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發揮餘熱的十年(2408)
高考作文十大招,招招管用得分高
自1977年恢複高考以來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曆史了,積四十多年之經驗,我們對高考作文的備考、應試及其評分規律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我們應該把這些東西都告訴我們的學生,讓他們開竅,去打有準備之仗,取得優異成績。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有“序”的,高考也一樣,自有它的規律,也就是“序”,關鍵是你要知道它的“序”,並且要循序漸進。那麽,高考也並不難,高考作文得滿分是完全做得到的。
自從退休之後,我曾應邀到湖北省潛江中學、武漢市洪山中學、武漢市常青中學、武漢市睿昇學校;還有海南省景山學校、瓊海市加積中學、五指山市五指山中學、瓊州師範附中等學校給應屆高三年級的學生講過《高考作文十大招》,也曾“一對一”輔導過一些學生的語文備考,其中,最優秀的就是加積中學的陳德陽和華中師大一附中的肖晗和李紀星。
第一招 臨門一腳
高考對於高中學生來說,是人生第一大仗,打好這一仗的關鍵如同世界杯足球賽運動員一樣,一定要練好“臨門一腳”的功夫。
大家都知道能夠參加世界杯足球賽的運動員,他們“臨門一腳”的功夫是何等了得,但是真正到球場上比賽時,踢飛了的還是不少。特別是罰點球時 攻防各一人相對,真可謂“兩軍相遇勇者勝,狹路相逢智者勝”啊!“勇”和“智”都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在關鍵時刻戰勝對手。這就告訴我們,練“臨門一腳”的功夫,就必須訓練心理素質。那麽,高考語文,特別是作文,要從哪幾方麵去訓練心理素質呢?
第一,要“投其所好”;第二,要“胸有成竹”;第三,要“意在筆先”。
現在,先說“投其所好”。
高考作文評分隻能是一種模糊評估,這種評估主觀隨意性極大。為了盡可能客觀地評價一篇作文,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還要盡可能地為這一標準擬定出便於把握的、可操作的指標。即使這樣,每年高考作文評分誤差問題仍然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同一篇作文,讓十位高考閱卷老師按統一的標準評價打分,誤差在10~20分之間(高考語文作文閱卷組正式開始閱卷前,都要組織閱卷老師按照評分標準試評各類考生的作文,然後,請專家組的老師講評閱卷老師試評時出現的誤差原因,提醒閱卷老師開始閱卷後注意)。這也就告訴我們,作文評分的基本因素至少包括高考閱卷老師的評判能力和學生的寫作能力兩大因素。
無庸諱言,即使按統一的標準評價同一次考試的作文,也會產生誤差。評分誤差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閱卷老師和應考的學生如何縮小誤差。閱卷老師如何縮小誤差是“高招辦”的事,各省“高招辦”現在一般都是甲乙兩位老師為一個小組,甲主評給分後簽名,交乙複審,乙如同意簽名即有效,如不同意,兩位老師必須再研究給多少分合適。如果兩人各執一辭,不給對方批改的作文評分簽名,必須把這個學生的作文上交作文閱卷組經專家研究後定分。
考生如何縮小誤差確實是考生自己的事。如果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說開竅了。
考生縮小誤差的方法是“投其所好”。即考生要對閱卷老師“投其所好”。那麽,閱卷老師喜歡什麽呢?盡管閱卷老師之間存在著經驗、性別、性格、興趣愛好、家庭境況等等方麵的差異,但是,所有閱卷老師都喜歡看書寫整潔的試卷,這是毫無疑義的。因此,“投其所好”的關鍵之一,就是考生一定要認認真真寫字,一定要注意卷麵整潔。
高考作文寫字要一筆一畫清清楚楚、工工整整,不要寫潦草字;行款格式也要規範,避免隨意性;標點的書寫也要規範,不要都點成圓點。
“投其所好”的關鍵之二,就是掌握文章的基本模式,努力寫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寫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從這個角度看,確實“文無定法”,但是,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在結構上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可分為起始、展開和結尾三大部分。
文章起始部分的作用是為作者(考生)思路的展開打好基礎,也是為讀者(閱卷老師)評價文章提供第一印象的資料。因此,要高度重視文章的開頭。不同的文章開頭的方法不同,大體上可分為二類:一是“開門見山”法,一開始就根據提供的材料點明主旨或者接觸主要事實;二是“仙人指路”法,根據提供的材料,為文章的展開描述環境或提供條件、渲染氣氛。建議大家在高考時運用“開門見山”法。
展開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考生)的思想感情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是很難為讀者(閱卷老師)理解的。文章的展開需要有清晰的層次,考生如何把提供的材料分解成部分,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後用;哪些材料分開用,哪些材料合起來用;哪裏少說,哪裏多說,反映著考生思維的條理性,反映著考生的思路。
文章結尾部分的作用是收束全篇。有的結尾總括全篇,點明或深化全文的中心,可謂“畫龍點睛”法;有的結尾比較含蓄,讓讀者深思,回味無窮,可謂“餘音繞梁”法。不論哪種方法結尾,都應和開頭遙相呼應。
“投其所好”的關鍵之三,就是嚴格按照題目要求的字數完成作文。高考作文一般要求不少於800字。最近幾年的作文考卷已經在800格的下麵明確標明800,提示考生到此才符合字數要求,否則要扣分。
建議考生這樣安排字數,開頭:50~100字;展開:500~700字;結尾:50~100字。
再說“胸有成竹”。
