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字與帝國(2)- 祝福 or 詛咒

(2025-01-22 11:37:30) 下一個

 
(YouTube視頻內容與正文相同,並配有影像方便觀看,也可以當作音頻收聽。歡迎訂閱頻道,之後會持續更新:https://youtu.be/VfSHP2_KD3Q
 
簡介:
漢字的讀音與字形沒有字母文字那樣直接的對應關係,學習三千多個常用漢字的讀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高昂的學習成本導致在古代社會隻有上層子弟才有機會讀書識字,普通百姓的文盲率居高不下。文化程度的巨大差異成為階級鴻溝的一部分,增加了帝國體製的脆弱性,也讓體製外的政治力量難以形成。
漢字承載了數千年文化遺產,卻在近代成為保守思想的根源,和社會轉型的額外阻力。深植於傳統文化中的“大一統”觀念被新政權利用,成為維護帝國體製的工具。漢字對於中華民族而言,究竟是祝福,還是一種詛咒?
 
時間軸:
0:00 回顧與簡介
1:53 漢字相對高昂的學習成本
7:37 文化差距造成階級鴻溝
13:29 近代轉型期的文化包袱
17:30 結束語+下期預告
 
 
在上一期視頻中,我們聊了漢字對於維持大一統帝國的重要作用。漢字的字義不依賴讀音,讓它有了跨越空間的普適性,以及超越時間的穩定性。因為漢字的這些特點,遍布全國、自上而下的官僚體係才得以實現。隨著文化傳統的形成,大一統天下觀和民族文化認同讓帝國在數次分裂之後又重回統一。
 
其實關於漢字還有太多可以說的話題,比如說漢字獨特的美學價值。與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每一個漢字都有獨立意義。每一個字又都是單音節的,這種特點讓中文詩詞能輕易做到工整、對仗、押韻。漢字形狀方正,每一個字都是一個獨立的圖形。不僅字與字形態不同,同一個字也有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等不同寫法。這就讓漢字書法如繪畫般千變萬化、意境獨特。
 
這些美學上的優勢顯然是字母文字難以企及的,非常值得專門開一個頻道來深入討論。在今天的視頻中,我們打算從漢字的學習說起,簡單聊聊這種特殊的文字對古代中國社會文化還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對於我們的民族來說,漢字究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還是沉重的文化包袱,甚至精神枷鎖呢?
 
 
一. 巨大的學習成本
為什麽說漢字特殊?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漢字其實是現在世界上唯一仍在廣泛使用的非字母文字。也就是說,除了中國、日本和少數東南亞國家的華人以外,世界上所有人使用的都是某種形式的表音文字。是不是很令人驚訝,原來漢字居然如此獨特,而使用漢字的我們竟然如此孤獨。
 
(注:嚴格來說“表音文字”和“字母文字”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字母文字都是表音文字,但表音文字不一定是字母文字。狹義的“字母文字”隻包括像英語這樣具有元、輔音字母的文字。音節文字(如日語假名)、輔音文字(如希伯來文、阿拉伯文)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字母文字,但卻是表音文字。為了敘述方便,在本期視頻中對這兩個概念不會做嚴格區分。)
 
人們自然會問,為什麽曆史上漢字沒有逐漸演化為字母文字?或者換一個角度說,為什麽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沒有繼續使用類似漢字的表意文字?今天我們先嚐試回答後一個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比起與讀音相關聯的字母文字,漢字學起來實在太難了
 
細心的觀眾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我盡量避免稱漢字為“表意文字”,而是用了“非字母文字”這樣麻煩的稱呼。這主要是因為漢字中存在大量“形聲字”,造字法包括象形、會意、指示。最初的甲骨文可以說是純粹的“表意文字”。後期的甲骨文中已經開始出現“形聲字”了,隻不過數量很少,隻占全部文字的10%多一點。而到了西周時期,形聲字就已經占全部漢字的一半以上了。據統計,現代漢語中的形聲字更是多達85%以上,所以才說“秀才認字念半邊“。
 
可見漢字並非完全意義上的”表意文字“,說漢字完全沒有表示讀音的部分是不準確的。盡管如此,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基本漢字”,它們的讀音、字形都需要單獨記憶。記得在我們受教育的那個時代,幾乎整個小學階段都在認字。想要掌握常用3000多個漢字,以現在的學習條件也需要花五六年時間。
 
那麽字母文字的學習又如何呢?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自己當初學習漢語拚音用了多久。學校學習可能也就個把月,個別“天才兒童”可能一兩個禮拜就可以熟練掌握。雖然不能直接類比,但大部分國家的兒童學習字母,大概也就需要這麽長時間。所以使用字母文字的國家,並沒有類似我們那種漫長的“識字”階段。因為幾乎所有人學習母語都是先學會說話,然後才學習讀寫。使用表音文字的國家,在學習了字母和讀音規則後,8歲的兒童就可以識讀大部分已知單詞了。之後就可以按照教育的要求和個人喜好增加閱讀量、擴展詞匯。
 
