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38)

(2022-03-27 05:08:28) 下一個

我學語文教語文的一生(38)

行萬裏路之大上海

在蘇州最後一晚,朱茫茫老師陪我去蘇州十中見韓樹俊老師,自從洛陽會議與韓老師相識之後,我們經常有書信往來。在韓老師家,我們三人就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特別是高中教材改革進行了深入交談。臨別時,韓老師為山西《語文教學通訊》約請我寫一篇語文課外活動的稿件,給該刊當年第九期用。離開韓老師家,茫茫與我告別後就趕到火車站回南京了。

1986年4月5日上午啟程赴滬,中午到達上海北京東路,住在靜安區一個招待所後,立即打電話聯係《語文學習》編輯範守綱老師,範老師約定明天晚上請我去他家,後天上午再安排我們一行先去育才中學參觀學習,然後到他們編輯部座談。

我與《語文學習》主編範守綱在1984年“漓江之秋”語文改革研討會相見。那是一次研究語文教學改革的全國性的盛會。參加會議的語文教育家、語文教學改革一線的中學老師、各省市的教育出版社負責人、各地的語文刊物的主編幾百人齊聚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我報到後,馬上就分到一個標間,進門不一會,又來了一位中年人,非常禮貌地問我貴姓,我自報叫李培永。他立即上前雙手緊握我的手說,“你好!你就是李培永呀!我是上海《語文學習》的範守綱。模範的範,遵守的守,語文教學大綱的綱。我就是模範遵守語文教學大綱的範守綱。”他不停頓地接著說:“我們九月初已經通過書信聯係過了,沒有想到大會把我們兩人分到一起住了!太好了!我原來還想開完會後去武漢華師一附中找你呢!”我一聽他快速說完之後,非常高興,非常感謝他約我寫稿!

    範守綱主編九月初給我來信說,他們已經決定發表我的學生寫的課外練筆文《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希望我繼續提供學生的優秀作文。

    他放下行李後說:“我們兩個住在一起太好了,我先去找其他人談事,晚上回來好好聊聊打算找你約稿的事。”

    當天晚上,他忙得十一點左右才回來。洗漱完畢,躺在床上開始聊天。他先說約稿的事,覺得《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一文已經廣為傳播,現在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可不可以再找一篇優秀作文,你也寫一篇評論文章,發在明年《語文學習》第一期。你我這幾天有時間再研究一下選文和評論文章怎麽寫。(1985年《語文學習》第一期發表了學生王江的優秀作文《夏夜納涼小記》和我的評論文章《反彈琵琶出新意》)

然後,他說這幾天你跟著我去結識一些新朋友,以後多與他們聯係,學習他們的教學經驗。他先後介紹我認識了魏書生、徐振維、錢夢龍等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

這次到上海,是我們第二次見麵。

4月6日晚飯後,我與沙市三中王昌明、公安縣一中史少典如約登門拜訪範守綱老師。

我們談了兩個多小時,其間,談到語文教學說寫訓練問題時,他給我們看了葉聖陶老先生1982年1月25日的回信。我認真仔細地邊讀邊強記,回到招待所已經十一點多了,立即追記了葉老信中的要點:

作文就是說話,是用筆說話;

說話內容和要求;

作文命題很重要;

作文評改方法要改革;

講深講透與精批細改一樣,學生吃虧。

如果那時有智能手機該多好啊!但正值年富力強中年的我,強記的這幾點,八九不離十。因為這也是葉老語文教育教學的一貫理念。葉老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全麵闡釋了語文教學說寫訓練的重要性,說寫訓練的具體方法。是我進行語文教材改革實驗以來須臾不離的指路明燈。

我寫初中三年教改實驗總結時,專職指導我的汪厚鐸老師就說過:“我的意見是總結一下寫作試教的做法和體會,我認為試教實驗教材以來,作文教學最成功的經驗是,教師從“精批細改”的作文堆中爬出來了,學生沒有因為老師不批改作文而無寫作興趣。再說,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說服力的。”而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與他們的說話能力密不可分。依據試教總結材料提煉寫成的學術論文《敢說·多說·會說》,正是葉老語文教育理論指導的結果。

當此高中語文改革實驗起步之時,再讀葉老最近寫的這些內容,更堅定了進行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信心和決心。這也是這次遊學江南教育先進地區的最大收獲。

4月7日,星期一上班時間,我們先到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拜訪負責實驗教材的教研員姚建庭老師,請他介紹上海試教的經驗,然後到上海育才中學參觀學習。中午,《語文學習》編輯部熱情款待我們,希望我們今後多為《語文學習》寫稿、通報信息。

4月8日離滬返漢,乘坐“東方紅”客輪逆流而上,扶著客輪欄杆看著大船起航慢慢離開大上海,不禁浮想聯翩。

人生境遇真是變化莫測啊!

如果我不是參加人教社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哪有機會走南闖北開會學習,幸遇那麽多全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啊!

1979年春節期間,如果我沒有在街頭偶遇華師一附中校辦農場場長王仕良而回母校,沒有老校長袁福傾情提攜而參加人教社全國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哪有這麽多幸運的機會呀!

