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莊大俠

博文主要是懷舊文章,以及時事評論。謝謝!
個人資料
百萬莊大俠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朽的榮光-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2025-08-12 02:19:37) 下一個

寫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前夕!

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與幾位同學來到東京淺草的一家卡拉OK,那次是我第一次聽到鄧麗君的那首(頌歌),當時在電視畫麵中除了歌詞之外,還配有國軍將士(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戰畫麵,歌詞的大意是: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馬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古聖和先賢-在這裏建家園,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隻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我中華民族就千秋萬世-直到永遠,那天唱著這首歌-看著這畫麵,我們都動容了、、、

說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日戰爭,那是中華民族在近代曆史上付出了最慘烈犧牲的一段曆史,這一段曆史不容被扭曲,更不應該被遺忘,回顧抗戰過程中的記載,回顧國軍與日軍的22次大型決戰,我們會看到真實的抗戰到底有多麽的殘酷,這種慘烈程度貫穿在整個八年抗戰中,它就像歌曲中唱的那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從我查到的幾次大型會戰裏,就可以看出那場戰爭的殘酷與絕望的程度,更可以看出整個抗戰打的有多麽艱苦。

近年來關於抗戰有種新說法:將八年的抗日戰爭-改為了十四年抗戰,這種說法是篡改曆史,東北的抗戰與延安根本就沒有關係,918事變發生的時候,共產黨本身還自顧不暇,這又何來中流砥柱之說,再說東北抗日聯軍接受的是遠東共產國際(蘇聯)的領導-而不是延安,楊靖宇死後日軍進行封山,抗聯被搞得沒有吃喝,就撤到了蘇聯境內編入到了遠東軍的88旅,到1945年(88旅)也就是東北抗聯才隨蘇軍返回到鬆花江畔、、、

曆史首先要真實,任何篡改曆史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行為-都叫穢史,真實的抗戰應當從1937年爆發的蘆溝橋事變算起,盡管事變的規模並不大,但那是抗戰的標誌性起點,當時駐守在宛平縣的國軍是宋哲元的29軍,這隻裝備簡陋的軍隊VS進攻蘆溝橋的日軍時,雙方在武器裝備上是絕對的不對等,因此29軍官兵是以大刀隊而聞名,盡管他們跟日軍是以命相博,但畢竟是冷兵器對陣日本軍隊的機關槍迫擊炮,最終宛平縣落入到敵手。

在北平蘆溝橋事變後的同年8月13日,在上海又爆發了淞滬會戰,它被史學家稱為是813抗戰,北平-上海這一北一南的戰端,就相距一個月的時間,淞滬會戰發生後蔣委員長向全國發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的號召,為阻止日軍在上海登陸,淞滬會戰時老蔣也豁出去了,他將自己最精銳的三個整裝德械師全都拉了上去,看到中央軍已經把家底全都拿了出來,地方上的各路軍閥也都率部隊奔赴到上海、、、

就這樣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從中央軍到各地方的雜牌武裝,趕到淞滬戰場上的軍隊就有70多萬人,參加會戰的地方部隊包括:湘軍-川軍-桂軍-粵軍-黔軍-皖軍-贛軍-等等,這些地方軍人徒步上千裏路趕到上海,就是來為國家送命的,李宗仁-白崇禧的桂係原來與老蔣是死對頭,但在民族大義麵前也拋棄前嫌率部趕到上海參戰,這是一場真正的全民抗戰,他們用生命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壯史,實現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

當年在淞滬會戰時,國軍隻能在蘇州河以北的狹小區域布防,因為當年上海市內百分之八十的麵積都是租界,諸如在市區內的法租界-日租界-公共租界,這些租界根據(條約規定)全都享有治外法權,這也就是說這些租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所以不僅國軍不能在那一帶構築工事,日本軍隊也不敢把炮火打到租界的地盤上,日軍也不敢得罪美英列強,

這樣日軍的炮彈就全傾瀉到這塊狹小的陣地上,日本軍艦上的炮口徑有16英寸,每發重型炮彈都有大約一噸多重,這樣的炮彈砸到陣地上-幾十位國軍士兵瞬間就沒了,一個師的兵力半天就拚光,會戰曆時三個月國軍死傷三十多萬,十五位師長殉國,閘北一帶被炸成廢墟,到處都是屍體,將士們用血肉之軀,在蘇州河以北築起了一道防線抵擋日軍的進攻。

