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之水天上來

清源之水天上來 滴滴甘泉匯成溪 千條江河入湖海 萬舟輕過起微瀾 寄予微瀾
正文

日本研究 - 日本經濟戰略對中國的影響 - 不可不聞

(2005-11-16 03:01:43) 下一個
中國人要知己知彼, 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與個人利益三贏 這裏有鍾慶的文章(作者簡介:鍾慶,旅日學者,工學博士) Made By Japan的新型共榮圈 日本企業擅長"整合型"產品製造,"整合型"產品包括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生產設備及流水線,先進的部件和材料等。在這些領域,日本企業擁有絕對優勢,"整合型"製造差距不是靠勞動力廉價就可以彌合的。此外,與歐美企業相比,日本企業的戰略和政治運作能力是欠缺的,這些都影響到了日本企業的競爭力,品牌上日本企業與歐美企業相比還有差距。 日本企業的戰略運作能力不強。典型的例子是豐田進入中國遲緩,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飽和時才進入,喪失了大量寶貴時間和市場機會。NOKIA和摩托羅拉成功的政治運作,使GSM成為中國移動通信的標準,導致日本企業進入困難,市場占有率一直在低位徘徊。 但現在,日本的三大車廠蜂擁進入中國,豐田力爭在近期獲得10%的市場占有率。成功的政治運作,使廣東省確定了汽車產業是未來的支柱產業。要知道,廣東省的汽車產業隻有日資!溫家寶總理視察廣東,還親自到廣州本田參觀。在中國,借助政府的力量開拓市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幹線項目上,日本企業成功運作,已經獲得了舊有鐵路高速化改造的合同。中國自己的"中華之星"被淘汰出局,京滬高鐵及中國未來高速鐵路已經順理成章成為日本企業的囊中之物。鐵路網與電信網一樣,不可能萬國標準。成功的政治運作,使日本不費一槍一彈成功壓製了中國的列車製造業。20年前,美國以同樣的手段向中國出售波音客機,成功地限製了中國民航客機製造業的發展。當年,由於日本缺乏戰略眼光和手段,隻顧眼前利益,使中國電信壯士斷腕,摒棄了已經投入運行的日本電信設備,從而使中國本土的電信製造商成長起來。20年後,日本的戰略手法已經今非昔比。 在"組合型"領域,日本的勞動力價格高昂,是不能與中國競爭的。這部分產業需要轉移到中國及其它第三世界國家。日本企業的產業轉移基本按照"整合型"和" 組合型"分野進行。"組合型"製造,應該是使用日本的裝備、日本的部件、日本的關鍵材料,這就是"Made By Japan"戰略。 在"組合型"領域,中國具有廉價高素質的勞動力,相對其它第三世界國家有絕對的比較優勢。為了避免中國"一人獨勝",歐美的路線是赤裸裸限製"中國製造 ",如紡織品的配額。日本則比較低調,但行動堅決。日本與其它西方國家一起壓迫人民幣升值,現在已經見到了成效。積極培養比中國更具勞動力比較優勢的越南和印度,它們的工資隻有中國的一半。日本企業現在大力投資越南,日本政府加大對印度的ODA援助,2003年SARS過後,更加加快了腳步。歐美也在大力扶持印度,現在有關印度的報道不絕於耳。越南和印度雖然基礎設施和配套方麵還欠缺,但在多方的努力下,成果慢慢顯現,"Made in Vietnam"已經大量湧現,很多跨國公司到印度投資設廠,使中國製造分流。 讓更多國家參與到"組合型"製造,以日本的產業技術為核心,實現多國共榮,這就是日本21世紀新型共榮圈的戰略構想。現在這一構想已經堂而皇之登上了日本企業聯合會——經團連的官方網站上。 以華製華 日本企業借助"整合型"的技術優勢,控製關鍵設備、部件、材料的生產,使中國企業"空芯化".在"Made in China"的外殼之下,是"Made By Japan"的內核,使中國企業始終處於利潤微笑曲線的最下端——組裝。利潤豐厚的部件、材料和品牌、銷售服務則留給日本及外資企業。日本企業在中國的零部件生產通常是獨資企業,對於曆史遺留的合資企業,如將鬆下在中國的合資企業逐步日方獨資化。 鬆下給人的印象是一家民用電器生產廠家,但現在,它提出了"超製造業"的發展方向。並力圖通過"黑盒"來實現。一是分解能明白原理的用專利保護,二是通過材料、工藝、關鍵技術使分解後依然不能複製,三是生產方式、管理技術等製造流程不能複製,從而推出整個"黑盒",使其它企業不能複製追隨。依靠"黑盒"戰術,鬆下打出"創出強大的部件事業"的旗幟。帶動鬆下V字型回複的所謂V型商品中,部件類約占一半。一般生活用品領域,空調中使用的"氧氣富化膜",冰箱的"真空斷熱材",IH調理器的"IH線圈";音像製品領域,手機和數字電視用的"係統LSI",數字相機的"CCD"等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在這些關鍵部件的支持下,鬆下能夠生產與其他企業差別化的完成品。20世紀的鬆下是優秀的完成品組裝企業,21世紀除繼續發揮優勢外,還要成為強大的部件生產企業。 在完成品領域,中國的貧富差距擴大,城市已經出現了先富起來的中產階級。他們的消費習慣和心理接近西方國家,中國企業的"組合型"產品的品牌、質量和性能並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為日本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在高檔消費領域,日本企業仍將保持並擴大市場份額。如廣州本田汽車沒有有力的競爭對手,日產已經突破1000台,而且產品價格高昂。