人生命運的軌跡實在是不可預知,然而,善行福來卻是古今一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是必然的。所以我的座右銘是“以誠待人,用心做事”。

恩師劉友三老先生常對我說:“在家不善待賓客,出門方知朋友少”。

人生漫漫長路,真是難以預料何時何地突然遇到多年不見的熟人;或是素未謀麵,但相遇一聊,卻與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人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記不清是哪位哲人說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行萬裏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貴人相助;

貴人相助,不如高人指路。

漫漫人生路,總會遇到貴人,就看你們是否有緣。

人生十字路,總有高人指點,就看你的悟性如何。

範守綱就是我學語文教語文人生的貴人和高人,我們有緣在桂林相遇相識,又在上海得到他的指點,即使逆流而上,再遇波折,也一定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附錄】《一手抓輸入  一手抓輸出》

(《語文教學通訊》1986年第九期)

我校學生寫作愛好者協會成立三年來,堅持開展課外活動,一手抓輸入,通過各種渠道向協會會員輸入新信息;一手抓輸出,組織協會會員參加報刊征文活動,爭取多發表優秀作文。

眾所周知,“輸入”和“輸出”是計算機工作的兩個基本的程序,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學生寫作文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是將他們積累的知識和生活,通過一定的表達方式向外輸出。即使是寫作愛好者,如果知識貧乏,生活單調,也無論如何寫不出優秀作文來。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在抓學生寫作課外活動時,特別重視輸入新信息。

輸入新信息,要對準學生的興奮點。所謂興奮點,就是學生最關心的人和事。開展活動對準了興奮點,輸入信息最有效。我們曾及時邀請有關電影的編劇給協會會員作輔導報告,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使他們初步了解了文藝創作的一般規律,對利用曆史資料進行再創造也增加了一些感性知識。當代中學生的興奮點,雖然隨著社會各種信息的傳播經常轉移,但是,他們對本地區與自己的興趣聯係最親切的人和事,卻總是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因此,我們經常邀請本省知名的中青年作家與學生見麵或座談、或講課。每次活動前,組織學生讀作家作品,讓他們提出各種問題,然後將這些問題集中分類交給作家。作家來校後,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和學生提出的問題,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傳授治學之道,指導寫作方法,有的作家還結合學生的習作進行講評。三年來,《人民教育》紅燭征文一等獎獲得者、中年作家、湖北大學中文係的塗懷呈同誌,青年作家董宏猷同誌,青年女作家、《五(2)班日誌》的作家沈虹光同誌、廣州部隊詩人雷子明同誌等先後來我校輔導十三次。

作家和青少年文學愛好者直接見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創作激情。如現任校協會主席孫燕認真聽取作家輔導,而且按作家們介紹方法自備了隨筆本、觀察生活本,凡是作家介紹的名著,她都擠時間去讀。幾年來,她已寫了幾篇短篇小說,還利用兩個暑假寫了一部長達五六萬字的反映八十年代中學生生活的中篇《正值青春年少時》。她的短篇小說《校園並不平靜》已發表在八五年第二期《中學生》,那部中篇深受同學歡迎,被同學們分頭抄成兩本手抄本在學校流傳。為了進一步修改,她還主持召開了一次討論會,聽取同學們的評價和建議。老作家、省作協的田野同誌讀了該生的習作後,親自找她談話給予鼓勵,青年作家董宏猷和沈虹光讀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輸入新信息,要選準學生的敏感點。所謂敏感點,即學生接受信息欲靜難抑,能產生強烈的感觸的所在。當代中學生,對反映十年浩劫的“傷痕文學”已不再感興趣,他們憧憬未來,更關注當前各條戰線正在進行的改革,各種大型文學期刊中反映貼近時代的作品,最受他們歡迎。在學校圖書室的積極支持下,組織協會會員定期借閱文學期刊,開展文學評論,交流讀後感,這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他們強烈地希望反映中學生自己的生活。如郭威的小說《一個中學生的苦惱》,抓住老師下課拖堂那幾分鍾,生動地描寫了學生的心理活動,抨擊了升學率第一的歪風。彭方的散文《我盼望著長大》(見《中學生文苑》86年第五期)則表現了一個中學生的崇高理想。

總而言之,輸入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輸出更多更好的作文。學生的寫作能力,隻有在不斷的輸入輸出中才能得到提高。

多層次輸出,滿足學生的發表欲。青少年好表現自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隻要引導得法,就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我們薦送發表學生作文,盡可能體現多層次,擴大發表麵。學生的習作,有的向全國有影響的報刊推薦,有的就向地方報刊推薦,三年來,學生在公開發行的刊物上,包括全國有影響的報刊,計發表習作一百多篇;協會會刊《楚歌》則是會員發表習作旱澇保收的園地,一般情況下每月出一期,每期至少可發十幾篇習作,會員可以人手一冊,他們對自己刻印的散發著油墨香的“傑作”更為珍惜。

多渠道輸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當前,為學生的刊物為數甚多,各類征文競賽也經常組織。我們隻要得到信息,便積極主動與有關報刊取得聯係,組織會員應征參賽。如八五年參加了《中學生》雜誌“文學社團專欄”征文,送稿五篇。今年參加上海《少年文藝》文學社團征文活動,送稿十五篇;並組織會員參加了這些活動,不論作文發表與否,都樂意接受指導老師的意見,獨立完成作文之後,不厭其煩地修改譽正,增強了寫好作文的自信心。

回顧幾年來來開展的一係列活動,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課外活動也要實行“三個麵向”,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為主要任務。學生寫作心理發展變化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既要研究一般中學生學習寫作的規律。也要探索少數冒尖學生早成才、快成才的特殊規律。開展文學社團活動,即為少數學生盡快提高寫作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因材施教”的研究提供了依據。我們將在今後的實踐中,進一步探討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