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同楔形文字、甲骨文一樣,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象形文字之一。在之後的演化過程中,它為什麽沒有發展成類似漢字的”方塊字“,而是更接近”字母文字“?在見證了古埃及數千年的輝煌文明之後,象形文字是如何走向沒落,最終被人遺忘的?
時間軸:
0:00 回顧與簡介
1:53 古埃及象形文字簡史
7:37 象形文字的沒落與表音文字的發展
17:30 結束語+下期預告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僧的頻道。
提到“象形文字”,大家會想到什麽?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體,甲骨文,還是瑪雅文字?
沒錯,考古研究表明,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文字,幾乎都是某種形式的“象形文字”。之前兩期視頻我們簡單聊了漢字對於中國曆史文化的影響。這一期我們就接著語言文字的話題,來聊一聊另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象形文字,那就是古埃及象形文字。
(本文著重講述古埃及文字的演變和與漢字的對比,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知識請搜索YouTube相關視頻)
(一)“象形文字”的輝煌
說到古埃及象形文字,我們一般指的就是刻在石碑、神廟上的“聖書體”。聖書體”最早的使用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多年,看著這些數千年前鐫刻的符號,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覺得這分明就是一種純粹的“表意文字”。
因為它們實在太生動、形象了,有的還具有令人驚歎的細節,一看就知道這些符號想要代表的事物。你看,這個符號不就是一隻可愛的小鵪鶉麽。而這一個不就是一隻昂起頭、準備攻擊的眼鏡蛇嘛。還有獅子、貓頭鷹、男人、女人……

曾經也有不少學者按照這種思路,試圖破解聖書體文字的含義,結果都徒勞無功。直到十九世紀初,法國學者商博良,通過研究著名的羅塞塔石碑,才讓古埃及文字的破解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商博良通過將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希臘語和聖書體相對比,發現原來古埃及的這些象形符號其實大多都用來表示讀音,而非圖像所描繪的物體。

這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顛覆常識的發現。也就是說,所謂“象形文字”並沒有人們想得那麽“象形”,而是像英文中的輔音字母那樣,在大多數場合都承擔了表音的作用。這些用來表示讀音的符號,就是現在被稱為“音符”的部分。比如著名的“埃及豔後”克裏奧佩特拉的名字,就可以這樣用聖書體拚寫出來。

在一些情況下,很多象形符號仍然可以被用來表示原來圖案所代表的事物,這些符號被稱為“意符”。比如表示“太陽”,和表示“房屋”的象形符號,通常會在下方或者旁邊加一個短杠,強調它們代表圖形原本的含義,而不是表示發音。

可以想像,象形文字最初被創造出來的時候,一開始都是用來表示圖案描繪的具體事物。但是隨著生產生活的日趨複雜,文字要記錄的概念越來越多,為每一個新概念都創造一個全新的符號實在太麻煩了。更何況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並不方便用圖形表示。於是就有人開始“借用”一些現有的符號,不表示圖形原來的意思,而是用來表示相同或者相近的讀音。於是原來單純表意的象形文字,就這樣逐漸具備了表音的功能。
這種現象在古文字的演化過程中其實並不罕見,比如大家知道,漢字中就存在很多“通假字”。像是“來去”的“來”字,一開始就是借用甲骨文中指“大麥”的“麥”字。


那麽古埃及文字中有沒有類似漢語的“形聲字”呢?答案是當然有。為了避免因為讀音相同而產生混淆,很多時候在表音部分之外,會再加上表示詞語意義類別的符號,叫做“限定符”。這些“限定符”不發音,隻用來幫助理解詞義、區分同音詞,有點兒類似漢字“偏旁部首”的作用。
比如“兄弟”這個詞,向下的箭頭和水波這兩個象形符號表示這個詞的發音,之後的人形符號代表“男人”,不發音,合起來表示“兄弟”。

又比如“一天兩天”的“天”字,前麵三個象形符號表示讀音,之後是一個代表“太陽”的符號,不發音,說明這個詞與“太陽”、“曆法”相關。

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漢語中的“形聲字”?
聖書體主要用於正式碑文、墓葬銘文和神廟刻文,非常強調美觀和象征性。但這些精細的圖案書寫起來肯定非常不方便,顯然不適合日常記錄使用。於是在聖書體的基礎上,古埃及發展出便於書寫的“僧侶體”。僧侶體將聖書體符號大幅簡化,使用大量流暢的連筆,適合快速書寫,從而代替聖書體用於日常行政和宗教記錄。

這個過程就有點像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後來的小篆、隸書、草書。秦帝國統一之後的漢字主要由官吏們使用,於是發展出“隸書”。而古埃及由祭司和文士負責宗教和行政記錄,於是就發展出了“僧侶體”。這樣看,古代帝國的文字演化還真有點“殊途同歸”的感覺。
即便是簡化之後,古埃及書寫係統仍然十分複雜,通常需要經過五六年的專業訓練才能大致掌握。因為經濟條件的限製,普通人家的子弟並沒有機會接受係統性教育,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是文盲。而讀寫能力掌握在祭司、文士這些社會精英的手中,這就間接造成了他們對政治權力的壟斷。這一點也與使用漢字的中華帝國十分相似。
二. “象形文字”的沒落
看到這裏,細心的觀眾可能已經發現,雖然古埃及文字和漢字都是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之後的演化也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在一個方麵它們有很大的不同。
聖書體符號的書寫、組合還比較規整,給人一種神秘而莊嚴的美感,可以說與中國的“方塊字”有神似之處。但到了“僧侶體”,經過簡化、連筆之後,古埃及文字就離方塊字越來越遠了,反而有點像後來阿拉伯語、希伯來語的手寫體。
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為什麽古埃及文字沒有演化成類似漢字那樣的“方塊字”,而是更像後來產生的字母文字呢?
古埃及象形文字中也存在將多個符號拚湊在一起的現象,但更多情況下象形符號仍具有獨立性,而不會與其它符號合成一個緊湊的“字”。這很可能是因為,對於那些多音節的埃及詞語,將符號合並在一起的意義不大;相反,分開書寫其實能更清楚的表示不同音節。
相對的,如果想要表示的是隻有一個音節的語素,那麽將多個符號合成一個單獨的“方塊字”,就非常合理。所以說,漢字單音節的特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文字的演化方向。至於為什麽漢語是由一個個單音節的“字”構成的,這個問題可能很難給出確切的答案。

