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字與帝國(1)—— 相互成就

(2025-01-08 15:22:45) 下一個

YouTube視頻內容與正文相同,並配有影像方便觀看,也可以當作音頻收聽。歡迎訂閱頻道,之後會持續更新:https://www.youtube.com/@%E5%8E%86%E5%8F%B2%E5%B0%8F%E5%83%A7

 

(內容簡介)

中西方曆史進程存在巨大差異,其根源可能在采用不同文字係統時就埋下了。漢字的字意不依賴讀音,從而有了表音文字所不具備的時空穩定性,這使它為大一統中央集權帝國所青睞。隨著文化積累形成的優勢,作為文化的載體,漢字的地位逐漸不可動搖。學習漢字就必然會接觸傳統文化,進而繼承大一統的“天下觀”和民族認同。強烈的文化、民族認同有助於大一統帝國的維持,也讓帝國在分裂之後能重回統一。
 
時間軸:
0:10 介紹
1:18 統一文字的形成 (秦始皇“書同文”)
5:47 統一文字助力大一統帝國——便利行政管理
8:20 統一文字助力大一統帝國——文化向心力
14:30 推行統一文字的困難
16:36 結束語
 
(正文)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一句中國人都很熟悉的話。
 
要問為什麽曆史上中國能在分裂之後又重新回歸統一,人們首先想到的會是地理環境。從地圖上看,中國的西南有連綿的高原山地,東南是浩瀚無垠的大海,北方則是草原和荒漠,地理環境相對封閉。內部則有大片的平原,又有聯通東西的江河,具有形成統一國家的天然條件。
 
顯然地理環境對於曆史的影響,怎麽強調都不過分。不過今天我們想要說的是與大一統帝國密切相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語言文字。
 
簡單來說,統一的文字是大一統帝國的產物,而帝國維持統一也離不開共同的語言文字。曆史上,漢字與帝國就這樣互為因果,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形態。
 
1. 帝國與漢字(秦始皇“書同文”)
 
說起曆史上對中文影響最深遠的事件,就要算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推行的“書同文”了。
 
漢字從殷商甲骨文開始,到了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已經產生了分化。秦統一六國之前,戰國七雄的文字並不完全相同。各國文字雖然都源自西周,但經過持續數百年的分裂,不同國家的文字在字形、寫法上有了不小的區別
。比如根據學者的研究,秦、楚兩國文字大約有20%的字形是不同的。
 
口語方麵的差異就更顯著,《孟子》中就有“楚人學齊語”的故事。說的是要一個楚國子弟學習齊語,即使請一位齊國人當老師,也不一定管用,因為他身邊都是楚人,沒有說齊語的環境。孟子是用學語言的例子強調環境對培養德行的重要性,但也讓我們知道當時各國的口音、習慣已經有了很大不同。
 
可以想像,如果諸侯分裂的狀況持續下去,語言、文字之間的差異可能會越來越大。再過幾百年,很可能會分化成同一語族下的不同語種,就像現在的西班牙語、意大利語那樣。
 
然而秦統一六國終結了這個過程,秦始皇命令天下“書同文、車同軌”,以秦國文字為標準,停止使用各國的異體字。從這一刻起,漢字與帝國命運就聯係在一起。
 
這一政策在今天看來似乎理所當然,統一的國家使用統一的文字,天經地義。但在世界曆史上,並非所有帝國都在境內強製推行統一的文字。比如羅馬帝國,雖然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但帝國東部卻廣泛使用希臘語,少數民族如猶太人也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字。
 
秦統一之後之所以能成功實現“書同文”,主要原因自然是之前各國語言文字十分相近,並沒有像拉丁文、希臘文那樣的顯著差異。另一方麵也是秦始皇刻意抹殺、整合六國文化,鞏固統一局麵的結果。
 
除了統一戰爭中造成的傷亡、破壞之外,秦滅六國後,強迫幸存的六國貴族遷到鹹陽,以便加強控製、削弱地方勢力。此外秦始皇還焚書坑儒,強迫收繳民間藏書,這無疑是在滅國之後對六國文化的又一次毀滅性打擊。秦帝國二世而亡,接著群雄逐鹿、楚漢爭霸,持續的戰亂讓殘存的文化進一步凋零。
 
