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曉霜

你來過,我走過,我們是否相遇過? 也許是某一個場景,也許是某一個人,也許是某一首歌,也許是某一段文字, 曾經給我們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動,記錄下這些生命的痕跡,在歲月靜靜流逝的長河裏,讓我們知道自己曾經這樣活過。—— 曉霜
個人資料
相約曉霜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在紐約30年,看到的那些鮮為人知的事

(2020-07-11 14:22:56) 下一個

曼哈頓的阮老師 相約曉霜 

 

 

曉霜寫在前麵】我和阮老師是同年到紐約曼哈頓工作的,我們上班的大樓相距幾條街。後來我“逃離”了紐約,阮老師一直在那裏生活。

 

離開紐約後,我隻是偶然回去,出差或訪友。幾年前陪女兒去紐約 college visit,我寫下這樣的文字:“紐約城的豐富和多樣化,是其他地方難以匹配的。我覺得紐約的獨特,在於你總能在這裏找到世界的兩極。美與醜,貧與富,現代與古典,這裏什麽都有。處處感到生活的方便,又時時感到生活的艱難。我曾在這忙碌工作,這裏的一切把生命擠得滿滿的。我不知道這裏是天堂,還是地獄。但常常覺得通住天堂或地獄之門,往往隻是一步之遙。這個城市留給我太多的記憶。”

 

我們來看看在紐約生活了30年的阮老師眼中的紐約城。

 

紐約市,那些鮮為人知的事

曼哈頓的阮老師

紐約市之大無奇不有,曼哈頓之小包羅萬象。如果能把細窄的23平方英裏(不到60平方公裏)的曼哈頓島嶼,建造成光彩絢麗、令人敬仰的世界金融、文化、傳播、和時裝中心,百年後仍是繁榮不衰,一定有它不可告密的神法妙訣和強大無邊的財力財源。其實,這座城市和小島的起源與建設靠的是無窮無盡的創新創意和無所畏懼的敢想敢幹。

 

曼哈頓是美國人口最稠密的小島,工作日的白天會有400多萬人,在它的晚上是100多萬居住人口。彈丸之地要給這麽多人提供生存工作空間,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衝刺 —— 建高樓。市裏上百座高於150米以上的摩天大廈,大部分是在曼哈頓,它是地球上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 “垂直” 大都市。

 

眾多傑出的文藝作品都是以紐約市或曼哈頓為背景。如名著 The Great Gatsby (偉大的蓋茨比)、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麥田守望者) 和Breakfast at Tiffany's (蒂凡尼的早餐), 等;經典和流行影劇片也有上百,如Godfather (教父)、Sex and the City (欲望都市) 和 Friends (友人), 等等,招引來世界上對 “大蘋果” 的百萬愛慕者。誇張的文藝創作和真實的生活交融混合為一體。

 

不過現實中無數的創造,小到飲食,大到理念,的確是發明在紐約市、曼哈頓。如室內設計有著名的 “曼哈頓風格”:以創新的手法,結合都市的時尚和精致,把微小的公寓策劃成大空間的住所,其實全是以視覺的變異誤導出的一種錯覺。在曼哈頓琳琅滿目的中小餐廳裏,更能領略到這種獨有的裝飾風味,家家迥然不同,令人賞心悅目,猶如置身於畫廊和美術館。

 

 

時髦的 “曼哈頓” 雞尾酒幾乎能在美國任何一家酒吧點到,它的出生地顯然是曼哈頓了。Bloody Mary (血腥瑪麗) 是早午餐時最受歡迎的含有酒精的飲料,它也是誕生於紐約市。

 

還有那曆史上出名的Manhattan Project (曼哈頓計劃),這些隻是小小的例子。不計其數的紐約製造: 好的、壞的和醜的,始終與人類共存。

 

“觀賞” 穿梭不停的過往行人是曼哈頓的獨特一景。來自世界不同的種族和膚色,五顏六色的裝束,上百種的國際語言;窮人富人,男女老少,另加雙性或多性別,應有盡有,多彩多樣;還有那激情奔放的街頭藝人,各式各樣的馬路畫家。好一個花花世界!在這無邊無際、深沉充裕的都市海洋裏,怎麽能沒靈感?怎不想標新立異?在這兒,傻子也會領悟開竅。

 

從小鳥到寵物,從流浪者到白領階級到政經名僚,從學生到明星到正在努力往名流方向奔的努力者。。。個個與眾不同,人人躍躍欲試。

 

紐約市無家可歸的人似乎都與外地的不同,他們不挑剔講究,接收任何的施舍,有的極富新意和娛樂才能。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士和一名女士,男的曾每天坐守他在曼哈頓midtown (中城) 的地盤,向過路人乞討。他的要飯牌上寫著: Insult me for a $ (給我一塊錢,任你侮辱我) ,看著這哭笑不得的牌子,有誰忍心去侮辱他?怎能不為他解囊?

