamers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切身感受:加拿大人對“印山印海”和“華山華海”的雙重標準,背後實情為哪般?

(2025-09-23 13:42:38) 下一個

周日晚去溫哥華南區看電影《731》,隻見電影院附近的各大商業場所來來回回穿行的行人中,大約50%為華人或亞洲人,30%白人,剩下的有黑、棕各色人種。大統華亞洲超市裏,90%華人,10%白人。處處一派和諧共處景象。



回家乘坐天車加拿大線,車上基本上一水的華人。

溫哥華、本拿比、列治文等城市,華人強勢占比,甚至超過白人在內的其他族裔,已經不是十年八年了,從未見到過加拿大人大規模地反對、敵視,甚至抗議。



然而,換乘前往“小印度”素裏方向的世博會線,則一水的印度人。也就是近兩三年,隨著數百萬印度人湧入,一向溫和有禮的加拿大人,竟然成了咬人的兔子,所有社交媒體上天天都鋪天蓋地發著反對大規模印度移民的帖子。

為何加拿大人對“印山印海”和“華山華海”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查詢了人工智能,給出的解釋令人信服。加拿大人對於華人態度,其實也並非一向友好——

首先,加拿大曆史上有針對華人的歧視性的人頭稅,為的是限製華人移民,保證歐洲白人移民為主體。因為曆史上有過赤裸裸的種族歧視,所以今天但凡有一點舉措讓人聯想起史上醜聞,白人政客都會絕對小心翼翼,不敢造次。

其次,人工智能補充說,近年來加拿大人對華人的偏見,一是2015年前後華人帶頭的炒房熱,哄抬房價、倒買倒賣,引起主流社會的反感;二是新冠疫情期間,個別白人會遷怒於華人甚至亞洲人,將病毒稱為“中國病毒”。除此之外,他們對華人社群總體印象還是正麵的、積極的。

對於那年頭的炒房熱,我記憶猶新——每每看房,買家、賣家、經紀,竟然全是華人,偶遇個別白人買家,碰到一擲千金的華人買家,當即露出受挫感。很多人不惜加錢數萬也為了搶房,一年半載後又高價出售。我認識的人中還真有買房就為了掙差價,自己人在國內,根本沒怎麽住。她一套高層公寓、一套獨立屋,買了兩年後賣的時候淨賺100萬加元,約合500萬人民幣。當時有白人在華人房產經紀的戶外廣告上塗鴉,寫道“回中國去!”

對於疫情的遷怒,我個人則絲毫沒有感覺到,隻是看到零星的新聞報道。

除此之外,這20年,大溫哥華地區還是一片祥和的。白人和華人的融合總體上還是很好的,交友、共事、婚戀,都很司空見慣。可是為什麽他們對印度人就如此嫌棄、厭惡?

人工智能分析說,加拿大人對於印度人和華人的雙重標準主要源於幾個原因:

一、兩三年內突然放進來幾百萬印度人,加上每年的落地移民人數,給加拿大社會生活造成的變化是急劇的、明顯的。

二、相對於華人,印度人融入主流社會意願不強,抱團取暖、排斥異族,形成平行社會。

三、由於加拿大和印度兩國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大量印度移民帶來母國的習慣,拉低了整體生活水平。沙灘拉屎、亂倒垃圾、不遵守交規,雖然不是所有印度人都那樣,但是一旦出現的頻率太多,則給加拿大人形成了全體印度移民的刻板印象。

四、華人很少去搶占基層工作,而印度人到來,基本上很快就占據了零售、客服、運輸、安保等等。華人進入一家單位通常不希望再有更多的華人;而印度人隻要有一人進入一家單位並做了主管,不出一年,整個部門全是印度人了。

五、華人不關心政治,而印度人參政議政、投票意願還特強。一旦人口基數達到一定規模,他們可以用投票改變加拿大政治走向。這是加拿大人最擔憂的。

六、華人生育率低,印度人生育率則高於平均水平。再加上家族團聚移民,總體人口迅速增長,已經不可逆了。據說照此下去,2050年加拿大印度裔人口會超過白人。



天車上,筆者看到一華人小哥和一白男在暢所欲言。細細一想,還真是從未見過印度人和其他族裔如此交談甚歡。不是說印度人英語不錯嗎?怎麽不交些白人、華人好友呢?



快到最後一站,看見一位送外賣的印度錫克族小哥。他們砸鍋賣鐵來加拿大,無非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基本權利和追求,本身沒什麽錯。

筆者心想:加拿大人將“印山印海”現象遷怒於全體印度移民是不合適的——印度人蜂擁而至加拿大,一步進入人間天堂,對未來充滿憧憬、期待,這不是他們的錯;錯就錯在特魯多那幫白左政客身上,他們沆瀣一氣、一意孤行,不考慮惡果,便放進來數百萬人,至今又讓現任政府收拾殘局,然而為時已晚,一切傷害已經是不可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雪狗2014 回複 悄悄話 成了公民後 大部份的印度人會到美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