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所見佛教經目考
曹 炳 建
摘 要:本文對《西遊記》實際所涉及的佛教經目44種進行考證,認定其中與佛教經目全同者計19種,基本相同者計11種,無此佛教經目然與佛教有一定關係者計10種,查無所據者4 種。這說明,《西遊記》的作者並不是如魯迅所說“尤未學佛”,《西遊記》中所見佛教經目亦並非完全“荒唐無稽”。然作者亦不是虔誠佛教徒,其創作《西遊記》亦並非有意宣傳佛教。
關鍵詞:《西遊記》;佛教;經目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西遊記》“作者雖儒生,此書則實出於遊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惜乎魯迅對《西遊記》所見佛教經目如何“荒唐無稽”未能深加考究,後世之學者則限於魯迅之言,大多人雲亦雲。實際上,弄清楚《西遊記》中的佛教經目的真偽虛實,不僅對認識作品的宗教思想,甚至對認識整部作品的主旨,亦將有一定幫助。
一
《西遊記》第98回有兩次比較集中地羅列佛教經目:一是阿儺、迦葉引導唐僧所觀看經櫃上之經目;二是唐僧實際所取之經目。二者除了卷數的差別外,餘僅《大光明經》和《金光明品經》之名稱不同,但實為同部經書可知。查這些經目,幾乎全部可以與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正集》卷四十七《雙樹幻鈔》卷中所記載的《大藏經》目錄相映證。茲對比羅列如下表:
西遊記 |
少室山房筆叢 |
《涅槃經》七百四十八卷,取四百卷 |
四千八百卷,四十卷在唐 |
《菩薩經》一千二十一卷,取三百六十卷 |
二千一百卷,三十六卷在唐 |
《虛空藏經》四百卷, 取二十卷 |
四百卷,二卷在唐 |
《首楞嚴經》一百一十卷,取三十卷 |
一百一十卷,十卷在唐 |
《恩意經大集》五十卷,取四十卷 |
五十卷,四卷在唐 |
《決定經》一百四十卷,取四十卷 |
一百四十卷,四卷在唐 |
《寶藏經》四十五卷,取二十卷 |
一百四十卷,二卷在唐 |
《華嚴經》五百卷,取八十一卷 |
二萬三千卷,八十一卷在唐 |
《禮真如經》九十卷,取三十卷 |
作《李真經》,九十卷,三卷在唐 |
《大般若經》九百一十六卷,取六百卷 |
一千六百卷,六卷在唐 |
《大光明經》三百卷(所取作《金光明品經》),取五十卷 |
作《金光明品經》,一千卷,十卷在唐 |
《未曾有經》一千一百一十卷,取五百五十卷 |
一千五百卷,五十卷在唐 |
《維摩經》一百七十卷,取三十卷 |
一百七十卷,三卷在唐 |
《三論別經》二百七十卷,取四十二卷 |
二百七十卷,十二卷在唐 |
《金剛經》一百卷,取一卷 |
一百卷,一卷在唐 |
《正法論經》一百二十卷,取二十卷 |
作《正法輪經》,一百二十卷,二卷在唐 |
《佛本行經》八百卷,取一百一十六卷 |
一千八百卷,六十卷在唐 |
《五龍經》三十二卷,取二十卷 |
三十二卷,二卷在唐 |
《菩薩戒經》一百一十六卷,取六十卷 |
一百一十六卷,十六卷在唐 |
《大集經》一百三十卷,取三十卷 |
一千二百卷,三卷在唐 |
《摩竭經》三百五十卷,取一百四十卷 |
三百五十卷,四十卷在唐 |
《法華經》一百卷,取十卷 |
一百卷,七卷在唐 |
《瑜伽經》一百卷,取三十卷 |
一百卷,三卷在唐 |
《寶常經》二百二十卷,取一百七十卷 |
一千卷,七十卷在唐 |
《西天論經》一百三十卷,取三十卷 |
三千三百卷,三卷在唐 |
《僧祇經》一百五十七卷,取一百一十卷 |
五百七十卷,十卷在唐 |
《佛國雜經》一千九百五十卷,取一千六百三十八卷 |
作《西天佛國雜經》,九千五百卷,三十卷在唐 |
《起信論經》一千卷,取五十卷 |
二千卷,五十卷在唐 |
《大智度經》一千八十卷,取九十卷 |
一百八十卷,十卷在唐 |
《寶威經》一幹二百八十卷,取一百四十卷 |
作《寶藏經》,四千五百二十卷,一百四十卷在唐 |
《本閣經》八百五十卷,取五十六卷 |
八百五十卷,二十卷在唐 |
《正律文經》二百卷,取十卷 |
二千卷,十卷在唐 |