 

那位無家可歸的女性穿得比她的同行要幹淨整齊,每天早上和白領一樣,乘公車或地鐵去downtown (下城) 的金融區、華爾街附近 “上班”。她會向每位從地鐵站出來的人問好,對女士們說:Hello sweetie, can you buy me a hotdog? (你好,美女,可不可給我買個熱狗?) 對男士會說,Hello handsome, can you spare me a dollar? (你好,俊男,可不可給我一塊錢? )然後她像電視台的財經播音員一樣,報道當天各大股市的情況,股票的起伏跌漲。

 

紐約市也吸引著上百種的鳥族,有本土的,也有過境中轉的。城市是Atlantic Flyway (大西洋飛路) 中的一站,每個春天,從中南美洲飛往加拿大或北極的候鳥們會在這兒停留,養精蓄銳,繼續北上去繁殖後代。秋季時它們帶著新一代在這兒逗留小息,加油蓄水,再往南飛去過冬。它們來去自由,無拘無束,好似開心。可實際上,卻麵臨著比人類更大的挑戰和危險。

 

 

市政府為了更多的稅收,在過去20多年間大修土木。曼哈頓的天空插進更多的高樓大廈,變得更加擁擠窄小。多數的新建築外表用的是像鏡子似的明亮玻璃材料,玻璃中的樹木倒影困擾著鳥族,使它們飛向影中的虛幻叢林,喪失生命。每年有上千上萬的鳥無辜地死於這種事故。燈光照射也驚嚇損傷它們,尤其是秋季時那些第一次往南飛、沒經驗的候鳥們。

 

曼哈頓本地的鳥類勇於冒險,樂於挑戰。它們放棄了寬大舒適的郊區野外,來到密集的城市 “湊熱鬧”,和都市人一樣,學會了入鄉隨俗,往高樓裏伸展,擠在微型式的小居,不在乎城市的嘈雜,與人與物和諧共處,在高樓大廈的叢林中翱翔。它們的存在給都市增添彩景,讓城裏人也能像郊區戶那樣享受自然美色,感受生活的元氣。

 

五年前的春天,一隻小鳥飛到樓裏一位老人的窗台,在兩寸寬的窗欄兒上建起了小巧玲瓏的巢。母鳥生蛋孵出小鳥,老人為母子提供吃喝。它們如同住在五星級酒店,被伺候得舒舒服服,還擺姿勢讓主人兼 “服務員” 隨意拍照。老人從母鳥選他窗欄兒為家到有了後代,不管天氣好壞,從未關窗,生怕毀壞穴巢、傷害小鳥,直到小子輩和母親遠走高飛。自那兒起,每個春天都有小鳥來老人家的窗欄兒裏施工建窩,生兒育女,養尊處優。老人也積攢了每個鳥家的影集,見人就得意地顯擺。

 

有家紅尾鷹從1993年起在中央公園旁建巢生育後代。它們的選地是離一大明星的豪華頂樓公寓不遠的屋簷下,鷹窩也成了公園一景。不幸的是,樓裏的一些富人覺得被它們打擾,物業管理把鷹窩在它第10年紀念日時掃除。這激起了鳥類愛好者的公憤抗議,還要求市政府出麵幹預。那個大明星更是怒發衝天,譴責自己樓裏物業的無人性、無鳥性。

 

 

雖然紐約客的住房麵積吝嗇,但留給寵物的空間絕對是大方。有位女士養了隻寵物豬,又肥又大,像個豬八戒,老了又掉毛又褪色,在公園裏溜達時,不停地哼哧哼哧。不過它是個倔強的領導者,會當家作主,女士規規矩矩地聽它指揮擺布。在外麵如此,可以想像在家時它那趾高氣揚的樣子。

 