到了漢重新統一天下,原來的諸侯貴族所剩無幾,各國的典籍文獻百不存一。普通百姓雖然仍操著各國方言,但他們中的大部分根本不識字,自然也很難繼承原有文化。麵對這種“破而後立”的狀況,漢代官方沿用秦製、推廣漢字,自然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於是漢朝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穩定的大一統帝國,我們的民族和文字因此得名。
 
說到這裏,又不得不提視頻一開始說到的地理因素。
 
春秋戰國時代,儒家、法家、道家百家爭鳴,日後成為中華文明內核的一係列重要思想都萌生於這個時期。不管是這內部動蕩的五百年,還是在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中原地區都沒有受到外來民族的有力威脅。這顯然也是因為周圍的地理屏障成為天然的保護傘,讓文明在成長初期沒有遭受嚴重的外部衝擊。最後,大規模戰爭的嚴重破壞和中央政府的強製措施,讓帝國範圍內推行統一文字最終成為現實。
 
2. 漢字與帝國
 
(1)漢字是帝國官僚體製的基石
 
“書同文”對於大一統帝國的加持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統一的文字提高了行政效率,讓帝國自上而下的官僚體係成為可能。
 
我們知道,官僚體係的運行嚴重依賴文書,如果各地有多種文字通行,傳達文件指令就需要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這會大大降低行政效率,培養人才、政府運營的成本都會增加。語言不通,還會造成上級政府的命令無法有效傳達到基層,而各地的民情也很難反映到中央政府。這樣一來,中央政府就很難直接有效的對地方實施治理,地方也很容易形成各自為政的局麵,以至於統一帝國名存實亡。
 
秦始皇正是深知通用文字對於集權帝國的重要作用,所以才會在一統天下後強力推行“書同文”,確定了漢字的標準字形。漢字不同於字母文字,字義不依賴讀音,讓它方便的在整個帝國範圍內傳播,不會因為口音而產生曲解。有了統一文字,中央政府的指令就能毫無障礙的傳遞給千裏之外的地方官員,實現對廣闊疆域的管理和對基層“一竿到底”的控製。
 
秦建立的這種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治體製被後世王朝效仿,也就是“秦製”。中國能在兩千多年前就建立起大一統的郡縣製帝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於漢字獨立於語音的普適性。
 
然而成也秦製,敗也秦製。
 
秦始皇理想中的帝國是一架能讓他如臂使指的機器,每個臣民不過是帝國龐然大物上的一個細小零件,“乖乖聽話”即可,不需要思想,也不配談文化。所以他提倡“民以吏為師”,還焚書坑儒搞文化滅絕,把法家“愚民弱民”那一套執行到底。這樣的暴政當然不得人心,忍無可忍的百姓揭竿而起,秦帝國二世而亡。顯然,隻作為行政工具的文字是沒有生命力的,更不可能產生凝聚力、向心力。
 
(2)漢字促進了文化向心力的形成
 
這裏就必須說到漢字對於大一統帝國的另一重大作用,就是產生文化向心力。
 
想要在中國這樣疆域廣闊的國家形成深厚的文化傳統,長時間的文化積澱必不可少。說起文化積澱,那肯定是“眾人拾柴火焰高”,體量決定一切。具有跨越空間的普適性漢字就顯示出巨大優勢,因為不管口音如何南腔北調,各地以漢字為載體的文化成果都將匯入中華文明的大河之中。
 
更厲害的是,這條大河還源遠流長。
 
老祖宗的東西再好,也需要新一代人的繼承與發展。不然就隻能是博物館中的陳列品,雖然宣示著過往的輝煌卻終將會被歲月遺忘。而漢字不依賴讀音的特點又賦予了它在文化傳承方麵無與倫比的優越性。
 
很多人可能沒有留意,今天我們使用的普通話,發音與上古漢語已經有了顯著區別。但隻要稍加學習,中學生也能熟練的閱讀古文,並不會覺得特別吃力。相比之下,現代希臘人想要閱讀古希臘語著作,需要投入學習的時間精力要大得多。
 
比起容易隨口語流變的表音文字,漢字的字形、字意都要穩定的多。這種跨越時間的穩定性極大地方便了文化繼承,而深厚的文化傳統又鞏固了漢字的地位。經過兩漢四百年積累,漢文化已經在中原大地根深蒂固。漢字使用時間越長,文化優勢越大,想要放棄漢字、另起爐灶的成本也就越高。
 
