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42)

(2022-04-03 05:43:53) 下一個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42)

盡我所能,宣傳分編型教材

自1983年暑假開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每年暑假的八月上旬,都要召開全國第一輪分編型實驗教材工作會議。各省市教研室的負責人或專職教研員、各實驗學校的執教老師,集中開會。每次都是人教社負責分編型語文教材工作的編審劉國正先生,率領有關編輯到會宣講編輯理念、教材體例、教學建議等,還請一線執教老師匯報試教情況,請語文教育教學專家、學者和特級教師作報告。83年在洛陽,84年在蘭州,85年在青島。86年已經接到通知,8月1日到太原開會。

1985年8月5日,人教社在青島召開初中分編型教材總結表彰大會。此前,7月7日,湖北省教研室組織華中師大一附中初中實驗班學生,參加高考語文單科測試,人平成績超過了應屆高中考生。當我把學生的考卷,呈送給特約編輯、也是當年高考語文命題組副組長章熊先生看了之後,興奮得手舞足蹈,立即拿去見劉國正先生和張定遠先生,對他們說:“你們看看培永給我們帶來了什麽?這是我們多年研究的成果和心血呀!我看,現在可以大張旗鼓地宣傳這套分編型改革教材了!”劉國正先生在總結大會上表揚了我們學校的改革實驗,張定遠先生鼓勵我去大力宣傳這套教材,章熊先生約我會後赴京深談,並在《語文教學與研究》撰文,高度評價這批學生的高考單科測試考試成績。

1986年3月初,武漢市教研室教研員韋誌成老師,與我在市教研室開會相遇時,邀請我暑假到宜昌參加省教學法研究會年會,為大會介紹人教社分編型語文教材教法與學法。我感謝韋老師的盛情邀請,同時也告訴他,每年寒暑假我們實驗教材的執教老師都比較忙,隻要沒有決不能分身的要事,我一定前往。

 1986年6月24日,下午,去湖北省教研室拿實驗班期末考試卷,遇到彭慧敏主任,她非常關心我的近況,希望我在教研組要虛心聽老教師的意見,還明確告訴我,不論今後是不是搞教改實驗,教研室都不會忘記你的。另外通知我於7月18日跟她一起去秭歸,宣傳語文教改的理念和第一輪初中教改成果,還要準備上一節示範課。

6月26日,武漢市教研室的韋誌成老師給我發《聘書》,請我於7月11日到宜昌參加湖北省中學教學法年會,並作報告。他同時還聘請恩師劉友三老師去宜昌作報告。

7月11日,我與恩師劉友三老師到達宜昌。與應邀前來參加會議的武漢中學蔣自立、武漢六中的胡明道歡聚一堂。晚飯後,我們這批武漢市當年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先行者,在韋老師召開的座談會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最後韋老師決定了各人作報告的主題和示範課的課題。

我負責講《初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概況及成果》,並借宜昌的學生上示範課《統籌方法》。為了讓報告內容更切合會議的主題,我請韋老師,把實驗班學生王江7月7日參加今年高考語文單科測試寫的作文,《談他們都是錢學森》複印,提前發給與會老師,並請大家按高考評分標準打分後,交回來。統計結果:作文滿分60分,老師們打的最高分48分,最低分15分。分差33分,可見問題之大!

於是,我在7月16日下午,示範課後的報告中,重點報告了三年初中作文教學改革的具體做法與成果,特別就王江的這篇高考作文評分問題,闡述了平時寫作訓練與考試作文評價的標準問題。

人教社分編型教材初中《閱讀》和《作文·漢語》第一輪實驗,是建國以來,改革步子和試教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革實驗。我有幸參加了這場改革實驗,並在人教社劉國正先生和張定遠先生,還有《閱讀》課本的特約編輯章熊先生和張必錕先生,《作文·漢語》責任編輯王連雲先生的親切關懷和引領下,堅持三年改革教法和學法,學習使用分編型教材,規劃整體教學,探索適合分編型教材特點的教學法。

我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全方位研究語文教學,逐步形成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我的語文教學係列觀,即語文教學是把《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創造的教學環境,運用比較科學的和藝術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質、思維能力、基本技能訓練的一個有機整體。   

任何一個整體都是由部分組成的。語文教學這個整體由教材、教師和學生三部分組成,通過課內外教學活動構成有機聯係。

從縱向看,隨著年級的遞增,根據各年級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等,形成教育、教學和訓練係統,各係統自有序列、有層次、有重點;從橫向看,每一個教學單元又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形成教育、教學和訓練的“單元微循環”結構,這個結構有模式、有重點、有反複。

從教材內容來看,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從讀寫結合的角度設立單元;文學作品、文言文,從閱讀角度設立單元;寫作基本能力訓練同文體知識相結合,與閱讀教學基本同步。“著重建立現代語文讀寫能力的訓練序列。知識點和訓練點少而精.求實效。縱向注意循序漸進的序列,橫向注意互相滲透,相輔相成。突出重點,由易到難,以簡馭繁。”(見人教社《語文》課本說明)

當教師自覺地有意識地以課文這種結構體係為軸心,從縱向把教育、教學和訓練係統與課本的縱向序列相結合,從橫向運用“單元微循環”模式進行“單元教學”,再加上教師創造性的、科學的和藝術的教學方法.就能使語文教學這個整體“活”起來。

激活這個整體的訓練體係就是“三敢→三多→三會”,即“敢想、敢問、敢說;多想、多問、多說;會想、會問、會說”。還有“三愛→三多→三會”,即“愛聽、多聽、會聽;愛讀、多讀、會讀;愛寫、多寫、會寫”。

