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有一年半是在綿陽度過的,這段時間是我6歲後第二次到父母身邊。父母的單位在離綿陽市區約40分鍾車程的一個山頭上,山上另外2家單位屬於當地企業,住在山上的家屬不多,父母的單位類似那些軍區大院,所有人的吃喝拉撒都在這個院子裏,一日三餐到食堂打飯。冬天公共澡堂休息天開放。一個星期放一次班車下山到市區采買,平時有附近的農民擺攤在院東大門外賣菜。辦公樓緊挨著生活區,辦公樓前有解放軍站崗的,除了樓前的櫻桃樹掛果的時節,小孩子基本不去那裏玩的。
幼兒園設在院子裏,學校因為要照顧另2家企業開在院西大門外,所以大多數同學都是發小一路讀書上來的,A的哥哥和B的姐姐是同學,C的弟弟和D的妹妹是同班,父母又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事,因此整個班級的氛圍特別融洽,學習上也是良性競爭。當然父母間各自暗暗比較的,成績好的父母嘴裏謙虛的叨叨著臉上是隱藏不住的自豪。那段時間是我唯一認真讀書的狀態,總要給父母一點麵子嘛。
雖然同在一個大院裏,但放學後各自回家了,男同學在傍晚的時候會在院籃球場打籃球,女同學住同一個樓的走的近些,不同樓的要好的也就偶爾約個晚上散步。交流最多的還是課間休息的時候,整個班級就像個集市,嘰嘰喳喳的熱鬧哦。可惜還沒有畢業設計院就解散了,一部分調到鄭州W院,一部分是分到的全國各地,剩下的一部分留在原來的地方劃歸J院。我家是屬於比較早調離的一批人員,(我回到上海後插班進家附近的高中讀書,因各地的教學進度不同,我半年後參加高考時生物一點也沒有學過,有機化學也沒有學過,盲考了一通,總算上了一個學校)學校在送走我們這批畢業班後關門了,因為那裏的老師大多是家屬擔任的,本來就缺老師,設計院解散老師跟著離開了,學校也開不下去了。
現在好些同學是子承父業留在係統裏工作,還有一部分從事的同專業領域的,所以大家有共同語言,特別是互聯網伐發展緊密了聯係,大群小群的那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