《大孔雀經》二百二十卷,取十四卷 |
作《因名論經》,二千二百卷,五十卷在唐 |
《維識論經》一百卷,取十卷 |
作《唯識論經》,一百卷,十卷在唐 |
《具舍論經》二百卷,取十卷 |
二千卷,十卷在唐 |
其實,對於上述資料,魯迅並非未加注意。在《小說舊聞鈔》中,他曾錄清人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四《大藏總經目錄辨》的有關文字:
嚐見行腳禪和佩帶小折經目,奉為法寶,閱其名目卷數,與藏內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檢《西遊記》,見有唐僧取經目次,即此折所由來矣。按《西遊記》係邱長春借唐僧取經名相,演道家修煉內丹之術,其於經卷數目,不過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黃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後人不察,以此為實,居然鈔出刊行,廣宣流布,雖禪林修士,亦莫辨其真偽,良可浩歎。
但魯迅對楊文會的觀點並不讚同。在《小說舊聞鈔》中,他亦曾引證了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所錄《大藏經》經目,並認為: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玄奘從西天持歸經目與此同,惟《李真經》作《禮真如經》,《因名論經》作《大孔雀經》;又多增益在唐之一卷為十卷,共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合《開元釋教錄》之數而已。因疑明代原有此等荒唐經目,流行世間,即胡氏《筆叢》所鈔,亦即《西遊記》所本,初非《西遊》廣行之後,世俗始據以鈔槧此目也。
可見,魯迅不同意楊文會的說法,卻也未深加考辨,仍然認定此等經目為“荒唐經目”。
由上表對比羅列可見,《西遊記》所載經目和《少室山房筆叢》所載《大藏經》經目不僅順序相同,而且絕大部分經目亦完全相同。查胡應麟生於1551年,卒於1602年;又《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六所載胡氏《雙樹幻鈔引》末署“壬辰”字樣,可見此《引》作於萬曆二十年(1592),而《雙樹幻鈔》亦成書於此年可知。此年恰是吳承恩逝世約十周年,亦是百回本《西遊記》世德堂本的刊刻之年。由此觀之,則《西遊記》所載經目並非來自《少室山房筆叢》可知。餘下的隻有兩種可能:一是如魯迅所疑,“明代原有此等荒唐經目,流行世間”,而為《西遊記》“所本”;二是如楊文會所言,因《西遊記》之流行,“後人不察,以此為實,居然鈔出刊行,廣宣流布”,或有可能為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所本。
二
除上述第98回集中羅列的35部經目外,《西遊記》在行文中曾提到的佛教經目共18種,按首次出現為序羅列如下:
《受生度亡經》(12回;第13回稱《度亡經》,第35回稱《受生經》)、《安邦天寶篆》(12回)、《勸修功卷》(12回)、《金剛經》(13回、25回)、《觀音經》(13回、25回)、《法華經》(13回、21回、25回、81回;第67回稱《法華》)、《彌陀經》(13回)、《孔雀經》(13回、25回、96回 ;第37回稱《孔雀真經》;第67回稱《孔雀》。當即為《大孔雀經》)、《緊箍經》(15回,第25回稱《緊箍兒經》)、《心經》(19回等。按,此經作品中多次提到,名稱各有不同,詳考如後)、《起齋經》(20回,第47回稱《啟齋經》)、《楞嚴經》(25回,當即為《首楞嚴經》)、《梁皇水懺》(37回;第81回稱《梁王懺》)、《華嚴》(96回,當即為《華嚴經》)、《揭齋經》(96回)、《佛本行經》(99回)、《寶常經》(99回)、《大藏真經》(98回、100回)。
