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牛齋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帕格尼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吐槽鄭小瑛

(2025-09-02 07:24:52) 下一個

一位黑膠發燒友發來短信,吐槽鄭小瑛,原因是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推出柴可夫斯基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文版,鄭小瑛指揮,中國一片讚揚。這位發燒友是歌劇迷,可以站著看整場,為了看場歌劇可以專程從華府跑到紐約。他堅定不移地認為,歌劇必須用原文演唱,否則不倫不類。

據他講,鄭小瑛認為音樂應該用語言來解釋,所以歌劇必須用母語唱。他說這完全違背了音樂的本質,讓他想到江青反對無標題音樂,所以對鄭小瑛更是嗤之以鼻。

鄭小瑛,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早年學習鋼琴,年輕時到解放區參加革命。1952年入黨,1960年被派去莫斯科學習歌劇和指揮,1964年畢業後回國,於中央音樂學院指揮係任教。曾指揮過無數專場音樂會(記得在紅塔禮堂聽過她指揮的《蝙蝠序曲》等節目),多次出國講學、演出,並組建廈門愛樂樂團、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今年95歲,仍活躍於音樂舞台上。

這次用中文演唱西洋歌劇不是第一次,以前鄭小瑛也指揮過中文版的《茶花女》《弄臣》等歌劇。本人完全讚同發燒友的觀點,西洋歌劇必須用原文唱才好聽,用英文唱也不好聽。

作曲家在創作歌劇時,會根據本國語言的特點來寫旋律,使聲樂和器樂協調一致。翻譯成別的語言後,要是把“啊”唱成“吾”,把元音唱成輔音,把單音節唱成多音節,都會破壞音樂的整體結構。舉個例子,《茶花女》中的飲酒歌,開頭有這樣一句“libiamo,libiamo ne’lieti calici,che la bellezza infiora”,幾個同樣的開口元音,頓挫反複,合轍押韻,給人歡快跳躍的感覺。翻譯成中文“我們高舉歡樂的酒杯,慶賀這醉人的時刻”,音韻平淡無味,與旋律搭配參差不齊,失去了原文的效果。

民歌和流行歌曲屬於下裏巴人藝術,有點不同。當年《外國名歌200首》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膾炙人口。歌詞是歌曲很重要的一部分,聽了半天不知道唱的是什麽就有點失去了歌曲本身的意義。不過要是單純從音樂欣賞這個層麵去聽,歌詞是什麽並不重要,還是要聽原汁原味。

自己酷愛俄羅斯民歌和蘇聯紅軍歌曲,從偷聽“莫斯科廣播電台”“和平與進步廣播電台”中播放的俄羅斯歌曲,到後來收集俄羅斯歌曲唱片,如醉如癡,現在再聽中文演唱的《山茶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就有點倒胃口。沒有“卡呀”“達尤”“諾矣”之類的發音、沒有卷舌音、沒有連續的爆破輔音等俄文特點,聽起來就沒有俄羅斯味兒。還記得波士頓交響樂團第一次訪華,在首都工人體育館與中央樂團聯合演出。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演唱了一首“美國著名歌曲”《鈴兒響叮當》,回想起來也是不倫不類,唱腔高八度,聽起來倒是像唱中國民歌。

歌劇也是這個道理,要聽原汁原味,所以學習外語是專業歌劇演員很重要的課程(至少要學發音,背原文)。英美法等國家19世紀曾用英文和法文唱意大利歌劇,後來發明了燈光字幕,便統統改成用意大利語唱。很多劇場演本國歌劇,也會打出本國語言的字幕。

那位發燒友認為,聽歌劇有沒有字幕也無所謂,就像欣賞一首交響曲,把聲樂當成交響曲中的一部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每個座位前都有自己的字幕,他對劇情爛熟,總是把字幕關掉,專心欣賞音樂和表演。本人聽歌劇唱片就是這麽聽,純粹欣賞音樂。當然,要是懂原文,聽起來會更精彩。不懂原文,先做功課,了解劇情,聽起來會更有意思。(聽《奧涅金》,除了個別單詞,隻能聽懂一句話“Я люблю тебя”-我愛你。)

