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走進北非之二 - 祖上也曾富裕過

(2024-02-23 17:01:43) 下一個

 上一篇文章貼出以後,很多朋友好奇,為什麽這次我們要選擇突尼斯,這麽一個冷門的地方,作為旅行的目的地。其實突尼斯的曆史,比歐洲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古羅馬還要早。

"若到突尼斯,必遊迦太基" - 我當初選擇去突尼斯的初衷隻有一個,去看看那個曾經輝煌無比,如今卻消失無痕的偉大的城邦國家 - 迦太基(Carthage)。

位於突尼斯城附近的迦太基城由腓尼基人(Phoenician)建立。腓尼基是一個古老民族,生活在地中海東岸,以善於航海和經商著稱,他們發明了拚音字母,那可是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的前身。由於腓尼基地狹人稠,他們在航線上建立了很多殖民據點,慢慢地這些據點演變成一個個城邦國家。

公元前814年,泰爾(Tyer)王國的公主名叫狄多(Dido) - 也有傳說公主的名字是艾麗莎(Elissa),她的哥哥庇格瑪裏翁(Pygmalion)在國王死後,獨攬大權,並借故殺掉了公主的丈夫。為免遭迫害,狄多帶著財寶與仆人飄洋過海,在突尼斯灣登陸。她向當地柏柏爾人部落首領求借一張牛皮之地棲身,得到應允;於是她便把一張牛皮切成一根根細條,然後把細牛皮連在一起,在緊靠海邊的山丘比爾薩(Byrsa)圍起一塊地皮,部落首領看到後感歎於狄多的聰慧,履行了自己的承諾,於是這批出逃的腓尼基人就在突尼斯海岸建起了迦太基 - 腓尼基語“新城”的意思。

傳說中,狄多的命運很淒慘。建城不久,當地部落首領想娶她為妻,並聲言如遭拒絕,他將把全部迦太基人趕進大海。狄多一方麵念及自己對亡夫的忠貞,另一方麵要使年輕的迦太基避免致命的災難,便佯裝同意,但托辭要割斷與亡夫的婚約,必須按腓尼基人的傳統,架起一個柴堆,向亡靈舉行祈禱儀式。可是當柴堆燃起熊熊大火之時,她卻猛然衝向大火,跳了進去……

幾百年後,迦太基逐漸強大,不斷向外擴張,前期和古希臘打,後期和古羅馬打,他們的足跡遍布地中海沿岸。

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在一代名將漢尼拔(Hannibal)(上圖)的帶領下和羅馬發生戰爭,史稱三次布匿戰爭(Punic War),名字來自當時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呼Punicus。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前241年),海戰,古羅馬勝,迦太基被擊敗,並丟掉殖民地西西裏島。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年—前201年),陸戰,漢尼拔率六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圍困羅馬城,古羅馬差點滅國,結果因為後勤給養問題,功敗垂成,漢尼拔引軍退回迦太基,戰敗後,迦太基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雖然半個多世紀曆經兩次失敗,但迦太基人毫不氣餒。幾十年的時間,全國上下在漢尼拔的率領下勵精圖治,居然慢慢地國力又恢複了。迦太基人的韌勁讓羅馬人深受刺激,心生恐懼,他們逼迫漢尼拔流亡東方,途中服毒自盡。

古羅馬貴族加圖(Marcus Cato,234—149B. C)說:“迦太基必須被毀滅。”於是由此爆發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

這次戰爭羅馬大軍攻入迦太基本土,圍困迦太基城,羅馬元老院派往迦太基的10名元老組成的代表團下令將迦太基夷為平地,任何人不得在迦太基居住,否則會受到詛咒。城破之後,十五萬人口的迦太基城僅存的五萬人,全部被賣為奴隸。羅馬人放火摧毀了迦太基城,曾經與羅馬人爭雄幾個世紀的迦太基王國自此徹底毀滅。

滄海桑田,世事變幻,如今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和昔日的腓尼基人毫無曆史傳承關係,但他們卻依然為那段迦太基的輝煌曆史而驕傲 :

突尼斯國際機場的全稱是突尼斯-迦太基機場。

突尼斯全國有八處聯合國曆史文化遺產,排名第一的就是迦太基遺址。

2000多年過去,迦太基遺址留存下來的已經很少很少了。網上的很多中外遊記,甚至包括聯合國的曆史文化遺產網站 - https://whc.unesco.org/zh/list/37 - 都誤把附近的古羅馬遺址當著了迦太基遺址。