四十多年來,高考語文的命題模式已經基本形成,整個卷麵四大板塊:即:語文基礎知識及其運用;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作文。而且,每年高考前,教育部還要公布“考試大綱”,明確考試範圍。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已經知道要考什麽,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
做到“胸有成竹”,首先要在總複習階段從整體上把握中學語文的內容和形式及其具體要求。
其次,要明確重點,把握得分點。高考語文卷麵總分150分,作文60分,其他三個板塊大約各占30分。
四十多年來,高考作文命題形式雖然在不斷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八個字:“有話可說,無本可依”。因此,高考作文備考的關鍵就是怎樣把話說好。
高考作文把話說好的標準是高考作文評分等級。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部分
基礎等級有六項要求;發展等級有四項要求。教高三的語文老師都非常清楚高考作文的這十項要求。
最後說說“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原指寫字、作畫前,先構思精審,然後下筆。當然也適用於高考作文。
大而言之,“意在筆先”就是古人說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考場上怎麽做到“意在筆先”呢?
語文考試開始前五分鍾,監考老師要宣讀“考試規則”。按規定,考生可以閱讀試卷,但是,絕對不許動筆。此時,考生可以利用這寶貴的“五分鍾”,切實做好“意在筆先”的“意”。
第一,要在“五分鍾”之內做到“意氣自若”,也就是說要迅速做到神情氣概自然如常,鎮靜自如。客觀地說,考生麵臨這樣決定自己前途命運的重大考試,不緊張是不正常的。走進考場,心情緊張是人之常情,關鍵是坐下來之後,要盡快恢複正常。
快速消除緊張情緒,恢複正常狀態的有效方式是“氣沉丹田,閉目養神”。此時,你可以展開充分的想象,設想自己躺在靜謐的大森林裏,耳邊聽到的是風吹樹葉發出的“沙沙”之聲,你在這綠色生態環境之中,回想自己短暫的人生,從記事時想起,隻想自己曾經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每一次成功、每一次獲獎,哪怕是在幼兒園周末得到的一朵小紅花,讓“成就感”充滿心中,讓期待“成功”的心理成為開啟心智的鎖匙。
第二,要在“五分鍾”之內做到“意料之中”,也就是說要快速閱讀語文試卷,邊讀邊思,製定答題計劃,確立解題順序。其宗旨是:先易後難、先“讀”後寫、先“選”後答。
語文高考時間是150分鍾,卷麵總分為150分,作文占總分的40%。據此,臨場解題順序應該是“先‘讀’後寫”。時間分配比例大約為3比2,即前三部分90分鍾,作文至少要有60分鍾。
第三,要在“五分鍾”之內做到“意氣風發”, 意氣風發就是精神振奮。振奮精神也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心理調節的最佳境界是快速點擊“興奮點”。人在興奮狀態最容易發揮自己的智力。
第二招 科學思維
關鍵詞:第一,整體布局;第二,謀篇相似;第三,辨證思維。
第一,寫文章,下筆之前,一定要“整體布局”。
所謂“整體布局”,就是說寫文章要講究章法。要考慮材料的取舍和詳略,安排好內容的順序,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先寫哪些,後寫哪寫;以及怎樣過渡,怎樣照應,等等。
寫文章要整體布局,首先思路必須清楚。葉聖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所謂思路,實際上是作者對客觀事物內部規律和相互關係認識的反映。考生循著思路,把材料按一定的序列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就是“整體布局”。
那麽,“一定的序列”有哪些呢?材料的“序列”是受文體製約的,而中學語文教學隻要求學生掌握記敘、議論、說明三種文體,因此,這三種文體的“序列”,就是“一定的序列。
第二,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誰的抄得妙”,說的就是“謀篇相似”。
“相似論”的創始人張光鑒在《教育科學與相似論》中提出:“人們大腦的思維依賴與其在學習與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而貯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相似塊。人們總是先從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後才去認識事物之間的運動、結構、聯係及功能相似,才能認識到事物千變萬化中那些相對不變的本質,達到對事物規律的認識的。”(見錢學森編著的《關於思維科學》之張光鑒著《教育科學與相似論》)
高考作文運用相似思維“謀篇”,首先要從文章的“形式相似入手”,根據作文題目的要求,確定文體後,把作文要求寫的內容與自己“在學習與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而貯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相似塊”聯係起來。
相似思維告訴我們,人們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相似的規律不斷地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中學的各學科知識中,存在著大量的相似現象,隻要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運用相似思維的規律去寫作文,就能寫得快一些,寫得更好一些。
第三,寫好高考作文,一定要運用“辯證思維”分析問題。
辨證思維指的是一種世界觀。世間萬物之間是互相聯係,互相影響的,而辨證思維正是以世間萬物之間的客觀聯係為基礎,而進行的對世界進一步的認識和感知,並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得到某種結論的一種思維方式。
辨證思維模式要求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這種思維模式的典型例子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辯證思維的方法一般有聯係法、發展法、全麵法等。