所以從五胡亂華到隋唐南北歸一,經過長達三百年的分裂,最終的結果是胡族漢化,天下又重歸統一。十六國的動蕩混亂,讓入主中原的胡族統治者明白,想要建立長久的統一王朝就離不開漢族士大夫的合作。中央集權帝國需要大量官僚參與行政,而另一方麵文人又渴望入仕為官以安身立命。有了知識階層的合作,依靠文書運行的官僚體係才能成為可能。
 
另一方麵,官員和士紳作為文化領袖,各地百姓為其馬首是瞻,又讓帝國的統治在地方有了堅實的根基。可見,知識階層參與政治,不僅為帝國治理提供了必要的技術,而且還為帝國統治的合法性提供了額外的支持,那就是自上而下的文化認同。
 
有了廣泛存在的文化認同,帝國統治成本就能大大降低。即使帝國一時陷入分裂,之後也會因為文化的向心力而重回統一。
 
想要獲得漢族士大夫的認可就必須繼承漢文化的“道統”,任何入主中原的外來者必須拋棄本民族語言而改用漢字。正因如此,雖然李唐的統治階層大多具有鮮卑血統,但今天我們仍然認為唐朝是不折不扣的中華正統。某種意義上說,講中文、用漢字就是漢族的基本特征,民族認同就這樣與文化認同、語言認同聯結在一起。
 
作為對比,西歐許多鄰國在種族構成上十分相近,卻因為口語的差異逐漸形成獨立的語言文字,最終發展為獨立的民族認同。比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間沒有明顯的地理屏障,也沒有人種的差異,甚至曆史上兩國曾經聯合成為一個國家。然而統一國家形成時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已經完全分化,雖然兩種語言的區別並不顯著,卻已成為各自民族認同的核心要素,最終在狹小的伊比利亞半島上形成了兩個獨立民族國家。
 
今天的西歐諸國並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語言文字的關係。
 
相對的,使用漢字的地區就不容易因為口語的逐漸分化而形成新的民族認同、進而走向分裂。中國北方人可能完全聽不懂一些南方方言,但卻沒有人懷疑雙方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自然也不妨礙共同的民族認知——漢字對於維持統一國家形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久而久之大一統中央集權體製已經化作一種文化烙印,根植於中華文明的靈魂深處,成為“天下觀”的一部分。任何一個讀書人,隻要你問他“天下惡乎定”,他大概率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天下定於一”。
 
這種“統一”的”天下觀“不僅存在於四書五經中,還存在於詩詞歌賦、曆史典籍中。漢字是文化的載體,學習漢字就不可避免會接觸、繼承傳統文化。共同的文化加強了大一統的“天下觀”和民族認同,新的大一統帝國又會不遺餘力的強化這一認同。這樣漢字、文化與帝國就形成了正向反饋的閉環。
 
古代中國能長期維持大一統局麵,分裂之後又能恢複統一,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固然是主因,使用同一種文字、擁有一致文化認同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3. 其它帝國的情況
 
既然統一文字能大幅增強國家的凝聚力,那麽為什麽曆史上眾多帝國沒有動用國家強製力推廣統一文字呢?
 
答案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就拿羅馬帝國為例,地中海周邊很多民族在被羅馬征服之前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如希伯來語,希臘語。這些語言文字已經使用了幾百年、上千年,早就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澱。強迫他們放棄母語,即便擁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也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如果帝國政府使用暴力強迫被征服民族改變語言文字,一不小心就會引起境內各民族群起反叛,進而導致帝國分崩離析。所以盡管拉丁文是政府的官方語言,但羅馬帝國從未強迫境內各民族放棄原有文字改用拉丁文,而希臘語因為其文化優勢反而成為帝國東部的通用語言。
 
然而也是因為境內各民族保留著自己的語言、習俗,一旦帝國衰落,那些擁有各自文化認同的少數民族就會趁機獨立,從而讓帝國變得四分五裂。
 
對比中國和西歐,西晉王朝和西羅馬帝國都因為異族的崛起而滅亡。但不同的是,中國北方在經曆近三百年的動蕩之後重新統一。而西歐則長期維持諸國並立的局麵,即便有過短暫的統一仍會很快陷入分裂。
 