站在如今的比爾薩坡頂,遠眺綿延起伏的突尼斯海岸線,遙想2000多年前的那些腥風血雨,不勝唏噓。

目前出土的迦太基遺址隻有這處露天廣場,擺放的這些大理石柱頭,還有下麵那片隻剩下殘垣斷壁的比爾薩村莊了。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失望之餘,我對以前讀過的曆史,倒是有了一點新的認識。很多史料都說,古羅馬人攻破迦太基後,房屋全毀,土地全廢 - 羅馬人在土地上撒鹽,讓迦太基從此寸草不生,後者目前沒法證實,但從廢墟的房基如此周正來看,當初羅馬人的所謂毀城,應該沒有下狠手。

大約是迦太基遺址實在太少了,靠這個來申請聯合國文化遺產有點不那麽理直氣壯,於是列入UNESCO的也包括了周圍的古羅馬遺址。撇開考古意義,僅從我的觀賞角度看,後者更加壯觀。

但為了找到古羅馬遺址入口,我們卻大費周折。GPS上顯示的目的地沒有錯,但指示的道路卻沒法通過,街上全是軍警,所有途徑的車輛遠遠地就被攔住,不許停車,LD坐在車裏剛剛舉起相機,就被軍人嗬斥,隻能快速掉頭,後來我才知道,那附近是突尼斯總統的官邸。

到了遺址入口,卻不能駛入,附近也沒有公共停車場,我們隻能提心吊膽地把車停在鐵門前的小路上。

古羅馬滅掉迦太基以後,這兒成了羅馬的海外行省 - 阿非利加的一部分,羅馬人在毀掉的腓尼基人的村莊附近,建了一座羅馬人的”迦太基“,也把羅馬的生活方式帶到了北非。

這片古羅馬遺跡,相比羅馬城要小的多,但古羅馬人生活的要素卻一點不少。

羅馬大道。

市民廣場。

露天劇院。

在人類曆史中,最喜歡洗澡的恐怕要數古羅馬人了。他們在澡堂裏泡澡、吃飯、聊天,甚至開會和看書,待一天也不感到厭煩,於是,這兒自然也少不了羅馬人的浴場。

安東尼浴場(Baths of Antoninus)是當時非洲大陸最大的羅馬浴場,也是羅馬帝國最大的三座浴場之一。

它建於公元 145年到165年之間,當時正值古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安東尼·庇護(Antoninus Pius)當政,於是浴場也由此得名。

我們在這兒花30第納爾雇了一個阿拉伯人導遊,他說的一口流利英文。

這是考古學家經過考證,繪出的浴場複原圖。

如今我們站立的地方,隻是浴場的地下室部分,1800多年過去了,我們隻能通過仰望那兩根高聳的大理石石柱,腦補一下當年浴場的輝煌了。

我一直覺得,世界上有兩門學問會讓人產生絕望和幻滅:曆史學讓人從時間上,天文學讓人從空間上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虛無。

在迦太基遺址附近,我們發現了一位老熟人 - 被譽為一代賢王的法國國王路易九世(Louis IX of France),幾年前我們在西西裏曾經見過他的”身影“。

他是中世紀西方最虔誠的君主,為了奪回聖地耶路撒冷,他先後組織了兩次十字軍東征。可惜1249年的第七次東征,他在埃及兵敗馬穆魯克騎兵並被俘。在被法國重金贖回後,他依然初心不改,招兵買馬,並於1270年發動第八次東征,最後卻因為身患瘧疾,壯誌未酬,病死在突尼斯的荒漠。

路易九世死後,心髒和肌肉被供奉在和突尼斯一水之隔的西西裏蒙特阿萊大教堂,而骨殖則歸葬於祖國 - 法蘭西。

是蒙特阿萊供奉路易九世心髒之處。

為了紀念這位”聖路易“,1890年,經當時突尼斯貝伊許可,法國在比爾薩山頂建了一座天主教堂 - 聖路易大教堂(Saint Louis Cathedral)。

突尼斯脫離法國獨立後,天主教徒數目急劇下降,占人口比例不到1%,這座大教堂也於1993年被改成了禮堂,用於文化演出和社區集會。

如今麵對著這座孤零零的羅馬天主教建築,還有多少人記得那位700餘年前屈死於此的路易呢?

