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霜2019年終致謝】歲末年終,翻閱一年的日曆,看到自己年初想做的事情單子很長,但是一年裏所能做到和完成的事情卻很少。好多想讀的書還沒有讀,很多想寫的故事還沒有寫,好多想做的事還沒有做。身心的懶惰,能力的匱乏,精力的不足,好在還有“明天”,我們尚存希望和夢想。
值得記憶的是,這一年去了一些沒有去過的卻一直向往的地方,如耶路撒冷、敦煌,看到因信仰而造就的人間奇跡,他們給我心靈的震撼,難以言表。
這一年因緣育兒隨筆《孩子,我該怎麽愛你》的出版,參加了很多活動,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感謝陳屹視線的訪談,讓我有機會梳理一下育兒隨筆出版的過程,而且把一些新書分享會的活動和朋友的薦言,存留於此。
借此文,感謝每一位親友在這一年給予我的支持和陪伴。特別感謝禹宏,李喆,四姐妹,清瑕,陳屹還有好多朋友對我寫作的鼓勵。感謝知心姐姐盧勤、方雲華老師為我的書寫序。
衷心感謝,國際文化出版社,北大法學院校友會和我的幾位老師和老同學,陳保平老師和畫畫班的姐妹,方雲華老師和畫室的家長,戴銘康老師和世界青少年藝術家協會,矽穀教子聯盟,好友Sunny和舊金山文青群的朋友,劉瑩和Los Altos 鄰裏群;李一諾和北京一土學校,謝剛老師和盛萌學校,師妹闕曉燕和矽穀老七,感謝你們組織新書分享會,讓我有機會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因此結識了很多新朋友,得以聆聽很多家長的育兒經和他們的故事,讓我受益良多!
真心感謝很多為我薦書,為我加油的朋友:我畫畫班的姐妹,七仙女,舊金山文青群,藝術群,天目育才,世界日報,文學城,親朋好友,老同學,熱心的讀者朋友 …… 你們的名字實在太長,無法一一列出,但都記在了心裏。這篇文章的後麵,存放了朋友的部分留言和薦言,在此鞠躬致謝。
聖誕新年即至,祝每位親友節日快樂。祝福在新的一年裏,平安喜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新的一年,我們繼續相約,相伴而行!
原文首發於【留美學子】公眾號
受訪人:曉霜
【陳屹視線 導語】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個更有耐心的媽媽,做一個更好的聆聽者。我希望更早地告訴兒子,我愛他;告訴他,我從來不曾放棄過他,從不曾放棄過對他的愛,永遠不會。”
這是我讀過第一篇曉霜文章裏的結尾部分,也是我與曉霜"因緣際會"的伊始。
曉霜北大本科、杜克法學院,大概也是中國留學生中最早步入美國紐約和矽穀法律界的優秀律師,而她卓越的職業生涯,並非是本文的內容。她是一位德才兼備、令人敬重的女友,特別是她為人善良與真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對話,就足以說明!
她有一雙兒女,哥哥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妹妹即將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關於對兒女的教育秘籍,人們常常更加會關注在她如何把女兒送進藤校?而作為一路與兒女成長的母親,她常常對問詢者說:“我更想分享的是兒子的故事, 他童年時曾經是一個很難帶大的孩子,我們一路磕磕碰碰的走過,而我們遇到的挑戰、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許會對更多的父母有意義。終究能上頂尖名校的孩子是有限的。”
這些年來, 曉霜在【留美學子】平台上,賜予了許多珍貴的文稿,她踏實、真誠、可行的教育理念,受到許多讀者的歡迎。
不久前曉霜的育兒隨筆《孩子,我該怎麽愛你》問世,讀者好評如潮。借此機會,【留美學子】與曉霜進行了一次訪談,希望我們的交流與發現,給更多家庭帶來啟迪。
首先祝賀《孩子,我該怎麽愛你》問世, 其實內容你自己已經磨了幾年, 可否分享一下,為何要寫此書?