聯係法:就是運用普遍聯係的觀點來考察思維對象的一種觀點方法,是從空間上來考察思維對象的橫向聯係的一種觀點。
發展法:就是運用辯證思維的發展觀來考察思維對象的一種觀點方法,是從時間上來考察思維對象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縱向發展過程的一種觀點方式。
全麵法:就是運用全麵的觀點去考察思維對象的一種觀點方法,即從時空整體上全麵地考察思維對象的橫向聯係和縱向發展過程。換言之,就是對思維對象作多方麵、多角度、多側麵、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種觀點方法。
辯證思維像空氣一樣充斥著生活的每個角落,話題作文的寫作是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感受、思考的結果,辯證思維自然成為開啟生活真諦的金鑰匙。這就使得辯證思維成為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了。
首先,辯證思維認識事物的全麵性和統一性,使學生在話題作文的審題立意時做到客觀全麵。寫作文完全可以抓住一點來寫,而且一篇800字的文章能寫好一點就不錯了,但要重點寫好一個方麵就必須全麵地看問題;具體說來,就是要看到局部與整體,正麵與反麵,由因推果、由果思因,由主到次,由表及裏,凡此等等。學生運用辯證思維,把事物當成對立麵的統一體進行分析和把握,不再片麵地看問題,做到全麵,客觀。
其次,辯證思維的變化發展性,使學生審題立意時做到靈活確切。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發展著的,辯證思維的這一特點,能使學生在分析話題時避免靜止的看待事物,會運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會從事物的曆史、現狀、和未來考察事物,會把事物放置到曆史的長河中去分析思考,也會看到事物的變化。這樣學生對話題的思考和把握會更靈活和確切。
再次,辯證思維認識事物的普遍聯係性,使學生在審題立意時做到深刻整體。學生在分析問題時不再孤立地看事物,而是能夠看到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的相互影響與製約,發現事物間的外在的和內在的聯係,看問題當然深刻得多了。
要真正讓學生運用好辯證思維這一思維方式,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這裏,我們首先要搞清“辯證思維”和“思辯”這一對概念。“辯證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或是一種思維名稱,“思辯”是一種運用辯證思維的思維過程,正是在思辯這一過程中,辯證思維得以實現。所以,我認為要讓學生真正擁有辯證思維這一法寶,必須從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著手。
運用整體思維、相似思維和辯證思維三種科學思維方式寫作文時,要綜合運用,構思文章時要運用整體思維,在選擇文體時要運用相似思維,在具體分析問題時要運用辯證思維。
第三招:審題是關鍵
關鍵詞:第一,明確要求;第二,把握要點;第三,確定文體。
眾所周知,四十多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有一重要的特點,就是大大淡化了審題。試題中一般沒有那種彎彎繞的幹擾因素,題意一般都是顯豁的、直露的;而且,試題隻規定寫作範圍而不規定具體內容,考生具體寫什麽、怎麽寫,一般不受什麽限製,隻要符合話題就行。但是,話又說回來,淡化審題不等於不要審題,並不意味著寫作時可以天馬行空。事實上,這麽多年來,還是有不少考生在審題上出了差錯。我們應該有一種意識,任何類型、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需要審題。
解析話題作文的結構,是話題作文審題的第一步。
話題作文的命題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寓意深刻的材料。第二部分是導引詞,用一段提綱挈領的話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題意,框定作文的話題範圍,製約作者的寫作思路。第三部分是寫作的注意事項。如2003年全國語文高考作文題:宋國有一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裏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這就是背景材料。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麽樣的關係呢?這就是提示語。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顯然是話題。[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於800字。⑥不得抄襲。這就是要求。
有些話題作文有材料卻沒有提示語,如:有這麽一個故事,美國總統杜魯門當選後不久,有位客人來拜訪他的母親。客人笑道:“有杜魯門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讚同地說:“是這樣,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也同樣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裏挖土豆。”請以“同樣自豪”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就直接從材料到話題,中間沒有提示語。因此話題作文的四個部分,“材料語”、“提示語”可有可無,但“話題”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中“話題”是中心,是審題立意的對象。“背景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話題,同時對話題起注釋和說明作用。“提示語”的作用主要是啟發審題、立意,打開寫作思路。“要求”則是寫作時的注意事項,更要仔細審讀。