要了解突尼斯曆史,絕不能遺漏北非最好的博物館。

巴多博物館(Bardo National Musume),是北非地區最重要的博物館,規模僅次於埃及的開羅國家博物館。

突尼斯,這個被許多人漠視的北非小國,曆史上曾經受到迦太基,羅馬,拜占庭,柏柏爾,奧斯曼,法國等等的先後占領,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橫跨幾千年,充分反映了這片土地獨特的文化和曆史傳承。

巴多博物館的前身是突尼斯貝伊的皇宮。

1881年,當時統治突尼斯的侯賽因王朝(Husainid Dynasty, 1705-1957)和法國,在博物館現址,簽訂了《巴多條約》(Treaty of Bardo),從此突尼斯正式成為法國的保護國,侯賽因王朝名存實亡,隨後,法國殖民當局和當地上層人物達成共識,決定把大批文物永久典藏於這座皇宮中,成立了突尼斯的”故宮博物院“。博物館於1888年對公眾開放,如今已經一百三十多年了。

如今我們能欣賞到那麽多藝術精品,應該感謝上麵這位侯賽因貝伊。

這座昔日貝依宮殿的精致,優雅,洋溢著伊斯蘭風情的雕刻,讓我想起了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

歐洲的很多博物館,都會提供語音講解器,而在突尼斯隻能找到”人工講解器“- 需要額外付錢的導遊。

我們雇請的導遊通曉英,法,德,阿拉伯語,也非常耐心。

迦太基展館:我好奇地問導遊,迦太基城不是被羅馬人全毀了嗎,怎麽還能找到這麽多精美的物品?

導遊告訴我們,當時古羅馬人隻是毀掉地麵上的建築,卻沒有去打擾地下的墳墓,這些出土文物就是迦太基人的陪葬品。

迦太基人的墓碑。

這是迦太基人的墳墓,當然如今裏麵已經是空空如也了。

這是從墳墓裏發現的迦太基婦女的首飾。

這是迦太基人的主神巴力(Baal Hammon),在迦太基人的信仰裏,他既是天空之神,也是植物之神,生育之神,總之啥都管。

在古羅馬的對外征服中,迦太基和希臘曾是兩大對手。但古希臘被古羅馬征服以後,古希臘文化卻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直到今天,希臘文明依舊是後世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前者則僅作為羅馬的被征服者而捎帶提及。同為被羅馬征服的城邦,其結局為何如此不同?

據說,希臘人和迦太基人都是航海和經商的高手,但兩者的生活觀卻大相徑庭。

希臘人賺錢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那就是要活得像個人,而且要過富裕的生活。反觀迦太基人,他們每天隻知道做生意,他們把所有的精力傾注在追求物質與財富上。

相比之下,注重生活的希臘人和注重享樂的羅馬人三觀更加接近,於是希臘文明被征服他們的古羅馬人繼承了下來,而迦太基文明卻成了曆史長卷中匆匆被翻開,又匆匆被合上的短短一頁。

這座公元2世紀的大理石和平女神像,據說是以古羅馬第一位皇帝屋大維(Augustus)的妻子利維亞(Livia)為原型塑造的。

這也是來自公元2世紀的古羅馬雕塑阿波羅神,可惜和上麵的和平之神一樣,一千多年歲月的磨礪,突出的鼻子部分最先風化掉了。

這兒的很多出土文物來自於突尼斯各地,包括我們行程中的杜加,艾吉姆,蘇斯。。。。。。這也讓我對這次旅程充滿了期盼。

博物館還有一間馬赫迪耶水下沉船(Underwater Mahdia)展館,1907年漁民在突尼斯海岸水下發現了一艘公元一世紀的希臘沉船,這間展廳陳列了從那艘沉船上發現的物品。

即使再堅固的大理石,曆經千年的海水浸泡,也已經腐蝕了。

巴多博物館的名氣並不僅僅在於這些迦太基,古羅馬,古希臘等不同時期的文物。

推開這扇大門,裏麵收藏了世界上最宏大,精美的馬賽克。巴多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也最著名的馬賽克收藏館。

此前,我們在西西裏,在約旦的馬代巴都看過精美的馬賽克,當我走過切法盧大教堂,走過巴勒莫諾曼王宮,我以為這輩子我已經看過世界上最精美的馬賽克藝術了,來到巴多博物館,我才知道,這兒才是馬賽克集大成之所在。

馬賽克(Mosaic),原意是由各種顏色的小石子組成的鑲嵌圖案。這門藝術起源於3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那兒的蘇美人用馬賽克裝飾神殿牆壁,後來傳到古希臘,技術逐漸成熟,把馬賽克藝術發揚光大的是羅馬人,在古羅馬馬賽克已經成為公共建築和富人別墅不可或缺的裝飾。