我曾經嚐試過寫散文和小說,從來沒想過寫“育兒經”,這本集子的產生,純屬偶然。
四年前,女兒考上了普林斯頓大學,馬上要離開舊金山灣區到東部去上大學,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變得特別珍惜,我很想用筆來記錄一些和孩子相處的時光,但是發現自己的中文變得非常生疏。20年來忙於工作和孩子,生活的瑣碎和工作的繁忙讓我遠離了文學,其實我曾經也是一位文學青年。
留美以後的工作語言,完全為英文,同事中幾乎沒有華裔,中文用的更少,突然拿起中文寫作,對我當時,也很挑戰。但是,空巢生活和微信喚醒了我埋藏許久的寫作熱情。
當然,隨著多種形式自媒體的呈現,幾個朋友的公眾號邀我投稿,於是我躍躍欲試寫些隨筆和散文,主要關注點還是教育方麵的主題,沒想到這些文章不少人讀。
一篇陪伴兒子長大的文章,一天就有幾萬人閱讀,很多人轉發。許多讀者聯係我,感謝我說出了他們想說的話。特別是一些特殊兒童的父母受到鼓勵,他們的反饋感人肺腑。
幾位朋友建議出本集子,朋友還為我介紹了出版社,這是這本集子產生的緣由。
這些文字, 對於我個人的意義,莫過於如同拿起照相機,給孩子和我留下幾張照片,用文字的形式捕捉一些在消失中與孩子共處的時光。
當然我也希望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那些經驗教訓能給年輕的家長一點啟發。
感謝您和其他朋友的鼓勵和幫助,讓《孩子,我該怎麽愛你》這本書誕生。
書中您要向給讀者呈現什麽?
我的寫作完全是無功利、無目的性,感性的因素更重於完整係統的教育理念,但我相信,文字裏有我的真性情、真情感,記錄了我一路陪伴孩子過程中的焦慮、困惑、探索、思考和成長。
開始我想得很簡單,以為就是把這些育兒隨筆湊在一起出個集子,但是跟出版社合作的過程中,他們首先問我,你的讀者是誰(為誰寫 ); 你想告訴讀者什麽?帶著這些問題,我又思考了一段時間,和出版社的編輯一起探討這些問題,我們到底要給讀者帶來什麽。
我不想用一個“藤媽”的身份來講育兒經,這不是此書的初衷。我也不是要給ADHD等特殊兒童的父母提供孩子上名校的“秘訣”。這本育兒隨筆記錄了我一路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和我所學到的東西。
例如,我發現兩個孩子非常不同,然後意識到每個孩子都不同,如何幫助孩子選擇,怎麽幫孩子找幼兒園?找老師?上什麽興趣班?書中記錄了陪伴女兒學畫,陪伴孩子學中文、學英文的過程;記錄了孩子高考過程中的一些事件,還有和孩子的一些對話。對兒子,是一種“靜待花開”的心態。
我想這本書的主題就是 “孩子,我該怎麽愛你?” 這個每個家長都要麵對的問題,我們一起思考、一起來尋找各自的答案。
確定了主題後,根據出版社的建議我又做了一些修改,包括增加了一些內容,減少一些內容,讓書的主題能夠更加完整和統一。
關於育兒理念,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不同的期待。我隻是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寫出來,希望年輕的爸爸媽媽能夠得到一些啟發,從而去尋找他們自己的答案。
感恩中國教育專家,著名的“知心姐姐”盧勤為我的書寫序。她說得好:“在愛的記憶中,有的愛,讓孩子幸福,促進孩子成長; 有的愛,卻令孩子痛苦,阻礙孩子的進步。” 我們一直在尋找答案,如何去愛孩子。
在書的最後,我希望孩子能夠寫一點他們的故事,但是讓孩子寫中文比較難,他們感到自己中文的表達能力有限,所以,我得到孩子的同意後,在書的後麵放了兩個孩子申請大學的作文各兩篇。
他們的文字裏談到自己的激情和成長;另外我們也希望能給關心升學的父母一點啟發,我和先生完全沒有參與他們申請大學的細節工作,他們交申請時,都沒有讓父母看,可能擔心我們的“評論”不能代表他們的想法。
作為母親,您怎麽看當今父母麵臨的挑戰和問題?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好辛苦,壓力越來越大,家長也是越來越焦慮。我經常碰到一些朋友,父母常常感歎,現在孩子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上名校越來越難;要求越來越高;優秀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們都在超前學習,除了功課外,課外活動也非常多,而且每樣都要做得極致。