話題作文寫作範圍寬泛,表達方式多樣,寫作手法靈活是其顯著的特征。這種作文命題形式被高考命題人經常采用,就因為它能拓展考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便於考生靈活地選擇發揮寫作特長的內容和形式,充分展示寫作才華,有利於選拔人才。
第四招:擬題要訣
近幾年來,高考作文命題一般都是開放性的話題作文,為廣大考生提供了“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的寫作自由。考生也確實寫出了許多精彩紛層的佳作和滿分作文,但每年高考中,總有一部分佳作因標題缺乏新意,而多少給人留下一些遺憾。
高考話題作文的要求是“題目自擬”,如何讓作文題目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起到先聲奪人,一看就能吸引住閱卷老師眼球的效果,就大有學問。擬題要訣是:第一,就地取材;第二,言簡意賅;第三,畫龍點睛。
下麵就這麽多年的高考作文題,談談話題作文擬題的一些技法。
第一,就地取材的方法如下:
一、增補詞語。考生可以在話題前或後適當地增補,對寫作的範圍加以限製,能夠使話題由大變小,由虛變實,由抽象變具體,也是最常見的快速擬題手法。如以“幸福”為話題,題目可以是《媽媽幸福的一天》、《老張的幸福》、《幸福伴我成長》等,再如2001年高考作文題《美麗的誠信》、《誠信的內涵》等,2002年高考作文題《心靈選擇》、《東坡的選擇》、《無悔的選擇》等
二、並列對舉。這類題目往往是把話題材料中的兩項或多項並列對舉,各項之間往往有一定的內在邏輯關係,或並列、順承、或轉折,但目的是多元歸一。如2002年高考作文題:《因為熱愛,所以選擇》、《走好了,不回頭!》、《選擇追求,選擇無悔人生》,2003年高考作文題:《爸眼中的我,我眼中的爸》、《紅花與綠葉》、《“敝帚自珍”和“大義滅親”》等
所謂“就地取材”,就是直接運用作文試題提供的材料來擬題,經濟實用,簡便保險。
第二,言簡意賅的擬題方法如下:
一、巧用標點。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用之擬題,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往往留給人廣闊的思維想象的空間。如2001年高考作文題:《不,絕不!》、《誠信!誠信?》,2003年高考作文題:《聽誰的?》、《“真我”何在?》等
二、數字標題。用代數式的形式作標題,來顯示所要表達的宗旨,具有直觀、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的特點,往往能收到出奇製勝的效果,比如2000年的高考作文題《1+1=?》、《10減1等於……》,2001年的高考作文題《7-1=?》。
三、機智改裝。對中外文學名著書(篇)名,影視劇名進行機智改裝,舊瓶裝新酒,別出心裁,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題有考生這樣改裝:《阿Q新傳》、《朱貴開店》、《西遊記後傳》;2002年高考作文題改裝:《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紅與黑》、《孔雀東南飛》;2003年高考作文題改裝:《大雪無痕》、《傲慢與偏見》、《刺秦》等。
四、術語嫁接。把各行業、各學科、各領域的專用術語巧妙地引入標題,兼收並蓄,別開生麵,妙趣橫生。如1999年高考作文題:《一個移植記憶的廣告》;2000年高考作文題《征稿啟示》、《實話實說——一張百元外匯》;2001年高考作文題《心靈的審判》、《尋物啟事》、《聽課記錄》、《誠信專訪》、《實話實說——誠信·人生》;2002年高考作文題《一傷心靈的答卷》、《偉大心靈的實驗報告》、《熱線電話》、《內心世界測試題及詳解》;2003年高考作文題《留言條》、《備課筆記》、《獨眼龍的求職信》等。
五、巧妙用典。對歌曲、詩詞名句以及成語俗語等適當點化,進行借用、套裝之後作為文章的題目,常常典雅大方,亦莊亦諧,妙趣橫生。如2000年高考作文題《瞧這一家子》、《冷香飛上語文》;2003年高考作文題《成也情兮敗也情》、《一隻果子狸的呐喊》等。
六、活用修辭。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文體和內容,靈活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能讓標題新穎含蓄、精煉生動。
具體的說:
1、引用,如2000年高考作文題《問世間情為何物》;2002年高考作文題《讓我輕輕地告訴你》、《所欲有甚於生者》;2003年高考作文題《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清泉石上流》、《不畏浮雲遮望眼》等。
2、比喻,如2001年高考作文題《誠信是槳》、《誠信如水》。
3、比擬,如2001年高考作文題《百元假鈔的自述》、《“誠信”漂流記》、《是你帶我飛》。
4、反問、設問,如2003年高考作文題《聽誰的?》、《“真我”何在》、《手心手背都是肉嗎?》。
5、雙關,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題《患者“吳”誠信的就診報告》。
第三,畫龍點睛的擬題方法如下:
一、求異思維。在擬題時,若能求異,采用逆向思維,發散思考的方法,就可以擬一個讓閱卷老師一見鍾情的題目。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題《丟得好》、《謊言有時更可愛》、《不誠不信不為過》,2000年高考作文題《答案都是豐富多彩的嗎?》,2003年高考作文題《做一天“差生”》等。
二、相似思維。運用相似思維擬題,一定要找到題目與話題的“相似點”,如2005年高考作文題《忘記該忘記的,銘記該記住的》;2007年高考作文題《在“摔跤”中成長》等。
當然,題目擬得好,擬得巧,自然會取悅於人,而一旦擬“糟”了,就會影響全文的。因此,在“自擬題目”時也有些忌諱。
一忌題不對文。2001年高考,有位考生的作文題為《誠信,得到你比失去你還容易》,盡管題目中有“誠信”二字,但如此命題,明顯背離了命題的意圖,曲解了寓言材料的寓意。再比如2002年一考生以《青草的嬌豔》為題寫“心靈的選擇”,文章通篇寫的是自己上高中,考大學,還是上中專,早點謀職掙錢呢?進行艱難的選擇。讀完全文,回頭看看題目,就讓人一頭霧水了。不知青草在哪兒?何為嬌豔?
