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曉霜

你來過,我走過,我們是否相遇過? 也許是某一個場景,也許是某一個人,也許是某一首歌,也許是某一段文字, 曾經給我們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動,記錄下這些生命的痕跡,在歲月靜靜流逝的長河裏,讓我們知道自己曾經這樣活過。—— 曉霜
個人資料
相約曉霜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斯坦福大學教授和CEO媽媽:相信我們的孩子

(2018-11-26 19:55:36) 下一個

斯坦福大學教授和CEO媽媽:相信我們的孩子

 曉霜 相約曉霜 昨天

 

 

 

 

斯坦福大學,照片來自網絡

 

 
 
 
 
 
導語
 

最近在APAPA半島分會舉辦的“多元化之路”的討論會上,三位嘉賓的精彩分享贏得了聽眾的滿堂喝彩。記錄這次活動的文章多處轉載(原文鏈接:成功的多元化之路)。一些家長很希望了解年輕的嘉賓Eric的父母,在孩子麵對挫折時是怎樣鼓勵他,幫助他尋找自己的夢想,使他最後成為一位年輕有為的聯邦檢察官。為此我采訪了Eric 的父母。

* * * * * *

采訪人

Eric 父親(Dad): Fu-Kuo Chang,斯坦福大學航空航天工程係著名教授。

Eric 母親(Mom): Irene LiAPAPA 半島分會理事會主席 & Acellent Technologies Inc. 公司總裁

采訪/撰稿人: 曉霜

* * * * * *

 

Q: 那天在斯坦福大學 “多元化之路”的討論會上,看到您夫婦兩人和兩個孩子都在場。媽媽是活動主辦單位 (APAPA半島分會)的理事會主席;爸爸是斯坦福大學教授,提供活動場地的東道主;大兒子Eric 是討論會的嘉賓;小兒子Grant 是這次活動的一位主持人。看到您一家人在一起做事的情景,令人感動。你們是怎樣讓孩子一起參與做事的?

 

Mom:   我們有三個孩子,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工作很忙,孩子放學後沒人帶,我們做事的時候就帶著孩子一起去。

 

我先生是斯坦福大學航空工程係的教授,他每兩年主辦一次他們專業領域的大型國際研討會  (International Workshop)。 現在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我們辦過十三、四次這樣的國際研討會。參加這些會議的人多的時候有七、八百人,剛開始的時候也有幾十人,全世界各地的人來參加,這個項目需要很多義工。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活動,我想與其讓他們在身邊不搗蛋,還不如讓他們幫幫忙,做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這樣慢慢地孩子就開始一起參與做些事。

 

剛開始讓他們一起幫助招待客人。很多來參加會議的人帶著孩子、家屬一起來,我們的孩子喜歡跳舞,讓他們搞一些活動,創造一些價值。孩子腦子比較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把其他人都聯係起來,為大家服務。

 

參加這些活動的朋友同仁很多都互相認識,他們的孩子,現在有些都20多歲了,孩子們一起長大。他們的這種參與,是一種共同成長的經曆。這個過程中,他們慢慢地養成了和大人一起做事的習慣。

 

 

三個孩子在一起 (左女兒Sam,中Eric, 右Grant) 

 

Q:您二位在台灣學的專業不同,太太是學城市規劃(Urban Planning) 的,先生是學工程的,三個孩子性格也很不同,能夠全家一起參與做事,非常難得。我和先生,一個學理,一個學文,有時覺得彼此說著完全不同的語言;孩子的興趣也完全不同,很難想象一起共事。你們全家帶著孩子一起做事,還有其他什麽秘訣嗎?

 

Dad:主要是Irene有非常開放的心態,願意發掘新的東西,比較能夠接受新鮮的事物。她以前是學城市規劃的,後來到了美國又學習了電子工程計算機(EECS)。

 

Mom:我們把斯坦佛大學的一個專利買回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我們公司所做的產品跟先生研究的領域有很多的交叉,我們有很多工作可以一起做,當然家裏人一起做事也有很多難題。

 

我們三個孩子很不同,老大Eric 一直在公立學校上學;女兒在私校上學;最小的兒子Grant在教會學校長大。孩子小時候,我要考慮如何兼顧孩子和工作。開公司的時候,老三還小,下了課他就到我公司做家庭作業。辦公室裏的人看著他長大,他和公司裏的人都很熟悉。後來公司發展需要人,我問孩子們是否願來公司做事,開始他們沒有興趣,但是最後小兒子還是從蘋果公司回來了,加入了我們公司,因為公司裏的人他都很熟悉,都是朋友,大家關係很好。

 

Q:看到你們和孩子的關係這樣融洽,你們與孩子能夠良好溝通的秘訣是什麽?Eric 那天也談到,年輕人平衡父母與孩子的想法是很大的挑戰。

 