以上18種經目,與前述經目相同或可視為相同者有《楞嚴經》、《華嚴經》、《金剛經》、《法華經》、《寶常經》、《孔雀經》、《佛本行經》7種。另,《緊箍(兒)經》當即《緊箍咒》,明顯係小說家言;《大藏真經》當是對唐僧所取經書的總稱。故《西遊記》實際所涉及到的佛教經目共計44種。
以上44種經目,經我們考證,可分為四類:
一、與佛教經目全同者,計19種。其中見於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者計有:《涅槃經》、《首楞嚴經》、《華嚴經》、《大般若經》、《維摩經》、《金剛經》、《佛本行經》、《大集經》、《法華經》、《瑜伽經》、《彌陀經》、《心經》,共12種。見於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者除與《宗教大辭典》相同者外,還有《虛空藏經》、《未曾有經》、《菩薩戒經》、《觀音經》共4種。以上16種,筆者查閱有關典籍,均為釋氏重要經典,所言不誣,茲不贅考。
另,《開元釋教錄》卷三、卷十四著錄《大智度經》。又《開元釋教錄》卷二上、卷十九上,均著錄《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並注雲:“亦(或)直雲《寶藏經》。” 再,《大孔雀經》、《孔雀真經》與《孔雀經》雖然名稱不同,但似可視為同一經典。《開元釋教錄》卷三、卷十六均著錄《孔雀經》;《大正大藏經目錄》有《佛母大孔雀經》。《五燈會元》、《林間錄》、《釋氏稽古略》等都曾直稱《孔雀經》。以上3種,亦可視為與佛教經目全同者。
二、與佛教經目基本相同者,計11種。
1、《菩薩經》。據《開元釋教錄》,有《阿差末菩薩經》、《月明菩薩經》、普廣菩薩經》、《文殊師利菩薩經》、《寶日光明菩薩經》、《自在王菩薩經》、《須摩提菩薩經》、《觀普賢菩薩經》等。《大正大藏經目錄》有《菩薩本緣經》、《菩薩本行經》、《菩薩本起經》《觀想佛母波羅蜜多菩薩經》等經目。其他典籍中更有不少以各個菩薩名稱命名的菩薩類經目。
2、《決定經》。《開元釋教錄》有《菩薩決定經》。《大正大藏經目錄》有《法乘義決定經》、《決定毗尼經》、《決定義經》等。
3、《大光明經》或《金光明品經》。《開元釋教錄》卷十六著錄《佛入三昧以一毛放大光明經》一卷。《欽定續通誌》卷一、《景定建康誌》、《明宮史》卷五、《文淵閣書目》卷四、《天中記》卷十一等,均提及《金光明經》。《大正大藏經目錄》有《金光明經》、《合部金光明經》等。
4、《正法論經》。《 開元釋教錄》卷五上有《一音顯正法經》、卷十六有《一音演正法經》。《大正大藏經目錄》有《大乘菩薩正法經》、《大集會正法經》等。
5、《摩竭經》。《開元釋教錄》多卷著錄《三摩竭經》。《大正大藏經目錄》亦有《三摩竭經》。《南無諸佛要集經》卷三十五有《南無三摩竭經》。
6、《佛國雜經》。《開元釋教錄》多卷著錄《阿閦佛國經》,卷十八著錄有《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大正大藏經目錄》有《阿閦佛國經》。《南無諸佛要集經》卷二有《南無阿閦佛國經》。
7、《起信論經》。《開元釋教錄》多卷著錄《大乘起信論》。《宋高僧傳》卷二十五、卷三十、《五燈會元》卷二、《林間錄》卷下均直稱《起信論》。《大正大藏經目錄》有《大乘起信論》。《南無諸佛要集經》卷五亦有《南無起信論》。
8、《維識論經》。《開元釋教錄》多卷著錄《唯識論》、《成唯識論》。《法苑珠林》卷八十八、卷九十、《宋高僧傳》卷四、《大唐西域記》卷五,均曾提到《唯識論》。故此《維識論經》當即為《唯識論》之誤。
9、《具舍論經》。《開元釋教錄》著錄《俱舍論偈》、《俱舍論本》、《阿毗達摩俱舍論》、《阿毗達磨俱舍論》等。《宋高僧傳》卷十六、卷二十三、卷二十四、《法苑珠林》卷十一,均提到《俱舍論》。故此《具舍論經》當即為《俱舍論》之誤。
10、《受生度亡經》、《受生經》、《度亡經》。《法苑珠林》卷八十二提及《受生經》、卷八十六提及《五道受生經》。
11、《梁皇水懺》與《梁王懺》。此二經雖名稱不同,但似可視為同一經典。據《釋氏稽古略》曰:“梁帝初為雍州刺史時,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為巨蟒入後宮,通夢於帝求拯拔,帝閱佛經為製《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懺禮。夫人化為天人,空中謝帝而去。其懺法行於世,曰《梁皇懺》。”
