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與愚

經曆,感悟,思考,探索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棱角磨圓的張奚若

(2022-02-04 11:46:59) 下一個

棱角磨圓的張奚若

原創 夢裏紹興

張奚若(1889—1973),清華大學政治係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

 

        張奚若有個外號叫棱角先生,這個外號是誰取的,我沒去考證過。但周培源夫人王蒂徵曾說他"完全是四方的",在金嶽霖的回憶錄裏有記載。

 

         金嶽霖解釋過,"四方形的角很尖,碰上了角,當然很不好受的。可是,這個四方形的四邊是非常之廣泛,又非常之和藹可親的"。

 

        我猜測,金嶽霖的理解,張奚若對當時政府態度,應該是前者,而對於朋友的態度應該是後者。

 

        當然,這隻是根據我的了解自己瞎猜的,金嶽霖也沒做過進一步的解釋,我就隻能自己猜了。

 

         張奚若的棱角,公私兩麵都有體現。

 

         比如,在上海的時候張奚若和胡適是朋友,那時胡適已經懂點英文了。盡管胡適比張奚若小兩歲,但胡適聲稱,張奚若是他的學生,理由是張奚若的英文是胡適教的。對此,張奚若並不認賬。

 

         這讓好好先生胡適頗沒麵子。

 

        張奚若的棱角是敢罵民國政府,甚至矛頭直指蔣介石。

 

        在昆明的西南聯大廣場上,張奚若有次演講,居然要求蔣介石辭職。

 

        張奚若指責的矛頭不隻是蔣介石,而是整個民國政府,他說:"中國害的是政治病,國家政權為一些毫無知識的非常愚蠢的極端貪汙的極端反動的非常專製的政治集團所壟斷!"

 

        因此之故,他義正詞嚴地拒絕參加國民黨的國民參政會。

 

        張奚若的棱角先生,在圈子裏從此喊響。

 

         1949年,剛解放。他這位特立獨行的政治學家,以民主教授的身份,應邀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會議,共議建國方略。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提議者。(另有一說,任弼時是第一個提出者)

 

        張奚若的棱角什麽時候被磨圓,現在沒有確切的記錄,但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不難發現,張奚若的棱角開始變圓。

 

        據好友金嶽霖回憶,艾思奇解放後的頭一年到清華演講,金嶽霖是主持人。

 

        艾思奇在罵了幾句形式邏輯以後,開始講唯物主義。

 

         金嶽霖有這樣的記錄,摘抄如下:

 

         講完以後,我和他(艾思奇)邊走邊說話。我說你罵了形式邏輯之後,所說的話完全合乎形式邏輯,沒一點錯誤。他說有那樣的怪事。張奚若在我的旁邊,扯我的衣服,我也沒有打住。

 

        從金嶽霖的回憶不難發現,張奚若的棱角開始變圓,倒是金嶽霖還是個書呆子。

 

        1957年上半年,許是受了百家爭鳴的鼓勵,張奚若的棱角再次展現。

 

        據中央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王楚光回憶:

 

        1957年在中共中央統戰部召開的整風座談會上,他對中共執政以來的作風提出了十六個字的評價:"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輕視過去,迷信將來。"這四句話十分尖銳,頗為刺耳。

 

        但是,毛澤東主席聽後卻做出了正麵的高度的讚揚,他說:"我很欣賞這幾句話。這幾句話是好人說的,說這個話的人並非右派。我很喜歡這一位,這個人是個有正義感的人。"(見王楚光《世紀·盛名之下的晚年張奚若》2018第五期)

 

 

        由於有這句話,張奚若沒有被打成右派,反而享受了很好的待遇。

 

        "任命他為當時新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主任,工資待遇定為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的行政三級。在中南海東側的南長街尋覓一處獨門深院作為他的私邸,派出一個班的解放軍戰士為其看門護院。"(見王楚光文章,同上)

 

        雖然,張奚若得以幸免,沒有戴上右派的帽子,但他也知道自己的處境。從此,"他深居簡出,閉門謝客,過起了'大隱隱於朝'的隱士式生活。"

 

        成了隱士的張奚若,自然也就沒有了棱角。

 

        張奚若的職務不低,但具體沒有什麽工作。據王楚光回憶文章:"他似乎是隻掛其名,不問其政,每個周一的上午,到機關來巡視一番,其他諸事不管。"

 

        張奚若具體上班情景是這樣的,"張奚若每周到機關巡視,.........。當他的專車停在機關大樓門前時,秘書迎上前去,拉開車門,請他下車。進入大樓後,秘書伺候他寬衣摘帽,陪他走進早已等候在那裏的電梯。電梯到達三樓,秘書陪他進入辦公室,端茶倒水,在桌上放好閱讀的文件,安置他坐在辦公桌前,即悄聲退出。他在辦公室停留約一個小時左右,既不約人談話,也無人向他匯報工作。每次都是悄聲而來,揚長而去,常年如此,毫無變動。"

 

        這就是,當時國內政治學研究中最有建樹,正當盛年的張奚若的工作狀況。

 

        不過,相比於他的大多數朋友,張奚若個人還是沒有受到特別的衝擊。

 

         1973年,84歲的張奚若於寂寞中離開了這個世界。

 

         如果,有棱角的張奚若是有所成就的學者,那麽失去棱角的張奚若,就不過是一具會呼吸的生命體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