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語文教學隨筆(08)《父女相逢在……》

(2025-09-24 03:29:20) 下一個

語文教學隨筆(08)《父女相逢在……》

1984年,初二下學期上《閱讀》課,講讀課文《黨費》。

初一年級語文組孫麗娟老師要求帶她們班的學生來觀摩,讓她的學生看看實驗班的學生是怎麽上課的。我們找了一個大教室,讓她的學生與我的學生坐在一起上課。剛好還有七八個從下麵縣市來聽課的老師,教導處也臨時安排他們來我們班聽課。

按照教學計劃,我和孫老師早就確定了教學內容。

為此,我在備課時,反複思考,如何在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也給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做一點示範。

教師備課一定要明確一節課的教學要點、重點和難點。上每一節課必須講清要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確定教學要點和重點的依據是部頒《語文教學大綱》和課本具體教學內容。教學難點則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來確定。《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中學生必須“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而編寫在中學課本中的文學作品有四種文學樣式: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隻要求中學生學習這四種文學樣式,掌握最基本的鑒賞方法,為他們以後進一步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自古以來,文學鑒賞就有“見仁見智”之說。四種不同文學樣式的鑒賞方法也不一樣,鑒賞詩歌關鍵在於領悟其意境;鑒賞散文關鍵是要抓住其“形散神不散”;鑒賞小說特別要關注文中的“人物”:鑒賞戲劇則尤其要注重戲劇衝突。

《黨費》是著名作家王願堅的短篇小說。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賞析小說中的主人公。

備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在學生上完課後,留下十幾分鍾進行口頭作文訓練。

我的設計是這樣的:

口頭作文題:《父女相逢在天安門廣場》

要求學生聯係初一學過的作家王願堅的另一篇小說《七根火柴》,那篇小說的主人公盧誌勇與《黨費》中的主人公黃新是一對革命夫妻,他們還有一個女兒叫小妞。

盧誌勇北上抗日去了,妻子黃新和女兒留在南方革命根據地。黃新犧牲後,他們的女兒小妞由組織上養大了。讓學生接著說後來的故事。

我為自己備課時產生的這個靈感感到十分滿意,甚而至於有點自我陶醉,覺得這個設計真可謂一石三鳥:

一、突出了教學重點,可以加深學生對小說主要人物的理解和認識;

二、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對孫老師的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也可以起一個示範作用。

當我按教學計劃,在黑板上寫下口頭作文題《父女相逢在天安門廣場》,轉過身來就看到一位女同學高高地舉起手,迫不及待地要求發言。

“你這麽快就想好了嗎?”

“我覺得您這個題目出得不好,”

我十分驚訝,但我還是非常鎮定地微笑著:“是嗎?你說說為什麽不好,可以嗎?”

“您讓他們父女在天安門廣場相逢,把我們的思維限製死了!”

“那你有什麽具體意見或者建議嗎?”

“我想請您把題目改一下,可以嗎?”

“怎麽改呢?”

“搽掉‘天安門廣場’,再加六個點……。好不好?“

我十分驚歎,立即按她的建議,搽掉“天安門廣場”  五個字,加了六個點,寫下了《父女相逢在……》。

教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請大家安靜下來,聽我說:

“你的建議非常好!不僅表現了你在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且敢於當堂指出老師的不足之處,說明你求學態度非常端正,請大家向她學習。我想請你第一個發言,展開你自由想象的翅膀,說說你不一般的故事。給你五分鍾時間考慮,好嗎?”

五分鍾後,她站起來說:

“我說的題目是《父女相逢在朝鮮戰場》。”

她不慌不忙娓娓道來,經過長征的老紅軍盧誌勇已經是誌願軍的軍長了,在前線與自己的當誌願軍護士的女兒邂逅……

後來還有一個學生以《父女相逢在老革命根據地》為題,講老紅軍盧誌勇在建國後回到老家與女兒相逢的故事。

課內時間有限,讓學生課後以《父女相逢在……》寫一篇練筆文。果然是百花齊放,題目和內容都精彩紛呈,如《父女相逢在烈士子女座談會上》、《父女相逢在開往北京的列車上》等等。

由此,我們欣喜地看到課堂教學的“開竅反應”。 “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引自[美]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6頁)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