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抒懷(二十七)海口景山學校的龔文軍
2023年的最後一天,海口景山學校現任德育處主任龔文軍盛情邀請我們赴宴,一起歡度新年的到來。
2000年,我應時任羅牛山公司董事長吳偉雄的邀請,從農墾中學調到羅牛山公司所屬的海口景山學校任中學部主任。當時景山學校有中學部、小學部和幼兒園。學校設校長辦公室、教導處、德育處和總務處負責全校的管理工作,各學部負責自己學段的教育教學管理。
2002年8月,龔文軍到中學部應聘。
當時,海口景山學校急需中學體育老師,他走進我的辦公室遞上簡曆,隻見身高一米八以上的他,朝氣勃勃、帥氣十足,滿麵笑容地自我介紹:“我畢業於華中師大體育係,分配到湖北廣濟一個學校教體育多年了,聽朋友說景山學校今年招聘體育教師,就漂洋過海來了。您看我行不行?可以讓我試教嗎?”
我請他坐下來詳細聊一聊,然後對他說:“我看行!不用試教了!馬上去校長辦公室辦入職手續吧!”
他當時還不相信,“真的不用試教嗎?”
“當然!”
本來,學校招聘教師,或者從一般學校調到重點中學,必須履行“試教”手續,由學校教研組長指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組織該學科的教師聽課後,教研組長寫評語和建議,再由學校領導決定是否錄用。
但是,一個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的校長,必須善於識才、選才、用才,才能建設、組織好教師隊伍,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各學科教學骨幹的作用,辦好學校。
前蘇聯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有這樣一句話:“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他在這兒從教師自身講了“一節”與“一生”的關係。那麽,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校長,怎麽從教師的“一節課”來辨識他的“一生”呢?
成語“管窺蠡測”本是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片麵,如果從現代科學的角度,是不是可以把“以管窺天”和“以蠡測海”看成“取樣”呢?那麽“試教一節課”就類似於“取樣”。應該說從教師能否上好一節課,基本上可以判斷這個教師能否勝任教師工作。
而“一節課”都不上,就能判斷這個教師的教學能力,憑的卻是“看相”,但絕不是街頭巷尾的算命先生的“麵相”!
自古就流傳“伯樂相馬”的成語故事,其關鍵就是一個“相”字,伯樂能發現千裏馬就是因為他善於“相”馬。如果一個學校的校長,能像伯樂相馬那樣,善於“相”人,就不必讓求職者試教了。
如何“相”人呢?
人生而有相,是DNA決定的,但“相由心生”告訴我們,人的儀容外表是受心靈因素影響的。成語“相由心生”就源自“裴度還帶”的唐代的傳奇故事。它告訴人們,誠實和善良能給人帶來好運。且“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人,一般都是“麵善”之人。
於是,人生而有相,相由心生,由麵相而觀其心,再由其心而觀其相。十之八九不會錯!自古民間不就有“那個人一副奸臣像”的說法嗎?
可見,心相知才是“相”人之關鍵。
1977年,我在武漢市水廠路中學,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大貴人安大庭校長。他在學校時從來沒有聽過我的課,與我也沒有個人之間的交往。有一天,他在教學樓走廊上遇到我,問我:“李老師,我下個學期要調到礄口區重點中學——武漢市四十三中,你願意跟我一起去嗎?”“我願意!”就這麽簡單,我跟著安校長調到了礄口區的重點中學執教高中文科重點班,兩年時間,圓滿完成了安校長交給我任務,實現了學校高考文科升學率零的突破。
兩年後,我因緣要調回我的母校——湖北省重點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安校長鼎力支持,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
我那年與龔文軍的第一次見麵,就像在複製我年輕時的經曆。我從看到他的第一眼,不論是身材、麵相,還是言談舉止,直覺告訴我這個年輕人將來一定是一個好老師,再聽他自述是華中師範大學體育係畢業,還在有“小漢口”之稱的廣濟市一所學校教體育好幾年了。談完話,就決定錄用他。好在民營學校當時還沒有那麽多繁文縟節的審批手續,部門主管說話還算數。
龔文軍果然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中學體育老師,不僅體育課上得生動活潑,深受學生喜愛,而且在教研組不論份內份外,總是搶著幹活,組內外的老師們都喜歡他。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彈指揮間,龔文軍在景山學校已經工作二十三年了,他也從一個優秀教師成長為學校的中層幹部,主管全校德育工作。
其實,早在2015年9月,我從美國回到海口,他已經是景山學校校長辦公室主任了。他請示校長同意後,邀請我回學校給全校老師作報告《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他還讓辦公室的老師製作了一張海報。
自從龔文軍擔任學校校辦主任後,隻要我們在海口,每年新年都邀請我們返校參加全校教職員工迎新聚餐和晚會,會後還要送米、麵、油和時令水果等大禮包。如果我們不在海口,他還請我的朋友去校辦幫我領回大禮包。
疫情期間,我們被隔在美國,逢年過節,他都要微信問候。後來還為我的特級教師津貼發放一事,專門請校辦的陳老師多次去海口市教育局財務處聯係溝通,得以按時給我發放津貼。
我當年與安校長和母校的袁校長,都是君子之交;龔文軍與我也是君子之交。這次回國到海口,剛好過新年,龔主任邀請我們夫婦(我老伴退休後也曾到景山學校工作過),與當年在景山學校工作過的幾位熟悉的老同事們,一起聚餐,共同舉杯歡度新年!