Mom:我覺得中國家長總是追求完美,但是我們都不是完美的。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完美才能去激勵他人;相反的是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不完美,以及如何修補自己不完美的方式可以激勵他人。

 

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在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我們要承認自己的過錯和弱點,我們不是完美的,我們也不要期待孩子完美。

 

我也意識到,我們常把五十歲的自己跟幾歲或十幾歲的孩子做比較,這是不公平的。我們要想想自己年輕的時候,就能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

 

 

張教授,Irene 夫婦和三個孩子在一起

 

Q:Eric 上次分享了他高中畢業後去社區大學的經曆,他永遠忘不了媽媽當時的態度,馬上去 OfficeMax 給他買了新的桌子和椅子。很多讀者看了非常感動,一般的家長會難以接受這個意外;有些家長甚至會覺得這是“世界末日”了。您當時是怎麽想的,為什麽能那麽平靜地對待?

 

Mom:Eric 從小很聰明,但很淘氣。我們住在斯坦福校園,有時他帶著一幫小朋友到我家來sleep-over party。一天晚上我們跟小朋友們說了晚安就去休息了,沒想到淩晨兩點警察來敲門,帶回來一幫孩子。 原來我們睡覺時,他們出去瘋玩,被校園裏的警察送回家,詢問父母是否知道。孩子非常調皮,當然也沒有闖過什麽大禍。

 

Eric小時候,我也曾經在家裏超前教過他數學,爸爸希望孩子以後去斯坦福工程係學習 (我們三個孩子中,倒是有個女兒上了斯坦福工程係,現在她在Georgetown Law School 讀書,她想為窮人服務,在讀法學院)。

 

家裏超前教學,後來孩子覺得學校學的太容易,上課的時候就不好好聽課了,也沒有了學習動力。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就不再超前教他了。後來孩子開玩笑,說我又做錯了,媽媽,要麽你不教,要麽教到底 。

 

Eric上高中不那麽用功,成績一般。但是他一用心,SAT 考了滿分。當時SAT 滿分的學生可以被加州大學(UC)提前錄取。一所UC大學錄取了兒子。但是他們對最後一年的GPA成績有一定的要求,要到達相當於B的成績。 沒想到Eric 最後一年成績不好,西班牙文不及格,那所學校撤回了錄取。直到去上學前一天他才告訴我,他爸爸正在外地出差。當時我很意外,眼淚忍不住地流。但是馬上想我能為孩子做些什麽,和兒子溝通後,他說,媽媽你放心,我計劃先去社區大學,然後再轉學去UC上學。我就馬上給孩子買了新的書桌和椅子。

 

現在說起來很容易,但是當時確實非常驚訝,眼淚一直不停的流。爸爸當時不在家,他對孩子非常和氣,孩子也不怕他。

 

為什麽能夠理解和接受孩子這些過錯,我想到我們當年在台灣高中時學習非常努力,但是上了大學就完全放鬆了。我上大一時也曾經因為一門功課不好而補考,當時覺得很丟人,後來就努力學習了。對孩子將心比心,我就比較容易接受他們犯錯。

 

 

媽媽 Irene 和三個孩子在一起

 

有美國人說,上學得A的成績對於中國人來說隻是個平均分(A means average to the Chinese) ! 孩子的壓力非常大,我們要調整這種思路,孩子一時成績不好沒有關係,主要是看他長遠的目標是什麽。

 

Dad:我在台灣上大學的時候也沒有去最好的台灣大學,我是台灣的清華大學畢業的。這些年我看到很多孩子,包括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我們根本無法預知他們的未來。我們很難根據孩子目前的成績和眼前的表現來判斷和期待他們未來的成就,他們的未來是完全不可預測的。如果能把孩子真正的興趣發揮出來,調動起來,去做他們想做的事,這是最厲害的。我知道斯坦福的學生都很聰明,但是我給他們布置的作業,有些孩子能做得很好,有些就不能,這是為什麽?因為學生的興趣不同。

 

Q:  對於我們大多數中國家長來說,都希望孩子成才,生活幸福,你們是怎麽培養孩子的公益心和社會責任感的?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關心公共事務,這太難得了。

 

Dad:  主要還是要把孩子的真正興趣調動出來,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媽媽比較厲害,她能夠了解每個孩子的不同,根據孩子的不同潛質,因勢利導,孩子上的學校都不一樣,引導孩子發揮他們的潛力。

 

Mom:有人說,第一代移民可以成為很好的工程師和老師;第二代可以成為很好的醫生和律師;但是需要三代人才能造就大文豪和藝術家。父母所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更高的平台,讓他們可以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

 

現在我們大部分華人家庭都有很好的收入,有很好的工作,那麽應該鼓勵孩子去追求他們的興趣。衣食無憂後,要考慮更大的發展,包括在各行各業的發展空間。

 

我兒子在大學學習亞裔美國人的曆史,我們也看到曆史會不斷地重演。目前一些民粹和國粹思潮泛濫,一位99歲的老人,當年納粹時代的受害者,至今少數存活的人,麵對她看到的現狀憂心忡忡,擔心他們這一輩人都離去後,納粹主義會再次回頭,擔心曆史會重演。

 

過去在中國談政治也許不安全,覺得與我們無關,但是民主社會不同。我的大姐在德州做到很好,她很關心時事政治,她常對我們說,如果你們不在桌上吃飯,那就隻能在別人的菜單上。(If you're not on the table, you will be on the menu.)