過去父母忙工作,現在是父母兩個人圍著孩子團團轉,接接送送,還忙不起來。
我意識到,這種焦慮的來源在於和外界的競爭意識。
我們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把別人家的孩子當作我們孩子的參照係。為了孩子能在競爭中處於優勢的地位,或者說不落後於別的孩子,那就要孩子學得更多,學得更早,拚命地超前學習。
過去,我們的孩子在高中上幾門AP,看到有些孩子上15、16門AP,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我們看到有些孩子上20多門AP。高中的學生在外麵上很多大學預備課,但是有些孩子的基礎知識並不紮實,孩子疲於奔命;一些孩子上很多AP,做很多課外活動,也沒有考上好的大學,孩子、家長都很失望,甚至有的很憂鬱。
我特別想提醒這些家長,孩子上大學才是終身學習的開始,培養孩子的最終目標並不是上個好大學,人生的路還很長。
名牌大學固然有豐富的資源,可以給孩子提供很好的學習條件,但是並不是學校的排名越高就越適合你的孩子。
上了名校的孩子不一定就成功;沒上名校的孩子也絕不意味著不成功。
關於什麽是成功?我們也需要重新定義它。去年十月美國亞裔聯盟(APAPA) 在斯坦福大學辦了一個 “成功的多元化之路” 的討論會。這樣的討論對於我們華人社區非常有意義。
成功的定義應該是多元化的,應該是個人化的,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也是不同的。我們要鼓勵孩子去追求他們的夢想,不要去折斷他們飛翔的翅膀。
我腦子裏常常聯想到這樣一個意念,就是把孩子當做一顆種子,我們怎麽能給他們創造一個好的生長環境,讓他們開出最美的花,結出最美的果。
您的書出版後反響很大,可否分享一下您的經曆與收獲?
感謝 “知心姐姐” 盧勤為我的書寫序並傾情推薦。盧勤老師說:“多麽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夠讀到曉霜這部力作《孩子,我該怎麽愛你》,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是一種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它是一部誌存高遠,眼界開闊,麵對世界,麵對未來的書。” 我把這當作是對我的鼓勵,希望能繼續努力,配得上盧勤老師的薦言。
矽穀美術學院的院長,方雲華博士也為我的書寫了序。方老師看了書稿感慨地說:“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飛多高,孩子自身的內驅力決定他們飛多遠。希望老師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幫助學生推向更高,更遠。”
我的書出版後,很多朋友,也包括您,都非常熱心地幫我薦書推書。
國際文化出版社和北大法學院校友會在北大辦了一場新書分享會;我當年在北大的老師、班主任、多位老同學,還有一些嘉賓來參加活動。感謝校友會和出版社所辦的這些活動。
我的老師同學親友;我們孩子的老師,我的文友,所居住城市的鄰居,還有北大清華校友為我辦了幾場分享會。
世界青少年藝術家協會、矽穀教子聯盟、矽穀科學藝術學院聯合舉辦「如何培養孩子成才的係列講座」 ,邀請我去參加並為我舉辦新書發布會。
我和矽穀科學藝術學院創辦人和院長方雲華老師一起分享了“如何從小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2月26 號《世界日報》報道了這次講座和新書分享會。
三月我到李一諾北京的一土學校做了一場講座,麵對一土家長,還有奴隸社會的讀者。小劇場爆滿。有家長從廣東和石家莊趕來聽2小時的講座。
我有位朋友通過他們的公司買了幾百本書做公益活動,還有我的大學同學預購100本幫助推銷,這些故事都讓我深深地感動。
通過這本書也讓我有幸結識了更多的朋友和讀者,讓我學到很多東西。謝謝大家!也謝謝您的鼓勵和支持!