二忌不合文體。文章的標題應切合文體特征,如果我們擬出的題目與文體不合,明顯是記敘文,卻冠以議論文的題目,那就有點不倫不類。比如2002年,一考生的題為《論心靈的選擇》,很明顯,題目中的關鍵詞“論”,決定了文章應是議論文。可這位考生卻在娓娓地講述一個故事,故事非常吸引人,曲折生動,但看看題目,就有點驢唇不對馬嘴了。
三忌粗鄙不堪。我們在強調巧妙擬題時,不能故弄玄虛。比如2002年一考生寫自己麵對金錢的誘惑,自己作出了正確的選擇,立意很好,可題目卻擬成了《麵對金錢的勾引》,“勾引”一詞顯然就顯得不得體,有點玄虛了。
總之,標題既要新穎別致又要避免弄巧成拙。
第五招:首尾呼應
高考作文一般要求字數不少於800字,因此開頭和結尾必須做到:
第一,開宗明義;第二,遙相呼應;第三,短小精悍。
前麵已經說過了字數安排,在此再強調一下,開頭和結尾各100字左右,中間寫三段600字左右,比較合理。
古人作文有所謂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鳳頭”是說作文的開頭要像鳳凰的頭那樣秀氣、漂亮;““豬肚”是說文章內容要象豬肚那樣內涵豐富,充實;“豹尾”是說作文的結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樣有力、剛健。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說:“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誌。”意思是指作文一開頭就要切題,要開門見山;而作文的結尾又要起到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主題思想的作用,充分顯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明代著名學者謝榛所寫的《四溟詩話》中則有“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鍾,清音有餘”的說法。這是說,作品一開頭,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為之一震;而作品的結尾,又要像敲鍾似的,使人覺得餘音繞梁。上述古人這些關於作文的開頭和結尾的言論,盡管說法不一,但其實質都是要求作者要認真寫好作文的開頭和結尾,且首尾呼應是必須的。
總之,文章開頭和結尾的方式很多,隻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方法,並多讀一些精彩的開頭和結尾,就一定會悟出一些規律,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第六招:中心突出
寫高考作文必須突出文章的中心,為此,要做到:第一,一個中心;第二,兩個基點;第三,三段文字。
古人說:“凡為文,以意為主”,就是說作文重在立意。“意”(主旨)是文章的靈魂和統帥,立意的好壞和高下直接決定著文章的質量。高考作文要得高分,在立意上應該做到“中心突出,見解新穎”。
所謂“中心突出”,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要集中和鮮明。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在一篇不少於八百字的高考作文中,如果貪多求全,麵麵俱到,勢必導致中心散亂,立意膚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考作文不是文學作品,不宜寫得太含蓄,太深沉,最好讓閱卷老師能比較容易地抓住文中的觀點態度(特別是南方的考生,一定要設身處地考慮一下,天氣熱,任務緊,沒有幾個閱卷老師願意通過反複閱讀來琢磨觀點、概括中心!),也就是說,中心一定要集中和鮮明。
所謂集中,是說一篇800字的作文隻能有一個中心,全篇作文都要圍繞這個中心說深說透。我們在動筆之前首先要認真審題,根據作文的需要確立一個中心,這是作文突出中心的前提條件。作文中心的確立,必須從全部材料出發,必須把握事物的本質。不少同學的作文詞不達意,說了半天沒有講出什麽觀點和道理;或者中心分散,幾個觀點、道理齊頭並進,沒有統領,結果像蜻蜓點水,哪個意思都沒有說透;也有的作文洋洋灑灑,下筆千言,卻離題萬裏,甚至根本不知所雲;還有的作文事情不大,材料有限,卻偏要追求高、大、全的中心,以致給人小題大做、故弄玄虛的印象等等。以上這些毛病的出現,都是因為作文事先沒有確立好中心、動筆時隨心所欲造成的。
所謂鮮明,是說所表現的中心必須是明確的,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確立了中心,我們在作文中還要調動一切可用的手段為突出中心服務。突出中心的具體方法不少,最常用的兩種是開門見山和卒章顯誌。
所謂“見解新穎”,是指文章的立意新,內容新,也就是說,能想人之所未想,能言人之所未言,富於獨創性。具體來說,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文中或者有新的思想認識,有新的思想感情;或者有精巧新穎的構思,采用了鮮活、富有時代氣息的材料。
