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西遊記》研究回眸與未來展望
曹炳建
縱觀《西遊記》研究的曆史,大概經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明代,確立了《西遊記》四大奇書的文壇地位;第二次是五四以後到建國之前,魯迅、胡適、孫楷弟、鄭振鐸等前輩學者,確立了《西遊記》的現代學術模式。第三次便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們稱之為新時期,《西遊記》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一、新時期《西遊記》研究的主要曆程
新時期的《西遊記》研究,大致又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7年到1982年。這一階段的《西遊記》研究同我們的國家民族的曆史進程一樣,主要也是處於撥亂反正階段。由於《西遊記》的主人公就是孫悟空,因此,《西遊記》研究的撥亂反正就是從研究孫悟空開始的。早在1978年,《安徽師院學報》、《開封師院學報》、《南開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山東師院學報》就先後發表了朱彤、趙明政、邢治平、簡茂森、郝世峰、劉烈茂、朱式平等的一批論述孫悟空形象的學術論文。同時,文革十年積壓下來的研究成果也在這一時期得以麵世,代表作就是蘇興的《吳承恩年譜》(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吳承恩小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和胡光舟的《吳承恩與〈西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朱一玄的《西遊記資料匯編》(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雖然出版稍晚,但就主要內容的撰寫時間來說,也應該歸於這一時期。
第二階段從1982年到1988年。這是新時期《西遊記》研究最為興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先後召開了三次規模大、規格高的《西遊記》研討會。
第一次盛會於1982年10月召開。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大型《西遊記》學術討論會,發起單位是江蘇省社科院文學所、淮安縣人民政府和連雲港市人民政府。會議於1982年10月5日在淮安召開,11日移師連雲港,前後共十天時間。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100餘人,收到論文60餘篇。會後,主要論文由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編,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書名為《西遊記研究——首屆《西遊記》學術討論會論文選》。
第二次盛會於1986年11月3日至5日在浙江普陀山召開。來自全國二十一個省市高等院校、出版社、研究所等單位的代表104名出席了會議,收到論文40餘篇。這次會議除了正常的研討外,還決定申請成立全國性的《西遊記》學會,由胡小偉、吳聖昔、鍾嬰、蘇興、胡光舟、林辰、劉懷玉7人組成全國《西遊記》學會籌備組。但可惜的是這次會議沒有能出版論文集,所以影響相對較小。
第三次盛會於1988年9月15日至21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60餘人,收到論文近30篇。會議中代表們考察了火焰山、高昌古城等與《西遊記》有關的名勝古跡。會後,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論文集,書名《西遊記研究論文選》。
以上三次《西遊記》學術研討會,是新時期最為重要的三次《西遊記》學術會議。此後,雖然各地相繼召開了不少研討會,但規模和規格都未能超過這三屆。其中第二次普陀山會議雖然成立了學會籌備組,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第三次會議召開,亦未能就申請成立學會作出突破性進展。而89年以後,申請成立學會更加困難,所以造成了四大名著其它三大名著都有學會而唯獨《西遊記》沒有全國性學會的局麵。
