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牛齋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帕格尼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音樂治療抑鬱症

(2025-04-11 13:22:16) 下一個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最近在研究音樂的心理治療作用。患抑鬱症的病人,聽到以前生活愉快時候的音樂,大腦會發生聯想,心情會改變。這個學校希望能研究出一套係統性的音樂治療方法,為抑鬱症患者解除痛苦。

假如我患上了抑鬱症,應該聽哪些音樂呢?兒童時代有過一段所謂“蜜罐裏長大”的“幸福生活”,除了“蕩起雙槳”,有幾首電影插曲也能引起愉快的聯想,像“英雄兒女”“女跳水隊員”“冰山上的來客”裏的插曲,能把人帶回初中學生年代。記得班裏的文藝委員,帶領全班學唱《英雄讚歌》。初中生活天真無暇,同學之間的友誼純真,令人回味。以後迷上了俄羅斯歌曲,可是聯想到的是偷聽敵台。除此之外,滿腦子都是革命歌曲,“拿起筆、作刀槍”,沒病都能聽出病來。

文革期間在壓抑的環境下,也接觸了大量古典音樂。然而現在再聽到一些曲子,往往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傷感與惆悵。有一年從農村回北京探親,父母都去了幹校,就買了張火車票去看他們。臨走前從同學那兒借來一張《門德爾鬆第四交響樂》,隻能借一天,熬夜聽了好幾遍。一路上,這首曲子的旋律不斷在腦子裏縈繞。現在聽到這首交響樂,腦海裏會浮現出坐火車南下,心情迷惘,和父母在幹校勞動改造的非人處境。

1973年3月,倫敦交響樂團首次訪華,電視現場轉播,演出《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當時在陝北插隊已經四年多了,72年底大批招工剛剛結束,自己沒被招上。以後的招工又凍結了,全公社隻剩下十幾個知青,村子裏隻剩我一個人,前途暗淡,十分頹喪失落。回北京探親,聽到這首曲子,竟然流淚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總是讓我想起生活最慘淡的那段日子。

很多其他的曲子都令人聯想到不愉快的事情。一位同學沈因立,紳士風度,才子佳人,音樂、文學、半導體、外語、花樣滑冰無不精通。文革時期“惡習”不改,依然彬彬有禮。父親被迫害致死,自己插隊到山西榆次,因與表妹有一段割不斷的戀情,精神受折磨,失去對生活的希望,撒手人寰。他最喜歡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成了懷念他的紀念曲。

後來改革開放了,生活輕鬆了,愉快了。記得常去王府井外文書店買古典音樂磁帶,比如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莫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組曲》等。現在聽這些曲子,隻會聯想到我的那個磚頭錄音機。記得是香港製造的Conic,把準備結婚的錢都花了,在前門連夜排隊買回來的。

在美國艱苦奮鬥的日子,是這輩子最令人興奮、愉快、刺激的日子,大量七八十年代的流行和搖滾音樂,都能把思緒帶回到那些日子。我要是患上抑鬱症,大概會多聽《Piano Man》《Stayin’Alive》《All By Myself》《The Sound of Silence》《Imagine》《Dancing in the Dark》《I Will Survive》《Hotel California》《Every Breath You Take》《Time After Time》…這樣的經典名曲太多了。雖然有的歌曲內容膚淺,有的傷感憂鬱,但都伴隨自己度過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話又說回來,音樂治療抑鬱症還處於研究階段,用音樂幫助病人擺脫痛苦隻是一種希望。從相反的角度去考慮,常聽令人傷心的音樂會不會導致抑鬱症,也應該研究。如果真是這樣可就麻煩了,多少古典音樂都是在“十年浩劫”中接觸的。

還是貝多芬說得好: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理更高的啟示,誰能透徹感受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琪子 回複 悄悄話 音樂是治愈不良情緒最好的渠道。
黃小金 回複 悄悄話 讚同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