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博主糖糕兒的博客,推薦這本書,正好自己也處於一個心情極其不穩定的時期。於是找來這本書讀。以下是別人寫的總結性文章,借過來貼在這裏,和作者有同樣的思考和感受。
作者:白夜(來自豆瓣)
來源:《原生家庭》的殤怎麽破
這是一本英譯書,由美國作家兼心理學博士蘇珊福沃德記錄整理,中國作家兼心理學家武誌紅推薦作序的一本書。蘇珊博士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工作中接觸到大量谘詢問診的病人。作者以他們的真實經曆作素材,在第一部分向我們介紹了有毒家庭的各種行為模式,以及這些行為模式對家庭子女和成年後的他們造成的影響。在第二部分,作者又傳授給我們如何擺脫這些有毒父母帶來的陰影的方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一、有毒父母的行為概述
1、不稱職父母類型
這類父母在家庭中並沒有扮演成人角色,而是和孩子產生了互換。可能因為身體原因或者是心理原因,擔負不了照顧孩子的重任,反之讓年幼的孩子來照顧自己甚至其他家庭成員。書中引用了萊斯、梅勒妮和肯的案例,他們都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在家庭中承擔更多的是他們照顧父母的角色。
這類現象在我們國家也很常見,尤其在家庭偏遠困難的農村,經常從電視中可以看到年幼的孩子已經成為一個破敗家庭的生活支柱。六七歲的年紀,不僅要砍柴挑水,操持農活,還要為家人燒飯洗衣。運氣好點的可能還能兼顧上學,運氣不好的早已輟學在家,終日為生計忙碌。在這種家庭裏,我們往往能看到要麽是生病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的雙親。要麽是年紀太大,垂垂老矣的隔代人。而那不見蹤影的父母為了逃離生活的苦難,可能早已從年幼孩子的生命中缺席。
看到這種孩子,我們很多人除了感動同情以外,會覺得他們的經曆也許能從小磨煉他們的意誌。窮人孩子早當家,也許將來格外有出息。可能從一些勵誌故事裏,我們也確實看到有些孩子比同齡人成熟、具有擔當的一麵。可是對於低齡孩子來說,這種在其他人眼裏看來的利是遠遠大於弊的。本該就是享受父母照顧和家庭溫暖的童真年代,在感情發展的關鍵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嗬護,過早承擔了家庭責任,會讓個人認同感隨波逐流,長大後在成人的世界裏很難界定自己的身份。就像梅勒妮,小時候因為經常照顧情緒失控的父親,而母親又冷漠梳理,把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推脫掉。長大後的梅勒妮就總是遇到麻煩落魄的男人,似乎把照顧這類人當成自己的一種習慣和責任。而從小父母離異的肯,也因為父親從此在他生活中的消失,導致他一度認為是自己的錯誤使父母分開。
2、操控型父母
這種父母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裏,孩子就是私人物品,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利。不管是個人生活,還是工作、婚姻、家庭,他們都要插上一腳,似乎才能體現他們做父母的權威。書中提到的2個案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個是馬丁,一個是芭芭拉。
馬丁是一個子承父業的優秀企業家,至少他把父親退休後留下來的基業打理的井井有條。但父親似乎永遠都覺得他做的不夠,總是在公司當眾批評他。通過凸顯孩子的無能,來獲得自我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作為父母,有優秀的子女幫自己打理事業甚至比自己做的更好,不應該是感到驕傲嗎?這是正常父母一般都有的心態。可在這類父母眼裏,就是容不得孩子比自己優秀。隻要孩子有稍微超過自己一點的苗頭,就要通過刻意壓製來打壓子女,美其名曰不讓他驕傲,其實就是用這種強大意念去控製孩子,讓他知道“你老子還在這呢,老子永遠都是老子”。
芭芭拉也是一個從小被父母幹涉太多的孩子,直到她搬出去自己單獨居住。可是父母還是想介入她的生活,在一次電話溝通中芭芭拉拒絕了他們搬過去同住的要求後,父母切斷了與她的來往。後來母親去世,並在生前囑托家人不能把自己的死訊告訴她。以至於後來芭芭拉知道後萬分悔恨,加上父親的埋怨和親人的不理解,她差點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類父母是屬於特別好強的一類,容不得自己的自尊心有半點受挫。他們內心可能認為被自己的子女拒絕就意味著他們對自己的背叛,要想盡辦法去懲罰他們。如果年紀小,還在自己的控製範圍內,可能會進行言語或身體虐待。但是已經成人的孩子就隻能從心智去控製他們了,讓他們將來活在悔恨和痛苦中就是這類父母的目的。