正如湖北省語文教研室雷秋山主任所言:

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李培永老師,是一個富有個性的中年教師。1982年秋,他參加了省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幾年來,他積累了近200萬字的教育資料,勇敢地探索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學訓練體係:即培養學生三“敢”三“愛”,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是對傳統文化積習深層的爆破,是“三多”、“三會”的心理基礎。三“多”是科學訓練量和質的要求,是打破老師“一講到底”的重要手段,是提供給學生以發展能力的學習平台。而三“會”是學法的指導,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是“敢”、“愛”、“多”的必然結果。三條線、三步台階,融於一爐,小市長王江那樣的學生便鍛造出來了。

報告最後,結合王江的高考作文《談他們都是錢學森》,各位老師的評分統計結果,簡要說明了我的看法和做法。

首先,平時的寫作訓練評價學生的作文,與中考、高考給學生的作文評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慨念,其評價方式及結果當然也就完全不一樣。

先說平時的作文訓練。

從我讀書到我教人教社分編型教材之前,中學生從來沒有見過寫作課本,而且編輯和省語文教研室還嚴格要求,每周必須用兩節課教學《作文·漢語》。即單周按課本單元要求完成一篇課內作文,雙周按要求訓練學生先自改、後互改作文。簡言之,課內寫作訓練重點在“習法”,課本每學期隻有八個單元寫作訓練,顯然,訓練量是太少了。於是,另外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寫三篇課外練筆文。王江的《假如我是武漢市的市長》就是一篇課外練筆文。任何一種的技能,沒有一定的訓練量是難以掌握的。要求學生背誦文言文《賣油翁》,牢記“無他,唯手熟爾!”

我們初中實驗班三年作文訓練從來不打分,隻要求學生學會縱橫比較法。縱向比較,看進步。即看自己這一次寫的作文比上一次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然後對照同學的批改,找出原因,寫在“作文後記”中。橫向比較,找差距。學生完成每一次課內作文,我查閱後,給學生互改“配對”。其標準就是這一次作文水平相當的互相評改,改錯別字,隻圈出來,讓對方自己糾正;改語病,可以互相討論;重點在“評”,每篇作文要寫至少三條眉批,評佳句或病句;寫總評,參照《作文·漢語》單元知識內容,比較全麵地評價文章。然後,各人自己在對方總評後麵寫“作文後記”。

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主張“作文在有法與無法之間"。他有一首詩曰“若謂文無法,繩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隨燈?若謂文有法,製勝須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隻平平,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待到著筆時,舍法任神行,謂神者為何?思想與感情,瞻彼春鳥鳴,無譜自嚶嚶。"  (引自張中行著《作文雜談》的《序》)。把握“習法"、  “思想與感情”,是指導初中學生練習寫作,即“習法”的三個基本點。

    指導學生“習法”,要循序漸進、集腋成裘,《作文·漢語》教材已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學體係,從縱向看,根據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接受能力,從初一到初三共安排了三十七個寫作知識點及其訓練點;從橫向看,每一個寫作知識點和訓練點都與《閱讀》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基本同步。所謂循序漸進,第一要遵循作文教學的“序",第二要有一個作文訓練的“序”,這個“序”是以作文教材為訓練內容,以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心理發展規律為前提的訓練序列,即愛寫——多寫——會寫。

    指導學生“習法”,要突出重點,“反複曆練”。古人雲:“多則惑,少則得”,兵書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按照《作文·漢語》體係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就應該運用這種指導思想,在每一單元作文教學時,重點幫助學生解決一、二個問題:課內嚴格按要求“習法”。課外指導學生“反複曆練”。

指導學生“習法",要精讀範文,潛心探微。《作文·漢語》每一單元作文訓練中,編者都根據單元訓練要求,編排了幾篇範文。範文既有名篇佳作,也有學生的優秀習作。這些“精讀教材是挑選出來的,它的寫作技能當然有可取之處,閱讀時候看出那些可取之處,對於選剔與斟酌就漸漸增進了較深的識力;寫作時候憑著那種識力來選剔與斟酌就漸漸訓練成較精的技能。”(引自《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7l頁)

至於課外練筆,每周一早自習請課代表收齊後送到辦公室來,我采取圈閱方式,寫得一般的,隻簽“閱”和“X月X日”;寫得好的,就簽一個“好!”或“很好!”。再發稿紙給這些學生,自己修改後謄抄好,交給課代表。每月編一本《優秀練筆文集》,在班上傳閱。

期中期末考試作文評價是必須打分的,按照人教社(期末試卷)或省教研室(期中試卷)的評分標準嚴格執行。

不過,期中期末考試,都是考察學生前一段學得如何的“成就考試”,不同於中考和高考那樣的“選拔考試”。成就考試隻看學生是否掌握了前一段的學習內容;選拔考試隻重淘汰率。評價標準完全不同。

另外,作文評估隻能是一種模糊測量,這種評估主觀隨意性極大。因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為了盡可能客觀地對一篇作文作出評價,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還要盡可能地為這一標準擬訂出便於把握的、可操作的指標。即使這樣,每年高考作文評分誤差問題仍然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同一篇作文,讓十位高考閱卷老師按統一的標準評價,誤差在10~20分之間。這也就告訴我們,作文評分的基本因素至少包括高考閱卷老師的評判能力和學生的寫作能力兩大因素。

會前請大家對王江的這篇高考作文評分,分差很大,也是正常的。我樂意告訴各位,國正先生、章熊先生看過後,都給予很高的評價。我們湖北省高考閱卷老師給這篇作文打的是滿分!

這也是人教社分編型初中實驗教材第一輪試教取得的豐碩成果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