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三道四(103)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2022-05-13 07:14:39) 下一個

說三道四(103)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孔子《論語·衛靈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如今,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經相當普及了。這也許是全國高中教育普及率已經達到92%的結果吧!據有關部門統計的數據,百度上有記錄,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所以,孔子的這句話不必翻譯,大家都懂。

由此及彼,來說說我的看法,“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所欲”與“所不欲”本是相反的,為什麽都要“勿施於人”呢?

人的“所欲”“所不欲”,如果按照馬斯洛“人的需求的五個層次”來說,有點複雜。簡單點說,可以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麵來說道說道。

先從物質方麵說,人都喜歡美食,但某一種美食不一定人人都喜歡。所以古人說“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就是說每個人對味道的偏好不一樣。這與孟子的“口之於味,有同嗜焉”相似。飲食之物的味道,沒有固定的美味標準,隻要適合自己的口味,就是珍品。泛指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這句話出自宋•文瑩《玉壺野史》卷五:“上因問曰:‘食品稱珍,何物為最?’易簡對曰:‘臣聞物無定味,適口者珍。臣止知蘧汁為美。’”所以,適合自己的口味,別人不一定喜歡。故“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再說精神方麵,孟子說,“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其實不然,陽春白雪的說法:“情人眼裏出西施”:下裏巴人說婚姻“如鞋子合不合腳,隻有自己知道”。所以,一見鍾情一般都是始於顏值,但顏值標準卻因人而異。

誠然,不論是“己所欲”,還是“己所不欲”,都要“勿施於人”,才是“止知”。

    這裏說的“止知”,就是“知止”的意思。

   《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何謂知止?《大學》中沒有明說,但卻給我們舉出了例子:“為人君,止於仁; 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知止,即應當為其所應為,不為其所不應為。止學的智慧說的是要知道自己應該處於怎樣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內應為的事,並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懂得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長久不敗之道。以“知止”為始,方能以“得”為終。

總之,“知止”就是不論是自己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都不要強加給別人。

“知止”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我們今天的社會太缺少對人的尊重,我們的文化中太缺少對人的尊重,特別是對弱者的尊重,我們的教育中也太缺少對學生的尊重。我始終認為,尊重是民主精神的核心,學會尊重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素養。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有尊嚴。如果我們要使學生懂得自尊,就千萬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

隻有尊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更能讓學生懂得自尊。尊重學生特別要允許學生糾正老師的錯誤。我這個武漢人普通話很不標準,尤其是不善於辨別平舌音和卷舌音。上課讀書還馬馬虎虎,實在辯不清的就在書上注音。講話就常出笑話。一次公開課,剛給學生講了書上幾個字的平舌音與卷舌音的辨析問題。一開口講話,說:“現在請這一組的同學,按豎行每位同學朗讀一段”。我又把“豎行”的“豎”讀成了“sù”。全班學生異口同聲“shù”。我立即表揚了學生能活學活用立竿見影!學生報以友好的笑聲。師生關係融洽,不僅有利於學生接近和愛好語文學習,老師尊重學生的正確意見更能讓學生懂得尊嚴和自尊。

現在,學校教育打著為學生好的幌子,校長在全校學生大會上公開砸學生的手機,時而見之於網絡;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言語傷害學生的現象太多了。還說什麽“恨鐵不成鋼”,其實,就是不“知止”。

北京四中著名的劉長銘校長,為他們學校的特級教師穀丹老師的專輯寫的“序言”中有兩段話:

我們也常常不能容忍學生犯錯誤。學生一旦有犯錯,我們寧可上綱上線,小題大做,猛藥強攻,因為我們始終堅信,小錯一定是大錯的先兆,小小的蟻洞一定會毀掉千裏長堤。這種武斷的認識使我們今天的教育缺少大氣、缺少寬容,因而也缺少人性,缺少教育本應當具有的藝術魅力。一位老師曾對我說,教育往往就不能一針見血,教育往往就要眼睛裏揉沙子我想他說的就是教育需要寬容,需要等待,需要耐心。如何把握寬容的度是一門藝術。青少年犯錯誤就像人患感冒,不是每次感冒都會引發腦炎肺炎,導致癡呆甚至喪命。要相信人的免疫功能,相信人能產生抗體,相信人能夠自愈。當然,這並不是說學生犯了錯誤教師都不要去管。得病是要看醫生的,但看醫生並不是說馬上就要打針吃藥,用醫生的術語來講,先觀察一下,用穀丹老師的術語來講,就是要“守望”。守望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或教育過程。教師對犯錯的學生是要做工作的,問題是我們在做工作的時候,是否注意保護了學生的尊嚴。你越是維護學生的尊嚴,學生就越視你為知己,你的教育就越有效。教育就是要喚醒人的自覺。自覺就是人的免疫力。教師的任務是“喚醒”。有不少學生,特別是遇到挫折或是有一些錯誤的學生常常願意去找穀丹老師訴說,她一定喚醒了不少學生的自覺意識。她不僅是學生的知心朋友,還是一位洞察甚至是把控學生心理活動的行家,我想這就是為什麽大家都覺得她有些神秘的原因吧。