三、無此佛教經目然與佛教有一定關係者,計10種。
1、《恩意經大集》。據《釋氏要覽》卷中,以父母恩、眾生恩、國主恩、三寶恩為“四恩”;又以父母恩、師長恩、國主恩、施主恩為“四恩”。查《西遊記》第100回回末詩,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句,或作者據“四恩”說而造此佛經。
2、《禮真如經》。據《宗教大辭典》“真如”條曰:“意為事物的真實狀況,真實性質。”“《大乘起信論》把先天具有佛教全部功德而又永恒不變的‘真心’當做‘真如’,‘一心’即是‘真如’,又名‘如來藏’、‘如來法身’。”則此經亦不可謂之無本。
3、《三論別經》。佛教稱《中論》、《十二門論》、《百論》三部佛經為“三論”。隋吉藏撰有《三論玄義》。中國佛教三論宗即因主要研習“三論”而得名。
4、《五龍經》。正統佛教典籍未見著錄此經。據《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及《續資治通鑒》卷四十九,均記宋人王則以“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為口號反叛,“習《五龍》、《滴淚》等經及圖讖諸書”。宋曾鞏《隆平集》卷二十、李攸《宋朝事實》卷十六亦記載,王則“所習妖書,有《五龍經》、《滴淚經》。”則此《五龍經》雖為偽經,然與佛教亦有一定關係。
5、《寶常經》。據《十方千五百佛名經》有“寶常佛”。《佛學大辭典》“寶手菩薩”條下注雲:“又名寶常。”
6、《僧祇經》。查《佛學大辭典》“僧祇部”條曰:“摩訶僧祇部之略,譯言大眾部。一在小乘二十部中。佛入滅之年,結集經典時,於窟外為之者。此窟內之結集名上座部,窟外之結集名大眾部。此二部為小乘之根本部。一佛滅後百年頃,於優婆毱多下,自律藏上分五部,其中之一,有大眾部。”故此《僧祇經》,似可理解為與上座部對立的僧祇部(即大眾部)的經典。
7、《寶威經》。據《華嚴經》、《大寶積經》等,有“寶威力菩薩”、“寶威德菩薩”。《賢劫經》卷七雲:“大力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寶威。”又雲:賢力如來,“父名寶威”。又《佛名經》卷一、《南無諸佛要集經》卷七有“南無寶威德佛”。《五千五百佛名神咒》卷八、《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有“南無寶威如來”等。
8、《正律文經》。《佛學大辭典》“三藏”條曰:“經律論也。此三者,各包藏文義,故名三藏。經說定學,律說戒學,論說慧學。”《宗教大辭典》“律”條曰:“佛教對比丘、比丘尼所製定的禁戒,謂能製伏諸惡,故名。”此所謂“正律文”大概即指“禁戒”類經典。
9、10、《起(啟)齋經》、《揭齋經》。《開元釋教錄》著錄《正齋經》、《持齋經》、《齋經》、《菩薩受齋經》、《菩薩正齋經》、《八關齋經》、《尼犍齋經》、《生西方齋經》、《法本齋經》等。《法苑珠林》卷一百六提及《佛說齋經》,卷一百九提及《菩薩受齋經》。《大正大藏經目錄》有《齋經》、《八關齋經》和《菩薩受齋經》。《中阿含經》卷五十五有“中阿含晡利多品持齋經第一”。
四、查無所據者,計有《西天論經》、《本閣經》、《安邦天寶篆》、《勸修功卷》。此4種或可能為作者杜撰,亦或為所抄“流行”經目所誤記。
