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的獅門—— 攝於巴黎
在《美國新聞與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的一篇介紹中,Rue de Rivoli 被稱為“巴黎最值得漫步的購物街之一”。這條以拿破侖在裏沃利戰役中勝利而命名的街道,從巴士底廣場延伸至協和廣場,沿途匯聚了盧浮宮、杜樂麗花園和巴黎市政廳等地標,也藏著許多博物館與百貨商店。
巴黎有無數條讓人迷失的街,而我最喜歡的那一條,是無意間遇見的——Rue de Rivoli。兩年前我從拉丁區步行去維克多,雨果博物館。穿過盧浮宮旁的小廣場,往南走不遠,一條筆直的街道延展開來——Rue de Rivoli。我也把它稱作盧浮宮的後院。
這條街上穿過盧浮宮旁的小廣場,往南走不遠,一條筆直的街道延展開來——Rue de Rivoli。這條街上從熟悉的國際品牌到精致的法國小店,應有盡有。” 還有賣名牌的小百貨商店。一家一家小品牌的時裝店,意大利毛衣店,(他們的毛衣是按顏色分類的,由淺至深)皮包,皮鞋店,珠寶首飾店,禮品店。除此之外,裏沃利路兩邊不斷地閃現出一個個甜食點心店,奶酪店,巧克力店,麵包烘培店,街邊別有特色的小酒吧,小飯館。價格都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
巴黎是世界時裝之都,名牌店林立,令人目不暇接。我也曾在香榭麗舍大道的櫥窗前駐足,看那些熟悉的名字在玻璃後閃爍——香奈兒、聖羅蘭、迪奧、路易威登。它們象征著一種距離,一種光的高度。
可惜時間有限,囊中也羞澀。於是我告訴自己:能在裏沃利路上走一走,看看那些精致的小店、皮包、首飾,感受巴黎的日常氣息,也是一種優雅。畢竟,時尚從來不隻是品牌,它也藏在街角的光影、櫥窗裏的手作,以及那些不經意的細節裏。
其實我真正的目標是一家皮包店--——保羅·馬裏烏斯Paul Marius 皮包店。兩年前我在那兒買過兩個小手提包。一個是淺咖啡色的,一個是黑色與咖啡色交叉的顏色。設計簡潔大氣,小巧玲瓏,古典感十足。我十分喜愛。聖誕節女兒從舊金山回家,我問她喜歡哪個,她選了黑色。
這次一進門便碰到一幫美國女人。她們年齡都在三四十歲上下,披肩發,穿月白色長風衣。聊天時說她們來自猶他州,此次來巴黎是“女孩的旅行”。她們對皮包店的式樣,價格讚不絕口。每個人都挑選了幾種不同樣式,說聖誕節作為禮品再好不過了。她們嘰嘰喳喳,大聲喧嘩。皮包店的老板店員見到如此闊綽的買主簡直樂瘋了。
這時,一位法國女人推門而入。
她頭戴黑帽,穿黑色風衣,黑裙,黑色高跟皮靴,戴深茶色,金邊墨鏡, 與一位著淺灰色大衣的男士同行。她沒有挑選,隻是無聲地用目光把陳列的包微微地掃了一遍。
隨後輕輕地推門而出。
這位法國女人即使逛街也像去巴黎歌劇院。
等所有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我也買了一個銀色的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