其實我自己也是一個深受控製型父母傷害成人的孩子,從小時候讀書到工作、到婚姻到家庭,我沒有哪一項不深受其害。隻是我從小習慣了逆來順受,一直在強烈壓抑著自己的情感,甚至一直認為他們都是為我好。即使成年後知道他們有些觀念和做法是錯誤的,我也在積極努力的充當著配合者的角色。比如我婚後母親總喜歡對我的婚姻指手畫腳,而且經常在我麵前批判我老公的不足。我明知道她這樣不對,是在對我們的生活挑撥離間,而且會引發我和老公的感情危機。可是我卻又忍不住去配合她,通過自己再去批判我老公,最後把我的家庭生活搞得一團糟。因為我從小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對他們的話哪怕是錯的也唯命是從,更何況小時候還沒有分辨的能力。可現在成年了我還是無法控製自己,有時候稍微跟父母對抗一下,身邊那些親戚就會提醒我這不是我應該做的事。還會雲雲:他們為我付出了很多,甚至給我創造了很多等等,我應該感恩而不是去埋怨和對抗。然後我也覺得確實是自己錯了,父母年紀這麽大了我為什麽不能多忍讓他們一些?我為什麽不多照顧他們的情緒?看了這本書才明白,原來自己確實從小到大都在照顧他們的情緒,而且照顧的太多了,導致失去了自我。明明是他們的錯,卻一直讓我覺得都是我的錯,甚至他們情感不和、感情破裂也是我造成的。而那些親戚貌似聽起來是為我們好的大道理也不過是他們為了維持家族表麵的和平,或者是為了維係和我母親的情感,而對我進行的一場道德綁架。我稍微不如他們的意,所有人就會對我進行集體攻擊,直到我把自己悲憤的情感再重新壓抑回去,做回那個逆來順受的小孩。沒有人在乎我的情感,他們甚至覺得這就是我的宿命,也是我應該承受的,因為我的父母給予我的比他們的子女從他們那裏獲得的多得多,所以這是我應得的。
3、虐待型父母
這一類又分身體虐待和語言虐待,我想在我們中國,沒有幾個孩子能脫離這兩類虐待長大成人的,至少在80年代以前,大部分孩子都是。這在美國的名詞裏叫虐待,在我們的概念裏還沒有這個說法 ,哪怕現在是21世紀馬上要進入2020年代,打孩子也是被叫做教育,最多叫“體罰”。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人的教育理念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似乎把孩子變成一個“聽話、孝順”的模板就是對他們教育成果最大的肯定。美其名曰是“教育”,其實說白了就是“暴虐”,通過武力幹涉孩子的個人意願發展,不讓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以達到隨心所欲支配孩子的目的。
而大部分對孩子施暴的父母,在他們童年也曾有相同的經曆,所以在很多家庭中我們見到父親打兒子,兒子又打孫子。因為人總是喜歡複製,他沒有見過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隻能模仿之前的。即使他後來知道了,但因為習慣了,所以也還是隻能用自己順手的。套用一個新名詞,這叫“路徑依賴”。還有一個原因是這類施暴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實際上想打的是自己的父母,但他們又不可能真的去向父母下手,所以就把曾經在自己父母身上沒有得到的情感滿足和憤怒發泄在孩子身上了。
再就是言語虐待,它並不比身體虐待帶給孩子的傷害小,尤其是當父母對孩子的外貌、智力和能力進行人身攻擊的時候。網上有一個試驗:連續30天用語言攻擊一盆植物,在施肥、陽光、空氣和水分都充足的情況下,這盆植物還是凋謝了。植物尚且如此,何況人類。充分說明語言暴力給人帶來的傷害是致命的,不可逆轉的。當你持續性的批評孩子,說他做的不好,說他笨,說他比別人差。這些語言是可以內化的,會從你認為變成我(孩子)認為,慢慢的他就真的變成你說的這個樣子。來自身體的傷害還可以看得見,還能博他人的同情,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傷痕也可以被撫平。可是言語攻擊造成的心靈的傷害卻無處訴說,它隻能獨自消化,隨著越來越多的刺激在消化不了的時候終將爆發。現實中有那麽多觸目驚心的案例都是來自語言暴力的家庭,如北京大興滅門慘案製造者李磊,還有15歲弑母的少年犯等都來自語言暴力的家庭。