淞滬會戰最終以國軍的戰敗而結束,上海被日本軍隊占領後不久,日軍又以七個師團的兵力向南京發起進攻,攻守雙方經過12天的戰鬥南京也落入敵手,至此中華民國的首都也被日軍占領,接下來日本軍隊又開始對平民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這場南京慘案在中國人的記憶裏留下了一道揮之不去的惡夢,直到今天這道傷口雖以結疤,但卻一直難以愈合。

南京淪陷後日軍沿京浦路繼續向前推進,意圖與北線的日軍遙相呼應,一舉打通京浦路進而攻占徐州,以便使南北日軍連成一片窺視中原,這時候的中國稱得上是山河破碎,到處都是斷壁殘垣,盡管各個戰區都拚了血本,國軍各部官兵也是:將不畏死-兵不惜命,但仍不能阻止敵人進攻的步伐,每一次戰役日軍都能實現他們的戰略意圖,就這樣在38年的3月下旬,不屈的中國守軍仍要與侵華日軍決戰,於是在五戰區爆發了台兒莊大戰。

半個世紀之後:根據當年台兒莊大戰的曆史,廣西電影廠拍攝了一部抗戰題材的電影-就叫血戰台兒莊,這是大陸第一次肯定國民黨正麵抗戰的電影,以前都是地道戰-地雷戰一類的影片,因此電影局審片的時候,對血戰台兒莊還有些擔心,沒想到影片在全國上映後反應出乎意料的好,在上海放映的時候,甚至還出現了觀眾集體起立向陣亡勇士致敬,默哀的動人一幕,還有報道說86年4月影片在香港放映後同樣受到市民的歡迎,票房收入進入前三名,港媒評論說:影片表現出了尊重曆史的態度,謳歌了民族魂,

張自忠將軍在台兒莊陣亡的時候,全身十六處中彈,日軍向國軍方麵交還了將軍的遺體,並且宣布為此停戰一天,以表示對這位中國勇士的尊重,張自忠將軍的夫人聞訊後,也自殺而亡追隨自己的丈夫而去,下葬的那天蔣委員長親自扶棺,沿途有台兒莊十多萬軍民護靈相送,此情此景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這是八年抗戰的一個縮影,也是這個民族不屈的畫麵,如今在北京城內有一條大街就是用將軍的名字命名,那條大街就叫-張自忠路。

為什麽說中國抗戰是“一寸山河一寸血“-隻要看看台兒莊血戰時,國軍第二集團軍司令說的話:我們大概就能明白其中的涵義了,孫連仲在陣地上說的那番話特別的蕩氣回腸,他對部隊下達命令說:台兒莊是我們的光榮之地,也是我們的墳墓,從今天起全軍實行(連坐法)以肅軍紀,不死於陣前-就死於軍法,命令部隊炸掉運河浮橋,仗打到這個份上,我們就決不能撤退,當兵的打光了,軍官填進行-大家都填光了,老子我就來填。

動筆之前:我再次觀看了這部老電影,相信看過-血戰台兒莊的觀眾,會對影片結尾處的畫麵有印象,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的響起,呈現在觀眾麵前的是:幾位國軍士兵在殘破的城牆一隅,舉起一麵殘缺不全的國旗,在城牆下麵是成千上萬屍體,國軍的灰色軍裝與日軍的黃色軍裝混在一起,戰場上的餘火在燃燒,濃煙在彌漫,戰後的陣地上屍山血海鋪成了一條血路,伴隨著這些鏡頭的還有五戰區司令李宗仁向中央匯報戰績時的旁白,以及那滴滴答答發電報的聲音,至此國軍以慘烈的犧牲-獲得了台兒莊戰役的大捷。

這部血戰台兒莊的電影,在抗戰題材的電影中屬於天花板級別的,現在四十多年過去了,至今都無法超越,影片中有這樣一組鏡頭:在台兒莊的一座關帝廟裏,有一群衣衫藍縷,全副武裝的國軍士兵,他們列隊站在關帝廟的小院子裏,師長遲峰誠對他的敢死隊士兵們說:我老遲從來就不說瞎話,實話告訴大家,台兒莊已經被小鬼子占去了大半個莊子,今天當著關老爺的麵,咱們幹了這碗酒,現在我就要帶你們去奪回台兒莊,不能再退啦,再退長官饒不過咱們,陣亡的弟兄們也閉不上眼啊,這樣的場麵實在令人動容。