中國的未來一定是一個民主和諧的社會,對此我堅信不疑。據說國家主席胡錦濤視察災區,在一戶受災群眾的家門口問這家主人,我能不能進你家看看?我能想象出他那種俯下身來同一位普通公民平等甚至謙卑地談話的情景,這使我看到了一種不同於傳統的新的文化正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形成。我想,作為今天的教師,在把教科書中的知識教給學生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將民主、平等、尊重、自立、自信的理想與品質也一同深深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如果以今天這樣的眼光和價值觀來審視以往的教育,難道我們沒有感到有太多的值得自省的地方嗎?

劉校長文章說到穀老師的“守望”,就是古人說的“知止”,就是要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弱者,尊重學生。

    總之,不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是“己所欲,勿施於人”,都不要強加於人。學會尊重他人,營造民主自由的和諧社會,才是人類的共同目標!

【附錄】珍惜學生的性意識

詩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言“君子”和“淑女”,還有德國詩人歌德的著名詩句:“哪個少男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所說的“少男”“少女”,正是現代學校的高中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他們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心,多數學生雖然還沒有對某個特定的異性傾慕,但是少數學生開始愛戀特定的異性。

“詩以言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論是直抒胸意,還是婉轉表達,人在青春年少時的這種美好的感情,都是非常寶貴的。那麽,當學生性意識萌動,我們老師該怎麽辦呢?

“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記自己年輕時的心路。作為教師,不論年齡,也不論男女,誰不曾有過青少年時代?當你的學生因性意識萌動而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時,不妨先回憶一下自己的過往,不要那麽急躁,更不要隨便指責!

五十年教育生涯,不知多少次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我厚厚的《班主任日記》中都有記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位家長滿臉憂愁、略顯怒容地來學校找我,她從手袋中拿出兩封信,說:“李老師,這是你班上一個男生給我女兒寫的兩封信。你看怎麽辦吧?”

我仔細讀了那兩封“情書”,表達了一個男孩對自己喜歡的女孩的真情實感,愛慕之心溢於言辭之中,有那麽一種朦朦朧朧的初戀意識。反複考慮,還是決定與那個男生開誠布公個別談話。

談話伊始,我用《觸龍說趙太後》的談話方式,先給他講一個故事。大約二十年前吧,就在這個學校的這棟高中樓,有一個男生與同班的一個女生互生好感,學習上還互相幫助,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戀”吧,老師的批評教育,他不接受,朋友們的忠告,他置若罔聞。後來,參加高考,男生雖然成績優秀,還是名落孫山,女生遠走他鄉讀大學去了。

“後來的結果呢?”

“沒有結果呀!”

“你現在是不是也喜歡班上的一個女同學呀?”

他麵露愧色,囁囁嚅嚅地說:“沒有啊!”

“你該不會忘記‘關關雎鳩’吧?”

“忘不了!”

“那就對了!”

此時,我拿出他寫給女同學的那兩封信,遞給他。說:

“你寫的這兩封信,表達的就是這樣美好的感情!正是你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反應,是好事,是非常純潔的,不是什麽不得了的事情!不過,要記得我開始對你講的故事。你們現在還不是談情說愛的時候,人生之路還很長,你還要讀大學,以後一定還會遇到你更喜歡的女同學的!希望你珍惜這種情感!

而且,你還不太了解那個女同學,可以說是一種單相思,也可以說是‘暗戀’。現在,那個女同學的媽媽把信交給我了,說明她拒絕你了,希望你不要再打擾她。這不論對你還是對她而言,都非常正常,你說呢?”

“感謝老師的教導!請您替我保密,可以嗎?”

“好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我把那兩封信給學生時,對他說:“這就給你自己保管吧!留作紀念自己的青春之戀吧!以後就不要再寫信給她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謝謝老師!”

我們推心置腹地談話結束了。

我的《班主任日記》繼續寫了如下一段話:

估計他還會有幾天的思想鬥爭。要注意觀察,幫助他盡快渡過這個特殊時段就會好些了。明天再找他談談,不要讓他背思想包袱!一定要珍惜學生純真的感情!簡而言之,要通人性!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原始資料見1986年12月2日《班主任工作日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