雖然未能成立全國性的學會,但是由於三次重要學術會議的召開,對推動《西遊記》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遊記》的現代研究模式雖說是由魯迅、胡適等人確立的,但是真正將其發揚光大,卻是這三次學術會議前後的學者們。這三次會議所提交的論文以及在此前後報刊上所發表的有關論文,以及學者們的著作,都有很高的學術水平。1982年,何滿子就連續發表了《把藝術從社會學的框子裏解放出來》(《社會科學》1982年11月號)和《〈西遊記〉研究的不協和音》(收入首屆《西遊記》研究論文集)兩篇文章,對《西遊記》研究中的某些帶有極左傾向的觀點進行了清理和批判,展示了未來《西遊記》研究的正確道路。這一時期,蘇興進行的《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研究、陳新重新開啟的有關《西遊記》版本的論爭、章培恒開啟的關於《西遊記》作者的論爭等,都成為新時期《西遊記》研究的重要議題。這個時期出版的專著主要有:劉毓忱的《論〈西遊記〉及其它》(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蘇興的《西遊記及明清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版),吳聖昔的《西遊新解》(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版),林庚的《西遊記漫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王國光的《西遊記別論》(學林出版社1990年版),李時人的《西遊記考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劉懷玉的《吳承恩詩文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等。這些著作雖然大多出版於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但就主要寫作時間來說,都應該是在這一階段。此外,如李希凡、袁世碩、劉毓忱、張錦池、鍾嬰、劉蔭柏、陳遼、蕭兵、黃永年、孫遜、蕭相愷、石鍾揚、胡金望、蔡鐵鷹、周中明、霍有明、王齊洲、陳澉、蔡國梁、趙國華、劉耿大等,都就《西遊記》研究的某些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以劉懷玉為主的江蘇淮安西遊記研究會,曾編輯了兩集《西遊記研究》,雖是內部出版,但其中不少文章卻被學界反複引用,具有重要的影響。
第三階段從1988年到1996年。這一階段,《西遊記》研究乘前段之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就學術活動來看,以連雲港市為主,這幾年連續召開了數次《西遊記》研討會,雖然參加會議的代表並不多,但亦支撐著《西遊記》研究的局麵。同時,在1988年,由中國未來學會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合作,在淮安召開一次全國《西遊記》超前意識未來觀學術討論會。這一時期出版的專著主要有:吳聖昔的《西遊新證》(新疆大學出版社)、張錦池的《西遊記考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劉耿大的《西遊記迷境探幽》(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劉勇強的《奇特的精神漫遊》(三聯書店1992年版)、鍾嬰的《西遊記新話》(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馬曠源的《西遊記考證》(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董國炎的《西遊東走——〈西遊記〉文化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屈小強的《西遊記中的懸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劉懷玉的《吳承恩論稿》(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寧稼雨的《西遊記趣談與索解》(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蔡鐵鷹的《西遊記之謎》(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何錫章的《神魔佛怪話西遊》(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等。