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14歲的跳水冠軍全紅嬋,一夜成名,在中國家喻戶曉。美國人也讚美全紅嬋的精湛表演,可是隻知道她叫“寬紅嬋”。這是怎麽回事呢?這是漢語拚音在作祟。
如果你住在美國,你的名字是“李平”,你不會有名字的困惑。“李平”的漢語拚音是Li Ping,美國人念起來沒有什麽困難,除了四聲走調,你基本上還是“李平”。如果你的名字是“蔡小朋”可就麻煩了。“蔡小朋”的漢語拚音是Cai Xiaopeng,美國人就不知道怎麽念了,你大概已經習慣別人叫你“凱教賠+鼻音”或Mr. 凱。
一個朋友叫“秦雪蘭”,美國人都叫她Ms. Queen。英文中,Q打頭的字統統跟上“u”- queen, quiz, quarter, quality…“Q”的發音基本上就是“苦”。秦雪蘭的名字“Qin Xuelan”美國人不會念,“Qin”就成了Queen。所以,“全紅嬋”(Quan Hongchan)在美國電視上就成了“寬紅嬋”。
漢語拚音是1958年中國政府為了掃盲創造出來的。在漢語拚音之前已經有十幾種拚音,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葡萄牙傳教士在編輯葡漢字典時發明了一套拚音。漢語拚音之前最流行的是韋氏拚音,19世紀由一位英國外交官發明,廣泛為西方國家采用。
韋氏拚音比較符合英文的發音習慣,“全紅嬋”是Ch’üan Hung Ch’an, “秦雪蘭”,是“Ch’in Hsue Lan”,美國人八九不離十可以念得對。美國廣播員常把“習近平”說成“季信平”或“齊信平”之類,因為他們不知道“習近平”的“Xi”怎麽發音。
一直到80年代,國際上通用的是韋氏拚音。1979年美中建交,聯合國決定采用漢語拚音。美國國會圖書館1986年改用漢語拚音作圖書分類。隨之,美國各媒體也改用漢語拚音,毛澤東不再是“Mao Tse Tung”了,改為“Mao Zedong”。
紙麵上改了,可是沒有人會讀。1989年6月,北京成了熱門新聞,美國廣播員都把“Beijing”念成“北性”。隻有一個主播字正腔圓,就是CBS的華裔播音員Conney Chung。NBC大腕記者Tom Brokaw 退休以後回憶說,英文裏有Jingle Bell,跟北京的jing一樣,為什麽偏要說“北性”?他說這是廣播員的職業病,故弄玄虛,說外國名字帶外國腔調會讓他們顯得更專業。
把“全紅嬋”念成“寬紅嬋”,“習近平”念成 “季信平”跟專業不專業沒關係,不會念就是不會念,漢語拚音的發明本來就沒考慮外國人的方便。現在好了,給海外華人帶來了不方便,得適應美國人說中國名字。讓美國人去學漢語拚音也難,要把腦子裏的英文統統丟掉。“ji”“qi”“xi”跟英文什麽關係都沒有,“she”不能讀作“西”,而要讀作“社”。
台灣人一直用韋氏拚音,姓“王”就是“Wong”,不會有人叫你Wang -“萬+鼻音”。韋氏拚音也不完美,不經過學習也會念錯,比如台灣舉重冠軍郭婞淳,韋氏拚音是Kuo Hsin Chun,結果讓播音員念成了“闊婞淳”。“郭”是Kuo,“闊”是K’uo,不學就不知道。要是韋氏拚音和漢語拚音能混著用就好了:Guo Hsin Chun美國人就不會念錯了。台灣羽毛球冠軍王齊麟就混著把自己的名字拚寫成Wang Chi Lin,可是漢語拚音就成了“王吃麟”。
中文發音太難,到底是韋氏拚音更標準還是漢語拚音更標準,馬英九自有論斷。1998年馬英九當選台北市長後,在台北推行漢語拚音。他決定台北市的路標采用漢語拚音,但他的權力管不到國家管理的高速公路,造成了一些混亂。比如“建國路”在市內標為“Jianguo Lu”,而上了建國路高速,路標卻是“Chien Kuo Rd”。後來馬英九當選為總統,路標便統一了。但他不能強迫民間接受漢語拚音,台灣人基本上還是用韋氏拚音拚寫名字。查看穀歌台灣地圖,漢語拚音與韋氏拚音和平共處,然而“台北”永遠是“Taipei”。
Wong是香港人王姓的拚法,也包括了黃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