有些父母又是矛盾體,一方麵希望子女優秀,一方麵又不斷羞辱打擊他,這實際上是他們在與無能的自己做抗爭,通過在孩子麵前建立優越感來逃避自己的無能。讀到這裏,我似乎又對我的父母曾經對我所做的一切有了新的理解。曾經他們也是一邊對我指責謾罵,夾帶人身攻擊和人格侮辱,一邊又對我有所期待,希望我變得優秀甚至超越他們。可是這二者本來就是自相矛盾的,也更讓我覺得困惑。我一邊努力想要達到他們的要求,一邊又在告訴自己:你不行的,你永遠都做不到,你隻有這個能力。然後在一次次受挫以後就開始麻痹自己,漸漸失去了鬥誌。成年後,母親也曾對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向我致歉。並為此開脫是因為自己讀書少,又不懂教育造成的。但下一次在麵臨衝突和矛盾時,他們仍然會故伎重演,想盡一切辦法來挖苦和羞辱我。所以我從來都感受不到他們事後諸葛亮般假意的真誠,也沒打算從心底真誠的原諒。一開始聽到這種話內心還有些觸動,但後來一聽就知道是他們又在為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開脫,企圖輕描淡寫一句話就把對我造成的不可磨滅的傷害一筆勾銷。而父親,也因為我曾經觸犯到他的權威讓他顏麵掃地,所以他必須用更深層次的詆毀、侮辱我的言語來凸顯我的無能,從而保住他的權威,體現他地位的不可動搖。
4、酗酒的父母
書中的喬迪,父親是一位酗酒者,而且每次酒後就會毒打她和哥哥。後來為了不挨打,在父親的教唆下,喬迪十歲時他們變成了酒友並達成了隱秘聯盟。這種結果似乎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可是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她成年後的另一半是一個有暴力和虐待傾向的男人,而且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頂級酒鬼。為什麽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又要選擇重蹈覆轍呢?
第一,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情感模式,不管這種模式曾經是讓自己痛苦還是快樂。這種熟悉的模式又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舒適感和整體的架構,我們知道其中的規則,也知道會出現什麽情況。
其次,酗酒者子女內心因為過去對自己的影響巨大,成年後總試圖贏得過去沒有成功的戰鬥,期望修複過去。但事實上,還沒開始行動,根深蒂固的強迫性重複又摧毀了他們的信念,所有的一切不過又是在回到過去。
5、性虐待父母
前麵我們了解到一些有毒父母通過身體施暴或者意念控製的方式在隨意支配自己的子女,而且還要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為“教育”。而現在我們要討論的這個話題卻是及其違背常理,它就是犯罪,是名副其實的惡行。而施暴者往往就是孩子唯一的信任者和保護者—父母。
書中案例有外表看起來神聖不可侵犯,卻對13歲繼女施虐的牧師。也有從6歲就開始侵犯自己幼子的同性父親,而且還是個成功的商人。更有8歲開始遭到自己親哥哥侵害的女孩,同時還被母親亂倫。(母女亂倫確實沒有那麽普遍)還有更讓人震驚的是,一個女孩在遭到自己父親侵害的同時,母親居然還是幫凶。她不僅幫助父親安排每次作案的地點,還說服女孩並為父親提供協助。
這聽起來確實令人發指卻又覺得不可思議,就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認為“所有的亂倫行為都來自谘詢者的想象”一樣,因為它存在的太不合理,太不符合我們正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借用書中的一句話:亂倫現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它不關乎富貴還是貧窮,也不關乎社會地位高低,更不論職位高低貴賤。它發生在你家裏的概率就和發生在阿帕拉契亞山(地球上最古老的山脈之一)的概率是一樣的。而蘇珊博士總結的原因多是因為家庭的不和諧,缺乏溝通、缺乏被尊重、情感被孤立等原因成為了施暴者想從孩子身上索取無條件的愛的導火索。
讀這幾類案例,我還發現一些共性:
1、對孩子來說,他很早就知道:不管是酗酒還是性虐待,都是不能說的秘密。這也讓施暴可以持續下去。
2、通常家裏有一個不作為的另一半(一般是母親),她要麽是不知道,要麽知道卻任由事態發展,甚至還有的助紂為虐。
3、家庭成員之間也達成一種默契,對外製造假象,偽裝成一個完美家庭。誰要是破壞這種假象的平衡,誰就變成了家庭公敵。
因此在這些有毒家庭成長的孩子一般都是雙重人格,對外他們掩飾的很好,甚至開朗活潑、健談風趣。但是一回到家裏關起門來,他就成了那個最孤立無助的小孩。他厭惡自己,為自己感到羞恥、罪惡,同時又害怕被外人知道。不論是在家還是在外,他們都倍感孤獨。麵對一邊是自己賴以生存的父母,一邊又是不斷傷害自己的惡魔,不斷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孩子隻能對自己的感覺說謊,又不斷往錯誤的方向強化自己的認知。讓他們覺得似乎家庭就是這個樣子的,而感受愛和受虐是一樣的。所以他們一邊痛恨自己有毒的家庭,一邊又無法舍棄他們,即使成年後離開了也無法逃離命運的重蹈覆轍。