 

當我們聽人說,“中國人滾回中國去!” 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亞裔美國人曾經經曆的曆史。我們必須發聲,必須參與。這不是喜歡政治,而是考慮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未來要麵對什麽樣的生活。

 

我們還是鼓勵孩子尋找他們的興趣和動力,也鼓勵他們走出自我,關注更大的世界。

 

Q:我們華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總有一種很深的不安全感,往往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不喜歡走出去,即使一些人的經濟條件已經很好了,但總是覺得不夠,你們怎麽看?

 

Mom:  的確很多中國人有不安全感,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家的櫃子裏麵總是放滿了食物,你去白人家裏可能就不會看到這種現象;我們請客吃飯總是要做很多很多菜,要預備很多很多吃的。

 

其實二戰以後很多人都受過饑餓和貧窮,不僅僅是中國人,全世界的人都經曆過饑餓。這是一種心態。

 

是不是要生活無憂無慮,才有心態去追求其他的東西? 關鍵是掙多少錢才夠?掙那麽多錢幹什麽用? 現在給我們APAPA捐錢的人不少,有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和熱心公益的人開始意識到我們華人的經濟收入是在美國中產階級平均收入之上的,但是往往華人的政治影響力還不夠。錢不是越多越好,把錢以後留給後代,還不如現在支持他們做想做的事情。

 

白人有些人隻存四、五百塊錢,但是中國人不管存多少錢還是覺得不夠。

 

Dad:這是一個非常富足的社會,可以讓孩子專心做事不會沒飯吃,這是一種心態和習慣,當然糾正起來很難。

 

還有一點,我覺得在西方社會,大家都很喜歡幫助別人,一個人有問題時,十個人會出來幫你,給你提供答案。但是中國人往往不是這樣,一般不太願意reach out。其實給予他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給予他人不僅僅讓你在情感上有滿足感,你還會得到很多其他意想不到的收獲 。

 

 

張教授夫婦和三個孩子在一起

 

Q:你們是怎樣創辦APAPA 半島分會的? 我有好幾位朋友也參加了APAPA。

 

Dad:我們成立這個APAPA組織,也就是為了要reach out,讓中國人能夠reach out,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大家都能貢獻一些什麽,你給予的,所能得到的回報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Mom:開始我參加APAPA 半島分會的創立,也是因為我在德州的大姐鼓勵我,我才出來做的。我想我已經很忙了,可以幫點忙,做點貢獻,但是後來才發現大家在一起工作,學到很多,各個方麵都有很大的收獲,孩子和大人有一種共同的意識,也認識了更多的朋友,沒想到學到和收獲那麽多東西。

 

我們希望每個季度都能找到最佳的人選來做主題分享。我們有青少年Leadership program, 培養孩子對公眾事務的興趣參與的意識。我們教他們怎麽握手,如何麵試等等。我們還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需要大家參與。

 

Q:最近一位熱心公益的朋友正在籌辦矽穀第一場春晚,她在找一位會說英文的男主持人,看了“多元化之路”的文章,想找你們兒子當雙語男主持。謝謝Eric的弟弟Grant 願意幫忙,他們即將開始春晚的籌備工作。 希望明年二月我們一起去看矽穀春晚演出。最後再次感謝你們全家出力組織“多元化之路”的討論會, 謝謝你們今天的時間。

 

Mom:最後我想對華人家長朋友說,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

 

 

Irene, APAPA 會員和義工在一起 (照片由 Monica Yeung Arima 提供)

 

注:APAPA (Asian Pacific Islander American Public Affairs Association) ,美國亞太聯盟是一個民間群眾團體,是在美國聯邦政府注冊的501(c)(3)非營利組織。它的宗旨在於通過教育、參與和領導能力的培養,提高亞太裔在美國參政和議政的意識和能力。

 

鳴謝 Monica Yeung Arima 提供照片。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鈴蘭聽風 回複 悄悄話 What awonderful family! 父母開明靈活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孩子們陽光上進, 一家人相親相愛, 互相尊重.

"我們還是鼓勵孩子尋找他們的興趣和動力,也鼓勵他們走出自我,關注更大的世界" ---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祝願 APAPA 不斷發展壯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