除上述經目外,《心經》在《西遊記》中出現次數達15次之多,且稱呼比較混亂: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密)多心經》者凡兩見(19、80回);稱《心經》者凡三見(19、32、93回);稱《多心經》者凡八見(19、20、43、85回);稱《密多心經》者一見(45回);稱《般若心經》者一見(93回)。過去嚐謂吳氏不懂佛經,竟不知“波羅蜜多”為梵文“Pāramitā”之音譯,而徑稱《多心經》、《密多心經》等。今查典籍,方知其皆有所本。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王世貞《弇州續稿》卷四十六曾提及。然此種經目稱呼似不恰切,因“摩訶”意為大,佛經中凡是冠以“摩訶”的經文,通常卷數都比較多;而《西遊記》所言《心經》是600卷《大般若經》的提綱,原文僅258字,至《西遊記》略加改動,再加上經目,為270字,故不得言“摩訶”。稱《心經》者,在有關典籍中資料太多,茲不具列。稱《多心經》者,如《集古錄》卷六有唐鄭預注《多心經》;《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七有石成金撰《多心經注》;《景定建康誌》卷三十三提及“多心經碑”;《四川通誌》卷二十七提及“東坡多心經”;《皇朝通誌》卷一百十六有“禦書多心經”;此外,《天中記》卷三十八、《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四十三、《朝野僉載》卷三、《廣異記》、《澠水燕談錄》卷七、《南部新書》己卷等,均徑稱《多心經》。特別是《太平廣記》卷九十二,記玄奘西天求法,得異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奘誦之”。至於《般若心經》,《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記載玄奘在蜀時,曾得高僧授以《般若心經》,後玄奘求法途中,“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後,雖念觀音不得全去,即誦此經,發聲皆散”。此外,《宋史》卷二百五《洪彥升傳》、《五燈會元》卷十三、《景德傳燈錄》卷十五、《默記》卷中、《醒世姻緣傳》第六回等,均曾提到《般若心經》。蘇軾亦有詩《小篆般若心經讚》。至於《密(蜜)多心經》,《全唐文》卷九八七、宋曾慥《類說》卷一均曾涉及。《唐文拾遺》卷二二有《阿彌陀佛蜜多心經》,《續通誌》有《佛說蜜多心經》,《鹹淳臨安誌》卷八十、《佩文齋書畫譜》卷七十九有《般若密多心經》等。可見《西遊記》關於《心經》的各種稱呼亦皆有所本。
三、
綜觀以上經目,至少可以說明以下三點:
第一,《西遊記》的作者並不是“尤未學佛”,《西遊記》中所見佛教經目亦並非完全“荒唐無稽”。以上第一、第二類經目,占全書佛教經目的三分之二;如果再加上第三類經目,則占到90%以上。這些,都不可視為“荒唐無稽”。特別是作者對《心經》十分熟悉,其各種簡稱都得心應手地隨意運用。再加上作品中所牽涉到的不少佛教故事和佛教觀念,說明作者對佛教經目和有關典故還是相當熟悉的,作者對佛教的認識已經達到當時普通儒生所能達到的高度。
第二,假定《西遊記》和《少室山房筆叢》有關經目均來自於“流行”經目,然相對來說,《少室山房筆叢》隻是忠實抄錄“流行”經目之原文,而吳承恩則對其加以改造。如《筆叢》所載《李真經》,筆者翻閱有關典籍,均未能發現此經。因此,吳氏將其改為《禮真如經》,就使其更具佛教意味。另,《筆叢》重複著錄《寶藏經》,顯係失誤,而《西遊記》卻無此等失誤。再者,吳承恩改動唐僧所取經卷數目以合《開元釋教錄》之數,說明吳承恩對《開元釋教錄》亦有一定認識。
第三,作者並不是虔誠佛教徒,其創作《西遊記》也並非有意宣傳佛教。在當時佛教流行的時代,要找到比較準確的佛教經目並不困難。但上述第三類經目雖然和佛教有一定關係,卻又都是作者自撰。甚至包括第一、第二類經目,作者為了拚湊數目,一種經目隨意地便冠以數百卷、上千卷。如此隨意地生造佛教經目和卷數,不論是作為佛教徒,還是作為對佛教崇信的學者,都顯得很不嚴謹。特別是第四類經目,確如魯迅所說“荒唐無稽”。這些都說明,作者對於佛教,隻是取而為我所用。因此,有人認為《西遊記》的主旨在於宣揚佛教,顯然並不符合《西遊記》的實際。
以上考證當否,切盼佛教諸賢及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原載:《河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