中文的那些“基本漢字”沒有表音文字那種讀音與字母符號的對應關係,也就無法通過學習讀音規則實現從“會說”到“會讀”的轉化
 
字母文字另一個顯著的優點,是字母數量很少,通常不超過二三十個,每個字母的形狀也不複雜。隻要記住所有字母,之後的單詞、句子乃至文章都不過是它們的“線性”組合,書寫相對容易上手。
 
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漢字則是一個個“二維”圖案,每一個漢字都有獨特的結構和筆畫,甚至書寫順序也很重要。這無疑顯著的增加了漢字的學習成本,在古代社會,想用毛筆寫一手好字,更離不開長時間勤學苦練。比起現在中國大陸使用的簡化字,繁體字的筆畫更多、結構也更複雜,這更增加了學習的難度。
 
因為以上兩個原因,中國孩子學習母語讀寫就成了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對於從小使用字母文字的外國人,學習中文讀寫的難度更是地獄等級的。在全球各種語言學習難度排行榜中,漢字常年穩居榜首,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新文化運動領袖如錢玄同等人,提出“廢除漢字、改用拚音”的主張。會有這種“激進”的提議,一方麵是當時革新人士決心擺脫舊製度和傳統文化的束縛,試圖建立全新的文化體係。另一方麵也是痛心於漢字巨大的學習成本令文盲率居高不下,阻礙了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
 
2021年發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報告顯示,中國仍有近3800萬文盲,占總人口的2.67%。這個數字比起解放初期80%以上的文盲率,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因為漢字難學,古代社會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不少出身貧寒的皇帝也是文盲或半文盲。比如後唐明宗李嗣源,因為不識字連奏章都看不了,需要臣子讀給他聽。
 
可以想象,這種文化上兩極分化的狀況一定會對古代社會政治、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二.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的帝國政治結構
 
我們在上期視頻裏提到,秦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帝國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官僚體係,而官僚體係依賴往來文書進行行政管理。在這樣的官僚製帝國,讀寫能力是做官的基本條件,很難想象一個不識字的人能在官府中任職。
 
受經濟條件限製,漢字高昂的學習成本,意味著隻有社會上層的子弟才有機會和時間讀書習字。由於長大後學習語言文字的難度大大增加,這種因為基本讀寫能力而形成的階級鴻溝往往是難以跨越的。這樣一來,社會上層就可以通過對知識的壟斷,實現對政府官職也就是政治權力的壟斷,進而形成累世為官的世家大族。比如東漢以“四世三公”聞名的汝南袁氏,家學據說就是《周易》。魏晉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製,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狀況,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文化壟斷的結果。
 
而當時普通人家根本沒有藏書,也沒有老師指導學習,自然就很難具備為官的資質。這種知識由家族承襲而導致文化、官位壟斷的情況,在宋代印刷術普及之後才得到改善。書籍價格的下降使得讀書識字的成本大為降低,讓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有機會上學。加上逐漸成熟的科舉製,學而優者可以考取功名、入朝為官,中國自此進入了某種意義上的平民社會。不過讀書識字仍然是進入官僚體係的前提,隻是官僚的來源不再限於少數世家大族子弟,“朝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但大部分普通百姓仍因為沒有機會接受係統教育,邁不過“識字”這道門檻。據估計明代城市識字率最高不超過30%,而農村識字率則長期在10%以下。
 
可見,漢字學習成本高,一方麵造成知識和權力的世襲和壟斷,另一方麵還造就了底層百姓普遍的愚昧狀態。社會大多數人因為不識字直接被排除在了政治活動之外,隻能被動的接受統治。“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文化儼然成了階級身份的一部分。
 
吳思先生在《潛規則》一書中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四川榮縣衙役在稅收過程中亂收費、中飽私囊,引起百姓不滿和反抗。事情鬧大後上級處理了當事人,並決定在府衙前立一塊鐵碑,寫明繳稅的具體章程。然而普通百姓根本不識字,就算識字也不一定讀得懂書麵語寫成的規章條例。結果就是這樣的碑經常立,但苛捐雜稅過段時間又會回來,農民的負擔一點也沒由減少。沒有讀書人替他們解釋、出頭,就算規矩寫得明明白白,“公道”也不會真的實現。
 
這些沒有知識、受到特權階級壓迫的底層百姓,大部分時間裏都隻能默默忍受,做個帝國的“順民”。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活不下去的時候,一部分人就會加入暴民的行列,用最原始、野蠻的暴力將帝國埋葬。可見這種少數精英文人統治大量低文化水平民眾的結構並不穩定,識字與不識字的鴻溝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帝國體製的脆弱性。
 
關於帝國興亡更替的“詛咒”,我們在之後的視頻中還會詳細分析。
 
有朋友可能會疑惑,在西歐這樣使用字母文字的地區,情況真的有多大區別嗎?這種疑問很有道理,實際上在印刷術發明之前,西歐的識字率並不比中國好多少。但到了十五世紀,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極大降低了書籍的成本,從此西歐普通百姓有了更多閱讀和學習的機會。因為字母文字學習起來相對容易,更多的閱讀機會讓歐洲人的文化水平有了普遍的提升。到了十七世紀初,英國城市有產階級中已經有90%能在請願書上簽名,說這是一場“教育革命”一點兒不過分。
 