文章貴在出新,最忌人雲亦雲,千人一麵。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篇文章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創新上。另一方麵,從高考閱卷的角度講,閱卷老師每天要批閱三百篇左右的考生作文,無庸諱言,長時間麵對大多數立意、構思均一般的作文,閱卷老師的精神狀態應該是倦怠而乏味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某篇作文“見解新穎”,別具一格,它無疑會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得高分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如何使高考作文的立意新穎呢?這首先要求考生具備深厚的寫作基礎,紮實的語文功底,寬厚的知識麵,並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還要求考生的思維要活躍,要善於展開聯想,打通思路,要善於擺脫思維定勢的約束和影響。具體來說,可以采用發散思維。考生要善於圍繞題材進行多角度思考,特別要善於逆向思維,善於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敢於突破常規,獨辟蹊徑,並且根據自己的實際,以獨特的構思和材料表現出來。這樣,創新精神也就蘊涵其中了。需要注意的是,新穎獨到是一定要以切題和深刻為前提的,如果為了追求新穎獨到而弄得偏離題意,反而會弄巧成拙。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方麵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兩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中心突出”隻有在“新穎”的前提下才更有價值,“見解新穎”隻有通過“突出中心”才能得到強化和認同。好的立意應是這兩方麵的完美結合。
高考作文隻能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是“集中”和“鮮明”,三段文字是指文章結構而言,也是古人說的“鳳頭、豬肚、豹尾”。
第七招:排列有序
關鍵詞:第一,依文體定“序”;第二,以結構為“序”。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中學階段學生要會寫議論文、記敘文和說明文,還要掌握應用文的基本寫法。曆年高考作文題的文體要求都是按《大綱》所規定的要求明確提出來的。
先說議論文的“序”:
議論文論證結構的“序”,一般體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過程。現在高考一般以話題作文或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現,所以作文(議論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觀點,然後就是選材論證的過程。
議論文的結構模式多種多樣,一般掌握一二種適合自己寫法的議論文模式就夠用了,下麵列舉幾種常用易寫的幾種模式,供同學們選擇:
1、層進式結構(是什麽?即提出觀點;為什麽?即分析原因;怎麽辦?即提出對策、分析對策、論證對策。)
2、並列式結構(分論點並列、論據並列。)
3、對照式結構(正反對比、轉折補充)
再說記敘文的“序”:
記敘文就是要“記人”“敘事”。記人,一定要寫好人物的語言和行動;敘事,一定要寫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及過程。
寫人的成長,一般按時間順序;
寫人的活動,一般按方位順序;
寫人的性格,一般按邏輯順序。
最後說說明文的“序”:
說明事物的狀態,要注意方位順序;
說明事物的發展,要注意時間順序;
說明事物的本質,要注意邏輯順序。
第二,以結構為“序”。
不論什麽文體的文章,其結構都是相似的,就其結構的“序”來說,就是文章的開頭部分、展開部分和結尾部分。顯然,展開部分是文章的重點。以結構為“序”,就是以文章的開頭、展開和結尾三部分依次排列為“序”。盡管不同文體的文章在展開部分,其文章內容的“序”是不同的,但是,它們在結構上的“序”是差不多的。在文章的展開部分,要多寫與中心有關的內容,少寫或不寫與中心關係不大或沒有關係的內容。
第八招:剪裁有方
學生寫高考話題作文是不愁材料的,就是說命題人出的“話題”,所有考生都“有話可說”,關鍵是看誰能把“話”說得更好一些。這就要求考生在寫作時要學會對作文材料的剪裁。
第一,要量“體”裁衣。
所謂量“體”裁衣,就是要根據文章的體裁決定哪些材料該用,該怎麽用。話題作文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選定體裁,確定體裁後,就要根據文體的要求剪裁。
同樣是敘事,記敘文要求圍繞文章的中心寫清楚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議論文則要求圍繞中心論點,隻寫與中心論點相關的事情, 不必交代事情的全過程。
第二要圍繞中心。這個問題在“突出中心”一招中已經講清楚了。
第九招:銜接有法
關鍵詞: 第一,要順其自然;第二,選過渡方式。
把不同的段落組織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段落之間語意要連貫,語言表達要順其自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律的、有“序”的,寫文章當然要遵循自然規律,依“序”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遵循自然規律寫文章,就要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寫自己經曆的事情。
依“序”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就是要按文體的要求組織材料。
要做到語意連貫,順其自然,可以使用一些銜接或過渡的方法。
銜接是利用一定的詞語或相應的句式巧妙連接,常常用在意思聯係比較緊密的段與段之間,使篇章前後連貫,脈絡分明。主要有意合和關聯兩種。
