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51) 教學生學,導之以法

(2019-01-26 08:17:20) 下一個

教育隨筆(51)   教學生學,導之以法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世界各國有識之士就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著名語言學家張誌公先生說,未來社會“生活、工作、一切活動的節奏都很快,一切都要求高速度、高效率”,“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敏捷準確的高效率的口頭和書麵語言能力,將成為每個人的需要”(引自《課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3期第26頁)。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科學家們的預言已經成為現實。然而,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似乎沒有多大改觀,相當多的學校課堂教學還是灌輸式,學生被動學習習以為常。非常有必要強調教學生學,必須導之以法。

      先看看《說文解字》怎麽解讀“導之以法”的“導”吧。

      “導、此複舉字未刪者。引也。經傳多假道爲導。義本通也。從寸。引之必以法度。道聲。徒晧切。廣韻徒到切。古音在三部。”

      二千年前,作者 許慎就說“導”,“引之必以法度”。

      何以為“法”呢?

      馬雲2019年1月25日在達沃斯論壇午餐會上的談話,說 :     

      “第二個E是Education(教育)。不僅是非洲,全世界都應該改變教育方式。現在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還停留在兩百年前的工業時代,但我們已經進入了數字時代。我們不能用對待機器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機器會比人類更聰明,但不會比人類更智慧。(Machine will be smarter than human beings, but will never be wiser than human beings.)機器隻有芯片,但人類有一顆心,有心才能有愛,才能有價值觀。”

      我不知道兩百年前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但我知道六十多年前的教育方式,那就是灌輸式。

      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全盤接受。

       政治老師說: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學生就立誌去解放全人類。

       曆史老師說:毛主席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蔣介石下山摘桃子,搶奪勝利果實。學生就相信國民黨不抵抗,退居峨眉山。

       ······

      三十多年前,我在講台上教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分編型語文實驗教材《閱讀》和《寫作》。我要求學生背誦陶行知先生的詩: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

      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

      訓練學生敢問、多問、會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即席提問。不論是課本上的名人名篇,還是我講課時出現的錯誤或問題,都要認真思考,敏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善於分析問題,勇於解決問題。

      我身處改革開放年代,使用建國以來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實驗教材,不敢重蹈覆轍,繼續灌輸,而是實行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放眼世界,爭取將來走出國門,要努力掌握三個基本工具:英語、電腦和開車。

       當然也不能數典忘祖。

       一定要學好語文,聽說讀寫思,這些基本功,一樣都不能少。

      我的教學理念是:

      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它應該有其科學體係,形成具有不同層次構成的全方位結構;語文教學又是一門藝術,它也應該有其藝術規律,形成具有不同表現手法的和諧統一的富有魅力的形式。語文教學的內部結構和表現形式縱橫交錯,形成網絡。這個網絡的中樞神經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啟發式教學的宗旨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做到葉聖陶先生所要求的“自能讀書”和“自能作文”。

      我的教學方法是:

      結合實驗教材的序列和體例, 全方位整體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

      敢想——多想——會想

      敢問——多問——會問

      敢說——多說——會說

      愛聽——多聽——會聽

      愛讀——多讀——會讀

      愛寫——多寫——會寫

      其縱向的層次是:心理素質訓練→基本能力的技能訓練→綜合能力訓練。

       現代語文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訓練憑借的是課本,課本的結構體係決定了教學的訓練體係。眾所周知,現代語文課本是由單元、層次排列組合起來的,因此,語文能力訓練體係也應該是有層次的。“所謂層次,是指事物內部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相互製約最為緊密的那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層次在微觀上講是結構、運動、時空的統一的表現形式,一般複雜的事物具有多層次的結構形式”(引自錢學森先生主編的《關於思維科學》中張光鑒先生著《相似論》一文,見該書第386頁)語文教學是當今最複雜的事物之一,具有多層次的結構形式。在長達六年的教改實驗過程中,我試著把語文能力訓練的體係,從縱向分為心理素質、基本技能、綜合能力三個層次;在每一個層次中,又盡可能使學生的各種能力訓練基本同步,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網絡。這個網絡的中樞神經是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所以,改革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千方百計引起和調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實現語文能力三步訓練的根本方法。三步訓練與三個層次的訓練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既有重點又有反複,心理素質和思維能力訓練則貫穿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六年教改實踐表明,學生隻要心理素質好,就會利用各種機會鍛煉技能,隻有熟練掌握聽說讀寫思的技能,才能提高語文能力。因而也證明語文能力訓練的三個層次,基本上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在進行語文分編型教材可行性試驗的六年時間內,我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全方位研究語文教學,逐步形成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我的語文教學係列觀,即語文教學是把《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創造的教學環境,運用比較科學的和藝術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質、思維能力、基本技能訓練的一個有機整體。   

      任何一個整體都是由部分組成的。語文教學這個整體由教材、教師和學生三部分組成,通過課內外教學活動構成有機聯係。從縱向看,隨著年級的遞增,根據各年級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等,形成教育、教學和訓練係統,各係統自有序列、有層次、有重點;從橫向看,每一個教學單元又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形成教育、教學和訓練的“單元微循環”結構,這個結構有模式、有重點、有反複。從教材內容來看,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有專家把這四種文體統稱之為“實用文”),從讀寫結合的角度設立單元;文學作品、文言文,從閱讀角度設立單元;寫作基本能力訓練同文體知識相結合,與實用文閱讀教學基本同步。現代語文課本(分編型和經過修訂後的綜合型)“著重建立現代語文讀寫能力的訓練序列。知識點和訓練點少而精.求實效。縱向注意循序漸進的序列,橫向注意互相滲透,相輔相成。突出重點,由易到難,以簡馭繁。”(見高中《語文》課本說明)當教師自覺地有意識地以課文這種結構體係為軸心,從縱向把教育、教學和訓練係統與課本的縱向序列相結合,從橫向運用“單元微循環”模式進行“單元教學”,再加上教師創造性的、科學的和藝術的教學方法.就能使語文教學這個整體“活”起來。

       現在,再說一說“單元微循環”模式的教與學。

       所謂“單元微循環”模式,是以課本中現代語文讀寫能力訓練序列的一個單元,為一個教學單元形成的課堂教學的流程。這個流程。以兩周的教學課時(初中12節,高中10節)為一個教學單位,以“單元要求”為教學目的,以單元讀寫知識點和訓練點為教學內容,構成有序列、有步驟、有重點的教學模式。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現代文讀寫單元,一般先上閱讀課,再上寫作課、寫作文。從學生接受知識的角度講,閱讀就是“輸入”信息,寫作就是“輸出”信息,從“輸入”到“輸出”這個循環過程中,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依次為:講讀課,自讀課(包括課內和課外自讀)、單元知識和訓練、作文指導、課內作文,作文修改和評講。這一係列教學環節.就形成了“單元微循環”。使用現代語文教材,不論是分編型還是綜合型的課本。進行單元微循環教學,首先必須樹立整體觀念。大而言之.要從全套教材的體係出發.研究每一個單元微循環教學的重點,教學就可以有所側重,不必在教學過程中“見一個菩薩作一次揖”。就應該采取“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果斷措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小而言之,要從課本的一個單元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出發,抓住這一個單元的“教學要求”,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知識的教學和能力的訓練。

      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思的訓練相輔相成,構成語文教學的綜合性整體的體係。這個體係是相當複雜的,我參與的六年教改實驗,由於教材體係比較科學,學生是經過篩選的比較好的,又曾得到許多前輩和專家的指導,所以教改實驗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然而也正因為有這樣多的有利條件,所以還不能說我的上述探索就一定反映了語文教學的規律。語文教改之路是艱難而漫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