要解釋這種曆史走向的巨大差異,地理環境、政治製度、宗教信仰肯定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但中國和西歐不同的語言文化傳統顯然也是無法忽略的。
 
 
4. 結束語
 
隨著技術的進步,造紙術、印刷術的普及讓書籍、報刊的成本大幅降低,網絡時代信息傳播更廣、更迅捷,一些不知名的小國也有機會將本民族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今天,就算秦始皇再世,恐怕也很難再強製推行統一文字,或暴力抹殺他國文明。但中共禁止蒙古族學習蒙語又是怎麽回事?呃……
 
統一文字就能統一思想,統一思想就能一統天下,帝國的經驗在當今高度信息化的世界已經顯得不適用了。
 
如果海峽一邊已經擁抱了憲政民主,實現了自由平等的社會,而海峽另一邊仍然信奉“打天下坐天下”的強盜邏輯,極盡阿諛之詞為帝國塗脂抹粉,哪怕使用的文字一模一樣,兩岸的人心也隻會漸行漸遠。
 
如果今天政府當局還要繼續效法帝國操縱“意識形態”的統治心術,就不得不建起網絡防火牆,主動隔斷與世界文明的交流。
 
總結今天的視頻,我們了解了漢字字意獨立於語音,讓它有了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穩定性,成為大一統政權的標配。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保護了萌芽狀態的文明,而隨著文化積累形成的優勢,作為文化的載體,漢字的地位也就不可動搖。
 
除了幫助帝國維持統一,漢字還對古代社會文化各方麵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呢?我們下一期視頻接著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西方蜘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武勝' 的評論 : “禁學蒙語”最近的新聞: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5/01/18/125962987.html
西方蜘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武勝' 的評論 : 看看中共所謂“強化國語教育”的案例:
“內蒙古廣播電視台300員工摁手印 籲保護母語”: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9/2/n12376127.htm
“一所獨立藏語民族學校的堅守與落幕”: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5/01/12/125954066.html
xiaoxiao雨 回複 悄悄話 Ancient Chinese do not protect the original documents, which are important than one unified language. with this habit, most Chinese do not know what is fact or opinion.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文章對中國曆史,文字的分析到位,點讚!但博主所持“中國例外論”(Chinese exceptionalism),從全球眼光看中國以外的分析,過於膚淺,值得商榷。“既然統一文字能大幅增強國家的凝聚力,那麽為什麽曆史上眾多帝國沒有動用國家強製力推廣統一文字呢?答案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答案是:這類例子比比皆是。羅馬帝國若不推行普通話(拉丁語),不可能延續很久。再舉個美獨立前英國打敗荷蘭,占領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改名新約克(New York)的例子:當地居民都講荷蘭語,英當局幾年以後下令公文,合同,法院,和學校全部改為英語。幾十年後紐約人基本都放棄了荷蘭語。1870年普法戰爭後,德國推廣德語,法國小說《最後的一課》估計你肯定讀過。1922年蘇聯建國後在全國推廣俄語是另一明顯的例子(現在所謂的烏克蘭語其實是俄語的一種方言)。最後,現在非洲大部分國家,加上印,巴,孟,緬,新,馬都講英語,哪一個國家不是大英帝國推廣的?所以,中國語言,文字有其特殊性,但帝國作為文字背後的推手在世界範圍並不罕見。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不錯,中文對於大一統作用很大。一是文字形式一統,二是所承載的文化深厚。

秦焚書是民間之書,政府保留。後蕭何進鹹陽入府庫接受了所有律令圖書,降低了焚書對文化的破壞。此外民間收繳也不可能充分,孔府就有壁藏。而“坑儒”則是誇大,隻是秦始皇受了術士欺騙後“坑術士”,連帶了一批與這些術士有關的和有不滿怨言的人,雖然包括儒生,但並非出於滅儒目的。

關於唐李的血統,雖然兩代皇後都是胡族,但父係為漢族就足以被認可漢族正統。隋楊也是如此。古人不認為母係血統有父係那麽重要。

“中共禁止蒙古族學習蒙語”,隻是強化國語教育,哪有禁學蒙語?研究曆史的,看待現實也應嚴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