【結語】
在 《對話三位與眾不同的華裔,他們何以影響美國 》文裏可以感受曉霜的使命感與內涵;
從杜克留學時代的友人筆下《 錯過伴你孩子成長, 絕不再錯過你我心路 》可以觸摸到曉霜的人格魅力;
《兒子,我該如何愛你?【獻給所有ADHD孩子的家庭】》 一文中,感受著父母如何麵對挑戰、起起伏伏的心路曆程。
喜歡讀曉霜的作品,是她娓娓道來的優雅與深度,感謝曉霜與【留美學子】的對話, 感恩您多年來為許多家庭成長教育中的公益奉獻, 也期待您更多作品誕生!讓我們在不久將來,再次相會在【留美學子】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平台上! 謝謝曉霜的受邀訪談!
“本書記錄了我18年陪伴孩子過程中的焦慮、困惑、探索、思考,並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心路曆程。” — 曉霜
國際文化出版社總經理別飛:
曉霜書裏記載的看似是一個母親與孩子生活的點滴,其實質卻是作者凝結了幾十年教育理念的心血。這是一本凝結曉霜心血與情感的好作品,蘊涵著觸動人心的力量。我希望更多的讀者能看到這本書。
李廣平老師薦言:
曉霜是我去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見過麵的藤校家長,北大法律係畢業的優秀作家。她快人快語思維敏捷,寫有很多既有啟發意義也飽含愛心的育兒文章,對家長們來說一定有參考作用。她的育兒故事,曲折蜿蜒,山重水複,加上她用情用心的書寫,相當好看。建議家長們入手讀之。
Penny 薦言:
焦慮也許是當代家長們的共性。《孩子,我該怎麽愛你》是朋友曉霜的一本新書,匯集了她在養育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的心路曆程。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她克服焦慮,從接受孩子,欣賞孩子到引領他們成長,愛到深處,學會放手。“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掙紮過”,相信大家可以從她的書中得到很多啟發。鄭重推薦、分享給大家。
Michele 寧靜薦言:
跟大家分享《孩子,我該怎麽愛你》。讀她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她的一片真情。書中分享一個媽媽尋找如何愛孩子的過程。她有一個嚴重ADHD多動症兒子,在兼顧事業家庭及特殊兒童的艱難日子裏如何麵對,用愛心和智慧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最終把兒子送進伯克利。書中也分享了她幫助有天賦但軟弱的女兒成長為心智成熟的孩子。推薦做父母的朋友讀這本書,你會發現這些文字即中肯又飽含熱情,既實用又鼓勵人心,順著她的文字你一定也能找到自己和孩子間愛的密碼。
Carrie 薦言:
“常青藤名校”, “矽穀媽媽”,“ADHD”,也許這些標簽會讓人最初引人關注這本書。但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曉霜是這樣說的:“這本育兒隨筆記錄了我一路陪伴孩子過程中的焦慮、困惑、探索、思考,並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心路曆程。” 也許這篇後記會讓我們更深地理解這本書!推鑒給我的已經或即將為人父母的朋友們!