都市也是鍛煉人的好場所。一對兒白人夫婦從南美洲領養個小女孩兒,來時4歲,體力和智力發展遲緩,不會說話,上的是特殊教育班。現在10多歲,完全變了個人,活潑陽光,愛做公益。有人要她為隻流浪貓尋找主人家,她非常上心,但不知從何著手,最後就站在樓裏的大門口,與每一位進出的人聊天,要他們考慮領養那個流浪貓。人人驚讚她的勇敢智慧。

 

紐約市聚集了世界上的億萬富翁。要有無限的想象力去想象他們的奢侈豪華。上月全市最貴民用房買賣的簽約剛好是在中國的富家之間。這是個在曼哈頓 Billionaires‘ Row (億萬富翁街) 上億萬富翁樓裏整個88層公寓的交易,從住處可俯視全島嶼,麵積是6,231多平方英尺 (578多平方米),成交額為2800萬美元,每月的物業費上萬美金。公寓的售價聽起來像位龐大的數目,特別是在當前疫情中的經濟蕭條時期。但它比2014年買時的價格低了41%,那時的買主就被認為是撿了個便宜。

 

曼哈頓億萬富翁的公寓大得像城堡,普通人的小公寓小得被形容像衣櫃,有的是200平方英尺(18平方多米)或更小。島上的400 平方英尺 (37多平方米) 的微型公寓就有3000個,可它的市場月租起價要在2600美元左右或更高。從這可窺見億萬富翁和普通百姓之間的區別。

 

 

曼哈頓小居室裏衣櫃壁櫥的空間更是小而又小,有的公寓還沒有這些設施。對時髦人來說,無數的鞋靴就成了問題。但這嚇不倒有革新意識的人,不少時尚的女士們把漂亮的鞋掛在爐灶裏烤箱的架子上,烤箱架子變成了鞋架,可外表上看還是個爐灶,隻是不能使用了。本來就沒打算用,多數曼哈頓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隻是回到小寓所裏洗漱睡覺而已,一天的吃喝都在外麵-- 餐廳、酒吧、和其它的社交場所。

 

紐約市有近2萬7千個餐廳,曼哈頓就有2萬4千多。外賣堂吃的地方比比皆是,不做飯比在家做飯更像是家常便飯。

 

曼哈頓餐廳的種類在世界大都市中一定是最豐富的。從傳統的法意式到流行的日韓泰,從阿爾及利亞餐到阿根廷的,從馬來西亞菜到摩洛哥的,從秘魯飯到波蘭的,更別提那滿地都是的中餐館,沒有找不到的美食佳肴。

 

城市生活昂貴並不意味著紐約市隻屬於有錢人。普通人也有在此生留的權利,隻是以不同方式而已。也見過有人出奇創意地過活,還挺瀟灑。在聯合廣場和華盛頓廣場公園等人多熱鬧的區域,總有公司推銷免費的新產品給過路人,很多是食物和飲料。在露天的農貿市場,幾乎每家都有樣品給顧客嚐,轉一圈,也吃的差不多了,知道幾位藝術家真是這麽做的。多少歌星明星不是窮困潦倒地來紐約闖天下的?據說Madonna (麥當娜) 當年在紐約時連飯都沒得吃,不得不從垃圾桶裏撿人家丟的剩食。她最後不也衝出美國,打到世界去了?

 

 

紐約的娛樂節目: 音樂會、百老匯、歌劇、電影和球類比賽等確實貴,特別是要好位子的話。可在紐約市的大學生們,經常可拿到免費的票或便宜一半多的優惠。那些藝術院校學生的彩排演出更是無數,別有創新,隨便看。街頭藝術家的表演與專業的一樣激動人心。去年起,紐約人也可免費參觀很多市裏的美術館和博物館,總算看到都市人上交的高額稅用到了正處。

 

新電影上演前,需要觀眾評論,自然是免費看電影了。我和先生在街上走時,曾被抓去做觀眾和評論,是好運也是厄運,全取決於電影的質量。也不清楚馬路上那麽多人,我們又是怎麽被瞄準上的。

 

還有那些明星名家們,常是與普通老百姓擦肩而過,不是在同一個劇場碰到,就是坐在一個餐廳或咖啡廳。。。上去和他們搭腔要簽名的人大多是外來的遊客,紐約人真不把他們當回事。曾經常看到Julianne Moore (朱麗安·摩爾) 和Uma Thurman (烏瑪·瑟曼) 自己開車送孩子上學,完後和家長們聊天,很平易近人。不過看到她們真人後,感慨萬分,廣告銀幕讓她們變得太漂亮。但是Susan Sarandon (蘇珊·薩蘭登) 和她的前男友 Tim Robbins (蒂姆·羅賓斯)可要比屏幕上的精神百倍。在一家日本料理撞見Alexander Wang (王大仁),就坐在桌子的正對麵,仔仔細細地把他看個夠,他可真是清秀優美!