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家裏觀看香港的鳳凰衛視,有檔節目叫“冷暖人生“這個欄目的主持人叫陳小楠,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采訪記者,那次陳小楠去采訪的是一位當時94歲的抗戰老兵,他是台兒莊戰役的最後一位指揮官,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少將師長,他的名字叫仵德厚,他就是影片裏率敢死隊殺入台兒莊,與日軍展開逐街-逐巷-逐房-爭奪戰的(遲峰誠師長)的原型,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仵德厚被新政府抓了起來,因為他曾經是國民黨的軍官-所以他被判處十五年的徒刑,接受采訪時他就是一個老農民。

仵德厚對陳小楠說:他與弟兄們經過一天一夜的血戰,日本軍隊龜縮到台兒莊的西北角等待增援,雙方形成了對峙的局麵,到4月3日李宗仁長官下達總攻的命令後,仵德厚率敢死隊再一次向日軍發起了決死衝鋒,日本鬼子也拚了雙方都殺紅了眼,陣地上殺聲震天,槍炮聲交織在一起,煙霧彌漫,台兒莊戰役結束後參加敢死隊的國軍將士隻有三個人活了下來,

如何對待自己國家的老兵,體現出來的不僅是一個國家的責任,也是考驗每一位公民是否有良心,本人在西方國家已經生活了30多年,據我所知在美國有陣亡軍人的公墓,在加拿大有老兵節-每年到11月份的時候,無論是在銀行,還是在超市,甚至在攴廳裏,你都會看到設置好有一個小捐款箱,市民可以通過捐款換取一朵小紅花佩戴,以表達對那些為國家做出犧牲老兵的感恩,在首都渥太華還會舉辦獻詞獻花-和鳴槍儀式,無論是市民還是官員,乃至上學的孩子,人們都會對那些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同樣在海峽對岸的台北-為紀念陣亡將士,民國政府同西方國家一樣,在基隆河旁也建有一座忠烈祠-裏麵供奉著各個時期為國捐軀將士的牌位,以供後代子孫去那裏懷念,不僅在台北有忠烈祠,就連當年的侵華日軍-都在東京有供奉他們牌位的靖國神社,中國人與其抗議日本人去參拜靖國神社,還不如善待自己國家的老兵,別讓那些老兵流血又流淚,如今北京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除了習近平和幾位常委外,任何人都不能靠近獻花。

我們再接著說抗戰:除了采訪台兒莊戰役的老兵外,陳小楠還帶著一個攝製小組重返抗戰時中條山戰役的舊址,去采訪原國軍第二戰區的抗日老兵,中條山位於晉西南地區,是太行山連接呂梁山的戰略要地,1941年的5月中甸侵華日軍為奪取控製這一戰略要地,集結兵力開始向駐守在中條山地區的二戰區國軍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半個世紀後記者陳小楠通過她的采訪-和攝像機的鏡頭,向我們還原出當年800冷娃-跳黃河的悲壯場麵,

冷娃-是陝西一帶對剛毅孩子的稱呼,冷娃-就是當年扼守在黃河南岸,阻敵於黃河以北的一批少年兵,中條山戰役-最終是以國軍陣亡犧牲二萬七千多官兵的代價(幾乎全軍覆滅)而丟失了陣地,當時31軍陣地上還剩下一些傷兵,其中就有八佰多名娃娃兵,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他們被逼上黃河斷崖,這個時候山下全是日本兵,身後麵就是黃河斷崖,

在這種絕望的情況下,這八佰多位娃娃兵都跪倒在地,他們一拜蒼天,二拜自己的爹娘,然後高唱著秦腔集體跳下了懸崖,斷崖下麵是那條被稱做是-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這些誓死也不投降的孩子們-就以這種方式投入到了黃河母親的懷抱,消息傳到二戰區的長官部後,閆錫山聞訊也禁不住的老淚縱橫,八佰多位寧死不屈的娃娃兵,真是悲哉呀-壯哉!