同時,這一時期出版的劉蔭柏的《西遊記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是迄今為止收集資料最富的一部研究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還有幾種不同的《西遊記》版本的點校本問世,如項純文、趙國華校點的《西遊記》(張書紳《新說西遊記》的校點本,黃山書社1992年8月版)、陳先行、包於飛校點的《李卓吾評本西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黃永年、黃壽成點校的《西遊記》(汪象旭《西遊記證道書》的校點本)雖然直到1998年才由中華書局出版,但根據書中黃永年所撰《前言》,可知書成於1990年之前。此外,曾上炎還編寫了《西遊記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等。活躍在這一時期的《西遊記》研究者除前麵提到的研究者,還有田同旭、朱恒夫、陳洪、竺洪波、劉振農、王平、侯會等等。
第四階段從1996年到2003年。這一階段,《西遊記》研究呈現多頭發展的趨勢。除連雲港仍然在不斷地召開小型的《西遊記》研討會外,經山西運城學院的李安綱牽頭聯絡,分別於1996年在山西太原、1999年在甘肅天水、2000年在山西運城、2002年在北京,召開了四次《西遊記》文化研討會。以楊兆清為主的江蘇淮安吳承恩《西遊記》研究會(和前所述劉懷玉為主的《西遊記》研究會不是同一組織),於2002年召開了一次《西遊記》研討會。新疆師範大學於2002年8月召開了“《西遊記》與神魔小說研討會”。這些會議雖然規模都不大,但是對推動《西遊記》研究的發展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一時期的專著,有馮雅靜的《漫話西遊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和《論西遊記宗教思想的世俗化傾向》(1997年內部印刷,筆者未見到)、蕭相愷的《〈西遊記〉導讀》(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版)、吳微的《風光無限話西遊》(安徽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於學彬的《說西遊 話磨難》(長虹出版公司2001年版)、劉戈的《西遊記新論》(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餘世謙的《西遊記作者對我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劉永強的《西遊記論要》(台灣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等。此外,這一時期在全國造成一定影響的,是李安綱關於《西遊記》道教文化的研究。其實,李安綱早在1992年就發表了有關《西遊記》的研究文章,1995年出版《苦海與極樂──西遊記奧義》(東方出版社),2002年出版《唐三藏的磨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四部著作。但李安綱的研究一是重複清人《西遊記》講道說的老路,把小說《西遊記》說成是一部宣揚道教金丹大道的道書;二是天馬行空,隨意解釋,因此也受到學界不少人的質疑。
第五階段從2003年至今。這一階段的《西遊記》研討活動,主要有2003年的開封會議、2006年的連雲港會議、2007年的江蘇盱眙會議,以及由楊兆清聯係召開的2004年淮安會議、2006年太原會議、2007年的河北會議。這一時期出版的專著,則有胡勝、周左盾的《西遊記詮釋與解讀》(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年版)、陳文新、閻東平的《佛門俗影:〈西遊記〉與民俗文化》、劉蔭柏的《劉蔭柏說西遊》(中華書局2005年版)、傅光明主編的《話說西遊記》(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竺洪波的《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苗懷明的《夢斷靈山——妙語說西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蔡鐵鷹的《西遊記的誕生》(中華書局2007年版)等。