在中國本來也是可以打字幕的,可是鄭小瑛堅持要用中文唱(也不排除演出單位的演員外語功底不夠深)。看歌劇,除了音樂,還有一個視覺的欣賞。東方臉唱洋文,有點驢唇不對馬嘴,所以鄭小瑛堅持用中文唱也有一定道理,可還是解決不了國人穿西洋古裝的別扭。試想洋人演中國古裝戲,怎麽演也是個“出洋相”。

服裝不是難題,把古裝戲變成現代戲就可以了。《奧涅金》就有現代版,有電燈、電話,不用羽毛筆寫信,用打字機,演員的服裝都是普通的西裝、布拉吉(俄語“連衣裙”)。隻是決鬥那場戲有點時空倒轉,又回到了19世紀。不知鄭小瑛版《奧涅金》是不是把戲搬到了北京四合院,長袍馬褂,中國芭蕾舞劇團演出的《胡桃夾子》有這個先例。

不管是什麽版本,對大部分中國老百姓來說,西洋歌劇是陽春白雪。要想欣賞西洋歌劇,應該先從聽交響樂起步。要是喜歡聽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樂,欣賞《奧涅金》就容易多了。從來沒聽過歌劇,也不了解劇情,對音樂要求不是那麽高,聽聽中文版也未嚐不可。“洋戲中唱”能起到普及作用,提高國人的音樂欣賞水平。從票房的角度考慮,有人捧場,才能賺錢。就憑這兩點,給鄭小瑛點個讚也合情合理,更何況是95歲的老太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桃木 回複 悄悄話 沒有必要向下迎合。
最西邊的島上 回複 悄悄話 哈哈, 我知道有,但不好想象用非英語演出莎翁的戲劇,因為覺得那樣會丟了莎翁的天才語言精華。

不信去聽聽原文演出的莎翁戲劇就知道了。啊,多麽美妙的聲音和韻律呀!

謝謝您的分享。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讓歌劇更陽春白雪(elitism),還是更下裏巴人(accessible to the masses),這種角力大概在歌劇史上就沒有停過。
記得電影《Amadeus》就反映了莫紮特時代的這種角力。
莫紮特想寫一部用德語演唱的歌劇,宮廷貴族和音樂貴族蔑視這個想法,認為歌劇就應該用意大利演唱。
在那時候的維也納,用意大利演唱是陽春白雪,用德語演唱是下裏巴人。
莫紮特力排眾議,堅持用德語寫了《魔笛》。
他一輩子用意大利語寫能拿傭金、給上層人士觀看的歌劇;用德語寫給能讓大眾欣賞的歌劇。
時過境遷,到了今天,再也沒有人認為用德語演唱的歌劇是下裏巴人。
所以,我個人的觀點,如果用本地語言唱歌劇能讓聽眾有更好的感受,沒有必要跟隨 elitists 的觀點而反對它。
有一個美國人說,他聽了很久一首舒伯特的歌,他大概知道德語歌詞的意思。但他第一次聽到用英語演唱那首歌時,才真正在感情上被打動。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歌劇演員需要能夠用原文唱(至少要能背)歌劇,觀眾不可能懂那麽多不同的語言,如果完全聽不懂唱詞,那麽是用什麽語言唱的就無所謂了,反正都有聽沒懂。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用中文適合普及,畢竟不是在俄羅斯演出,絕大部分觀眾根本聽不懂唱詞,搞得那麽“洋”春白雪誰還聽啊?即便在西方國家,熟悉這部劇劇情的人也是極少數了,在整個西方歌劇史上這部既算不上傑作,更算不上膾炙人口。在中國有點名氣主要還是靠當年中蘇的特殊關係下大力宣傳的結果。還是能聽懂,吸引入了門再說。鄭大師95歲高齡還費心搞歌劇普及,這本身就得大大的讚!
水晶藍 回複 悄悄話 糟了,搞錯了,抱歉,還請博主快點把我的評語刪了。也向鄭大師間接道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