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一
“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在中國,大約是婦孺皆知,老幼可說的通俗話語。
薑太公,薑姓。按照司馬遷的記述,薑太公的家世也是非常顯赫的,按照今天的話來說,即使算不風頭正旺的官後代,也算得上是日漸沒落的官後代。據說,薑太公可查證的遠祖,可以追溯到炎帝。薑太公是伯夷的後人,因為伯夷執掌四嶽有功,統治者就將呂地做了伯夷的封地,伯夷的後人們,為了紀念祖先、記住祖先的功業,就以“呂”為姓,薑太公作為伯夷的後人,也就有“以呂為氏”之說。
基於以上,關於薑太公的介紹,一般都是這樣:
薑太公就是薑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薑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
大家對於薑太公的熟知,除了以上“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句話;還有一個來源,那就是小說《封神演義》中對薑子牙的描寫刻畫;另外,薑子牙八十遇文王的勵誌遭際,也是世人自我寬解、或者自我激勵的傳奇。
今天,不講薑太公的事功,不講薑太公的兵法,今天,就簡單說說薑太公釣魚這一件事情。
渭濱垂釣之前,薑子牙還不是“太公”,那時候,在眾人的眼中,他老人家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漁翁、樵夫之流。
因為不懂得生計之道,薑子牙年過七十仍然失意落魄,無業無田,躲在深山老林之中,靠撿拾野果充饑果腹、靠收集爛枝破葉生火取暖。
眾人都將薑子牙看作是普通漁樵之人,但是,大家不知道,這老人家,滿腹的錦繡,一肚子的文章。在這才華未曾施展的時候,薑子牙還隻是一個書呆子,而且隻是一個年老的書呆子。為什麽這麽說呢,先看看相關的傳說:
《封神演義》裏麵說,薑子牙在七十歲的時候,娶了一個六十八歲的黃花閨女。因為薑子牙不善營生,在成婚之後,他三番五次創業,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多次創業失敗之後,薑子牙的老婆十分懷疑薑子牙的生存能力,非要鬧著和薑子牙離婚,薑子牙沒有辦法,隻好簽署離婚協議書,把老婆送回娘家,自己一個人在社會上繼續晃蕩。
看完了相關傳聞,再來看看薑子牙的釣魚,你就會相信我所說的“書呆子”不假了!
薑子牙躲到深山老林之後,全靠撿拾野果來對付饑餓。你想想,這野果總有撿完的時候,這野果也有撿不到的時候,更何況,光吃野果也不扛餓,肚子總會咕咕叫。
有那麽一天,薑子牙餓得實在是不行了,他看見人家都在渭河岸邊釣魚,而且,幾乎是所有的人都釣到了魚,隻是數量多少有所分別。
薑子牙覺得,好久沒有開葷了,釣到魚之後,弄個烤魚吃吃,不但解饞,還可以長時間抵禦饑餓,這多好啊!
