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境心影錄

一個鄉下讀書人,戀鄉土,愛讀書……
正文

曹操 “寧負天下人”從何而起?

(2018-11-09 04:11:39) 下一個

作者:史遇春

曹操的一生,是極具爭議的。也是因為他極具爭議,所以,關於曹操,也就有了永遠都說不完的話題。

喜歡曹操的人,肯定他輔佐漢室、平定戰亂的功勳。

憎惡曹操的人,都說他有不臣之心,挾天子以令諸侯,所謂“名為漢臣,實則漢賊。”

曹操的爭議性,最能從他的稱號中得到體現,即眾口所傳、繪聲繪影的所謂“奸雄”一詞。

看到“奸雄”這兩個字,我真得很驚歎漢字的偉大。竟然可以把兩個完全相反性質的品行風格合成在一個人身上,並且合得天衣無縫,合得形象生動。

說到“奸雄”這個詞,很多人在意的是“奸”字,而我,喜歡把落腳點放在“雄”字上。這“雄”字,其中自然是對曹操的肯定,而且,這肯定是非常有高度的。“雄”這個詞,平心而論,大概是沒有多少人可以輕易就擔當得起。

說到“奸”這個詞,我覺得,加在曹操這個人身上,大概多少有點冤。曹操的“奸”,之所以流傳廣大,主要得力於文學作品的流布和散播。這裏的文學作品,除了小說之外,可以外延至戲劇戲曲、音像影視等。文學的強大傳播力完全弱化了曆史本身的記載,在普通人中,導致了以“以戲為史”、“以戲代史”、“因戲忘史”的實際效果。這裏的“戲”可以外延至各類文學形式。

想一想,曆史上有那麽多的亂臣賊子;曆史上有那麽多的人直接幹掉皇帝,自己稱王,然後自己又被殺;曆史上有那麽多人,從正統的觀念看,惡行超過曹操太多太多……為什麽,他們沒有像曹操那樣,其“奸”名被眾人唾罵,被眾人散播。我想,主要的原因,大約如下,一是他們的功業完全無法和曹操同日而語,二是他們的影響力完全無法和曹操相提並論。

曹操的“奸”,之所以還有可抱打不平處,主要還在於,終其一生,無論他是如何地惡劣,他都沒有廢棄漢帝,自己稱帝稱皇。這一點,對於相信正統說的大漢子民來說,是應該有所感戴的。

另外,關於曹操的“奸”,我也不想為他辯解什麽,看看曆史,想想現實,任何人處在曹操的社會環境、任何人擁有曹操的身份地位,他們會怎麽做,都未可知。

生存環境的險惡,社會氛圍的詭譎,出身經曆、職場遭遇……等等都影響了曹操以後的作風和行事,說到“奸雄”,這也是全麵檢視曹操時,應該一並考慮進去的因素。

據說,曹操有一句話是這麽說的: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後來的白話版本是: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至於這話是不是曹操說的,曹操是不是真就這麽做的,這需要負責任的曆史學家去研究。

下麵,就細說一下這“我負”與“負我”。

姑且不說別的,不夾雜太多的個人情感、不為固定的品評範式所限,就事論事,曹操的確有實力篡奪漢室的帝業,並且有能力取漢帝而代之,但是,他沒有做。這此一點言,我覺得,曹操並沒有負大漢的江山,他也沒有負真心擁戴漢室的那些個信仰劉氏一姓的忠臣孝子。

曹操的“我負”與“負我”中,在正統的士大夫看來,當然有太多的江山社稷因素。但是,真實的“我負”與“負我”,就資料顯示,卻是因人而起。

至此,再聯係上文,猜想曹操的“奸”,有一大部分的因子,還是來源於他的“我負”與“負我”這句話。

關於“我負”與“負我”這句話的起因,說來話長。這件事還得從漢靈帝(劉宏,公元157年,一作156年~189年)說起。劉宏12歲前後登基,他從登基到駕崩頭尾在位22年,去逝時34歲。

從漢靈帝死到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234年4月21日)立,中間發生了董卓之亂。其間的曲折情節,在關於曹操的其他篇幅中,會點滴提及。

董卓立了漢獻帝之後,他還推薦曹操做驍騎校尉(武官職位,具體職權不明,正史上記載董卓曾授予曹操一人)。或許是因為曹操不認同董卓的人格品行,或許是因為曹操看不起董卓,或許是因為曹操不看好董卓的下場(這一條寫史的人後來覺得比較接近曹操的本心),或許是曹操不認同董卓的所作所為,總之,曹操最終沒有和董卓共事,而是選擇了逃走。

