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後期,扶貧辦突然成了許多人追逐的職業目標,主任一職更是灼手可熱。為毛?有撥貸款(還有提成),有配車,有提供免費辦公房,。能經常見到大人物,還有媒體高曝光度。做好了,官位能更上一層樓,做的不好,可以理解,畢竟消滅貧困是世界性難題,任重而道遠。有了被世界銀行肯定的脫貧成績,中國就把這個經驗推廣到了世界,而首選的試驗地就是古老的非洲大陸。
中國援非已有50多年曆史了,早期以70年代的坦讚鐵路和醫療小組為代表,基本上是獲得了非洲的廣泛讚譽。尤其是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還最終成就了屠呦呦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從90年代起,特別是新世紀開始,援助的內容,形式和規模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轉向以大規模的基建為主,輔助以農業和體育等示範項目。幣是撒在了非洲,但有相當一部分又流回了中國,這裏不包括帶資建設,以勞務輸出方式回籠的那部分。下麵說兩個故事。
故事一。有一個在商務部工作的朋友,一直想外派到發達國家的商務處,一來在境外拿美元,二來有機會撈點外快,三來也許能結識一些國內外的重要人物,但始終沒得到這樣的外派機會。大約十多年前,在他快到不惑的年紀,卻被派到了非洲某國。開始很鬱悶,整天沒事幹,隻是釣釣魚,打打獵,曬曬非洲毒太陽,也沒幾個國內去的團組好接待撈外快,蛋都閑得差點孵出小蛋了。然而,就從那年起,趕上了國內投資非洲的熱潮。按理,他隻是在使館商務處工作,不具體經商,隻是協調一下項目。但是,連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是,非洲使他發財了! 在使館的三年期間,他竟然掙到了比那些去發達國家的人多得多的錢! 怎麽做到的呢? 原來,當地早有華人與黑人一起成立公司或做隱形股東,以建立農場或開發項目的名義,獲得中國政府的貸款。三五年後聲稱經營不佳,導致項目虧損,無力償還貸款。商務處幫助他們出證明或說明書,由商務部援外司,亞非司等審核批準,然後報請財政部,最後以減免債形式結束。中國人都知道非洲黑人管理難,企業經營難,也就睜眼閉眼地不去細究了。
故事二。90年代中期,那時外經貿部部長(商務部前身)還是“鐵娘子”吳儀。部裏的貸款司和外援司出了兩件案子,其中貪汙受賄最多的一個處長,數額高達40多萬美元(已達槍斃標準,後因懷孕免去一死)。 吳儀震怒,在一次部內的會議上,誓言要以此為契機,徹底清查部機關和部屬公司的貪腐問題,絕不姑息。並當場承諾:“如果(部裏)查出三位以上的司局級幹部貪腐,我引咎辭職!”全場震懾,許多人內心戚戚。但有一位老兄卻莞爾,一副坦然自若的樣子。事後問他怎麽看,他低聲說:“不用擔心,現在已經有兩個司長牽涉其中,就到此為止了。”“何以見得?”“嗨,你還真想查出第三個,讓吳部長下台啊?!”果真,後來結果就是查處了兩個司局級幹部,沒有第三個。。。
作為當年鼎力把中國扛進聯合國的非洲兄弟,中國對非洲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且這塊被歐美遺棄的大陸,有著中國所需要的豐富的自然資源。從過去被壓迫,被奴役的角度,中國跟他們的溝通也有共鳴。但是,中國好像忘了非洲大陸長期被殖民的後果,那就是絕大多數非洲國家都是民主製度,尤其是前英法殖民地。那就意味著政黨可以輪流上台,獨裁者(如穆加貝)基本都已消失。這就要求在援助項目的選擇上要慎重,最好是那種中性的,普惠平民的,建設周期不能太長的。形式上要增加當地人的就業,提高黑人的主人參與意識。規模不能太大,即便大的項目也要多分幾個階段,以每個階段都可以有獨立產出為佳。資金管理上的漏洞要堅決堵上,一定要有投資負責製度。可是,為了“一帶一路“的宏偉大業,誰敢反腐到非洲呢?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與蘇聯交惡時,阿爾巴尼亞站在中國一邊。中國為了感激阿爾巴尼亞的支持,從1958年到1978年期間,對阿爾巴尼亞進行了長期的經濟援助。但是1978年中國與阿爾巴尼亞關係徹底破裂,在阿爾巴尼亞國內還形成了一股反華風潮。。 阿爾巴尼亞與新中國友好的革命情誼被譽為“世界革命的突擊隊”。