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裏給遠親拜年,她給我看了一張家族裏為重修家譜而印發的宣傳單。宣傳單上先介紹了先祖名簡,是宋徽宗的駙馬,南下至剡溪定居,後代分成3支散開。是真是假有待專家的考證。不過,過去修譜時大多遵循“隱惡揚善”的原則,往往對自己家族有關人員的功績進行渲染或誇大,經常出現攀龍附鳳、嫁接世係和偽托名人作序的現象,大多出於光宗耀祖的目的,顯示先世的出類拔萃,提高家族的社會地位。其實世間一直這麽說: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炎黃二帝是中國人的祖先,那大家都是帝王的血脈嘛,家譜中是否有皇親國戚的應該無所謂了吧。
當然在家譜中能提到至親的業績確實是極高興的事情了。在宣傳單的當中提及爺爺辦廠惠民等事跡時心裏一陣竊喜,印象中爺爺一直是勤勤懇懇、忙忙碌碌,解放後工廠雖然變製成村辦廠,但爺爺還是把它當自己的孩子那樣關心,不計得失的去修理機器。包括村裏的拖拉機爺爺也是免費修理。後來聽其他長輩說那時誰家有困難了,多多少少會問爺爺奶奶借一點度日。他們從不去催還,其實當時田地、工廠早歸公,都靠工分吃飯,不過是有個兒子、女兒在外地拿工資,每月寄回點小貼補(那時工資三位數都差很遠,小家幾口的生活費扣除後給父母的微薄的可憐了)。爺爺故去後,有的主動歸還了欠款,有的故作遺忘,爺爺從來沒有要求人家打借條,所以家裏人明知道此人借款未還,加之都是宗親,就不再催討了。家譜裏有爺爺的一筆是莫大的慰藉。
去年回鄉看到宗祠已經集資修繕過了,到底比不得故宮,手工很粗糙,連原來的屋簷畫被簡單的覆蓋了,那精致的花鳥魚蟲隻在記憶中永留了。散落在村裏的3、4個功名牌坊(過去我隻知道貞節牌坊,原來還有功名牌坊啊)卻無人關心,被堆滿了稻草雜物等,其實這個是比家譜更值得保護好的文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