2003的開封會議,是由河南大學聯合《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明清小說研究》三大文學專業期刊召開的。早在這次會議的籌備會上,學者們就提出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口號,其目的就是希望整合全國分散的《西遊記》研究力量,促進《西遊記》研究的深入發展。但是,由於沒有全國性的學會為支撐,這次會議雖然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難以完全達到預期目的。為了改變這種局麵,2006年連雲港會議上,醞釀成立了“全國《西遊記》論壇”籌備組。2007年7月,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會在北京成立,打破了《西遊記》長期以來沒有學會組織的局麵。同時,經過協商,西遊記論壇作為《西遊記》文化研究會的團體會員,成為學會的二級組織,並準備於今年下半年召開全國《西遊記》學術研討會暨西遊記論壇成立大會。
二、新時期主要學術觀點與學術論爭
新時期的《西遊記》研究既是對前代研究的繼承,也是研究向縱深處的發展。就其爭論的主要問題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西遊記》三大疑案的研究:
一、作者問題。
明清時期的作者問題研究,主要是在作者是丘處機還是吳承恩之間的選擇。自魯迅、胡適確定作者為吳承恩後,學界基本上認同了吳承恩說。因此,新時期的《西遊記》作者研究,主要是圍繞著吳承恩是否《西遊記》的作者問題而展開。概括說來,有三種說法:
1、疑吳說。對吳承恩著作權的懷疑,俞平伯於1933年在《駁〈跋銷釋真空寶卷〉》中就提出了。此後,海外的部分學者亦不同程度對吳承恩說提出懷疑。新時期大陸學者對吳承恩著作權的懷疑,由章培恒先生首先發難,續有楊秉祺、陳君謀、金有景、張錦池、劉勇強、黃永年、黃霖等從不同角度深加探討。過去,不少學者概括這一派觀點為否吳說,其實是不準確的。章培恒的有關作者問題的論文題目就是《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可見隻是懷疑而已,也足見章先生治學之嚴謹。
2、否吳說。否吳說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李安綱。他認為《西遊記》是一部道書,是講道教金丹大道的;而吳承恩不是道士,對道教理論沒有精深研究,所以便斷然否定吳承恩的著作權。在沒有鐵證的情況下,僅根據推測便下結論,顯然並不是科學的態度。
3、擁吳說。就筆者所知,這些學者主要有:蘇興、彭海、張宏梁、謝巍、劉懷玉、顏景常、楊子堅、鍾揚、陳澉、蔡鐵鷹、廉旭、張乘健、宋克夫、劉振農、曹炳建、楊俊等。
以上三派的主要觀點,請參看拙作《回眸〈西遊記〉作者及我見》及楊俊的《關於百回本〈西遊記〉作者研究回顧及我見》。就目前來看,不論是擁吳者還是疑吳者,都拿不出鐵證來說服對方。其中疑吳者提出了《西遊記》作者的其他種種假想,如許白雲說、華陽洞天主人說、陳元之說、李春芳說、唐新庵說等,也有人仍堅持邱處機(或邱處機門人、史真人弟子)說,但這些說法都不被學界所認同。
關於吳承恩生平及著作的研究,新時期學界用力最勤的有兩人:一是蘇興在趙景深、劉修業等先生研究的基礎上,撰寫出版了《吳承恩年譜》和《吳承恩小傳》;二是劉懷玉撰寫出版了《吳承恩詩文集箋校》。
二、版本問題。
新時期以來,在《西遊記》版本研究方麵做出重要貢獻的主要有四人:一、陳新自1983年起,連續發表四篇討論《西遊記》版本問題的文章,重新提出《西遊記》的祖本問題,開啟了新時期的《西遊記》版本研究。特別是陳新整理出版了朱鼎臣的《唐三藏西遊釋厄傳》(簡稱朱本)和楊致和的《西遊記傳》(簡稱楊本)的合訂本,使這些稀有的版本得以展現在人們麵前。此後人們研究朱本和楊本,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於陳新的整理本。二、李時人的《西遊記》版本研究,見於其所著《西遊記考論》。其中對《西遊記》現存版本係統進行了詳細的羅列論述,並對其中重要問題進行了考證斟別。三、吳聖昔(原名吳聖燮,筆名方勝)是新時期在版本研究方麵持續時間最長、用力最勤、取得成果最為可觀的學者。其版本研究主要見於所著《西遊新解》、《西遊新證》和《西遊新考》(後者隻能於“西遊記宮”網站閱讀)。他係統地著述了明清十二種《西遊記》版本,描述了其演變的軌跡,並就有關《西遊記》版本爭論的問題如祖本問題、唐僧小傳問題、佚本問題、版本源流問題等發表了自己的重要見解。四、黃永年的觀點主要見於所撰《論〈西遊記〉的成書經過和版本源流——〈西遊證道書〉點校前言》。在這篇文章中,他詳細考證了《西遊記》的成書過程,就《西遊記》版本的一些問題發表了獨到的見解,雖然其中某些觀點似可商榷,但卻係統地表述了其對《西遊記》版本的意見而自成一家,非如一般論文泛泛而言。除了以上四位之外,版本研究方麵富有貢獻的學者還有:黃肅秋、蘇興、蔡鐵鷹、程弘、朱德慈、陳君謀、姚政、邢治平、曹炳建、張彩麗、陳澉、陳遼、金有景、徐朔方、李金泉、王輝斌、劉振農、侯會、張錦池、陳洪、程毅中、程有慶等。