 

 

《紐約時報》曾登過一篇有趣的報道,列出每周曼哈頓各小區扔垃圾的時間路線,教人如何從垃圾裏淘寶,告訴哪兒的好東西多。在人口擁擠的島上,扔垃圾是個頭疼事,不是想扔就仍的,尤其是大物件。65%多的都市人口是租房,移動流動平凡,搬家也是常事,大部分的東西到時都要仍出去,好多可稱得上 “珍品”。不少人是淘寶專家,經常滿載而歸。

 

有位同事搬家,想添點兒新家俱。我們高雅有品味的女老板,讓同事不要買,而是去撿。老板第二個星期帶來一張小咖啡桌到辦公室,給了那個同事,她說是在垃圾旁撿的。小桌子真漂亮,還是個古董。如果同事不要,我肯定會張口,可惜,那麽好的東西是沒人推卻的。老板和同事都是有教養的白人。高校學生在路邊撿家俱的更多,而且經常是全新的。有位朋友在垃圾堆裏撿到了一幅油畫原作,掛在她家裏真好看。

 

還有位同事很會和房東討價還價,4年的房租從沒漲過,在紐約一般是每年往上加的。她主動提出幫助房東的孩子修改大學申請文書,免去了一年的房租加價;第二年,她要求每周幫房東打掃樓道(3-4戶),並把全樓的垃圾每星期拖到外麵去,又免了漲房租。她就是這樣每年想出新注意跟房東討價,節約下來的錢,用來出國旅遊。

 

一位藝術家朋友,也是個十足的環境保護主義者,時刻惦記著節能省錢,拒絕買空調,即便在夏天上百度(攝氏37度以上)的高溫下。她自製取冷設施,把一塊大的濕布搭在風扇上,讓電扇吹著布塊甩水風涼,夠厲害的。

 

自己的經曆也夠奇葩的。10多年前吃了張上百美金的停車罰單,說是車停到了隻許醫生停的位子。其實沒有,隻是離得很近。警察肯定是為了完成上麵布置的配額任務,開了罰單。不甘心交罰款,每年付給市和州政府的稅那麽高。律師朋友給了建議,去法官那兒挑戰一下,結果是幸福突降,喜出望外。說來又簡單又有趣,罰單上寫著車位是屬於doctor  (醫生) 的,街上的牌子說車位是給physician (醫生) 的。法官說doctor 和physician不是一回事,警察沒按部就班,寫錯了罰單。真不知這是法律的嚴謹,還是語言的遊戲,是法官的死板,還是朋友的精明。重要的是: 一切都要試一下,不試就是得不到。

 

每次換工作,都會遇到有意思和有才氣的人物,周圍總有能歌善舞,文武雙全的同事,好是佩服羨慕。他們要不有自己的樂隊,自編自寫詞曲,晚上在俱樂部巡回表演;要不周末去酒吧彈琴歌唱;要不加入美術競賽;還有的參加不同級別的網球或足球等俱樂部的比賽;最 “無趣” 的那種也會晚上周末半讀研。他們有單身的,有家室的,平常都是白天全職工作,幾乎每人都能把職業、興趣和時間安排得有條不紊。

 

一位在世界上知名度蠻高、很有成就的老科學家,每天的日程表都是滿滿的,每周五晚必去喜劇俱樂部表演standup comedy (像國內的單口相聲)。在此之前,隻聽說科學家都是廢寢忘食拚命工作,第一次看到還有去說笑話兒的,而且是位名科學家。平時他和藹可親,也看不出幽默。問他為什麽要去做喜劇演員,他說 “喜歡,放鬆” 。可能不止這些吧?也許科學和喜劇真有不可分割的姻緣。

 