劉瑩薦言:
上周日終於有機會和曉霜一起做教育分享,再一次聆聽了她的教育理念,經曆和心得,再一次被她的誠摯和直白而感染。非常同意她對教育本質的不同階段的定義:改變命運,實現自我,貢獻社會,改變世界。書裏講了兒子連初中畢業考試都沒完成,最後高中克服了ADHD進了伯克利,女兒一路學畫,從公立學校考入普林斯頓。就這幾個關鍵詞,這本書就足夠吸引人了。
其實這本書不是一個名校錄取指南,曉霜寫這本書的目的:“隻是想告訴年輕的爸爸媽媽,每個孩子都不同,如果你的孩子跟別的孩子不同,請不要放棄,耐心陪伴他們,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然後讓我們耐心等待,靜等花開。相信咱們的孩子最終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阮力薦言:
我與曉霜同年入學北大、同年來到美國、在同一州讀研(她是Duke法學院),同年搬來紐約市。在她的婚禮上做她的伴娘。看著她生兒育女,精心栽培孩子,引導他們度過各種波折,把幼兒培養成出色的成人。兒子進入伯克利加大(UC Berkeley),女兒就讀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在我的婚禮上,曉霜的女兒是我的flower girl, 兒子是ring bearer。
雖然我們已分別住在美國東西兩岸數年。每每通話或見麵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談論教育的話題上流逝。曉霜熱衷育心育人,樂於探討分享。她創辦的公眾號和文學城博客《相約曉霜》深受讀者讚賞。這次中國著名的“知心姐姐”、教育專家盧勤老師特為曉霜的新著作序推薦。家長們能有機會看到曉霜的書,體會她在育子道路上的甜酸苦辣和獨特的摸索適宜孩子成長的教育實踐。
Helen Chen薦言:
收到曉霜的《孩子,我該怎麽愛你》一書的時候,碰巧我當時正在讀Daniel Tammet的《Born on a blue day》。曉霜是從父母的角度,坦言如何以耐心和愛陪伴孩子們長大,特別如何將患有多動症的兒子培養成為出色的人才。Tammet 是一位患有嚴重自閉症的天才兒童,是因為他書的一開頭對數字、字母、詞匯的顏色的討論正好觸動了我的認知,才想把這位天才兒童的傳記讀完,而令我感觸最深的是Tammet 父母對他的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世界上沒有兩個孩子是一樣的,就如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孩子一生的成就,起點在父母,但是沒有一本教科書教我們如何做成功的父母。
曉霜的《孩子,我該怎麽愛你》滿有做父母的智慧,自始至終帶著那種靜待花開的耐心和完全包容的愛,在這樣的愛裏長大的孩子,即使是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也會自信,哪怕是像曉霜女兒一樣的天才兒童也不會自恃清高。
阿塵薦言:
這是一本分享養育孩子經驗的好書,凝聚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分享者誌存高遠,點墨成金,對在摸索中前行的父母會有極大的正麵的啟示。作者曉霜從北大到杜克,從知名律師到成功的母親,從文學愛好者到知名公眾號作者,有智慧有愛心,這裏誠邀你和她一起經曆養兒育女的快樂和沮喪,共享兒女情長中的幸福與坎坷,相信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的。
James 藝術群群主薦言:
曉霜是我們藝術群的群友。她經常在群裏分享孩子教育的經驗,回答群友的問題。曉霜的女兒跟我們其他群友的孩子一樣熱愛藝術,多次獲得各種獎勵。大學申請同時被Princeton,RISD等眾多名校錄取。曉霜還有一位有ADHD 的兒子,她的書中記錄了如何陪伴一對兒女成長的感人曆程。我代表全體群友熱烈祝賀曉霜《孩子,我該怎麽愛你》新書出版發行!相信曉霜的教育理念對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瑛子薦言:
