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看歐美電影,經常會看到電影裏的兩個男人為一件事(比如女人)爭執起來,以致於動手。但打過一架後,兩個人又能平靜下來說話,似乎剛才的事沒發生一樣,至少不像中國人那樣記很長時間的仇。開始以為這都是電影的需求,現實中應該不容易那麽豁達。後來到了海外,生活時間一長,發現電影裏雖然有誇張,但現實中鬼佬們還真的比較直來直去。今天可以跟你為某事爭得麵紅耳赤,明天又雨過天晴,一點都看不出昨天的凶惡樣。而事實上他們也不是裝,就是事情過去就過去了。正如他們常說的: 對事不對人。
我們東方人也想這樣,但覺得很難做到,判斷一件事情的好壞,常常不由自主地先要看是什麽人做的或說的,而不是他做(說)的事情本身怎樣。為什麽會這樣呢?這是我們從小思維的方式不同,訓練的手段不同,久而久之,我們就習慣了以人論事,而不是就事論事。比如,英語裏有“反意疑問句”,這是我們初中就開始學的,也是一個難點。為什麽呢?我是中國人,如果有人用英語問我:“You are not Japanese, are you?”(你不是日本人,對嗎?)正確的回答是:“No, I'm not.”但許多英語初學者會說:“Yes, I'm not”。老外聽了這樣的回答,他一定會疑惑,常常會追問:“Yes or not?”這種錯誤,我發現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大多數亞洲人都會犯。但是,說法語,西班牙語,俄語等的人就不會犯。為什麽?細究下來,竟然是東西方在思維上有著巨大的差異。西方人問的是“你是不是日本人”這個事實, 所以,如果你是日本人,就應該說:“Yes, I am”,如果不是, 就說:“No, I'm not”,前後一致,絕不會出現同一句話裏前麵說Yes,後麵又說No的。而中國人的思維裏,首先想到的是“你的判斷”對不對。前麵的例子裏, 你的判斷是“你不是日本人”,我覺得“你說的”是對的,所以我先用Yes來肯定,後麵再陳述一遍事實:“I'm not”。簡言之,西方人隻問“事實”是什麽(你是,或不是日本人),不管回答的人是怎們說的。東方人是首先關注對方(人)是怎們說的,而不是事實怎樣。前者重點是事, 後者重點是人!如果選擇客觀描述事物,那麽真相隻有一個;而如果看人敘事,那麽版本就會有很多種。所以,很多時候,西方人不懂中國人在說些什麽,盡管中國人覺得已經很努力也很清晰地表達了。
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導致了看待客觀事物的方式有很大不同。現代科學之所以出現在西方,就是因為西方人(從古希臘發萌,到英國工業革命興起)更專注於探究事物的本質,而不考慮誰對它的認識,通過演繹和邏輯推理,一步步推進。東方人(以中國人為代表)則更關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展出三綱五常,七敬八守等一套套社會倫理學說,而自然科學的萌芽,即便有偶爾的火花,也是一閃而逝。“五四”運動推崇的“德先生”,“賽先生”,至今一百年過去了,在大陸還是泥足深陷,舉步維艱。為什麽?正是因為要從根子上改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實在太難!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和文明製度,如果不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從上到下全盤西化,那麽就要通過殖民主義的強力幹涉才能比較快速地掌握。這麽一想,就可以理解劉曉波悲歎的“三百年”了,確實挺令人絕望的。
注: 每當我看到網上一些不講事實根據,隻管戴帽子,貼標簽的的評論,我就知道,他們還缺乏“賽先生”的教育,思維還有十九世紀的辮子。
“而日本人拿到台灣後,真心用血和汗,以及日本人的人命來建設台灣。”
你幹嘛不說說說怎麽拿到台灣的?租借的?還不是靠殺中國人多少命強占的?!跑到鄰居家把主人打死了,占地為園蓋自己的房子還好意思說盡心盡力!無恥!
殖民主義是分階段的,也是在變化的。早期的殖民者非常殘暴,比如在美洲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還有在非洲的販賣黑奴。但後來逐漸改良,尤其是英國。日本對台灣的建設,主要還是處於皇民化運動的需求,那時台灣是它的領土,它需要通過建設來籠絡人心。在東北也是,它是準備把國家都移過來的,當然要建設而不是一味地破壞。但是,日本對其它占領區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在華北,中原等地帶非常滅絕人性,基本上是隻有破壞沒有建設。就殖民統治而言,後期的英國比日本要文明一個世紀。二戰時的日本還是教政一體,天皇是神,這是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即便沒有美國,日本也注定會失敗,隻是時間會拖得很長。
真心想自己親眼考察一下日本原來殖民地的,可以去台灣看看,然後再去當年的滿洲國,也就是現在的東北,特被是長春。
1 台灣的幾乎全部基礎建設,下水管道,火車都是當年日本人建設的。當年清朝控製台灣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的建樹。而日本人拿到台灣後,真心用血和汗,以及日本人的人命來建設台灣。台灣人不傻,他們更該感謝誰?台灣人心中有數。現在熱播的電視劇“智子之心”就是根據那個年代的真實人物和事件改編的。
2 關於東北,早年的滿洲國,是日本建設的中心,各種重工業非常發達,堪稱亞洲的德國魯爾區。可是你現在去東北看看,已經凋零成神馬樣子了?!電影“鐵西區”就是真實的寫照。
日本發動的那麼多戰爭中,唯一打敗的就是針對美國的太平洋戰爭。日本戰前的政治體製有自身的問題,但是平心而論,就一般民眾,活在日本的當年的大東亞統治區下,遠比後麵的共匪統治自由和安全的多。
而且戰略上,蔣介石和日本人幾乎拚掉了全部的家當和精銳,最終讓共匪一檔獨大,奪取了天下。那些在戰場上為了國家和民眾與日本人浴血奮戰的民國將領,沒有死在日本人手中,卻最終幾乎全部喪命共匪之手,他們的後代留在中國,也被視為反革命分子後代,黑五類,受到幾十年的歧視也壓迫。他們值得嗎?!
我也認為中國文化的頂峰是春秋戰國,而非漢唐盛世。日本人對中國最景仰的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日本最著名的政治和外交雜誌就叫《春秋》。哪怕很簡單地看看成語典故,就可以發現出自那一時期的比例顯著高於任何一個其它朝代。搞不懂國人為什麽整天喜歡拍清宮劇。也許知道沒那份學養和功底吧。
請問你的事實根據是?
西方人,是靠獵殺吃肉為生,思維方式必然不同。
一個落後的文化要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除了象日本那樣自覺升級,就是被先進文化殖民。後者是痛苦的,抗拒的代價是慘痛的。
==========
這句話說的大錯特錯!
日本絕對沒有全盤西化,他們保留了很多日本的精華/特質/傳統。
1900年左右辛亥革命那一段時間是最好的時機,進化的成本也最低。現在做這些很難了,成本太高,利益集團應形成固化,就算老百姓也不一定答應。
而同樣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大教育家福澤諭吉(1萬日元現鈔上的那個人)徹底批駁中國儒家文化,提出脫亞入歐的理念,並且被勤勞可愛的日本人民徹底執行,因此走出一條與中國完全不同的路線。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福澤諭吉的經典著作,自然可以理解他在大約200年前就對中華儒家文化做出徹底批判的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