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Theroux是美國作家,擅長寫遊記,特別是坐火車旅行。80年代,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坐火車縱貫中國東西南北,寫了一本書叫《Riding the Iron Rooster》。在書中他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那個年代中國人的生活。很多事我們自己不太在意,經他一寫,才頓悟,是啊,中國人就是這樣。
因為他還會說中文,所以特別喜歡跟中國人聊天。書中有一個篇章,專門寫他對中國人“笑”的困惑。他發現中國人微笑少,其他莫名其妙的笑多。該笑的時候笑,不該笑的時候也笑。雖然他會說中文,但政府還是派了一個“翻譯”跟著他。他就問翻譯,看,那個人摔倒了,為什麽還有人笑?翻譯無語。
看了以後很有感觸,大半輩子生活在美國,光一個“笑”就能赤裸裸地暴露出骨子裏還是中國人。我狠狠地反省自己,清楚地記得幾次“不該笑的時候也笑”。一次是在中國讀研究生,哈佛大學數學教授Phillip Griffiths來講學,我被派任為他的生活陪同,負責他日常生活的安排,跟他一同住在西郊友誼賓館。有一天的安排是去長城,我和司機在他的樓下等他。左等不來,右等不來,我就上樓找他(那個時候沒有手機)。他見到我,說肚子不舒服,不能去了。我一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原來,頭天晚上吃烤鴨,他老兄吃得津津有味,一口接一口,比誰都吃得歡。你現在肚子不舒服,誰讓你吃那麽多,你洋人的肚子盛不下那麽多中國鴨子。
另一次是在美國,和一位農業部官員聊天。聊到盡興,她拿起一瓶水咕咚咕咚喝了幾口,沒想到喝的有點太急,嗆著了,不停的咳嗽。我又笑起來了,因為跟她比較熟,就不是“撲哧”一聲,而是大笑,還挖苦一句,“走錯地方了吧。”
還清晰地記得數學教授和農業部官員尷尬不解的麵部表情。你不關心我,問問有事沒事,笑什麽笑。中國人的這種笑,隻有中國人自己了解。20多年前,新買了一兩麵包車,剛開回家就讓人撞了一下。兩天後回車行上牌子,在車行打工的一個廣東小夥子,一見到我的新車癟進去一塊,大笑起來。我沒有生氣,新車第二天就被撞了,不是很可笑嗎?
這是一種幸災樂禍,是中華文化中的糟粕。英文和其他語言都沒有十分準確的翻譯,隻有德文有一個schadenfreude。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都分析過幸災樂禍的原因,但是都沒有涉及到中國人幸災樂禍的根源。一位中國社會學家指出,中國人的生活太苦,太艱難,苦中尋樂,看到別人遭難,自己平安無事,就是樂,就是幸災樂禍。
911恐怖事件後,國人幸災樂禍,拍手稱快;美國新冠肺炎病例突破10萬,抖音上拉出“熱烈祝賀美國疫情”的橫幅,十幾萬人點讚…,從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到暴富,惡習不改,總是找各種借口“笑”,大笑、微笑、歡笑、哄笑、暗笑、假笑、奸笑、傻笑、淫笑、嗤笑、獰笑、苦笑、冷笑、狂笑、幹笑、譏笑、嘲笑、恥笑、皮笑肉不笑…一個人摔倒了就覺得很可笑。
摔倒了真的可笑嗎?美國有一個滑稽電視節目《Funny Home Videos》,常常有人摔倒了,引起滿堂哄笑。是,有的時候狼狽地摔倒了很可笑,但是必須有一個大前提,就是摔倒了以後沒事,拍拍屁股站起來,自己也會覺得很可笑。在摔倒當時的一瞬間,誰都不應該笑。
住在海外的華人,要時刻檢點自己,不要讓潛意識裏的那個“笑”作祟,不合時宜地迸發出來。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同情和憐憫,多一點愛心,少一點仇恨。把異國他鄉當作自己的家園,入境隨俗,不該笑的時候千萬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