【強推好友曉霜的新書】對所有的老媽來說,無論你身處何地,隻要家裏有曾經讓你幸福,開心,或者頭疼到抓狂的“青少年”,你都會從她的書裏找到共鳴、回響,最後找到答案,因為她如此深刻的經曆過無助和彷徨。她的女兒在普林斯頓學習藝術,兒子自小患有ADHD (多動症)…後畢業於伯克利,現在舊金山工作。她把一路陪伴培養這對兒女的心路曆程用她樸實真摯的文字記錄了下來,的確是一本用心品質的好讀物。
Qing 北大校友薦言:
推薦《孩子,我該怎麽愛你》育兒隨筆 , 作者用自己“平凡又特別的愛,將一對兒女培養的非常優秀。書中記錄了作為媽媽一路陪伴孩子成長中的心路曆程,對教育的本質進行了探索。
陳謙薦言:
祝賀曉霜新書《孩子,我該怎麽愛你》隆重上市。強烈推薦!當下教育焦慮四處彌漫,各種攻略泛濫,無非盲人摸象,我們有必要尋找一條更有效的路徑,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作為母親的曉霜,一路由愛引領,以靜待花開的耐心和愛心,在陪伴“問題孩童”ADHD的兒子和“天生藤娃”的乖乖女兒成長的曆程裏,記錄下的深刻體會和心得,值得所有的父母學習借鑒。
Lynn Zhang 薦言:
我見證了曉霜姐寫《孩子,我該怎麽愛你》這本書的全過程,從寫作每一篇到結集出版,她都是懷著一顆真情實意的心想要分享一個媽媽尋找如何愛孩子的過程,她以她獨有的感性和細膩,記錄了和兒女一起成長的大量生活實例,其實家庭教育裏真的沒有大概念,全部都是細節,推薦做父母的朋友讀這本書,你會發現這些文字即中肯又飽含熱情,既實用又鼓勵人心,順著她的文字你一定也能找到自己和孩子間愛的密碼。
梅枚薦言:
我親愛的朋友曉霜的新書【孩子,我該怎麽愛你】今天在國內各大購書網站上架了。我幾年前舊金山文青群裏認識了曉霜,後來因為讀她的“相約曉霜”公眾號裏的不少她寫的原創好文章而慢慢對她多了一些了解,喜歡她的爽朗性格,欽佩她對孩子的傾心付出。我知道她的女兒上的普林斯頓,極有畫畫天賦。我第一次聽她提到她的兒子自小患有ADHD (多動症),還是那個雨夜她趕來Fremont參加邵陽的市議員就職典禮。作為母親,如何和這兩個迥然不同的孩子共同成長,對她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兒子後來也去讀了伯克利,畢業後在舊金山工作。她把這一路的掙紮跌宕的心路曆程用她樸實真摯的文字記錄了下來,收集到了這本書裏。
Grace Li薦言:
第一次聽曉霜講座就很想拜教這位成功的媽媽!迫不及待第一個在會場買下這本書,這是一位矽穀媽媽的教育隨筆,這兩天正在挑燈夜讀很有啟發,裏麵的一些教育觀點非常認同,尤其是父母給予孩子溫暖的愛,鼓勵、認同、信任會貫穿孩子良好性格及優秀品質的塑造,影響孩子的一生,優秀的父母總是在關鍵時候可以幫助到孩子所需,引領孩子朝一個更好的自己發展、、、這本書值得拜讀幹貨滿滿,與中國的親朋好友分享!
清瑕老師:
曉霜的書特別耐讀,她用心,但更講求智慧的拿捏;她付出,但更重視精神的引領;她孩子接受美式教育,但家庭裏不失對中華傳統的堅持。書中能感受到曉霜夫婦育兒不是簡單的精力和金錢的投入,而是一份生命的引領,持久的愛和責任!這正是目前中國家長所需要的讓孩子成為國際公民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
李雅芸教授:
我很佩服曉霜與生俱來的傾聽日常生活聲音的能力。許多人都對日複一日的生活沒有感覺了,麻木了,遠離了自己的感覺和覺察力。可是這東西才是我們生命的源頭活水,也是智慧的源泉。我通過閱讀這本書,感覺到了什麽是覺察力、感覺到了什麽是教育孩子時“剛剛好的推動”,感覺到了什麽是真實和真誠。
○
閱讀以往相關文章:
04 方雲華博士:談如何培養創新思維 “學生, 家長和老師的角色”
08 奴隸社會 10萬+ 文:這倆孩子上名校,全靠媽媽 "輸在起跑線上"
新書預告
曉霜作品集《痕·記》
將由壹嘉出版社明年初出版。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