戰爭進行到了這個程度,國家已經用盡了全部的力量,國軍也損失過半-可以說是竭盡了全力,我們的先輩已做了他們能做的所有事情,但仍然不能扭轉戰場上節節敗退的局麵,仍然看不到勝利的曙光,日本軍隊仍然是想打哪就打哪,戰線想推多遠就推多遠,因此有無數的中國人都認為,這將會是一場亡國之戰,這種絕望的情緒彌漫在全國上下,究其原因就是自家的武器裝備不如人,就是自己的國家實力太弱,這就是當年中國的狀況。

現在每當運動員獲獎時,賽場就會奏起國歌,這國歌大家都耳熟能詳,但這國歌在抗日戰爭時期卻是一首全民抗戰的歌曲-它就叫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戰最艱難困苦的時候,整個國家就像(義勇軍進行曲)唱的那樣:中華民族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打一仗就丟失一座城市,再打一仗再丟失一塊國土,國軍無論用多少人的命去拚,都阻擋不住日本軍隊的瘋狂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北平失守-上海失守-南京失守-華北-華東-華南相繼失守-這時候中華民族的危險就已經不是一句歌詞-而是一種山河淪喪的現實。

截止到武漢戰役為止,中國的半壁江山都已落入到了敵手,中國空軍的二千多架戰機已全部戰毀,海軍的所有艦艇也沉入到江底,陸軍的戰鬥減員更嚴重,軍需彈藥嚴重不足,因此國民政府決定遷都到重慶堅持抗戰,重慶位於長江與嘉陵江的交匯處,這座沿江而建的山城,就像大詩人李白在他的詩篇(蜀道難)裏描述的那樣,不僅地勢險要而且具有戰略縱深,憑借著地理優勢國軍就可以抵禦日軍入川,從此抗戰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

如果從1938年國民政府遷都後算起,那麽重慶這座英雄的城市-就成為了中國的最高統帥部,為摧毀中國政府的抵抗意誌,日本空軍就將陪都重慶視為了戰略轟炸的首要目標,這時候重慶已喪失了製空權-失去空軍的保護,日本的轟炸機想來就來,想什麽時候炸就什麽時候炸,這無差別的狂轟濫炸給重慶市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最典型的災難就是日軍空襲造成的校場口隧道大慘案,在那場慘案發生後有上萬名重慶市民的傷亡。

在大西南抗戰的那些年,中國最富裕的省份,都落到了日軍的手中,中國所有的對外通道都被日軍封鎖,在這最艱難的相持階段各種物資極為貧乏,接受外援的唯一通道就隻剩下駝峰航線,這條航線就像一條細細的輸血管,維持著中國抗戰軍民的最低需求,為能扭轉戰局,為能讓這個苦難的民族活下去,蔣夫人宋美嶺遠涉重洋-到大洋彼岸去尋求國際援助。

在1943年2月18日的這一天,宋美嶺應邀來到了美國的國會,那天她以一口流利的英文,向美國參眾兩院的議員發表了演講,她在將近20分鍾慷慨激昂的演講中,向議員們介紹了遙遠的中國,介紹了中國軍民寧死不屈的抗戰,並希望得到美國政府的援助,蔣夫人的演講受到了全體議員的起立鼓掌,通過宋美嶺對美國的訪問,中國政府獲得了美國16億美元的援助,並將援華的飛虎隊擴編為美國駐華航空特遣隊,同時增加了500架運輸機與戰鬥機,由陳納德擔任少將司令,保衛重慶的上空並鞏固駝峰航線。

就這樣戰爭的天秤-終於開始向中國傾斜,以往日本飛機對重慶的轟炸非常頻繁,天空晴朗的時候,日本飛機大搖大擺的就飛到重慶上空,有時競達到上百架次之多,然後就扔下上百噸的炸彈,頃刻之間這座城市就火光衝天,日軍飛機這種對平民百姓無差別的大轟炸,一直持續到美國駐華航空特遣隊的到來,從此隻要重慶的防空警報一拉響,飛虎隊的戰機就立即升空迎敵,並給狂妄的日機以重創,為此不少美國飛虎隊的成員血撒中國的藍天。

除了保衛重慶的領空之外,擴編後的美國駐華航空特遣隊(飛虎隊)也加大了對駝峰航線的投入,駝峰航線-因其山脈形狀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這是在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後,中美兩國空軍開辟出來的一條航線,也是中國戰時唯一的一條空中運輸線,為將美國的援華物資運進大西南,中美兩國的空軍在這條海拔達7000米的駝背上,展開了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險,損失人員與飛機代價最大的悲壯空運。