還有位牙醫教授,白天在私人診所看病人,或在大學教課,晚上和周末在Off Broadway (百老匯外) 表演。有時還參加電影和電視劇的演出,也常需要去試鏡頭。他把表演帶進教室和臨床,講課分外生動活潑,深受學生喜歡。他說這也讓他更有成就感,也更願嚐試創新。教授把看病、教書和戲劇影視表演連接得天衣無縫。小解釋:有499個以上座位的劇場稱Broadway (百老匯) 劇院,99-499個座位的叫百老匯外,少於99個座位的是Off-Off-Broadway(非百老匯)劇場。有些在百老匯外上演的戲劇歌舞因表演出色上座而被看中資助提拔到百老匯。

 

 

劃時代的藝術家、創意非凡的平麵設計大師 Milton Glaser,在今年6月26日91歲生日那天去世。他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大學兩次落考,第三次成功,就讀於曼哈頓一名校。他的簡極偉大的代表作之一是  “I ♥NY” ,讓紐約市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加光芒萬丈。無數的城市和 “設計家” 模仿抄襲他的傑作,可個個都是令人不屑一顧,讓原創更加得絢爛宏偉。作品畢竟出自藝術家的心靈,來自給予他機會、滋潤他超級想象力的紐約市。

 

Milton 從沒退休過,還質問是誰發明了這個退休的陰謀,阻止別人用腦用心用手繼續生活下去。這種大膽創新式的責問,更演示他逾越的創意。大師也曾在曼哈頓一所著名的藝術高校教書,倍受學生敬愛。像他這樣在城市教書的各界知名人士,對大多數人來說,隻是道聽途說,或隻見複製印刷品而已。可在紐約市上學的學生,會有福氣和機會親聆他們的課,激起更多的創造創作欲望。

 

紐約市除了那上百家藝術博物館、上千家畫廊、上百座表演劇院、和兩萬多家夜生活俱樂部外,近年來又多了個名稱:Silicon Alley (矽胡)。因曼哈頓的街道細窄像胡同,也因市裏新成立的科技公司之多僅次於加州的Silicon Valley (矽穀)。這些都是栽植培育滋潤創新立意的養液。

 

很早前看到采訪著名藝術家的文章,他們都說,創業時在紐約尋找靈魂靈感,也常討厭城市的這個那個的,甚至還嘲諷取笑。成名搬出紐約後,又留念當初譏笑的人和事,發現沒了他們,自己的創作靈感也枯竭了。真是大實話,更是畫龍點睛。

 

 

稀奇古怪、新穎立意的小事或大事、凡人或要人,都會呈現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發生在眼前身邊背後,日子總是活生生的,從不單調乏味。這一切的一切恐怕也隻能出現在紐約市,出現在曼哈頓。

 

無人否認紐約是個貧富兩級分化的都市,有很多的缺欠,還有人說當今更是每況愈下。可又有哪座城市是例外呢?即使如此,小到小鳥,大到科學家,從美國各地、世界各國,仍被她誘惑而來,仍想嚐試一下創業的欲望。她的確與眾不同 —— 是創新的溫室,靈感的源泉。

 

 

【作者簡介】 阮老師,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專業本科畢業,美國東卡羅來納大學教育碩士,在美國大學做招生和校務工作20餘年,US Academic Connections (USAC) 創辦人。現在曼哈頓從事升學和教育谘詢。
https://www.usacademicconnections.com

 

文中照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其他文章:

1)此時此刻,曼哈頓更是我的家

2)再看萬花筒中的美國高校申請

3)那些關於書信的記憶

4)一個有信仰的“普通”美國人的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相約曉霜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春嬌357' 的評論 : 是的,紐約城的剪影很美。
相約曉霜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arara' 的評論 : 理解。對於NY,的確會有兩種極端的感覺,喜歡或者不喜歡。如果你再去,去看看它的博物館,藝術演出,嚐嚐一些好餐館,也許會給您不一樣的感受。
春嬌357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美文,謝謝分享! 我還記得第一次在遠處看到紐約城的剪影,曆史感,撲麵而來。完完全全的被震撼的目瞪口呆。
春嬌357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美文,謝謝分享! 我還記得第一次在遠處看到紐約城的剪影,曆史感,撲麵而來。完完全全的被震撼的目瞪口呆。
warara 回複 悄悄話 俺去過一次,第二天就想逃,以後再沒有動過再去的念頭
相約曉霜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喜清靜' 的評論 : 謝謝留言。我很多朋友不了解為什麽那麽多人生活在NY。NY有什麽好,所以想寫寫。
喜清靜 回複 悄悄話 文章寫的不錯。就是沒看到什麽鮮為人知的事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