關於《西遊記》版本的論爭,最集中地體現在《西遊記》的平話本、朱本、楊本和世本的關係上,實質表現為兩個方麵的論爭:一是百回本《西遊記》的祖本問題;二是朱本和楊本的關係問題。
關於《西遊記》的祖本,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平話本(大典本、諺解本、銷釋本)說。持此觀點者除鄭振鐸、趙景深外,還有邢治平、曹炳建、黃永年、程毅中、程有慶等。不同意此一觀點的主要有陳新和吳聖昔。
(二)楊本說。最早提出此說的為魯迅,後陳新重提此說。反對此種說法的主要有邢治平、曹炳建、吳聖昔、陳澉、陳洪等。
(三)朱本說。持此說者有朱德慈、陳君謀、劉振農等。反對此種說法的主要有吳聖昔、李時人、邢治平、曹炳建、陳澉等。
(四)新本說。吳聖昔認為:“從永樂本、諺解本發展到吳本、朱本、楊本之間,還有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西遊記》新本存在”。這個新本“就是吳本(或包括朱本、楊本)的祖本。”程毅中、程有慶認為:“在《永樂大典》之後還有一個古本,即朱鼎臣據以刪節的底本”,“也可能另有一本《西遊記詞話》”。姚政認為,朱本出自一“古本”,世本出自一“俗本”,二者同出一“西遊祖本”。
(五)大略堂《西遊釋厄傳》古本說。王輝斌持此觀點,吳聖昔反對此說。
(六)《西遊原旨》白文說。金有景持此觀點,吳聖昔反對此說。
關於朱、楊二本關係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朱本襲取楊本說。持此說者主要有陳新、李時人、黃永年、張錦池等,
(二)楊本襲取朱本說。持此說者主要有鄭振鐸、柳存仁、陳君謀、朱德慈、曹炳建、張彩麗等。
(三)朱、楊二本無關係說。張穎、陳速持此觀點。
版本研究再一個重要問題,集中在對清初《西遊證道書》的認識上。《西遊證道書》是除了世德堂本外最複雜的本子。這個版本爭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一、卷首署名虞集的《原序》是虞集原作還是後人偽序。二、《原序》中所稱丘處機作“數十萬言”的《西遊記》的問題。三、《證道書》自稱所用的《西遊記》版本為“大略堂《西遊》古本”。王輝斌認為這個所謂的“大略堂”本,就是世德堂的祖本。但吳聖昔等學者認為這個所謂的大略堂古本是汪象旭刪節世本而成。四、證道本中有完整的唐僧出身故事,這個故事來自何處?五、證道本中有不少評語,過去一般都認為這些評語並無價值。筆者經過考察,認為其評語雖然有宣揚道教金丹大道的一麵,但也有不少評語具有較高的思想、藝術價值。六、證道本評語的作者問題。一般人認為這些評語的作者為汪象旭,但黃永年認為是黃周星所作。筆者經過考察,認為是汪象旭和黃周星共同點評。七、關於世本與證道本的文字優劣問題。黃永年和竺洪波認為,證道本“是文字上更優於明百回本的新本子”。但筆者認為,證道本固然有優秀的一麵,但其對明百回本的刪節所造成的思想和藝術上的缺陷也是巨大的。
三、孫悟空形象來源問題。對這個問題主要有四種意見:
1、進口說。進口說的提出者是胡適,鄭振鐸、陳寅恪、季羨林、陳連群、連文光、趙國華等表示支持這種觀點。這種觀點主要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源自於印度神猴哈奴曼。但這種觀點的缺陷在於,沒有材料能夠證明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哈奴曼的故事的確傳入中國。雖然學者們從各種材料中找到了一些十分簡略的故事記載,但仍然不能說明問題。
2、國產說。這種觀點是由魯迅提出的,表示支持的有:葉德均、馮元君、吳曉鈴、胡士瑩、錢鍾書、金克木、劉毓忱、龔淮英、蕭相愷、楊桂森、賈錫信、吳全韜、張錦池、史雙元等。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漢譯佛經中沒有提到哈奴曼和他大鬧魔宮的故事。史詩《羅摩衍那》中哈奴曼大鬧魔宮的故事又晚出,所以不能證明兩個神猴有什麽關係。因此,魯迅認為孫悟空的原型為中國神猴無支祁。後來的學者則從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認為孫悟空是雜取了種種中華民族的文化因子,如夏啟和刑天故事、宋代高僧悟空的故事等,塑造出來的藝術典型。但這種說法的缺陷在於,常常拿無支祁直接對比孫悟空。實際情況在於,孫悟空的最早的成型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猴行者。拿無支祁、夏啟等故事和猴行者相比,二者就具有一定的差距。