意合,就是相鄰的段與段之間靠一定的語義關係自然組合。例如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前兩段: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還不到兩分鍾,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著的無產階級,對於曆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後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得到。
前一段寫馬克思的去世,後一段寫他去世所造成的損失,兩段語意自然銜接,用的就是意合。
關聯,就是相鄰的段與段之間用一定的語言材料銜接起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關聯方式:
一種是在段與段之間用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時間或空間的詞語連接。
一種是在段與段之間用表示順接(如於是、所以、因此等)或反接(如然而、但是、可是等)的關聯詞語來連接。
一種是利用某些意思有聯係的詞語連接,包括同一詞語、同義詞語、反義詞語等。
還有一種是利用意思有聯係的句子相銜接,如同一句式、同義句式、相近的句式或反義句式等。
比較長的文章也有用一段文字,從上一段過度到下一段。
如果用一棟大樓比作文章的話,那麽大樓裏麵的樓梯就好比文章中的“過渡”段、句和詞。普通樓梯就好比是“過渡段”,一般電梯就是“過渡句”,高速電梯就是“過渡詞” 。
第十招:整合有理
關鍵詞:第一,要體現思路;第二,取舍要適度。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東西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從而實現信息係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於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並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
整合文章就是通過把不同的零散的作文材料,結合在一起,讓它們通過結合發揮最大的價值。
第一,文章整合要體現作者的思路:
文章整合就是把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文字,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文章整合要體現作者的思路。
葉聖陶老先生認為把握思路是寫作的基本功。他說:“練這項基本功,得注意思路的開展。思路,是個比喻的說法,把一番話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條路。思想從什麽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這就是注意思路的開展。踏踏實實摸下來,發現思想走這條路步步落實,沒有跳過一兩段路,沒有在中途走到歪路上去,最後達到的終點正好是這條路的終點,這就是順暢的話或是順暢的文章。如果發現的情形相反,那即是不怎麽順暢的話或是不怎麽順暢的文章,這時侯說順暢和不怎麽順暢,跟僅僅覺得不同了,而是從考核思路開展的實際情況得出來的,是有憑有據的。練就這樣的基本功,無論聽人家的,讀人家的,或是自己說,自己寫,就都有了憑準,不至於不著邊際地去瞎揣摩。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練習讀和寫的時候,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麽連上的,後一段跟前一段怎麽連上的,某一句跟前麵哪一句有關係,某幾段從前麵哪一段分派出來的,諸如此類,全都辨一辨,想一想,這就是所謂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的具體辦法。”
作者要寫一篇文章,總是先要有一個寫作的走向,這個走向就是文章的思路。不同體裁的文章就會有不同的思路。
那麽怎樣理清記敘文的思路呢?其實很簡單,我們隻要掌握以下的規律就可以了:
抓住時間發展的詞句去理思路。
抓住地點變換的詞句去理思路。
抓住表明順序的詞句去理思路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把材料分類來理清文章的思路。比如寫植物的文章,作者的思路往往是按"根-枝-葉-花-果"等幾部分來寫的。又如寫動物的文章,作者的思路往往是按"頭-身體-四肢-習性"等幾部分來寫的。
文章思路一旦理清,我們還愁不能分段、寫段意、不能理解文章的主題嗎?
如果你向別人敘述一件事,一會兒說東,東沒有說完又去道西,西沒有說完又是扯北。這樣人家就弄不明白你說的是怎麽一回事。原因是思路混亂,條理不分。所以我們作文要強調條理清楚,要把事情發展或活動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怎樣才能做到敘事條理清楚呢?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記敘要有順序。這就說敘事要有一定的次序,一步一步地寫來。一般來說,應按照事情或活動的發生、發展、結果的順序,把先發生的事情先寫,後發生的事情後寫。這樣條理就清楚了。
二、記敘要有線索,線索能把要記敘的事件連成一個整體,使文章的內容條理清楚,脈絡分明。能夠作為線索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有:時間、地點,某一中心事件等等。
三、記敘要前後連貫。作文時要注意過渡自然,前後連貫,這樣也會使文章的條理清楚。
怎樣理清議論文的思路呢?
