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lightened Economy,作者Joel Mokyr是出生於荷蘭的經濟史學家,現任西北大學教授。這本書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在2011年首次出版,並於2012年成為耶魯大學出版社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Series係列叢書之一。
如副標題所示,這本書的主題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在人類曆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被普遍認為是一萬年前農業革命(即人類開始定居農業)之後的第二次重大變革;它開始於英國,隨後新技術的影響迅速波及了整個西方世界;之後的近兩百年間,技術進步、經濟增長成為了常態,人類文明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道格拉斯諾斯在《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遷》中這樣評價產業革命對人類生活的改變:“如果一個古希臘人能神奇的跨越時間來到1750年的英格蘭,那麽他會發現許多東西似曾相識。然而,如果希臘人在此後兩個世紀再降臨英格蘭,就會發現他們似乎來到一個‘不真實’的世界,在那裏能夠識別、甚至理解的東西已非常少。”
The Enlightened Economy一書的重點並非是工業革命過程中究竟產生了哪些新技術,或者新技術的應用對社會經濟產生了何種影響;作者在此書中並不著眼於當時英國發生了什麽,而是從一個經濟史學家的角度,試圖探討“工業革命是在怎樣的條件下發生的”,以及“工業革命為什麽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而不是其它什麽地方(比如宋代的中國)”。
在引言中,作者就指出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島國利於防禦外敵。英國與歐洲大陸間有海峽相隔,之間的距離沒有遠到妨礙貿易往來的程度,卻又使英國不至於輕易卷入歐洲列強間的紛爭;有海峽這一天然屏障,英國不需要強大的常備軍維持國家安全,可以把有限的資源專注於海軍建設——這一方麵為社會節約了寶貴的資本,另一方麵沒有王權控製下的常備軍讓17世紀的社會變革更為順利。
書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試圖從不同側麵勾勒出當時英國社會的狀況——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國際貿易,服務業,人口結構,道德準則,公司企業,政府職能等等,每個方麵都可以找到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的因素——18世紀的英國,市場、製度、文化、技術、金融、交通各方麵都已具備了經濟騰飛所需要的條件,這一切僅僅是一種巧合麽?
關於這一核心問題,書中提到兩方麵的原因非常值得重視——一方麵是政治製度的進步,另一方麵是科學思想的普及。
中國人談論政治製度時,常將“西方”視為一個均一的整體;而事實上直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內部政治體製的差異十分巨大。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英國的君主立憲製度最終確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保障包括信仰自由在內的各項公民權利,國王非經議會同意不得征稅。在十七世紀末就建立了基本完善的憲政政治,即使在歐洲其他國家看來,英國的製度也是“太過先進”的。
在英國這種特殊的環境中,民眾安居樂業,商業繁榮發展,資本持續積累。而這正是大部分文明所不具備的:
“For much of recorded history, the arch-enemy of economic growth was not population pressure so much as predators, pirates, and parasites, often known euphemistically by economists as “rent-seekers,” who found it easier to pillage and plunder the work of others than to engage in economically productive activities themselves… Only a few areas with unusu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enice or the maritime provinces of the Dutch Republic could avoid the worst of these ravages, but even they had to devote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ir economic surplus to defense. Britain was unusually lucky in two respects...” p. 7
對於工業革命的技術進步不可或缺的另一因素,則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之後,新的科學發現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在其巨大鼓舞下,受過教育的人開始運用科學思維,去解決探索新事物,挑戰新問題,尋求技術上新的解決方案。
一種流行的理論認為,工業革命時期雖然近代科學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但是技術領域能直接從中獲得的益處卻非常有限;促成工業革命的那些技術更多來自長期以來“純技術”的積累,而不是科學研究的結果;在工業革命發生的十八世紀,科學進步對經濟發展產生顯著推動作用的時代尚未到來。是否隻要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工業革命或者類似的變革就會自然發生?作者認為並沒有這麽簡單。正如他在書名中所強調的那樣,工業革命不同於傳統漫長、不穩定的技術積累;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為諸多領域帶來巨大進步的那些技術,是受到科學思想啟發和指導,在工程技術方麵主動尋求革新的結果;工業革命之所以不同凡響,是因為它是科學思想與技術結合的產物,這場經濟革命的特征正是“啟蒙的經濟”。
可能沒有什麽能比瓦特的經曆更能說明作者的論點了。作為(聯協式)蒸汽機的發明者、工業革命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瓦特的職業生涯很難用“工匠”來描述,而更應該被稱為“工程師”或“職業發明家”——他受過良好教育(盡管學校經曆有限),從小就展現了極佳的數學與工程天賦;成年後他在格拉斯哥替大學教授製作科學儀器,並同他們進行交流、討論;為了更多的了解蒸汽的知識,他廣泛閱讀書籍並做了大量實驗——從中了解的關於“潛熱”的知識是他能夠成功改良蒸汽機的關鍵。顯然科學知識啟發了工程師,運用科學(實驗)方法推動了技術進步,並使其最終積累到“一定程度”;而後來蒸汽機商業生產的成功,又讓我們看到在一個商業活動受到製度充分保護的社會中,技術、資本、市場互動產生的巨大能量。
雖然科學發現直接導致新技術的開發要等到十九世紀中期以後,但很顯然,科學思想對社會的影響和對技術進步的推動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這種影響體現在科學家與發明家之間的知識交流,也體現在科學知識的普及帶來的思維方式的改變。
書中作者還對一些關於工業革命發生原因的流行看法發表了見解。比如關於專利權對於創新的激勵,作者對那個時代專利法對發明者利益的保護力度提出了質疑——當時條件下法律執行的成本很高,而相當多發明者將自己的成果視為對社會大眾利益的促進而對專利並不在意。不過作者同時提到,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其說有效的製止了剽竊,不如說它像一種道德規範那樣明確了是非標準,所以對於保護發明者利益、防止侵權還是起到了正麵作用。
又如對於認為英國工資相對較高,讓企業家有更多的動力尋求替代技術的看法,作者指出較高的勞動力價格能促進現有替代技術的應用,卻不一定能刺激新技術的開發,因為後者是未知和不確定的;更多情況是新技術尋找資本,而資本尋求新技術並不普遍。
The Enlightened Economy一書並沒有涵蓋“工業革命”本身的所有細節,卻以詳實的史料向讀者深入展示了18~19世紀英國社會個方麵的狀況,並強調了那些對於工業革命的發生至關重要的因素。工業革命後幾近兩百年,世界上仍然有不少地區沒有達到英國當時的發展水平,並非所有人都有條件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顯然人們能從曆史中學習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