3、混血說。這種觀點認為,孫悟空的形象原型既吸收了印度哈奴曼的影響,又加進了包括無支祈在內的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相關的猴子故事。袁珂、蕭兵、蔡國梁、李穀鳴等持此種觀點。這種說法實際上吸取以上兩種說法,再加以新的考察相合而成。但其中究竟哪種因素占據著主導地位,卻未能予以解答。
4、佛典說。實際上,不少持外來說觀點的學者在探討哈奴曼對孫悟空形象影響時,便充分注意了佛典中有關神猴故事,如季羨林、趙國華等。的確,創作《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者無疑應是唐代寺院的俗講僧人。他們縱然不知道哈奴曼的故事,但對佛典中大量的神猴故事,應該是比較清楚的。
除了以上三大疑案外,《西遊記》研究爭論的重點還有以下內容:
四、關於主題的觀點。從大的方麵來說,《西遊記》主題的研究,有三種類型的觀點:
1、宗教性主題說。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講道說。這種觀點開始於明代,成熟於清代。他們認為,《西遊記》就是敷演道教主要是全真教的“金丹大道”的,是一部道書。自魯迅、胡適等對此說加以批判後,已很少有人堅持此種觀點。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李安綱等力主此說。
2、政治性主題說。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天宮革命說(胡適)。(2)主題轉化說(文革前的文學史)。(3)主題矛盾說(張天翼等)。(4)宣揚投降說(此說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前期。劉遠達、儲大泓、傅繼俊等持此說)。新時期以來,又有以下幾種觀點:(5)安天醫國說,認為作品表現了作者為封建階級醫國的思想(朱式平)。(6)誅奸尚賢說,即認為孫悟空大鬧天宮主要是反對輕賢,西天路上斬妖除怪是為君除害(羅東升)。(7)“經國寧民說”(朱其鎧)、(8)反映人民鬥爭說,即認為作品表現了“人民群眾的鬥爭智慧和鬥爭經驗”(朱繼琢)。(9)歌頌反抗、光明與正義說,即認為作品寫的是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善良與凶殘的矛盾鬥爭(胡光舟)。(10)歌頌新興市民說。即認為作品反映了新興市民的政治思想要求(朱彤)。(11)仁政治國說,即認為作品表現了仁政思想(陳民牛)。(12)追求正統與正義統一說(王齊洲)。(13)“反貪“之作,即認為作品既反對人們的貪欲,又反對如妖魔鬼怪之類的貪官(劉戈)等。
(3)哲理性主題說。這種意見認為,《西遊記》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著作。但是,在說明什麽哲理方麵,各家觀點又不相同。其主要觀點有:(1)人生階段說,即認為孫悟空的前後形象不同,恰恰表現了人生的兩個階段:青年時期的不成熟與中年之後努力於事業的奮鬥(彭力一)。(2)決心和本事說,即認為作品主要表現了苦練本領,百折不撓,曆盡艱險,取得真經的思想(霍雨佳)。(3)追求理想說,即認為作品就是表現唐僧師徒追求理想、實現理想的艱苦曆程(吳聖昔、陳民牛)。(4)追求真理說(冷銓清)。(5)情緣悟空說(陳立君)。(6)表現理想英雄說(鍾嬰)等。
除了以上三大類之外,還有主題模糊和無主題說。這主要是說《西遊記》的主題具有多樣性特點,在這部內涵極為豐富、包羅萬象的文學名著中,硬要確定一個主題是徒勞的。
五、關於人物形象的論爭。
1、孫悟空。孫悟空形象的實質,是曆來論爭最為激烈的,主要觀點有:(1)雖敗猶榮的英雄(胡適)。(2)封建社會中人民反抗鬥爭的英雄(五六十年代的普遍觀點)。(3)地主階級改革派理想的英雄豪傑、安天醫國的英雄(簡茂森、朱式平、劉茂烈、赦世峰等)。(4)代表勞動人民的神話英雄(嚴雲受、邢治平等)。(5)新興市民的化身(朱彤)。(6)闖蕩江湖的英雄(林庚、何思玉)。(7)投降變節者(劉遠達、傅繼俊)等。
2、豬八戒。主要觀點有:(1)向封建統治階級“悔過自新”、“改邪歸正”的藝術形象(劉遠達)。(2)“小生產者”或“由闊而窮”的藝術典型(胡光舟、蘇興)。(3)具有個性解放的世俗型素質的典型(鍾嬰)。(4)“肉”的象征(楊江柱)。(5)求生存的典型(陳榮林、周應堂)。(6)取經路上的凡夫俗子、世俗型的藝術典型(侯光複、吳聖昔、曹炳建等)。(7)新興市民、商人和農民的綜合體形象(楊俊)等。