【附錄】我的《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源自聆聽張誌公先生的講話記錄。(1986年10月16日,跟著上海《語文學習》主編範守綱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張誌公先生的辦公室。未經張誌公先生審閱):
語文教學改革需要著重探討的幾個問題:
最近,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公布了幾項重大決定,《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九年義務教育法》、成立教材審定委員會等等。“七五“計劃要完成的任務已經非常明確了,我們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跨世紀的人才。
香港今年中考出了一道作文題:《龜兔第二次賽跑》。時間就是金錢沒有什麽稀奇,效率就是生命的現代化氣息更濃厚一些!我們得加快速度,美國兔子、日本兔子、小小香港的兔子都不睡覺,我們得有緊迫感,但是又不能性急。在研究一些具體問題時,在一定的時候要研究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這些根本性的問題怎麽解決?恐怕要進行一些探討,我們的改革才有科學性、理論性、迫切性。
有些同誌說,我教了三十多年書了,左也不行,右也不行。意見很多,但開藥方的不多。我覺得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也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從興辦科舉以來,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從學製到教材,大部分是引進的,引進太晚了。如果在彼得大帝和明治皇室那個年代引進,我們現在的情況可能會好一些。人類從原始社會至今,既互相競爭,又互相學習,才推進了人類的發展。引進不錯,很重要,引進太晚了。可是有幾項不能引進,頭一門是語文,隻有靠我們自己。可是引進西學到現在,時間不過七八十年,時間還很短,長期以來沒有給必須的條件和研究問題的時間。現在有條件了,我以為有三個根本問題要進行研究。
用什麽樣的思想方法指導我們進行探討
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有幾條:一個是存在決定意識;再一條就是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是永恒的,統一是相對的;還有一條,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最後一條就是具體矛盾具體分析、具體研究、具體處理、具體解決。
我們是不是按辯證唯物主義辦事呢?常常是對立而不統一,這個磨轉轉回回推了好多年,是不是現在很有一點忽視理論指導了?有一點像胡適的“少談點主義,多談點問題”。我們的主義聽夠了,如果算賬的話,主義算在“四人幫”頭上。現在我們最需要的是強有力的武器,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現在按這個來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不多。
我們的古人很有點辯證法。孔老夫子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辭達而已”、“言而無文,行而不遠”、“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以後又變為“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是為道服務的。
先生與學生之間,孔夫子並不提倡“我怎麽說,你怎麽聽”。有一次他與子貢談詩,“稚也,子可與吾言詩也”,他喜歡這樣的學生。他又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我到新疆講學時,寫了“後生可愛,來者必勝於今”。“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樣樣比學生強,那可不見得,無非是先學後學罷了。韓愈、朱熹都有這樣的思想。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老北大用這十個字作校訓。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
再往外說,早期的資產階級,盧梭“自由、平等、博愛”(涉及宗教政策的,不一定要用!)
