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業餘汽修工是怎麽煉成的 (2)

(2018-03-17 13:34:07) 下一個

My Ride

車的故事其實是人的故事。華爾街日報有一個我喜歡的專欄叫做“我的座駕”,經常登些老車的前生今世,見證世事變遷的故事。比如:49歲的CEO Edelman先生父母在上世紀70年代賣掉生意轉了一筆錢,便買了一輛奔馳280SE 3.5。這輛經典老車作為家庭活動的中心,充滿了小Edelman童年的記憶。後來他家生活變得拮據不得不將車賣掉以作新的皮革生意的啟動資金。一代人謝幕,當年的少年現在的設計公司CEO也功成名就,在一次意外的機會重新發現了傳奇老車,不惜重金買回來恢複修整,在聚集了公司員工的退休派對上戲劇性的登場,中年Edelman圍繞老車激動的講述家族故事。

這些故事的主角大多係出名門,是相應廠家的經典之作,曾經影響甚至引領了一個時代造車的時尚;它們的技術實現和設計理念需要凝聚一種簡單純粹的特質,其魅力又得經曆住時間的考驗。符合此標準的樣品隻能來自一個沒有社交網絡,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機械產品引領人類技術文明的發展超過100年,而電子產品成為類似的標杆也就是30多年吧?將來也許是二者的結合,數字技術灌注到成熟的機械裝置裏,產生出更加智能獨立的實體。汽車產業的未來就像人類本身一樣不確定,但願無論何時人與車之間的親密關係還會以某種形式保留下來。

一個國家能不能造車,造什麽樣的車,怎麽造這些問題非常能體現其民族性格。比如,

美國:model T=流水線生產,60年代的肌肉車

德國:豪華上檔次,三大(ABB)品牌無不技術文化沉澱深厚,有個性,有曆史,有故事。

日本:從山寨到自立門戶;JIT+精益生產,高可靠性的舊車是剛出道的年輕人的首選(老黃曆?)。

北歐:工匠精神的傳統執著可以追溯到維京時代;神話故事很多涉及工藝製作,比如戰神Thor手中的鐵錘,乃是和諸神們共生的矮人族的鐵匠所鑄。據說新款Volvo的大燈即是仿照它的形狀。

言歸正傳,經過一段時間上網研究和車行試車,我最後選定了“巴宴發動機工場”的SUV新秀F25 X3,並且計劃到南卡的Sparbanburg組裝廠現場提車。一個偶然的場合,從一個德國人嘴裏第一次聽到“Bayerische Motoren Werke”這個名字我過了兩秒鍾才反應過來,然後仿佛馬上領會到了在被高度符號化的BMW背後的那個origin story;一個德國南方地方企業曆經兩次世界大戰,從生產飛機發動機到摩托車到汽車跌宕起伏的百年曆史變得鮮活。

購買第一輛BMW需要跨越的障礙挺多:首先是價格比同類型的日本車貴一兩倍,ROI真的有那麽高嗎?其次是來自德國同伴的競爭。朋友中有開奔馳的,Audi更是常見,買寶馬的還不多見。試開了當年的GLK和Q5,不喜歡前者狹小的後座空間;當時Q5是新設計,剛開始采用碩大的嘴巴,對我相對保守的審美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BMW的魅力源自她獨特的的曆史和個性。記得有幾年汽車外觀的北歐設計異軍突起,一些日本車一時亂了陣腳,紛紛效顰,一些高端的型號也失去了靈魂。BMW隻要還保留她標準性的螺旋槳加速啟動圓標+雙腎進氣柵格,再怎麽變大致也不會錯。研究,試開之後基本決定就是她了;bmw車行推銷員的淡定作風甚合我意,價格順利談妥。

從亞特蘭大沿著85號公路往北兩個多小時,過了那個紙牌屋裏被演繹為女人屁股的巨大的桃子水塔就到了南卡的斯巴滕伯格,BMW的組裝廠所在地。BMW Performance Center的交車項目旨在培養品牌粉絲,包括免費三餐和一夜住宿,參觀工廠,性能駕駛體驗;對我們來說是一個“parents night out”的周末度假。印象深刻的是當地工人對於生產一個名牌產品的自豪感;帶著這種自豪感造出的車想必不會差吧?

兩天之後我和LD把2013款的X3接回了家。從此以後我上下班不僅僅是枯燥;每年的滑雪度假之旅搭載全家更是非她莫屬。如今五年六萬邁過去,始終不曾讓我失望撂挑子。也許是一直車庫存放的緣故,到現在還是光彩如新。路上X3越來越常見,我買時還屬少數;平心而論這大概是我最好的購買決定之一,BMW成功的把我培養成了汽車發燒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