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26 該講的一句不少 不該講的半句嫌多

(2018-04-02 05:36:25) 下一個

教育隨筆26

該講的一句不少  不該講的半句嫌多

                

1982年9月2日,汪厚鐸老師來班上聽課了,這是我開始實驗的第一節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汪老師是袁校長指定的,指導我進行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老教師。下午,他就這節課談了近40分鍾的意見,肯定了優點,指出了問題,還就個別問題展開了討論。汪老師很滿意。短短幾天接觸,我覺得汪老師非常坦率,也如他自我介紹一樣,性子很急。他學問淵博,記憶力強,工作認真,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很強,不隨大流,敢於堅持個人見解。總而言之,我將從他那裏學到許許多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9月14日上午,汪老師第二次聽我的課,課後便評講了,他肯定優點後指出,問題是時間抓得不緊,有些地方旁逸斜出了。這個問題今後要引起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教學上的自由主義,往往是靈機一動,計上心來,脫口而出。以後在教學上不能搞自由主義,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地講,“該講的一句不少,不該講的半句嫌多”。這也是劉友三老師的經驗之一。

實驗兩年多,汪老師指導我備課,經常來聽課,每到有比較大型的公開課時,他一定是從備課到課前指導、課後講評,全程精心輔導。

1984年12月14日上午,教研組長吳六林老師讓我與汪老師商量一下17日大型公開課《孔乙己》的教案。汪老師說,教案沒有什麽可看的可說的了,關鍵是要在課堂上發揮已經養成的好作風,抓住關鍵,肯定成功。由此,他又說到,三年實驗還有半年就結束了,我認為可以說實驗已經基本成功。我們這個實驗班有兩大突破,一是課堂教學搞活了,其中有兩個經驗要總結,首先是培養了學生的好習慣,再就是教學民主作風好;二是作文教學經驗可以說是最大的成功經驗。老師基本上從作文堆裏爬出來了。說成功了,是因為學生沒有由於教師不批改作文而無興趣寫作文,另外,實驗班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說服力的。他認為要從這兩方麵進行書麵總結。那兩節《孔乙己》公開課,果然如汪老師預計一樣,非常成功!

實驗班三年時間,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聽課領導和老師2000多人,其中聽課在200人左右的大型公開課有六次,本省各縣市來到聽課老師一般在30人左右,外省市的一般在10人左右。還有兩次接待北師大的教授和他帶的博士生。實驗臨近結束時,接待了教育部教材審查辦公室主任魏一樵一行五人,及省市教育廳局陪同人員二十人左右;接待了人教社副總編劉國正、人教社課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長張定遠,及省市教研室領導、教研員一行二十多人。

不論有多少人來聽課,也不論是誰來聽課,我和我的學生都堅持來真的,絕不弄虛作假,這是首要一條;第二,除了六次大型公開課的教學內容根據聽課單位的要求,調整教學計劃外,所有來聽課的都是隨堂聽,按照教學計劃,我該講什麽就講什麽,我講什麽你就聽什麽。第三,牢記汪老師對我說的,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地講,不搞教學上的自由主義;牢記劉老師說的:“該講的一句不少,不該講的半句嫌多”。

該講什麽,不該講什麽,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這節課的教學要點是什麽,教學重點是什麽,教學難點在哪裏,走上講台前必須了然於胸。

講要點,必須明確。

一節課40分鍾,要點最多不能超過三點,“多則惑”。

講重點,必須突出。

一次隻能講一個重點,否則,就沒有重點了。

講難點,必須解惑。

確認教學難點要吃透兩頭,一是教材,二是學生。解決難點,一要靠教師引導得法,二要靠民主教學,展開討論,引起學生大腦的“開竅反應”。

不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話。走上講台,就要少說廢話,言歸正傳。正傳就是教學要點。

不講與教學重點無關的話,否則就會旁逸斜出。

展開討論一定要引導學生針對難點。學生在討論中難免七嘴八舌言不及義,教師要善於傾聽,從學生的發言中捕捉與難點相關的話題,引導討論深入進行。教師更要善於判斷,抓住稍縱即逝的即席發言中的關鍵語句,引起大家注意,引導討論圍繞中心議題繼續進行。教師還要善於小結,及時歸納大家發言的要點和重點,讓學生明確階段性的結論,並繼續深入進行討論。

總而言之,上課一定要做到“該講的一句不少,不該講的半句嫌多”。其實,何止是上課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