凱洛夫的“量力性原則”,讚可夫的“高難度原則”。我感到又是一個對立統一原則。
這裏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在一定“度”的範圍內,有個對立統一問題。
多與少,有個度,太少了也有難度,千字文,少,但難!多,不見得難,也有個度,過多了,就難。都有一個度。興趣也是如此,有些東西,一違反辯證法就不行。
有些大事之所以朝令夕改,恐怕就是因為辯證法太少了一點。
改革首先要從思想方法上下大功夫,拿這個武器去解決具體問題。
封閉型問題
我們長期以來是自然經濟、小農經濟,政策是重農、輕工、抑商。重農不動腦子;一搞工,人就要動腦子;重商,人就要到處跑,這就不利於封建統治。我參觀博物館,有一個感受,藝術發展很明顯,而農具基本上無變化。封閉型就產生於這樣一個社會基礎。
其特點是什麽呢?姑且說一說,教育觀就是培養官僚。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就有問題了,把學生看成毫無獨立性的笨蛋,這是錯誤的,落後的!
教學內容,讀名篇經典,目的是為聖賢立言,將來不許有別的說法。讀名著以便於模仿,以至於抄襲。
教學方法呢?一是灌注,第二就是強製與懲罰,所以“師道尊嚴”要批評。還有利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食色,性也”兩者最重要的,書中都有。總之,一灌注之,二強製懲罰之,三利誘之,鼓勵死記硬背,模仿抄襲。“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死記硬背的方法容易,獨立思考很難!
孤立,作文就是作文,與別的沒有關係,以至發展為最沒落的八股文。
同義反複,總的結果是凝固的,非發展的,不往前走了!
這個勢力大,一直影響到今天的語文教學。其反映是各種不同樣式的考試,考試以後當官,總之為謀私利的目的。內容還是古今名著,積極因素是傳道,傳沒傳還不一定。更重要的是考試的安全係數高。應付考試的需要,老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這倒是合作得很好的。不考的就不教,從來就不考“說”。雖然也有對策,對策仍舊是做文章,完全忽視口頭語言的學習和訓練。口頭語言要求準確、敏捷、得體。敏捷的思維能力,準確的表達能力,還有適應客觀環境得體地表達,這種語言能力不鍛煉,怎麽行?
作文訓練,最早的題目:上海的早晨,黃浦江的早晨,記一個我最敬佩的老師。作文到底怎麽辦,轉來轉去,轉不出來。總的來說,目的在於考試,不是為了應用,曆來如此,不會應用。始終沒有拿“學以致用”來作為目的。口頭要說什麽,筆下要寫什麽,目的不明確。
知識與能力的關係是怎樣的呢?我知道磷與粗糙麵摩擦就著火,但是,擦火柴的能力,與有無這個知識毫無關係。所謂安全火柴,不是指安全不起火,而是指無毒。
另一種知識可就不同了。外國白酒是說的蒸發度,中國白酒是指含酒精的度。兩者不一樣,如不具備這種知識就不行。這種知識和能力,或者在前,或者在後,也不一樣。有的知識是即可化為能力的,有的知識要多少天、多少年才能化為能力。
李政道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恒定理,就不能立刻轉化為能力。
總之,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係,沒有公式可用,隻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行。凱洛夫的“鞏固性”原則,後來發展到當堂可鞏固。有的學科、有的課堂教學內容可以做到當堂鞏固,有的上二十堂課也不能解決問題。
必須重視教育理論的研究
教育理論包括內容非常廣,有點還非常薄弱,甚至是空白點。比如教學論、心理學、心理發展,社會學問題,語言學,特別是到了信息社會,信息革命時代,沒有理論語言學的建立是不行的。教育心理學,心理語言學等,如果對此的多樣性,互相滲透性不了解,有的還是空白點。沒有這些東西,教育不能有突破性的改革。為此,特別是第一條,必須提倡真正的科學的科學研究。要調查客觀實際,分析、運用,研究問題,幺幺數據,單純憑經驗不行,沒有數量就沒有質量。抽樣的“樣”很重要。不作分析的抽樣沒有用。必須有數據,數據也不能忽視經驗,但片麵考經驗辦事不行,也得搞辯證法。
總之,三項工作非得下功夫不可,再與其它具體問題結合起來,那麽就可以探索一條改革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