曹操這樣不給麵子的行為,肯定引起了董卓的勃然大怒。他派人捉拿曹操,要給曹操一點顏色看看。

曹操深知追捕急促,性命堪憂,所以,他在出逃的過程中,改名換姓、東躲西藏,一關一關逃了出來。

關於曹操的此次出逃以及出逃中所發生的一切,比較正式的曆史記載是:

曹操逃跑的時候,大概還帶了幾個親隨。

在逃回家鄉的路上,曹操經過成皋(今河南滎陽)。正好,曹操的老朋友呂伯奢是成皋人,曹操想著,順路去會下老友,順便休整休整,也好精神十足地繼續趕路。

曹操到了呂家,老呂恰巧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及其一眾賓客朋友,或許是不認識曹操,不知道曹操是他父親的故人;或許是看上了曹操的馬匹膘肥體壯、成色優異,看上了曹操隨行所帶物料的豐厚,於是他們起了劫奪之心。

亂世之中,小呂的行為和想法也不需要大驚小怪。曹操這一行人,因為是出逃,躲避董卓爪牙的緝捕,所以,他們的行蹤肯定有可疑之處。

小呂一夥下定了決心要搶劫打殺曹操一行,之後,他們安排好行動方案,見機執行。

不料想,小呂一夥,雖然年輕力壯,但是,比起才武過人的曹操來,那可真是小巫了。再說,曹操的出逃時所精選的這幾個親隨,也都不是平常庸人。兩方一交手,小呂一夥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曹操一個人就手刃了好幾個人。

這個記載,很合乎正當防衛的規則,說來沒有什麽違背道德和人倫的地方。

照此記載,要給曹操任何惡名,似乎都是欲加之罪。

依此而言,這件事,似乎 與“我負”與“負我”沒有任何聯係。

一切,並不是這樣,因為還有別的記載,也就是此事的另外的版本。

關於“負我”與“我負”這件事,比較不正式的記載是:

曹操去拜訪老朋友呂伯奢。老呂外出了,他的五個兒子都在家。這五個兒子,在接待曹操的過程中,並沒有失卻禮數,曹操也以禮相答。曹操覺得自己背棄了董卓對自己的任命,害怕董卓派人追殺自己,所以當天晚上,曹操殺了八個人就跑了。

這個記載,就沒有正式的曆史記載那樣仔細斟酌過。這裏麵有太多的可疑之處:

既然呂家的兒子們都對曹操彬彬有禮,那麽曹操為什麽後麵還要起殺心,行殺事?

僅僅是因為曹操的多疑?

還隻是因為曹操的奸詐?

呂伯奢白天外出了,他晚上有沒有回來?

假設呂伯奢晚上回來了,他有沒有和曹操敘舊?

曹操一共殺了呂家八個人,這八個人都是誰?

這八個人中,有呂伯奢嗎?

這八個人,包含了呂伯奢的五個兒子嗎?

假使這八個死者當中既有呂伯奢又有他的五個兒子,那麽,其他兩個人是誰呢?

這呂家,一共有幾口人呢?

曹操一個人殺八個人,呂家其他人不知道嗎?

如果呂家還有其他人,這些人有沒有聽到曹操殺人的動靜?如果他們聽到殺人的動靜,這些人有沒有反應?這些人的結局如何?

這裏疑點重重,很難厘清!

這恐怕又給迷一般的曹操製造了謎一樣的曆史,讓我們在迷霧之中,做種種猜想。

以上兩種說法之外,關於此事,還有一段很不正式的記載,是這樣描述的:

曹操聽到呂家有食器的聲響,以為他們要謀害自己,當晚,他就把呂家的人全都給殺了。

據說殺完不久,曹操有些難過,他還哭兮兮地說到:

“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

然後,頭也不回地就走掉了。

這個記載沒頭沒尾,猜想,情節的鋪陳應該和前麵一樣:

也是因為不接受董卓的任命,曹操變易姓名,準備逃回家鄉。路過故友呂伯奢的住地,曹操前去拜訪。

這是孫盛雜記中的記載,這裏就不一一質疑了。

有意思的是,這個記載中,關於曹操“我負,負我”一說的描述,並不是伴隨著豪氣幹雲的神態、並不是滿臉狡詐的神態、也不是凶神惡煞的神態,而是哭兮兮的(原文的用詞是“淒愴”)、並且滿懷愧疚、滿含傷情的神態下說出來的。

曹操要“負天下人”,從此而起,是真是假,各人自己判斷。

(本篇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SL1234 回複 悄悄話 推薦看潘彥明寫的士家三部曲,很多有意思的三國軼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