這麽一想,薑子牙便依樣畫起葫蘆來了。
可惜的是,這書呆子隻知道學樣,他根本就沒有細想。他從沒釣過魚,哪裏知道這釣魚也有釣魚的玄機和奧妙在裏麵。
這老書呆子找了一根直直的針做魚鉤,還美其名曰“直鉤”。他在所謂的“直鉤”上弄了一點線穿起來,又在這線上續了一條隨手扯來的繩子,再胡亂把這繩子拴在一根粗木棍上。他又隨意找了一些自己愛吃的東西,將就著掛在魚鉤上,就這樣,他去釣魚了。
薑子牙還真是有耐心,他拿著自己的魚竿,端坐渭河岸邊,一釣就是三天三夜。可是,薑子牙釣魚的結果卻十分令人失望!三天三夜,薑子牙半條魚都沒有釣到,不要說魚,他甚至連一隻癩蛤蟆都沒有釣到。
二
三天三夜之後,薑子牙耐心漸失,他開始著起急來了。他著急地都有些生氣了。這麽斯文的讀書人,生氣是很少見的。這釣魚,還真讓他動了氣。
生氣歸生氣,這完全是薑子牙自己的事,那魚呢,還是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自得其樂地遊,慢悠悠地遊、活潑潑地遊……
看著魚,老人家幹瞪眼,沒辦法。
這時,薑子牙隻能拿自己撒氣:
他先是把自己的帽子摘下來,扔在地上,跑過去狠狠地踩了好幾腳;似乎一點都不解氣,他又把自己的上衣脫下來,丟在地上,本來,他想去吐兩口唾沫的,可是,感覺洗衣服麻煩,他隻能把口水吐在衣服旁邊的空地上。
幸好,這一場表演被一個薑子牙平日裏根本就看不起的農夫給瞧見了。農夫知道這個書呆子向來就有些鄙視莊稼人。原本,農夫笑笑也就過去了,但是,莊稼人厚道也善良,他看著老人家也挺可憐的,實在是不忍心這書呆子這麽大年紀了還這麽折磨自己。農夫走過去,對薑子牙說到:
“老先生啊!魚不是這麽釣的,這魚線呢,必須是纖細而柔韌的;魚鉤呢,必須是彎的,對了,上麵還得有個倒刺,才可以掛得住魚兒;這魚餌,應該用魚喜歡吃的東西;這投放魚鉤的時候,要慢慢地放;釣魚的時候要平心靜氣——別把魚嚇著……”
農夫的話還沒有說完,薑子牙就火了,大聲訓斥到:
“去去去,你懂什麽啊,鄉巴佬!先生我正煩著呢,你最好走遠一點,別一會兒我讓你滿地找牙……”
農夫看見薑子牙罵罵咧咧的,他歎了一口氣,自言自語道:
“真是好心使在驢肝肺上了……”
農夫走後,風吹著赤裸上身的薑子牙,他打了一個冷戰,這時候,老書生冷靜了許多。
薑子牙又把農夫剛才所說的話回放了一遍。他覺得,農夫的話似乎有些道理。於是,薑子牙穿上衣服,戴好帽子,拿起自己的釣魚器具回到了茅屋。
回去後,薑子牙按照農夫的說法,對釣魚的器具重新進行了修改製作。釣具弄好之後,薑子牙又挖了一些魚兒喜歡的蚯蚓作為餌料。準備好之後,薑子牙整理了一下衣衫,帶上坐墊,再次來到渭濱:
輕下魚鉤,靜心慢等,不一會兒,就見浮子晃動,老書生估摸魚兒已經咬緊釣鉤了,他使勁一提魚竿,好家夥,第一次,就釣到一條肥大鮮嫩的鮒。
這農夫的辦法還真靈啊!
第二次下杆,老人家好運氣,提鉤上來的時候,又是一條色彩鮮亮的鯉。
薑子牙這下完全心平氣和了!
老書生似乎明白了什麽。
薑子牙一邊釣魚,一邊陷入了沉思。他臉上的表情十分複雜:一會兒是喜悅,一會兒是憂傷;一會兒是憤怒,一會兒又是安詳……
七十多年來,薑子牙記憶寶庫中的千端萬端、酸甜苦辣……一齊全部湧上心頭,濃縮的往事,一幕幕在老書生的頭腦中上映,很快,回放結束。
七十多年的不遇,全在一個“滯”字,全是因為不會變通。
這個時候,薑子牙忽然哈哈大笑,棄漁而去。
自此,曆史上多了一位名傳千古的人物——薑太公。
是為《薑子牙垂釣之悟》
此文的構思,源於以下文字:
《三家注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關於“薑太公釣魚”張守節的【正義】中有這麽一段話:
《說苑》雲:“呂望年七十釣於渭渚,三日三夜魚無食者,望即忿,脫其衣冠。上有農人者,古之異人,謂望曰:‘子姑複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無令魚駭。’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得鯉。……”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