但是,這段曾經飽受讚譽的親密關係在阿爾巴尼亞前領導人筆下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情景。 提起阿爾巴尼亞就要提到曾經的領導人霍查(Enver Hoxha)。有人評價霍查是阿爾巴尼亞的救世主,有人則認為他是徹頭徹尾的獨裁者。 中美關係緩和讓阿爾巴尼亞感覺再次遭到“背叛”(圖源:VCG) 霍查是斯大林的堅決支持者,堅決執行斯大林路線作為本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調,各方麵都追隨蘇聯。1948年,南斯拉夫脫離蘇聯陣營之後,阿爾巴尼亞特殊的地理位置更為凸顯,蘇聯為了拉攏阿爾巴尼亞投入更多援助。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但是1955年,赫魯曉夫上台之後,蘇聯與阿爾巴尼亞的關係急轉直下。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批評和否定戳到了一直在效仿斯大林的霍查的神經。 霍查可以被看作是阿爾巴尼亞的斯大林,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否定讓霍查感覺到危機。1956年,霍查粉碎了本國一次黨內反對派對自己的政治挑戰,解除了後顧之憂,但是這也讓霍查對赫魯曉夫政策的不滿日漸增加。霍查開始不點名的批評蘇聯的方針政策是“修正主義方針”,蘇聯則以援助為條件要挾阿爾巴尼亞允許蘇聯使用羅拉港。霍查的強硬沒有讓蘇聯占到便宜。 1960年,蘇聯和中共關係惡化,霍查脫離東歐其他國家領導人的看法,站在了中共一邊。赫魯曉夫憤怒地說阿爾巴尼亞“背叛了蘇聯”。1961年,兩國正式斷交。 中國由此取代蘇聯成為阿爾巴尼亞最大援助國,文化大革命時期達到了高超。尤其是,1961年,中國國內發生嚴重的饑荒,但是中國仍然向阿爾巴尼亞援助了十萬噸糧食,並為其承擔瀕於夭折的阿爾巴尼亞的第三個五年計劃,解決了阿爾巴尼亞的燃眉之急。 1967年,阿爾巴尼亞派人前往中國,想要編輯毛澤東的語錄,將其翻譯成阿爾巴尼亞語,但是毛澤東與之會見之後認為這本書根本不算什麽,他們還是考慮馬克思或者恩格斯等人的作品比較好。但是阿爾巴尼亞人急忙證明這件事對他們國家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因為這是勞動黨領袖霍查親自交代給他們的任務。毛澤東的意思是,阿爾巴尼亞不能完全參照中國的模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很快,霍查就從這種學習的態度變成了譴責和不屑。中國與阿爾巴尼亞的蜜月期也在中美關係改善之後戛然而止。霍查對蘇聯和美國的敵意非常深,聽聞尼克鬆(Richard Milhous Nixon)要訪華之後,霍查寫信給毛澤東闡述自己堅決反對中美建交。但是中國有自己的考慮,並不會聽從阿爾巴尼亞的意見。霍查在毛澤東去世之後指責毛澤東強迫他們接受“文化大革命”以及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1976年1月,阿爾巴尼亞政府逮捕了數以千計的中國幹部。 1978年,在鄧小平指示下中國完全停止了對阿爾及利亞的援助,兩國關係正式破裂。霍查用激烈的言辭形容中國“是最危險的敵人,比蘇聯更危險,因為中國打著反修的旗幟,而實際上是真正的修正主義”。鄧小平出訪日本,霍查則認為“是為加強日本軍國主義者和中國修正主義者的聯係服務的,鄧小平對中國人民的劊子手提出了友誼的保證”。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後,霍查再次譴責中國是“侵略者”。但凡在當時有稍稍對中國抱有好感的人,重則投入監獄,輕則進行下放勞動。胡耀邦針對霍查如此瘋狂的反華,指示說:“大人不見小人怪。”中國對待阿爾巴尼亞采取了“不過於重視、不予置理、不與之論戰、不主動惡化關係”的策略。 這段曆史漸漸地已經被當代遺忘,提起阿爾巴尼亞,除了“社會主義國家”似乎再也記不起別的什麽。蘇聯解體之後,當意識形態衝突不再那麽重要時,中阿關係成為曆史。
有人評論中國是“打腫臉吃胖子”,也有人說中國永遠都是“費力不討好”。
在非洲並不是什麽扶貧,而是想當第三世界的乞丐王,好大喜功,人格膨脹,寧與友邦,不與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