3、沙僧。主要觀點有:(1)苦行僧的典型(張靜二)。(2)更接近社會現實的人物,安份守己的和尚(劉士昀)。(3)苦行僧、循吏的典型(張錦池)。(4)封建時代普通民眾的人格寫照(曹炳建)等。
此外,關於《西遊記》性質的研究,有神話(神魔、仙話、神怪)小說、遊戲之作、哲理(象征主義)小說、童話小說、科學小說、寓言小說、宗教著作等多種說法。
三、《西遊記》研究的未來展望
雖然新時期的《西遊記》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相比較於其它三大名著來說,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不夠,和這部世界名著的地位很不相稱。特別《西遊記》本身所蘊涵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又不是其他三部名著所能替代的。那麽,我們怎樣才能真正深刻挖掘《西遊記》深厚的文化內涵,以為我們今天的現代化建設服務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麵的工作需要我們去作。
一、《西遊記》研究的組織工作。
過去,由於沒有學會,所以《西遊記》研究的組織工作一直跟不上去。多頭發展雖然對《西遊記》研究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畢竟形不成合力。去年7月,在京城成立了《西遊記》文化研究會。這個研究會,是由丁振海先生牽頭成立的。但是研究會下麵如何活動還不很清楚。但是,《西遊記》論壇會仍然活動。就目前來看,筆者拙見認為,組織工作應該努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麵:
1、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召開全國性乃至於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發展研究會會員,整合各地的《西遊記》研究力量,共同為一個目標奮鬥。考慮到召開純學術的會議經濟上會有一定問題,可以考慮和旅遊經濟掛鉤,和各高校、各地方政府及企業聯合召開有關會議。連雲港、淮安、福建、西安、新疆等地方,應該會有這方麵的熱情。今年6月於江蘇盱眙召開的小型《西遊記》研討會,就和地方旅遊經濟掛鉤,取得了經濟和學術發展雙贏的局麵。
2、申請出版《西遊記》研究的專門性雜誌。這種雜誌最好當然是能辦成純學術性的。但如果純學術性的雜誌經濟運轉比較困難,可以考慮揉合學術性與通俗性兩方麵的內容,擴大發行量。
3、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體,建立《西遊記》網站,擴大研究的影響。目前,淮安劉懷玉先生就辦有“西遊記宮”網站。但由於這個網站是非盈利性質的,再加上以個人力量辦網站受到各方麵的限製,故運轉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西遊記論壇籌備組成立之後,亦曾設想開辦網站事宜。
4、建立《西遊記》資料中心或博物館,搜集各種與《西遊記》有關的文獻和文物資料。這種資料不僅應該是學術性的,也應該是趣味性的。
二、《西遊記》的學術研究。這種學術性研究,不應該把目光單單注視在《西遊記》本身,而應該和現代文化的發展結合起來。早在2003年的開封會議上,專家們就提出了建立“大西遊文化圈”研究框架的構想。要求將《西遊記》研究放置到建構具有多元開放特質的現代文化體係的係統工程中,發掘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彰顯其鮮明的民族文化品格,逐步擴大“大西遊文化圈”的視野和疆界。這裏所謂的大西遊文化圈,包括以下四個層次的內容:
1、《西遊記》文本本身的研究。這是其他一切研究的基礎。目前來說,《西遊記》的文本研究似乎給人一種山窮水盡的地步,似乎該說的話都已經說盡。事實卻遠非如此。《西遊記》的文本研究,實際上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概括來說,《西遊記》的文本研究還有以下問題需要深入探討:
(1)傳統的主題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研究還有待於深入。這當然不是說我們去簡單地重複前人,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礎之上,運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重新解讀文本,比如從哲學、政治、社會、民俗、文體等角度來觀照作品。
