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牛齋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帕格尼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報複性旅遊之倫敦

(2023-11-05 04:52:45) 下一個

天又冷了,又入冬了,眼看一年又要過去了。想想2023年,與往年不同的是旅遊多了一點。用“報複性”有點言過其詞,因為對自己並不存在“報複”。疫情前旅遊並不多,沒有因為疫情失去了旅遊機會而在疫情後想報複一下。不過飛機上、旅館裏、各處景點都是人滿為患,就算是加入了報複性旅遊大軍的行列。

以往出去旅遊,一年最多去一兩個地方。今年去了四個地方:匹茲堡、羅利(北卡首府Raleigh)、紐約和倫敦,一次隻去一個地方,三五天而已。這樣的旅遊對很多人來說是小打小鬧,可是對我來說已經不同尋常了。三個地方以前講過,今天就說說倫敦。

這是第一次去倫敦,那些大景點當然不會錯過。不過這些大景點並沒有給我什麽特別的印象,跟照片上的一樣,隻有Big Ben 比照片上顯得更金碧輝煌、氣勢磅礴些。

這次倫敦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大英博物館- 老祖宗的那些玩意兒,不知看過多少,包括台北故宮的國寶。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兩萬多件中國物品比台北故宮的70萬件少了許多,但說不上為什麽令人耳目一新。也許是因為讓人聯想到八國聯軍,當年真是掠走了不少好玩意兒。其他國家的遊客大概也會有同樣的觀感,在大英博物館裏看到了自己國家的珍寶。

無獨有偶,今年八月英國媒體報道大英博物館丟失兩千多件各國的收藏品,引起國人的憤怒,要求博物館歸還所有的中國文物。中國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有的是私人收藏,捐獻給當地博物館。在波士頓附近的一個人口隻有20萬的小城伍斯特,博物館裏就展示不少宋汝窯、唐三彩之類的物品。讓這些物品留在原地,讓世界更多人可以欣賞了解中華文化,是不是比全部歸還中國更好?

二,中國城- 倫敦的中國城地理位置極佳,四周步行範圍內有許多繁華的商業娛樂區和旅遊景點,所以也成了遊客們光顧的聖地,人頭攢動,滿街都是吃客,熱鬧非凡。喜歡倫敦中國城,有中國味兒,像趕廟會。幾條街道都是步行街,禁止車輛進入。大紅燈籠高高掛,大牌樓小牌坊矗立在主要路口,街頭藝人縱情歌唱,又趕上中秋,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三,公園- 倫敦有幾個麵積很大的公園,綠樹成蔭,花草成片,遊客如雲。鳥鳴聲聲,不絕入耳,綠色鸚鵡飛來飛去,天鵝成群在湖中漫遊,猶如走進大自然,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海德公園算是名聲最大的,上中學就學習過海德公園的“演講角”,這次親臨現場,十分有趣。十幾個人各自為政,高談闊論,有人還與路人辯論。有一半是跟宗教有關,一位老兄公然貶低伊斯蘭教,說真主也是有罪的,引起爭吵。其他演講者有人批評政府,有人反對女權,整個氣氛很活躍自由。

四,交通- 出門前認真研究了倫敦的地鐵線路,尤其是旅店和主要景點附近的地鐵站。倫敦地鐵像蛛網一般,基本上,倫敦市內任何地方都可以坐地鐵到達,最多再走十幾分鍾。倫敦地鐵1863年就開始運行,比紐約早40年,最早的線路已經停運了,以後不斷增添新路線,整個係統不像紐約那麽陳舊。現在共有12條路線,包括去年新開的伊麗莎白線,從希思羅機場直通市中心,又快又便宜。

不巧,在倫敦趕上英國鐵路大罷工。雖然地鐵不屬於鐵路係統,但也受到影響,班次減少,許多地鐵站關門。這就迫使我考慮坐公車,不過也好,倫敦的紅色雙層公車應該體驗一下。幸好大罷工隻舉行了一天,即便繼續,我發現倫敦公車也非常方便,700多條路線,四通八達,車站電子顯示板預告下一班車到達時間,也比地鐵便宜,還可以坐在上層領略倫敦街景。

順便說一下,買一張交通卡,地鐵、公車、計程車都可以用,可隨時充值。不用交通卡,也可用手機付款或信用卡(零接觸)。

五,諾丁山- 就是Knotting Hill,是倫敦西郊的一個社區,以其五彩繽紛的建築著稱。1999年浪漫電影《Knotting Hill》提高了該區的知名度,逐漸吸引了各國遊客。有一條街叫Portobello Road,是一個農貿市場、跳蚤市場、古董市場、食品小攤的大集市,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在這裏可以感受到世界各國的文化,聽到不同語言,品嚐各國風味,看到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東西。

在曆史上,諾丁山也是個浪漫的地方。18世紀維多利亞時期,倫敦的王公貴族、花花公子們都樂於在諾丁山“廝混”,這裏流傳著各種風流往事。至今許多高官和文化名人也都在此居住或有房產。

六,音樂會- 原計劃中沒有聽音樂會的打算,沒想到,到了倫敦第二天,了解到離旅店很近的Royal Albert Hall 當天有音樂會,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奏曲和第九交響樂。於是決定晚上開演前碰碰運氣,要是還有票就去聽。結果還真有票,隻是好票都賣光了,隻好買了一張三層的票,不過是第一排,居高臨下,整個樂隊盡收眼底。

近幾年去聽音樂會,覺得有個改變傳統的趨勢。樂章之間是不應該鼓掌的,掌聲會影響到樂曲的整體連貫,影響到演奏者的情緒,所以到樂曲結束後才可以鼓掌。可是現在似乎不管那一套了,可能是年輕人開始對古典音樂感興趣了,不懂“規矩”,把聽搖滾音樂會的習慣帶到了古典音樂會。原來以為英國人最傳統,應該最“守規矩”,可是不然。不過估計跟以往的音樂會一樣,總是有個別“不懂音樂”的人,在一個樂章結束後就開始鼓掌,有時還自以為是地叫好,慢慢帶動了全場鼓掌-一顆耗子屎壞了一鍋粥。

七,最後當然還得說“吃”。以前聽說在歐洲所有國家中,英國菜最難吃,除了白菜就是土豆。這次去以前作了點功課,發現fish and chips是英國的經典菜肴,所以不能錯過。這道菜實在不敢恭維,就是炸魚片和炸土豆,雖說饑腸響如鼓時很香,管飽,但領教了一次以後就不會再去當回頭客了。

雖說英國菜很單調,但英國人還是有口福的,世界各國的佳肴都可以吃到,特別是印度菜。英國的印度移民非常多,大大小小各行各業都有印度人。據說倫敦的印度飯館比新德裏還多,不知真假,但到處都可以看到印度飯館倒是真的。倫敦最有名的飲食市場Borough Market星期一歇業,沒過上嘴癮(事先功課作的不足),在旁邊的一家台灣餐廳吃了一頓地道的刈包。

不虛倫敦此行,給2023年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想看更多照片請點擊這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倫敦餐館很多,印度菜是英國的國菜,比在印度的好吃,應該吃。有好多餐館不錯呢,土耳其的、西班牙的、法國的,得到網上查一下,英國的lasagna, cottage pie, toad in hole 都好吃, borough market以前 就星期五到星期天開,現在需求多了,哪天都開了。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看到了您拍的更多的照片,拍得真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