但在低端"組合型"市場,消費習慣和文化存在很大差異,日本企業很難彌補和涉足,該怎麽辦呢? 本田的動向很值得注目,汽車領域獨步的本田,在摩托領域卻陷於苦戰。由於摩托車事實上在大城市被禁止,於是本田的價格在15~20萬日元的"整合型"摩托車沒有銷路。而在價格敏感的農村市場,價格在5萬日元,仿本田的摩托車卻很暢銷。麵對這種情況,本田從中國本地的低價仿製摩托車企業中進行選擇,它最後選擇了"新大洲"合作。並且從中國本地的仿製本田部件的廠家擇優選購零部件,開發生產隻有原來價格一半的正宗本田摩托車。當然,這種摩托車對各種質量和設計基準做了少許放鬆,本田稱之為"二分之一的摩托".使用中國當地生產的部件,並與中國企業合作,然後與中國的"組合型"產品對抗,是本田的一個前進方向。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的家電業。2002年4月,東芝、住友商事等入股TCL.鬆下也與TCL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TCL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其銷售網絡。TCL在全國設有32個地區銷售公司、174個營業網點,通過4000家代理商店在大約2萬個零售網點銷售產品。日本企業可以利用此銷售網絡,擴大銷售,並向TCL提供先進的基幹部件和技術協作,實現"雙贏"和"共榮".同樣的還有三洋與海爾的相互提攜合作。 與中國企業合作,鬆下設計製造了一款價格為398元的微波爐。其品質、設計、安全基準都遠高於中國企業的售價為298元的微波爐,價格隻高100元,贏得了很大市場,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20%.日本主流冰箱是間冷式,中國則是省電的直冷式,鬆下根據現地特點設計製造冰箱,在奪取海爾的冰箱市場份額方麵表現出良好勢頭。 在傳統的食品加工領域,日本企業並沒有獨到的技術,且與中國的文化背景差異巨大,於是日本企業與台灣企業提攜共同開拓中國大陸市場,因為台灣與中國大陸有相似的文化背景。 國際包圍圈 美國政府對中國崛起的圍堵是政治上和軍事上直接進行,但是日本在經濟方麵的圍堵手段更為隱蔽,更加防不勝防。由於日本政府一貫的外向型經濟政策,日本企業長期在國際市場上打拚,與世界主要國家的大企業有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關聯,這為中國企業的對外貿易和融洽的國際經濟環境增添了變數。 借刀殺人:2003年,美國五河電子公司和兩家工會組織就產自中國的彩電,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務部提起反傾銷申訴,並要求對中國彩電征收高達 84%的強製性關稅,致使美國商務部做出裁決,對中國彩電征收反傾銷稅,如長虹45.87%,廈華31.70%,TCL31.35%,康佳27.94%. 全中國範圍78.45%.但是,該案的產生和調查過程卻一直困惑著行內人士:美國已幾乎不生產CRT彩電,美國五河電子公司實質上隻是一家小小的木工和彩電組裝廠,中國的彩電並不與美國的彩電行業有直接的競爭。為何突然之間,一場反傾銷的硝煙使得中國的彩電產品在美國變得寸步難行? 原來這次通過美國之手整治中國彩電產品的幕後策劃者是日本的彩電巨頭們,包括日本的索尼、鬆下、三洋、東芝等彩電業巨頭,他們從"反傾銷案"的一開始,就給申請方提供了從信息、數據,到技術等方麵的全力支持。這些日本公司一方麵在實質上為申訴方提供支持,另一方麵又對中國政府和彩電行業一再表示他們與該案沒有關聯,甚至還不斷表示它們不支持申訴方。他們這些說一套,做一套的做法給中國企業的應訴造成了很大麻煩。 亂中取勝:2005年2月22日,日本最大鋼鐵商新日鐵與巴西淡水河穀公司單方麵達成協議,雙方將鐵礦石價格漲幅最終確定為71.5%。隨後,新日鐵與另一家鐵礦石巨頭必和必拓也達成類似協議,這是亞洲鐵礦石價格史上最大的漲幅。這一突然襲擊最終迫使中國接受相同條件,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鋼鐵進出口國,國內無數鋼鐵廠將因此受挫。 日本鋼企作為買方,為何不惜犧牲自身利益埋下"價格陷阱"呢?因為2004年,中國由一個傳統的鋼材進口大國成長為一個鋼鐵淨出口國,擁有巨大成本優勢的中國鋼企勢頭良好,2005年的鋼材出口預計超過1000萬噸,這對身為傳統鋼鐵出口大國的日本衝擊不小。同時,我國50%的鐵礦石依賴進口,鐵礦石價格已連續兩年上漲。在全球鐵礦石資源壟斷的情形下,談判回旋餘地明顯不足,爭奪話語權籌碼不夠。而往年亞洲鐵礦石價格一般跟隨日本談判後確定的價格,因此日本的定價直接左右著整個亞洲的鐵礦石價格看準了這一點,日本率先下手就在資源上占有了先機,從而抬高成本打擊對手,進而鞏固其亞太地區價格談判的主控權,擠壓中國鋼鐵企業的生存空間。 暗渡陳倉:日本一直追隨在美國之後鼓噪"中國威脅論"是有目共睹的,正當各國,特別是歐美企業被這種思潮所吸引,對中國企業的進入予以抵製的時候,日本企業卻乘虛而入,大肆坐收漁翁之利。 當中國企業競購美國石油企業優尼科、電器企業美泰克公司失敗,並引起"中國經濟威脅論"時,有研究機構調查表明這一期間在並購西方企業的活動上,日本公司比中國公司更為活躍。調查指出,日本企業2005年第二季在北美和歐洲達成的並購是中國企業的3倍多,並購西方企業的宗數較上年同期激增近400%,也較上季增加433%。從涉及金額來看,日本企業在第二季的並購金額較上季增加95%,達到11.9億美元。(文/鍾慶作者簡介:鍾慶,旅日學者,工學博士)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