(2)藝術方麵的研究急待深入。過去,人們多將眼光注視到《西遊記》的思想內涵和人物形象方麵,但對於《西遊記》藝術思想和藝術手法的研究則相對滯後。實際上《西遊記》的成功固然與其思想上的成就有關,但似乎藝術上的成就也十分重要。如《西遊記》的幻想筆墨,同樣是幻想,為什麽《封神演義》卻趕不上《西遊記》?《西遊記》的喜劇性內容都包括哪些方麵?有什麽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等等。
(3)《西遊記》宗教問題的研究。這個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但研究並不深入。其中的重要原因,便是我們這一代乃至上一代人,宗教學素質比較缺乏。清人的“講道說”在今天重新泛起,不能說和我們對《西遊記》宗教問題的關注度不夠有一定關係。2006年的連雲港會議上,有幾篇文章都談到了《西遊記》的宗教問題,顯示出學者們已經開始關注此一問題。這方麵的研究既包括對作品宗教思想的研究,也應該包括對《西遊記》神譜的研究,還應該包括《西遊記》對後來宗教影響的研究。天國世界是什麽樣?恐怕中國普通民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從《西遊記》中獲知的。
2、與文本有關的研究。這方麵包括作者研究、版本研究、成書過程研究等諸多問題。
就目前來看,作者研究如果沒有新材料的發現,很難有更大突破。這就一方麵要求學者們去發掘新的材料,另一方麵也需要對舊有材料重新解讀。但總體來看,這方麵的研究很難有更大的突破,故不應再成為研究的重點。
就版本研究來看,過去過多地將注意力放在了祖本問題以及朱、楊二本與世本的關係上,這當然是必要的。但缺陷在於對其它版本關注十分不夠。實際上,諸如李評本、證道本、新說本等,都是《西遊記》的重要版本,都應該加強研究。還有清代的證道本、真詮本、正旨本、原旨本等,實際上都不止一次地刊刻出版。這每一種版本,又都是一個版本係統。對這些版本係統,也應該予以一定程度的關注。
就成書過程研究來看,這是過去取得相當大成就的一個研究側麵。但過去多數學者把注意力放在了孫悟空原型的研究上,對《西遊記》成書過程其他方麵的內容關注得很不夠,以至於《西遊記》成書史上還有太多的問題沒有解決。因此,這方麵的研究宜從三個方麵強化:一是對成書過程中主體故事演變的研究,即對取經史實——《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平話——西遊戲——百回本《西遊記》這每一個環節的詳盡研究(蔡鐵鷹在此方麵研究比較深入)。二是對《西遊記》主要人物演變的研究。這除了繼續孫悟空形象原型及其演變研究外,豬八戒、沙僧、唐僧等形象演變研究也應該充分重視。三是西遊故事演變過程中儒釋道思想影響的研究。過去胡小偉等在這方麵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一研究很可能會成為《西遊記》研究新的熱點。
3、《西遊記》學術史和傳播史的研究。
就學術史的研究看,過去在這方麵研究得很不夠。竺洪波於去年年底出版了《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為《西遊記》學術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相信此類研究亦會成為熱點之一。
就《西遊記》的傳播史來看,過去基本上很少有人關注。實際上在四大名著中,傳播最為廣泛的還是《西遊記》。中國人生命曆程中讀的第一部古典名著,恐怕就是《西遊記》。如今,《西遊記》已經傳向世界。但是,至今還沒有一部《西遊記》的傳播史問世。
4、《西遊記》的各種當代衍生品的研究。這包括央視的電視連續劇、《大話西遊》、《陽光燦爛豬八戒》等影視作品,也包括繪畫、雕塑、卡通、遊戲、網站、旅遊等各個方麵的研究。如《大話西遊》在青年學生中何以會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反映了什麽樣的價值取向、和《西遊記》有什麽樣的必然聯係等,都值得我們去進行研究。甚至對今天包括日美影視對《西遊記》的惡搞,我們也不能僅僅加以“痛斥”,而應該進行研究,以尋找其中所包含的某種文化的信息和文化資源。
匆忙成篇,掛一漏萬,文字亦未及加以修飾,錯誤之處,在所難免。且未來及加注釋,敬請諒解。
(本文係2007為西遊記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所寫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