而更可怕的是,這些有毒父的家庭體係就像告訴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讓我不禁打了一個寒顫,因為我現在也是一位母親,有一個2歲多的女兒。其實我早就意識到自己也從父母那裏吸收到很多不好的行為模式,盡管在女兒麵前我一直在努力提示自己,不要模仿。但就像書中所說的:根深蒂固的強迫性重複的力量比任何清醒時的誓言更為強大。所以我知道改變自己迫在眉睫,這也正是我選擇讀這本書的原因。
二、重塑自我
前半部分作者通過大量篇幅引用大量案例分析有毒家庭的行為模式,除了深層次剖析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也是在幫我們這些沒有做過谘詢的受害者獲得共鳴。後半部分就是給出具體方法,指導受害者走出家庭陰影,建立信心,重塑自我。
首先,受害者需要重拾個人情感,找到隱藏在自己觀念和行為背後的動機,理清和父母的關係。書中有3個調查問卷幫我們回憶過去,這個過程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很艱難,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重揭傷疤的勇氣,但也隻有重新疼痛一次才能發現我們最真實的感受,才能揭掉多年隱藏自己的麵具。通過調查研究最後發現,不管是順從父母還是和選擇和父母對抗的受害者,他們都不能逃離開的本質是:沒有做到情感上的真正獨立,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還是受到有毒父母的侵害和控製,和父母的情感糾纏仍然是他們人生的第一大難題。要怎麽做才能卸下這沉重的情感枷鎖,收獲自由嶄新的人生呢?
1、釋放憤怒 不再壓抑自己的情感,也不再對自己的認知說謊。承認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來自有毒的父母,停止自我怪責和懲罰。利用正確的發泄方式釋放憤怒,比如運動、找信任的人聊天等。
2、自我界定 這一章節教會我們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表明自己的立場,但是請使用“非辯護性回應”。通俗點說就是不要妥協,也不要抗拒,而是用沉著冷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要讓對方知道你有自己的態度和立場,不會輕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同時又不會讓他覺得難堪。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刻意練習,才能達到應對自如的境界。
3、與父母對峙 這是受害者告別過去,重獲新生的關鍵一步。也許我們能預料對峙的結果:很少有父母會在對峙中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向子女道歉。事實上,大部分父母會矢口否認甚至會大發雷霆,把責任都推到子女身上。但即使這樣也阻擋不了我們改變自己的決心,我們的目的不是要父母後悔或者致歉,而是讓自己直麵內心最大的恐懼,讓自己與父母之間的力量平衡發生傾斜,感受到掌控自己的主權。而且通過對峙的方式釋放自己麵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才能避免它們在你的家庭裏蔓延並且代代相傳。一旦你意識到這一點並且真正這樣做了,就會發現自己不再受製於父母了,不會再做他們的情感傀儡,被隨意支配了。
當然,對峙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可以選擇當麵對峙,也可以用寫信、親人轉告的方式。但前提是你一定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內容要有條有理、證據要充分,避免對峙過程中的語無倫次。其次情緒要穩健,不要激動也不要膽怯,隻有鎮定自如的表達才能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同時讓對方震撼。我們在前麵強調的非辯護性回應在這裏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應用。
做完這一切,回過頭來看,我們會發現一開始最擔心的問題:父母可能會不承認他們所有的問題,會大發雷霆,甚至會從此斷絕來往等。但到這一刻,這些問題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的心靈解脫了,從此做自己情感的主宰者,不再受製於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