據戰後的統計:當年在這條橫跨喜馬拉雅山脈的運輸線上,參加運送物資的人員就有3萬多人,投入飛機二千餘架,在這條飛越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進入中國的航線上,犧牲的中美飛行員就有上千人,墜毀飛機上千架,直到今天美國政府還在懸賞尋找當年犧牲在中國“駝峰航線上“的勇士遺骨,在這樣巨大的犧牲下戰場上的形式-終於向戰略大反攻轉變。

為盡快結束太平洋戰爭,減少美軍人員的傷亡,在1945年的8月-美國對日本的本土實施了核打擊,就這樣日本的廣島與長崎兩座城市,在傾刻之間就化為了一片廢墟,這樣的打擊超出了日本承受的範圍,於是在8月15日這一天日本的裕仁天皇向國民-頒布了終戰詔書,日本天皇的聖旨傳到侵華日軍部隊時,不少日本軍官感到難以置信-於是切腹自裁。

日本投降的消息剛傳到重慶時,中央通訊社的接線員競一時沒反應過來,接下來她就激動的放聲大哭,喜訊來的太突然啦,當通訊社的播音員在向重慶市民播報這則特大喜訊的時候,他剛說了一句:同胞們,本台剛剛得到消息、、、就念不下去了,他也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衝上來接著繼續往下播報的人剛念到:我們勝利啦-也忍不住的號啕大哭、、、這太激動人心了,這個苦難的民族已付出了那麽慘烈的犧牲-今天怎麽能夠不激動、、、

就在這個時候:通訊社的其他編輯已衝到院內裏,他們敲打著手中的洗臉盆哭著笑著慶祝著,大門口的衛兵也激動的衝天鳴槍、、、這個時候播音員開脆打開了窗戶說道:聽聽我們勝利的歡呼吧、、、這一下子整個山城沸騰了起來,人們都奔走相告歡呼著-跳躍著,八年啦飽受戰爭苦難的重慶人民-終於盼到了勝利的這一天,他們買光了山城所有的白酒,防空部隊打開了所有的防空探照燈,根本就來不及排版出報了,於是那就印刷號外,第一批印刷的號外被搶光,就印刷第二版,那天整個山城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重慶這座大西南的英雄城市-它與英雄的川軍一樣,為中國的抗戰做出過重大的犧牲,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隨著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城,重慶作為戰時首都的曆史使命也隨之結束,為紀念死難的重慶軍民,為感謝重慶為抗戰做出的巨大貢獻,在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就在當年日寇狂轟濫炸的市中心,建立起了一座紀念碑原名叫-抗戰勝利紀功碑,以告慰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寫到這裏忽然在腦海中冒出陸遊的那首(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將這首愛國的詩用在這裏-不知道是否合適?

重慶的這座抗戰勝利紀功碑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在舉行奠基儀式的時候,在基座下麵還埋葬著抗戰烈士的遺骨,還埋有日本政府-向民國政府的投降書,在大江大河的民國38年即1949年民國政府敗退到台灣,同年的10月新政權在北京宣布成立,到第二年1950年第二野戰軍入川,二野的司令員劉伯承為這座抗戰勝利紀功碑改名叫-解放碑一直沿續至今、、、

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全民抗戰,就像那座抗戰紀功碑一樣可歌可泣,它使這個民族在戰火中獲得了重生,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政府就廢除了晚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署的“馬關條約“-這種喪權辱國的條約,就像是一根深深紮在這個民族心裏的刺,這帶血的刺終於在1945年被中國政府給拔了出來,勝利後的中國收回了晚清王朝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和澎湖列島,這是中國人自從“中日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次這樣揚眉吐氣的站了起來,並在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大會上-理所當然的座上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大沙發。

扶今追昔祭英靈,在8月15日(日本投降80周年)前夕寫好此文,想以此文表達對抗戰英烈的深切緬懷與敬意,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止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綠珊瑚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大俠的雄文,讀來仍動容,中國八年的抗日史,對抗戰英烈的緬懷與敬意。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全民抗戰。我想我要再看一遍“血戰台兒莊”。中國的近代史,不應由惡人隨意篡改。
致敬英雄。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坐上大俠兄家的大沙發,給朋友們占座,讚雄文大帖,明天醒來細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