毛澤東說:“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說,如果是重要的帶指導性質的,總得要提出一個問題,接著加以分析,然後綜合起來,指明問題的性質,給以解決的辦法”。這句話不僅指出文章要言之有物,而且提出了認識問題、反映問題的必然的思維過程,即思路。議論文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安排結構的。
議論文的結構,一般地可以概括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部分,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三段論式”。
提出問題,是文章的開端。這一部分的主要任務是提出要論述的中心論點,目的在於使讀者明確議論的中心,引起注意。
分析問題,處在文章的中間,占大部分篇幅,因此在文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問題處於論證階段。論證得是否嚴密,決定著論點是否令人信服。有的議論文,由於論述的問題比較複雜,篇幅較長,因而常常在這個部分劃分若幹小標題來加以論述。高考作文的展開部分,600字左右,分成三段就可以了。
解決問題,是文章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最後向讀者簡潔概括地交代一下,以加深讀者的印象。
說明文的結構由事物的性質確定,一般來說,確定它的結構可從以下兩個方麵考慮: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條理規律,把握了這種規律並據此安排結構,能使說明的內容井然有序,條理清楚。一般來說,運動、變化、發展的事物,它的條理性表現在時序上,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形態,說明時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的,先寫文字產生和出現書籍的雛形,再寫正式的書籍,最後寫現代的書籍,從而說明了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
處於靜止狀態的事物,如建築群、名勝古跡、物品等,常常從空間位置上體現它的條理形。說明這類事物,宜按空間順序,先表後裏、先外後內進行說明。如《故宮博物院》說明一個古代建築群,這個建築群處在一定的空間方位上,排列有序,內部建築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間位置,先寫外部城門,後寫城內建築,寫內時先寫主,後寫次。整篇文章層次井然有序。
二、按人們對說明對象的認識規律安排結構
對讀者陌生以及讀者難以理解的說明對象,說明時常常由具體到抽象,由表麵現象到內在事理。由個別推及一般。在具體說明中,宜先寫狀態,後寫功用或成因,最後揭示性質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具體說明部分先說一種現象:傳說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把俘虜的奴隸投在死海裏,但奴隸卻安然無恙。然後解釋原因,這是因為死海海水的鹹度很高。接著進一步解說死海的成因,說明時先敘事,後說它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這樣說明,讀者易於理解。
對讀者並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說明時可先說一般,再敘說個別現象。這種寫法宜先寫性質特征,後寫狀態,人們可先獲得事物或事理的總體認識,然後具體理解。如《蘇州園林》,一般讀者都知道園林這一事物,但蘇州園林與其他園林有所不同,因此,寫作時宜先說出它與其它園林不同的性質特征,然後具體說它的形態。這種結構安排有利於讀者盡快地認識事物。
說明文的結尾一般是自然結束,說明清楚了,文章就結束了。
第二,文章整合對材料的取舍要適度:
首先要認真審題來決定材料的取舍。
認真審題、弄清楚話題的含義是開啟材料之門的最重要的基礎。如 2001年的高考作文話題“誠信”是誠實、守信用的意思。如果把它理解成真誠、信任、信心、義氣等等,就失之偏頗了。在審明了題旨之後,自己的寫作就可從發散思維開始了。
一、從試題提供的材料本身入手,尋求相似事件和對立事件。比如 2002年的高考作文,看完材料,你就回想:生活中有這樣一些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嗎?救了(或者幫助)別人,自己也獲得了成功;再從反麵去思考,救了(或者幫助)別人,自己就真的獲得了幫助、真的就有好的結果嗎?從相似、相反這兩個角度去發散思考,會使自己立即獲得一些啟發(包括新穎的文章立意),獲得無數材料。
二、從出題人的觀點、態度、提示發散出題人讚成什麽、反對什麽,這是我們必須去把握的,出題人的寫作提示,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思考內容。 2002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中,出題人顯然是讚成選擇幫助、反對見死不救。然後我們就順著出題人的提示“也許人人不一定能夠碰到這樣的生死抉擇,但是我們生活中也會麵臨一些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選擇?為什麽會作這樣的選擇”去思考。
三、在話題題目前後采用添加法發散:
1、時間、地點+題目。如:幼小時的誠信、去年的那次誠信、以前的誠信時光,教室裏、商店裏的誠信,……;那次心靈的選擇,罵人時的心靈選擇,人群中的那次心靈選擇……
2、態度+題目。如:禮讚誠信、那次不該有的誠信、那次遺憾的心靈選擇、醜陋的心靈選擇……
3、動詞+題目。如:選擇誠信、看重心靈選擇……
其次,材料的取舍要適度
在眾多的材料的啟發下,去尋求準確、深刻、新穎、集中、有時代感、格調高的立意,確定文體,並且在已確定的立意和文體的基礎之上,對材料本身以及材料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行再審定、校正、錘煉和對邏輯過程認真加以再梳理。總之,不能讓材料不集中,不能讓材料蔓出主幹。這是對材料的基本要求。這就是說必須去求取材料及自身邏輯與主旨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