雖然西歐市民階級的崛起還有很多其它原因,平民取得政治權利更是經曆了漫長、曲折的過程。但讀書識字顯然會幫助他們擺脫無知、怯懦的狀態,進而爭取政治權利、建立自治社會。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的所謂“市井小民”大多也認得幾個字,但文化程度與文人士大夫相比近乎天壤雲泥,想要參與政治、爭取權利也就難得多。古代中國市民階層在政治領域長期處於羸弱狀態,難以形成體製之外的政治力量。這除了受到帝國當局彈壓之外,自身知識水平的局限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三. 思想文化包袱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各國百姓已經因為諸侯連年混戰而困苦不堪。但另一方麵,分裂的春秋戰國也是公認的百家爭鳴的時代,很多後來成為中華文化核心的重要思想都萌生於這一時期。隨著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因為諸侯割據引發的戰亂暫時平息了。然而帝國統一文字、進而統一思想的政策,也不可避免的打壓批判精神、妨礙創新思維。秦之後的兩千年,雖然也產生了如唐詩宋詞這樣的文化瑰寶,但中國在政治製度和思想領域長期停滯不前。
 
大一統帝國消滅割據、戰亂的同時,也消滅了競爭與多樣性,壓製了創造力。壟斷政治權力的統治階層缺乏憂患意識,逐漸腐化墮落,窮奢極欲、為所欲為。另一方麵,底層百姓的負擔日益沉重直到無法承受,最後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帝國覆滅後的改朝換代,不僅造成生靈塗炭,對於經濟生產、技術傳承、資本積累的破壞也是毀滅性的。
 
這樣看來,大一統之後暫時的“太平”能帶來的好處其實相當有限。
 
然而今天中國大陸絕大部分人都將“統一”視為不容置疑的信條,人們一麵做著帝國的順民,一麵卻對實現憲政民主的台灣口誅筆伐,欲除之而後快。這自然是中共長期洗腦教育的結果,但也有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
 
畢竟“大一統”天下觀在共產黨掌權之前就一直存在,且已滲透到中華文明的方方麵麵。隻要學習漢字,接觸傳統文化,就會不知不覺的接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傳統文化浸淫越久,對“大一統”的執念可能就越深,還可能會因為“文化優越感”而不自覺的產生“天朝上國”的傲慢。
 
小僧認識的朋友中,有人已經出國、移民,卻特別熱愛傳統文化。不僅喜歡讀“古書”,還會寫古詩、下圍棋。想想也難怪,畢竟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諸子百家,詩詞歌賦,曆史典籍,戲劇小說,哪一樣丟了都很可惜。如果有一天真的廢除了漢字、改用某種字母文字,恐怕一兩代人後傳統文化就會後繼無人。這對於世界文明而言肯定也是不小的損失。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每隔幾年中國大陸都會興起“崇古”、“複古”的風氣。這類“運動”打著諸如“繼承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旗號,頗有洋務運動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意味。無論當時的滿清朝廷,還是如今的中共政權,官方出麵大力宣傳傳統文化和美德,肯定是因為其中有太多統治者不舍得拋棄、希望臣民繼承的東西。
 
麵對近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現代化轉型要麵對額外的阻力,那就是漢字承載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其中守舊、自大、奴性的部分。對比鄰國日本,由武士階層主導的明治維新能取得成功,可能也是因為相對單純的武士不像文人士大夫那樣受到傳統文化的束縛。
 
 
四. 結束語
 
中共建政後,利用國家強製力推行簡化字,客觀上讓學習漢字的成本大為降低。逐漸普及的初等教育,也讓中國的文盲率顯著下降。古代社會那種因為讀書識字產生的階級鴻溝,在教育普及的現代社會已不複存在。
 
到了計算機網絡時代,人們不再依賴手寫,而是可以通過拚音輸入法方便的進行日常寫作。最新的AI程序甚至可以將人聲直接轉化為文字,準確率極高。在不久的將來,學習漢字可能就不會那麽曠日持久、費時費力了。
 
因為這些變化,今天“廢除漢字”的提議已經很少聽到了。學校教育的麵貌也大幅改變,《四書五經》早已不再是學習重點,學生也不需要再學寫八股文。
 
然而遺憾的是,盡管有了這麽多驚人的進步,帝國與臣民組成的舊製度卻幾乎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從大一統的外在形式到專製的精神內核,古老帝國不僅沒有消亡,反而因為現代技術的加持而顯得更加令人生畏。想想漢字在近代化過程中的經曆,與帝國命運的相似之處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合嗎?
 
帝國模式是對每個人命運的詛咒,但漢字與文化並不需要永遠背負這個沉重的包袱。總有一天,我們的民族也會拋棄帝國體製,從頭開始建立自由社會。相信到那時,經過對傳統文化的反思,漢字續寫的將不再是滿含歎息的曆史,而是成為新生活、新思想的記錄,與對未來的祝福。
 
那麽這期視頻的內容就到這裏了,感謝各位朋友的觀看。下一期視頻中,我們將介紹西方字母文字的演化過程,並試圖回答為什麽中國沒能發生這種轉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