據推測上古漢語發音與現在有很大不同,很可能漢語也曾經存在類似英語中cut、cat這樣的輔音詞尾。那麽曆史上究竟是從單音節的語言逐漸發展出單音節的漢字,還是“方塊字”的形成讓語言最終固定為單音節,仍然是一個有待研究的話題。不過很顯然,漢字很早就變成了現在單音節的樣子,這一點從西周時期的詩歌就可以看出。

單音節的特點使得漢語的“有效音節”數量很少,即使加上不同音調,其豐富性仍然無法與多音節組合相比。

因為如果所有語素都是單音節的,那麽能使用的輔音和元音的組合就非常有限。但如果可以允許多音節的詞匯,那麽新增加的排列組合就大大擴展了,詞與詞之間的辨識度也會提高。由於漢語中存在大量“同音字”,隻能靠字形加以區分,僅憑讀音很容易產生歧義和混淆。一旦放棄漢字,改用純粹的表音字母,字與字之間的辨識度就會大為降低。可見,漢字單音節的特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向字母文字演化的機會。
曾經有一段時間,很多人熱衷於追捧漢字更高的“信息密度”,但在輸入速度方麵,看似簡約的漢語其實未必能勝過那些字母文字。今天我們很多中國人觀看影視劇、視頻,都習慣打開字幕,這也是因為單憑讀音有時真的不明白對方究竟在說什麽。
這裏我們可以補充一個有意思的插曲。
南北朝的時候佛教大為興盛,用來書寫佛經的梵文也一起傳入了中國,很多僧人為了研習佛經就開始學習梵語。到了唐代,天台宗僧人就曾經將梵文用作表音符號,就像今天使用拚音一樣用來給佛經注音,以保證誦讀的準確性。不過這種用法隻局限於翻譯成漢語的佛經,並沒有真正在民間推廣開來。這裏我們不妨做一個腦洞大開的設想,如果當時的有識之士能認識到注音符號的便利,並將其推廣到民間,對於提高古代中國普通百姓的識字率會不會有所幫助呢?可惜佛教在唐代仍被視為一種外來宗教,其傳播常受到社會上下各方麵的阻礙,梵文作為注音符號的普及也就無從談起。

另一方麵,因為漢字單音節的特點,即便沒有官方的排斥、掣肘,梵文恐怕也無法完全取代漢字的地位,正如今天拚音無法代替漢字一樣。畢竟傳統的力量是強大的,我們知道朝鮮在曆史上很長時間都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但正如我們在之前那期視頻中講到的,漢字的學習成本太高,導致社會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到了十五世紀,朝鮮的世宗大王為了提高民間識字率,發明了一種表音文字,就是現在使用的諺文。然而諺文卻遭到了貴族和士大夫的反對,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真正開始在朝鮮推廣。

古埃及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到了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筆畫更簡潔、連筆更多的“世俗體”發展了起來,逐漸取代了“僧侶體”,成為日常書寫的主要形式,並且在商業領域也得到了廣泛使用。“世俗體”中符號的表音作用進一步加強,到了公元2世紀,受希臘語影響,純粹表音的“科普特”字母取代了“世俗體”,成為最後一種古埃及書寫文字。科普特語借用了很多希臘字母,加上一些來自世俗體的符號,用來拚寫埃及語,直到今天仍然在埃及東正教會中使用。

對於那些有豐富多音節詞匯的語言,表示讀音的字母文字具有明顯的優勢,尤其容易在教育水平有限的社會大眾中傳播。如果沒有帝國官方為維持文化正統而人為壓製,字母文字的流行恐怕是大勢所趨。所以科普特語在埃及成為羅馬帝國行省之後開始興起,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公元四世紀末,基督教獲得羅馬官方認可、成為國教,古埃及原有的多神信仰被皇帝下令禁止,神廟被迫關閉。這樣一來,古埃及的祭司階層失去了大部分信徒,原有的特權地位自然難以保持,他們掌握的古代文字也就逐漸後繼無人。公元394年,在埃及南部菲萊島(Philae)的伊西斯神廟中,一位祭司遵循先輩的傳統,在石柱上刻下了一段新的聖書體銘文。而他大概不會想到,這竟然就是現在已知的最後一次象形文字使用的記錄。
隨著昔日帝國的殘破和諸神榮耀的黯淡,這種曾記述了數千年輝煌文明的古老文字終於被世人遺忘,成了一段塵封的曆史,等待後人重新發現。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故事到這裏就告一段落了,感謝各位朋友的觀看。下一期視頻我們會暫時放下語言文字的話題,來更深入的聊一聊古埃及和中華帝國還有哪些其它的相似之處。歡迎您繼續關注曆史小僧的頻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