羅馬帝國把疆域擴展到非洲以後,馬賽克藝術也流傳到了突尼斯。古羅馬的技術,在原住民柏柏爾人,迦太基文明和後來拜占庭藝術的影響下,獨特的突尼斯馬賽克應運而生。

這些從地下出土的鑲嵌畫曆經千百年,色澤依然如當年一樣豔麗,難怪有”洗不掉的壁畫“,”踩不爛的地毯“之美稱。

這幅高達2層樓高的《海神波塞冬的勝利與女神》(Poseidon's Triumph and the Nereids)是博物館鎮館之寶,製作於公元3世紀,1888年在蘇斯被發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馬賽克畫。雖然已經有些殘缺,但依然可以看出畫幅中央威風凜凜的海神波塞冬,駕著四匹神馬拉著的戰車,四周環繞著56幅形色各異的海洋女神。

也許當時的北非羅馬人,內心深處都有對於大海的敬畏和向往,這兒很多馬賽克畫都是以海神為主題。

這幅是海神波塞冬和四季(Poseidon's and the four Seasons),是我最喜歡的一幅,波塞冬依然駕著戰車,四周環繞的卻是掌管春夏秋冬的四季女神,馬賽克的鑲嵌微妙至極,幾步之外望去,彷佛一幅精美的絲質掛毯。

古羅馬人繼承了古希臘人對人體美的崇尚,特別注重對人物肌體,衣裙褶皺的刻畫,每一個細節都異常準確,栩栩如生。

這兒是巴多的另一件鎮館之寶 - 1893年出土於蘇塞的《維琪爾》(Virgil)。

畫中古羅馬著名詩人維琪爾(公元前 70~公元前 19 年)安詳地坐在椅子上,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握著詩卷,他的左側是曆史女神克麗亞正在誦詩,右側站著悲劇女神美爾鮑曼娜,手裏握著悲傷麵具。這幅鑲嵌畫用了十多種不同色彩的石塊,特別用上了綠色玻璃。

據說那首歌頌羅馬帝國起源的史詩《埃尼特》,是維琪爾所著,但是一直缺乏證據。而這幅畫中那打開的詩卷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那首史詩,這個傳說從而得到證實,出土的馬賽克竟成了寶貴的考古佐證資料。

這幅畫在巴多的地位相當於盧浮宮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但不同於盧浮宮《蒙娜麗莎》畫前的人山人海,在巴多,人們可以自由走近《維琪爾》,和它合影。

巴多還有一座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馬賽克受洗池,這座建於六世紀的做工極其精美的基督教儀式用品,據說連梵蒂岡教廷都渴望獲得這件稀世珍品。

巴多博物館,是突尼斯人的驕傲,同時也是他們內心深處難以忘懷的傷悲。

在博物館展館入口處,有一麵大理石銘牌,上麵寫著22個名字,旁邊樹立了10麵國旗,開始,我還以為這些是博物館的捐助人,走近端詳,才明白這些是2015年3月18日發生在這兒的恐怖襲擊事件的死難者和他們所屬的國家。

那天,從一艘停靠在附近港口的郵輪走下來200多遊客,乘坐巴士來到巴多博物館,中午時分,一夥恐怖分子乘坐公交車突然衝進博物館區域。大量遊客見狀後跑進博物館躲避,襲擊者追趕他們,在博物館裏把他們劫為人質。

軍警圍困了博物館三個多小時,最後突進大樓。

戰鬥中,19名遊客,一名警察,二名恐怖分子被打死。襲擊發生的第二天,伊斯蘭國(ISIS)宣布為此負責。

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突尼斯時,專程來巴多博物館憑吊在那次襲擊中喪生的四名法國人。

巴多博物館遇襲事件發生後,突尼斯的旅遊業大受打擊。多家郵輪公司宣布不再停靠突尼斯,不少外國遊客提前結束旅遊行程離境,很多酒店接到取消訂單的電話。

我好奇地問我們的導遊,他知道當時發生在那兒的恐襲嗎?他說,我豈止是知道啊,當時我就在現場,都快嚇死了。直到如今,如果仔細看,還能看到當初襲擊留下的彈痕。

恐襲之後,又是新冠,導致8年過去,突尼斯的旅遊業依然慘淡。

走出博物館,兒子心有餘悸地說,如果今天再遇上恐襲,門口那牌子上說不定就要添上我們仨的名字了。LD安慰說,放心吧,兩顆炮彈落入同一個彈坑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下午我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好好散散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